导图社区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这本书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了描述概括和整体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编辑于2024-03-26 17:51:10我们一直害怕孤独,越是长大越是感到孤独。这个时代,孤独成了现代人的流行病。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在孤独中,我们能更深刻的思考,学会独处,更透彻的了解自己,和自己对话。可以拥有一大把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毫无忌惮的任思维天马行空!每个人都需要孤独,孤独是我们的最好的增值期和生命中最好的礼物。自律的顶端就是享受孤独!
在这本《引爆流行》中,作者德里克•汤普森通过开创性的调查,揭露了“流行何以成为流行”以及“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动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汤普森认为,在“迷恋新奇事物症”和“恐怖新奇事物症”之间有一种临界张力:观众对新事物又爱又惧,却不由自主地渴求。技巧在于,要找准甜蜜点——既要有令人惊喜的内容,又要有足够的传统习俗,以便吸引核心观众。汤普森将其称为“美学灵感”。
这本书由史蒂夫·帕弗利纳所著,作者从计算机数学学霸到游戏公司老板再到全球个人成长导师的转变,为读者提供了7个个人成长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真实、爱、能量三大基础原则和一体、主导、勇气、清醒自主四大复合原则。书中强调成长的本质是持续发现自我与世界的真相,提倡通过写日记、深度交流、设定目标等方法来实现个人成长!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我们一直害怕孤独,越是长大越是感到孤独。这个时代,孤独成了现代人的流行病。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在孤独中,我们能更深刻的思考,学会独处,更透彻的了解自己,和自己对话。可以拥有一大把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毫无忌惮的任思维天马行空!每个人都需要孤独,孤独是我们的最好的增值期和生命中最好的礼物。自律的顶端就是享受孤独!
在这本《引爆流行》中,作者德里克•汤普森通过开创性的调查,揭露了“流行何以成为流行”以及“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动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汤普森认为,在“迷恋新奇事物症”和“恐怖新奇事物症”之间有一种临界张力:观众对新事物又爱又惧,却不由自主地渴求。技巧在于,要找准甜蜜点——既要有令人惊喜的内容,又要有足够的传统习俗,以便吸引核心观众。汤普森将其称为“美学灵感”。
这本书由史蒂夫·帕弗利纳所著,作者从计算机数学学霸到游戏公司老板再到全球个人成长导师的转变,为读者提供了7个个人成长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真实、爱、能量三大基础原则和一体、主导、勇气、清醒自主四大复合原则。书中强调成长的本质是持续发现自我与世界的真相,提倡通过写日记、深度交流、设定目标等方法来实现个人成长!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书籍信息
作者: 李泽厚
湖南长沙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思想学家
李泽厚在80年代出版多部著作,在国内影响极大,从者甚众,人称“青年导师”“当代王阳明”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
一、远古时期
旧石器时代
石器工具的进步
最初是对形体性状的初步感受,经过漫长岁月,发展成对形体的光滑规整、对色彩的鲜艳突出、对事物的同一性有了最早的曦胧理解、爱好和运用
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前者是真正的物化活动,是现实的“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
后者则是物态化活动,是想象中的这种“人化”和“对象化”
这种原始的物态化的活动便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
它的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即远古图腾活动
图腾
华夏氏族
西部(炎黄集团)
人面蛇身
龙蛇
东部(夷人集团)
人面鸟身
凤鸟
原始歌舞
巫术礼仪之一,是一种物态化活动
观念内容
内核:原始神话
龙凤图腾的演习形式
情节意义
戏剧与文学的先驱
浓缩着、积淀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
美学风格: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
新石器时代
陶器纹饰和造型
仰韶文化
彩陶
形象和纹样多为动物
半坡:鱼
寓意:繁衍生息
庙地:鸟
马家窑:蛙和鸟
半山、马厂期:拟日纹
齐家、四坝文化:拟蛙纹
逐步走向图像化、格律化、规范化
抽象的几何纹
总趋向: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
不是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是一种积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感情
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造型典例
大汶口:陶猪
三足器
美学风格总趋向从活泼愉快走向沉重神秘,有向青铜器纹饰过渡的明显特征
其制定、规范和演变尚未脱离物质生产的氏族领导成员,体现的是氏族部落的全民性的观念、想像
二、商周时期
卜卦
背景
夏代,等级制度逐渐形成和确立,出现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
特征:原始的全民性的巫术礼仪变为部分统治者所垄断的社会统治的等级法规,原始社会末期的专职巫师变为统治者阶级的宗教政治宰辅
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
表现
占卜之术的出现和盛行
阶级内部涌现出一批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
他们就是巫师,依靠编造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谋生,被称作巫、尹(多尹)、史(卿史),另有卜、宗、祝等异名而同实的僧侣贵族
注:《易经》实际上也是卜筮之书
青铜器
造型特征
沉着、大气、坚实、稳定
作用
作为祭祀的礼器,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代的胜利
纹饰
代表纹饰:饕餮
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体现出“双面性”
对内具有祯祥意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休
对外是恐怖的化身:屠杀、贪欲
特征:凶狠可怖的兽面纹(本书认可牛头纹)
特征(以“饕餮”为例进行联想)
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
部分溯源于原始图腾和陶器图案。但大体上已不同于神异的几何抽象纹饰,属于真实地想像出来的某种东西,是通过想像编造出来的祯祥或标记
一般是一种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
是动物形象变形、风格化、幻想化、可怖化之后的结果,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
体现出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
青铜艺术
结合了
严重的命运氛围
超人的、历史必然的力量
原始宗教的神秘力量
某种真实的稚气
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原始、天真、拙朴
本质:崇高、狞厉的美
发展
滥觞期
勃古期
开发期
新式期
新式期(战国时期)
器物形式
堕落式
精进式
折射出当时新旧两种体系、力量和观念的消长兴衰,反映着旧的败亡和新的崛起
脱离宗教的束缚,使现实生活和人间趣味进入青铜领域
书法(线的艺术)
甲骨文
奠定了“象形”、“诣事”的原则
金文
由图画形体发展到线的着意舒展,由单个图腾符号发展到长篇的铭功记事
汉字走向成熟
三、先秦时期
理性主义
背景
氏族公社基本结构解体,社会处在巨大变革时期
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理性”主义
不信仰宗教神鬼,而是关注现实,追求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
意义: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思想、文艺领域(儒道互补)
思想领域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两者对立但互为补充
对立
儒家
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审美与情感、官能有关),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
道家
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尤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
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对后世文艺的影响更多在创作规律方面,亦即审美方面
互补
孔子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荀子、《易传》的无神论(儒)
庄周的泛神论(道)
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
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儒)
庄子的独立人格理想(道)
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文艺领域:用理性主义精神解释“礼乐”(孔子)
实践理性路线
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理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做抽象的玄思
基本特征
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
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
把礼乐从服务和服从于神,变为服务和服从于人
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
礼
仁、仁政(孔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乐
内容
涵盖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绘画、雕镂、建筑等等造型艺术及仪仗、田猎、肴馔等
特点
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
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
《乐记》
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
文学领域(赋比兴)
春秋战国或略早时期,原始文字由记事、祭神变为抒情说理
最早《诗经·国风》和先秦诸子散文可以作为文学作品看待
美学原则
赋
指的是白描式记事、状物、抒情、表意
比、兴
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情”、“志”)
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无论对比、正比、反比,其中就都包含一定的理解成分)结合联系在一起
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智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建筑艺术领域
特征
木质结构
背景: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制
群体建筑
特点: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互相连接和配合
沿秦制
后世建筑的体制、风貌大体上保留着先秦奠定的基础规范
艺术风格:遵循实践理性精神
样式:宫殿(宗庙)建筑
结构:严格对称
空间形式:“线”的艺术特征
用途:以玩赏的圆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
四、楚汉时期
浪漫主义
宫廷皇室的艺术,以铺张陈述人的外在活动和对环境的征服为特征
意识形态各领域
仍然弥漫在一片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
神话世界之中
文艺审美领域
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文化
屈原
其作品集中代表了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
楚辞
特点
绍古体
可歌可舞,集体活动
情感充沛,形象想象丰富奇异
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汉文化
就是楚文化
楚汉文化(在文艺领域)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
在意识形态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
两汉的艺术特征
创作的主题和题材:远古流传的神话和故事
多元文化融合,形成想象混沌而丰富,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浪漫世界
汉代艺术的主题:人对客观世界(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
对神仙世界的想象
对现实世间的调侃和肯定
艺术风格和美学基调:愉快、乐观、积极、开朗
基本美学风貌
气势与古拙
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是力量、运动和速度
楚汉浪漫主义
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文学及其他艺术领域
汉赋、画像石、壁画和其他工艺品
五、魏晋时期
思辨、理性
门阀贵族的艺术,以转向人的内心、性格和思辩为特征
背景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都经历转折,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
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
人的主题(内容)
新思潮:人的觉醒
魏晋恰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活跃、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
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雪、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等,都是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具体审美表现:重在对内在精神的描述,确立影响久远的中国艺术——美学原则
言不尽意
气韵生动
以形写神
文的自觉(形式)
起源:曹丕讲究和提倡文章的华美,追求文章的不朽
对创作类别特别是对创作心理专门描述和探讨
代表:刘勰《文心雕龙》
创作题材上从玄言诗到山水诗
创作题材的自觉
以形象谈玄论道、描画景物
汉赋是以自然作为人们功业、活动的外化或表现,六朝山水诗则是以自然作为人的思辨或观赏的外化或表现。主客体在这里仍然对峙着
工具化、手段化色彩
文学形式上的创新
五言诗体
形成重要的审美因素:灵活而工整的对仗
具体的创作、批评上追求“华丽好看”的文采词章
其他艺术(特别是书法和绘画)
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
“线的艺术”从魏晋开始成为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严正整肃、气势雄浑的汉隶变为真、行草、楷
笔意、体势、结构,章法更为多样、丰富、错综而变化
魏晋风度的人格化(代表)
阮籍
忧愤无端,慷慨任气
陶潜
超然事外,平淡冲和
六、佛教专题
时间跨度
南北朝时期至宋朝时期
发展历程
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
经历和平统一、稳定的隋唐达到极盛时期后产生出中国化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
表现形式
佛教传播称为占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
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是南朝佛教的特征,以沉重阴郁的故事为主
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壁画的题材和风格都开始明显的变化,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佛的形象更加具体化、世俗化
中晚唐时期及以后壁画上的重点从神的形象转变为人的形象和热闹繁复的世俗场景
儒道佛合流
自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互相攻讦辩论之后,在唐代变逐渐协调共存
而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渗入佛教
九、明清时期
明清文艺
描绘重点:世俗人情
社会背景
宋代城市的持续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
明代中叶商业经济的发达,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的闭关锁国与文字狱
哲学思潮
变化
出现传统儒学的异端(近似近代民主思想)
儒学的正宗学派也带有哲理思辨的进步性
影响
不谋而合地或毁坏、或批判封建统治传统,在明清之际共同构成了巨大启蒙思潮
明朝的文艺思潮
市民文艺
市民阶层
反映现实
文学方面
形式
口头:以广大市民为对象的说唱文学
书面:“三言二拍”(小说)
市民文学达到繁荣顶点的标志
特征
性质:高雅的士大夫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现实
题材:关注个人命运,展开描绘世俗生活
普通男女之间的爱情成为了突出主题
特别是女性对爱情的热情、留恋、执着和忠诚,得到了肯定性的抒写描画
艺术手法
重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丰富(重视戏剧性)
其他艺术方面
戏曲
元杂剧
反映生活、内容丰满
昆曲和京剧
木板刻画
把市民文艺展现为单纯视觉艺术
特点:重视选择有戏剧性的情节,不受时空限制,表现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的整个过程
浪漫洪流
士大夫阶层
反抗伪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
“异端”李贽
“童心说”,“童心”就是赤子之心,提倡讲真心话,反对一切虚伪,矫饰
重视民间文艺,提倡《西厢》,《水浒》等
反对一切传统观念束缚和权威
文艺流派
公安派“三袁”
描述日常,直抒胸臆,反对做作,平易近人
性灵文学
代表人物:唐寅、茅坤、唐顺之、归有光
以吴承恩和汤显祖为代表
吴承恩的《西游记》
神魔小说的代表
浪漫的艺术形象
汤显祖的《牡丹亭》
为“情”而创作
以“情”为线索,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要求变易的心声
清朝的文艺思潮
社会背景
满清帝国的建立
经济上资本主义因素在清初被全面打压下去
思想上与明代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行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
影响
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和上层浪漫思潮,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受了本不应有的挫折
市民文艺不但再没发展,而且还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演变而为感伤文学
伤感文学
典型代表
南洪北孔
孔尚任《桃花扇》
晚明悲歌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洪昇《长生殿》
蒲松龄《聊斋志异》
悲剧氛围
幻想的狐鬼故事,因人世空幻而寄情狐鬼,厌倦现实而多奇想
纳兰词
一个没有激情、没有前景的时代和社会里,表面上繁荣平静,实际上已经开始颓唐和没落
“一叶落而知秋”,正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曹雪芹《红楼梦》
伤感主义文学的发展顶峰
中国古典文艺的终结
理解
感伤文学的感伤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生活面作了较为广泛的接触、揭露和讽刺
伤感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的转变
乾隆时期死气沉沉的封建统治(文字狱),复古主义,考据学,黑暗的现实导致了感伤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的转变
明清时代的绘画与工艺
绘画
明代中叶
以仇英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吴派沈周和文征明、唐寅等人表现出一种接近世俗生活的倾向
笔法风流潇洒,秀润纤细,相当于文学中的市民文艺和浪漫主义阶段
明末清初
国破家亡与社会苦难带来的画风的转变悲哀
以朱耷、石涛等为代表的绘画继承徐谓,构图简练、造型突兀、画面奇特、笔法刚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对应于感伤文学阶段
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内在激情和激动,其中深藏着孤独、寂寞、伤感与
伤感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扬州八怪的花鸟绘画
感伤与愤慨消褪,个性突出
讲求锋芒、遒劲、古拙,通过异常简略的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感受
不脱离现实形象但超越现实形象,笔墨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工艺品
明清彩瓷、珐琅(洋彩)、明清家具、刺绣纺织等
八、宋元时期
绘画艺术(主要指山水画)的高峰
山水画
缘起
六朝
有相关的文字记载,但主要是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不能作为有独立审美意义的山水风景画
隋、初唐
有所进展,但变化不大
盛唐
宗教画家吴道子在山水画上有重大独创(“吴带当风”)
中唐前后
山水画真正独立
宋代
山水花鸟主题的成熟和高峰
走向成熟(中晚唐至宋)
影响因素
社会
地主阶级成为社会主导,而后期封建制度下的社会变异导致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发生变异
一方面延续对仕途官场的沉溺,另一方面则逐步寄情山水
宋元时期的世俗地主以官爵为荣
逐步城市化带来对田园的向往
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的出身让山水乡居成为了士大夫们心理上的慰藉,情感上的向往
兼济独善的矛盾导致的“隐逸”心理,这时的“隐逸”是社会性的退避
主观: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禅宗成为思想主流
以禅说画
表现
乡村形象的美化
宋元山水画具有深厚的人民性和普遍性
宋元山水的三个里程
北宋(主要是前期)
(五代)荆浩的山水画“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中国山水画的总特征
一方面强调“气韵”,以之作为首要的美学准则
另一方面又要求对自然景象作大量详尽的观察和对画面构图作细致严谨的安排
代表人物及风格
关仝
“峭拔”
李成
“旷远”
范宽
“宏杰”
注:以上三者不同的风格主要来自对自己熟悉的自然地区环境的真实描写,以至于他们的追随者也多以地区为特色
董源
浓厚的抒情性的优美,多画江南风景
“无我之境”
解析
无论对哪一种地域自然风光的描绘,都是尽可能采取全景式描绘
画面被景物塞满,带着很强的客观性,画家们的观念情绪思想是隐藏的
作用
使观赏审美感受中的想像、情感、理解更为自由和宽泛
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给人们流连观赏的时间和愉快也更持久
范围
在诗、画、小说等各类艺术中都有体现
南宋
过渡和平衡
形成原因:院体画派的影响
审美取向
细节真实
画境追求诗意
意义:从内容到形式,都大大丰富发展了中国民族的美学传统
画风
颇有选择取舍地从某个角度某一局部,某些对象甚或某个对象的某一部分,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诗趣、情调、思绪、感受
典型代表:“残山剩水”
表现的感受不再宽泛多义,而是更具体
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像、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
绘画艺术特征
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的同时并举,“匠气”(呆板)与“书卷气”(抽象)平衡
由于追求诗意,从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中出无限,与诗文美学趋同
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和特色
山水画的地域性特征消褪,普遍性加强
两美并峙,各有千秋
北宋
浑厚的、整体的、全景的山水
以雄浑、辽阔、崇高胜
南宋
精巧的、诗意的、特写的山水
以秀丽、工致、优美胜
元
背景:社会的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
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形似与写实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文学趣味突出
对笔墨的突出强调
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
题字作诗成为画面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重了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水墨山水取代青绿山水
“有我之境”
重点已不在客观对象(整体或细部)的忠实再现,而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
画面也就不必去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只在如何通过某些自然景物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
画面景物可以非常平凡简单,但意兴情趣却很浓厚
七、唐朝时期
盛唐之音
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
盛唐艺术
渗透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
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
典型代表
诗歌
草书,特别是狂草
音乐歌舞
音乐与诗结合,主要文学形式为“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型的七言(七古乐府)
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
音乐性的美
艺术和美学的主题
人的意气和功业
两种“盛唐”
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
是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
艺术特征: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
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
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突出的是“立新”、“建立形式”
艺术特征: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
时间:安史之乱之后,盛唐与中唐之交
艺术典范:杜诗、颜字、韩文、吴画等
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
天才美
“人工美”,保留了前者那磅礴的气概和情势,只是加上了一种形式上的严密约束和严格规范
中唐
文艺
百花齐放的艺术形式
诗歌
个性特征的充分发展、七律的成熟、词的出现
文学
散文文体的扩展、古文运动的盛行、传统的骈体四六大放异彩
书法
绘画
宗教画迅速解体,人物、牛马、花鸟,山水正是在中唐时期取得自己的独立地位而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专门作品和艺术家
美学风格
孤冷、伤感、忧郁
历史作用
承前启后
举例:审美观念(杜甫)
在特定的形式和严格的规范中去寻找、创造、表达美这一基本要求
艺术和美学的主题
人的心境和意绪
内在矛盾
世俗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们(以进士集团为代表)
表面上标榜儒家教义,强调“文以载道,兼济天下”
实际却沉浸在自己的各种生活爱好之中
或享乐,或消闲
或沉溺于声色,或放纵于田园
更多地是相互交织配合在一起,即“独善其身”
随着这个阶级日益在各个方面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矛盾性格分化
打着孔孟旗号,口口声声文艺为封建政治服务这一方面发展为宋代理学和理学家的文艺观
对现实世俗的沉浸和感叹逐渐发展成为文艺的真正主题和对象
晚唐
审美趣味和艺术主题(中晚唐至宋)
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彩色的捕捉追求中
爱情诗、山水画成了最为人心爱的主题和吟咏描绘的体裁
典型的审美音调
内容决定形式、“词境”的创造
美学理论
对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
典型人物:苏轼
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另一方面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美学追求
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最欣赏的诗人
陶潜
唐诗
初唐
典型:清新歌唱,涉世未深的少年的空灵的感伤→壮志满怀要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
代表人物:刘希夷、张若虚
盛唐
典型
边塞诗
田园诗
代表人物
李白
诗仙,浪漫主义的顶峰
杜甫
诗圣,现实典范阶段
中唐
涌现大历十才子(韦应物、柳宗元、韩愈、李贺、白居易、元稹、贾岛、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元白散文
晚唐
李商隐、温庭筠成为花间体和北宋词过渡的开始
唐代书法
初唐
美学风貌的典型代表:王羲之的《兰亭》及各种摹本
盛唐
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
典型: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
中唐
典范:“颜筋柳骨”(颜真卿的成熟期、柳公权的楷体)、李阳冰的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