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音乐史学习笔记
西方音乐史的知识内容有古希腊罗马音乐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时期,音乐教育及音乐学的同学们考研必备!
编辑于2021-08-01 12:46:28这是一篇关于现代和声的思维导图,现代和声的编配、七和弦、九和弦的特征、和线连接的基本原则、学习现代和声,让你的和声编配更加高级!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音乐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章古希腊、罗马音乐时期;第二章中世纪时期;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第四章巴洛克时期;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第七章20世纪时期。
从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现代教育史等方面对外国教育史进行了深度总结。 章节包含: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古希腊教育、古罗马教育、西欧中世纪教育、拜占庭和阿*伯教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及日本的教育发展、欧美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欧美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全重点覆盖,教育学考研必备,同学们加油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和声的思维导图,现代和声的编配、七和弦、九和弦的特征、和线连接的基本原则、学习现代和声,让你的和声编配更加高级!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音乐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章古希腊、罗马音乐时期;第二章中世纪时期;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第四章巴洛克时期;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第七章20世纪时期。
从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现代教育史等方面对外国教育史进行了深度总结。 章节包含: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古希腊教育、古罗马教育、西欧中世纪教育、拜占庭和阿*伯教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及日本的教育发展、欧美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欧美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全重点覆盖,教育学考研必备,同学们加油呀!
西方音乐史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音乐时期
古希腊
体裁
诗歌
荷马史诗
古希腊荷马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诗歌、舞蹈、喜剧结合的大型艺术形式,其特点是叙述性,抒情性,代表作《奥德赛》《伊利亚特》
悲剧
在古希腊艺术中,悲剧是一种重要的艺术体裁,在希腊文中意为山羊之歌,与酒神有关。悲剧的起源就是从对酒神的敬仰开始的
形式:悲剧主要由诗歌、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形式构成,其中音乐部分有合唱、独唱,并由阿芙洛丝管和基塔拉琴伴奏,结构包括:开场白、进场曲、戏剧场面、退场四部分。
代表人物代表作
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
《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
欧里庇得斯
《美狄亚》
音乐理论
毕达哥拉斯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第一个以理论的方式向人们介绍音乐现象的人,认为音乐和天体运动存在相似性,并提出了和谐论
和谐论
以弦长为基础产生的音阶中的音程关系,当弦长比为2:1时,两音的音程关系为8度,当弦长比为4:3时,两音为四度关系,当弦长比为3:2时,两音为五度关系
只有四、五、八度为和谐音程,其他都是不和谐的音程
阿里斯多塞诺斯
古希腊著名音乐理论家,著有《和谐的要素》,其核心内容是四音音列
四音音列
两个音构成四度框架,另外两个音在这个框架内作不固定的灵活变动,从而形成三种不同形式的四音音列,它们分别是:自然音列、变化音列和微分音列
若干个四音音列可以构成一个完整音列,提出了两套完整音列体系:大完整音列体系和小完整音列体系
音乐美学思想
柏拉图
《理想国》音乐的教育意义——音乐可训练心智,好的音乐应注重简朴,符合规则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音乐能达到三种目的:道德教育、消遣休闲、精神享受,音乐对人的性格有显著影响,教育作用比产生愉悦作用更重要
在古希腊音乐家看来,音乐具有伦理价值取向,这充分反映在他们对调式作用的认识上;但要注意,该时期对调式的评价并非由纯粹的审美体验所得,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
古希腊记谱法
字母谱(用于歌唱记谱)
符号谱(用于乐器记谱)
古希腊主要乐器
拨弦乐器
里拉琴
手指拨发声,最早由乌龟壳制成,有四根弦,后来发展形成多种样式,弦增多,但以七弦为主,其中较重要的有基萨拉琴,音色柔和,是为歌唱伴奏的乐器,里拉的使用常常与颂扬阿波罗有关。
吹管乐器
阿夫洛斯管
也称竖笛,音色近似于现代双簧管,由两根管子组成,一长一短,各有数孔,可以同时发两个音,声音有穿透力,洪亮坚硬,具有狂放野性的力量,祭祀酒神、狂欢节和悲剧中使用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对西方音乐的贡献
1、古希腊音乐史孕育西方音乐的源头
2、古希腊艺术中所提倡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为后世歌剧、舞剧等综合艺术品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蓝本
3、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音乐思想奠定了音乐美学发展的基础
4、古希腊时期创立的音乐理论成为后世音乐发展的基础,西方音乐的主体正式在“和谐论”的影响下发展的。这一时期创立的各种调式成为中世纪教会调式的前身
5、公元前313年罗马黄帝颁布《米兰赦令》,使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从此西方基督教音乐文化拉开了历史的帷幕,西方音乐也开始了漫长的发展道路。
第二章 中世纪时期
宗教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时期(5--10C)
格里高利圣咏
时代背景:封建制经济、神学的世界观、宗教统治世界
含义:以中世纪宗教支着一切,中世纪早期的宗教音乐称为圣咏,公元6世纪,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宗教利益统一教会形式,将教仪歌曲、赞美歌等当时流传的优秀歌曲经过搜集、整理、选择编辑成册,并加以宗教内容的歌词,对其适合用法加以规定,后人把这种圣咏称为格里高利圣咏
基本功能
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中
最大限度排除人世俗的感应欲念
基本特征
音乐形式
无伴奏单声部音乐形式
演唱形式
纯人声演唱
音乐要素特点
即兴无节拍
建立在自然音阶基础上
旋律平稳,音域窄
内容
圣经和诗歌
歌词
拉丁文歌词
整体特点
严肃、庄重
歌唱方式
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
应用场合
日课
弥撒
发展
附加段
继续咏
宗教剧
10世纪末从格里高利圣咏的附加段演变而来,最开始由神父在教堂的讲经台上表演,后走出教堂庭院,在传教过程中采用世俗化的方言取代拉丁文,民间艺人常参与其中,这种做法对宗教教规有所破坏,后来教皇从1210年开始禁止神父在公开场合表演宗教剧。
复调时期(11--13C)
奥尔加农
9世纪时,在法国北部的教会学校里,人们把格里高利圣咏作为定旋律,在它的上方或下方依附一条平行四度、五度或八度的旋律与之对应,根据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三种类型:平行/变化/华丽奥尔加农。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
狄斯康特
中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音乐体裁,由奥尔加农发展而来,有2-4个声部,其二声部曲调均为新创作,它有精细的节奏、节拍和乐段划分,代表作曲家:佩罗坦
孔杜克图斯
12-13世纪的一种拉丁文格律歌曲,既可以是复调也可以是单声部。声部特点是音乐不受圣咏的支配,旋律自创,复调的孔杜克图斯一般为2-4个声部,最常见的是3声部,织体规整,用拉丁文演唱,音乐采用分节歌形式,歌词较自由,涉及宗教或政治,道德、历史等世俗事物。
克劳苏拉
产生于13世纪的复调音乐,原意是“句子”“段落”,即礼拜音乐中的一个片段,他通常建立于一段特定的圣咏上,用来替换同样圣咏的单声片段或其他复调片段,他多为二声部也有少数三声部或四声部。
经文歌
中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音乐体裁,常为三声部,是一种无伴奏合唱的复调音乐形式,拉丁文歌词,演唱形式多样,歌唱内容反映宗教思想,形成了经文歌特有的“复歌词”现象,后期经文歌脱离宗教礼拜活动,低声部圣咏改用乐器演奏,前身是克劳苏拉
十四世纪“新艺术”时期
含义:“新艺术”由14世纪初法国天主教徒、诗人、音乐家维特里所写的“Ars Nova”一书而引起的。音乐史把1300-1450年这150年间称为新艺术时期,它与以往的“古艺术”产生对峙,人们对新音乐的探索,将世俗音乐的活力注入到宗教体裁中,崇尚以母语写作世俗歌曲,在理论、作曲技巧、音乐风格上呈现出新的现象
特点
记谱法:节拍二分法代替三分法
节拍节奏:等节奏技法
旋律:固定声部使用减少,兰迪尼终止使用
和声理论:3、6度作为协和音程出现;禁止平行五度和平行八度连续进行
调式运用:导音引入
创作:多采用自由创作方式
代表人物
个人
玛肖(法国)
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个作品被完整保存的音乐家
世俗音乐专业化,专业音乐世俗化
《圣母弥撒曲》
兰第尼(意大利)
兰第尼终止(7-6-1)
盲人音乐家
团体:游吟诗人(法国);恋歌诗人(德国)
世俗音乐
吟游诗人
发展过程:11世纪最先出现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12世纪下半叶,这里的抒情诗发展到盛期。吟游诗人群体包括宫廷贵族和骑士阶层,还有许多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
音乐内容:吟游诗人歌曲以爱情题材为主,其中“宫廷之恋”(骑士对已婚贵族妇人的爱慕)的题材最为流行,是骑士文化的一种体现。
音乐风格:吟游诗人歌曲大多是单声的,即兴弹唱时常加上伴奏。南方歌曲分句不明确,旋律优美细腻,节奏比较复杂自由;北方更为朴实直率,与民歌接近,旋律轮廓分明规整。
恋诗歌手
12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下半叶,德国出现一种被称为“恋歌”的方言抒情歌曲,这类歌手被称为“恋诗歌手”,他们很多是贵族骑士,以演唱爱情歌曲为主,乐曲多为二拍子或四拍子,旋律发展的基本结构为aab,即前两句歌词用同一个旋律(aa),新的旋律(b)配上新的歌词,类似于副歌
名歌手
15-16世纪德国,在恋诗歌手之后出现的,随着骑士阶层的衰落、市民阶层的兴起而产生,并逐渐替代了恋诗歌手。名歌手大多是中产阶级或具备某种手艺的诗人,他们不到处游荡,隶属于有组织的行会,每个人在行会中的地位通过各种歌唱比赛,按照严格的评分标准来评定,从最低到最高分别为:艺徒、学友、歌手、诗人、名家等级别。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就是对这段史实的描述(文艺复兴时期)
流浪艺人
13-14世纪欧洲四处流浪的音乐艺人,他们常在村头街巷与艺人混合表演,也常参与民间红白喜事助兴,表演大多即兴, 与民间音乐有关
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区别
1、表演场所:宗教音乐在教会活动中;除此之外的则是世俗音乐
2、声乐演唱:宗教为复调音乐,采用拉丁文歌词;世俗音乐多为单声,用方言演唱,即兴成分居多
3、调式运用:宗教音乐采用教会调式;世俗音乐较多使用伊奥尼亚调式和爱奥尼亚调式
4、乐器使用:宗教音乐开始只是无伴奏的单纯声乐,13世纪后管风琴成为教堂伴奏乐器,并禁用其他乐器;世俗音乐则使用了民间流行的一切乐器,包括弓弦乐、弹拨乐和管乐器等
中世纪乐器
键盘类
管风琴(宗教使用)
弦乐类
琉特琴
吉他前身
维埃尔琴
小提琴前身
音乐理论
记谱法
9世纪——纽姆谱(模糊音高)
意大利僧侣——一线谱
11世纪——意大利僧侣圭多发明四线谱(具体音高)
六声音阶:123456
13世纪——德国弗兰科创始“有量记谱法”
15世纪音符种类增加;16世纪出现小节线,圆符头
17世纪四线谱改为五线谱(巴洛克时期)
教会调式
11世纪,八个教会调式理论基本确立
正调式
多里亚
弗里几亚
利第亚
混合利第亚
副调式
副多里亚
副弗里几亚
副利第亚
副混合利第亚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定义及音乐文化特点
定义
渊源:法文,原意为“再生”。反映了15、16世纪的思想家对中世纪的否定和对古代艺术的崇尚,他们认为自己处于复兴古希腊和罗马的学识和光荣的时代。反对神,提倡以人为本
狭义:文艺复兴是一场意在恢复古代哲学和艺术价值的运动。文艺复兴的成就很快超越了古希腊、罗马的影响范畴。
广义:文艺复兴是一个人类社会产生新的思想,有新的发现,发展出现飞跃的时期。
音乐文化特点
三声部复调音乐常见
旋律与节奏发展集中在高声部
三度音程进行的旋律
三六度常出现
对位弱化、和弦强化
兰迪尼终止普遍
少用固定旋律
勃艮第作品多用三拍子
音乐流派和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
形成
形成、发展与1400-1450年间,当时勃艮第公国的王侯们对音乐的热爱,吸引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献身宫廷,于是形成了欧洲大陆最早的乐派
贡献
确立了一种独特的大型宗教音乐体裁形式——弥撒曲(五个乐章)
风格特点
1、作品以三声部复调音乐为主,即固定低声部、中间对应声部和高声部。
2、旋律和节奏的发展集中在高声部,假低音的技巧常被采用,即三度和六度平行进行
3、兰迪尼终止式普遍出现
4、喜好世俗风格的尚松、宗教性的经文歌和弥撒曲体裁
代表作曲家
杜费《苍白的面孔》《武装起来的人》
法国—弗兰德斯乐派
形成
1450-1600年在法国北部、比利时及荷兰南部地区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弗兰德斯乐派使复调对位音乐发展到盛期,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他们把世俗曲调作为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定旋律,而且常采用尚松、牧歌等世俗声乐体裁进行写作。
贡献
1、强调复调中各声部地位平等,都具有呈现主体的功能。
2、喜好较为丰满的音响,出现简单的和声结构(三和弦形式完整出现),假低音技巧和兰迪尼终止式被正格终止和变格终止取代。
3、弥撒曲以四个声部为主,有时甚至采用五六个声部,作曲家也常把四声部拆为二重声部,形成一种对比强烈的二重风格
代表作曲家
中期:若斯坎《圣母颂》
早期:奥克冈《感谢上主》
晚期:拉索,将复调音乐推向高峰,无伴奏合唱《回声》
音乐特点
1、初步建立了T-D,D-T的和声功能圈
2、在弥撒曲的写作中,定旋律tenor声部的圣咏旋律被世俗曲调取代
3、奠定了复调艺术两种写作类型:1、对位化写作,少用终止式;2、对位和声化写作,使用和弦进行,多用终止式,有明显收束感
4、创作风格:明净、质朴而又含有一种动态情感,轻快、活泼的风格。
罗马乐派
含义:16世纪中叶,宗教音乐日益世俗化,天主教认为过于华丽繁复的音响破坏了人们虔诚的信仰,因此,规定举行弥撒时必须忠实的配以清晰的音乐,禁用一切世俗曲调。当时以罗马圣彼得教堂为中心,聚集了一批从事声乐复调创作的作曲家,他们形成了一个乐派,创作出一种受弗兰德斯乐派影响同时又具有安详性格的声乐复调音乐,这个乐派被称为罗马乐派
代表作曲家
帕勒斯特里那,作品包括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
音乐特点: 1、各声部清晰,歌词不被复杂的声部掩盖,一般采用一字对一音的音节式处理。 2、较少使用半音,不协和音的运用大都有准备,和弦用以三和弦及其第一转位为主,低音多为四、五度跳进,音乐具有清澈宁静的特质。
威尼斯乐派
含义:15世纪后半叶创立,16世纪下半叶,以圣马可大教堂为中心,创作双重合唱的复调音乐,两侧各有一支合唱队,常以八至十二或更多声部的形式随两架管风琴齐鸣,形成了气势宏伟、呼应交替的双重合唱的复调圣歌。
代表作曲家
维拉尔特
首创“复合唱”形式(2支合唱队),创立了威尼斯乐派
加布里埃利叔侄
大量运用器乐组合作为合唱伴奏,将威尼斯乐派的复合唱风格达到前所未有的宏大与辉煌
德国众赞歌
1、用德语代替拉丁语演唱
2、曲调来源于格里高利圣咏
3、演唱形式为管风琴伴奏的众人合唱形式
4、开始为单音音乐形式,后来发展成四声部合唱,主旋律在高声部
意大利牧歌
兴起:牧歌大约产生于1530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多部世俗音乐体裁,它最初只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娱乐而作,歌词的文学性很高,内容常常描写爱情或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演形式一般为三四个声部的合唱,表演范围局限在小场合,如家庭聚会等
代表人物:卢卡·马林秋《孤独和沉思》;17世纪初在蒙特威尔第的影响下发展到顶峰,成为教堂音乐之外最重要的音乐体裁。以世俗爱情,讽刺寓言为内容。
法国尚松
定义:16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世俗歌曲体裁,词曲上具有明显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
特点
1、音乐上:旋律轻快优美,节奏强烈,音符常常反复,具有朗诵性
2、内容上:多表现生活中爱情的一面,法语生动的模仿和对情境的描绘,使其描摹对象显得惟妙惟肖
3、形式上:一种模仿对位的歌谣曲形式,16世纪后,法国尚松发展城一种被称为“格律音乐”的五声部复调歌曲形式
德国名歌手
宗教改革
领袖
马丁•路德(德)
改革目的
使群众能在教堂演唱教会歌曲
改革体裁
众赞歌(德)
代表作品
《我们的主是坚固堡垒》(《上帝是坚固的堡垒》)
主要乐器
弦乐器
琉特琴家族
维奥尔琴家族
管乐器
肖姆管、竖笛、木管、小号
键盘乐器
管风琴
羽管键琴、古钢琴
第四章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及早期发展
来源
来源于葡萄牙文法语词,意为不规则的珍珠。音乐史上从第一部歌剧诞生至巴赫逝世(1600-1750年)这150年间被称为巴洛克时期,该时期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新旧风格交织,声乐器乐大发展,该时期音乐发源于晚期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作曲家们竭力寻求并创作了一些新的、更丰富的音乐体裁和表现手段
特征
复调音乐发展的高峰
完成了调式体系的过渡,同时由复调向主调过渡
歌剧诞生,器乐凸现
意大利音乐逐渐衰落,德国音乐逐渐强势
教堂音乐衰落,音乐走向宫廷和世俗
音乐家专业化,分工更细
音乐风格
巴洛克时期是复调音乐发展的全盛时期,也是向主调音乐转型的时期,风格主要有以下特征
1、通奏低音:即作曲家在创作时只写旋律和低音,在低音旁用数字标出该音在和弦中的位置,然后演奏者根据这些标识,即兴的填上和声
2、协奏风格:“协奏”原指独唱与合唱团之间的对比效果,后来被应用到器乐作品中,一个乐器与一组乐器、一组乐器与乐队时而独立演奏,时而共同演奏,形成了特殊的对比效果
3、即兴处理:和弦填充处理,装饰处理,主题变化和终止式运用方面
4、情感因素:17世纪的作曲家希望在音乐中更多的注入情感,于是音乐史上首次出现了表示作品速度和情感的标记。
歌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歌剧: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等综合为一体的舞台综合艺术形式,其中戏剧和音乐是最重要的元素
来源
1、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悲剧
2、中世纪宗教剧和田园剧是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3、文艺复兴时期牧歌剧预示歌剧的诞生
4、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
5、歌剧于16世纪末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意大利四个歌剧中心
佛罗伦萨歌剧
历史上第一部歌剧(1598),只留下残片
佩里和里努基尼《达芙妮》
第一部被完整保存的歌剧(1600)
佩里和卡契尼《尤丽迪茜》
早期歌剧的特征:脚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又加入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为吟唱的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节奏自由,有少量乐器伴奏,也使用合唱
罗马歌剧
罗马作曲家卡瓦莱里《灵与肉的体现》,这部作品被史学界视为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内容涉及宗教及道德方面。加入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舞场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威尼斯歌剧
第一个歌剧院(1637)
威尼斯•圣卡西亚诺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蒙特威尔第《奥菲欧》
特点
在歌剧中大量采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很少用合唱形式,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那不勒斯(拿波里)歌剧
那不勒斯是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至18世纪定型为正歌剧,它常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对美声的追求,使用阉人歌手。
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泰奥多拉》
特点
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
结构上:由原先的五幕变为三幕,由序曲开场,宣叙调和始返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两种不同的宣叙调:干念式宣叙调,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带伴奏的宣叙调,由乐队伴奏
始返咏叹调:ABA三段体式
法国歌剧
法国有自己的舞台艺术形式,古典悲剧和芭蕾,于1659年诞生了法国第一部歌剧《波莫纳》。17世纪时,法国歌剧形成了自身特征的歌剧,这是一种把宣叙调、歌唱芭蕾融为一体的成为抒情悲剧的法国歌剧形式。
抒情悲剧
1、题材:一般选自历史、神话
2、序曲:由意大利格歌曲序曲“快-慢-快”的风格改为“慢-快-慢”的法国式序曲形式。
3、宣叙调带有歌唱性而咏叹调带有朗诵性,不突出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对比。
4、插入芭蕾舞场面,使歌唱与芭蕾艺术融为一体,并重视合唱及管弦乐的作用
5、歌剧旋律由于受到舞曲的影响,音域窄,乐句方整,音响华丽
6、不用阉人歌手
德国歌剧
1644年哈斯多夫《西勒维希》被史学家认为是德国现存最早的歌剧,对白与分节歌形式,又被称为歌唱剧。1678在汉堡建立了德国第一座歌剧院
代表人物
凯塞尔
总体特点
1、题材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喜剧性内容等
2、大部分形式具有意大利风格,但不同的是,宣叙调用德语演唱,咏叹调用意大利语演唱。
3、旋律常常与德国民歌相联系,一些大众性质的歌曲被融入到歌剧音乐中
4、不用阉人歌手
英国假面剧
《维纳斯和阿多尼斯》
《迪多与伊尼阿斯》
大型声乐套曲
清唱剧(神剧)
整体特点
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包括合唱、重唱、咏叹调、宣叙调、序曲和间奏曲等。类似歌剧,无动作、背景,有旁白,更强调合唱。第一部清唱剧《灵与肉的体现》
分类
拉丁文清唱剧
意大利文清唱剧
代表人物
亨德尔《弥赛亚》;海顿《创世纪》;门德尔松《伊利亚》
康塔塔
17C初,是一种包含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形式上与清唱剧相似,规格较小,内容简单,侧重抒情,不一定采用宗教题材,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
形式
家庭社交场合——小型康塔塔(可以是一首咏叹调)
管弦乐伴奏,特定场合——大型康塔塔
代表人物/作
巴赫《咖啡康塔塔》《复活节康塔塔》
受难曲
内容讲耶稣受难,体裁与清唱剧类似
器乐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器乐上升到新的突出位置,重要性上甚至超过了声乐
乐器
键盘乐器
古钢琴、大键琴、管风琴
弦乐器
双簧管、低音管、长笛
打击乐器
定音鼓
协奏曲
有竞赛、协同合作的含义,最早产生于17世纪末,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器乐形式。独唱与合唱、两个分开的合唱队、不同的乐器、人声与器乐之间连在一起,协同合作进行演唱或演奏;17世纪后,独奏者与乐队之间的抗衡
器乐协奏曲类型
大协奏曲
独奏协奏曲
乐队协奏曲
最重要贡献者
维尔瓦第《四季》
托卡塔
意为触键,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技巧性较高,脚键的运用常采用模进、模仿对位的手法进行写作,包括若干段落,快慢交替。
赋格曲
是一种严格运用卡侬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是17世纪在利切卡尔和坎佐纳等音乐体裁上发展起来的,有二至六个声部,由主体、答句、对句、插入句四部分组成。代表人物: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前奏曲
本身的含义是引子和序曲,原为声乐曲前的引子部分,17世纪初成为独立小曲作为整套作品前的一个段落,18世纪正式独立为篇幅不大,曲式自由的独立小品,代表人物:巴赫
组曲
是由几首乐曲按照对比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独立性,分为古组曲和现代组曲
古组曲
通常由德国的阿勒曼德、法国的库郎特、英国的基格、西班牙的萨拉班德四种舞曲组成,代表人物:巴赫《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德国组曲》
现代组曲
一是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出若干段辑成组曲,如: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二是由文学、绘画、民间传说、神话、民俗风情等内容构思而成,如拉威尔《鹅妈妈》
博洛尼亚乐派(了解)
维塔利
教堂奏鸣曲
室内奏鸣曲
三重奏鸣曲
两个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
科雷利
小提琴家,乐队指挥
主要作曲家
意大利
蒙特威尔第
代表作:牧歌《亚利安那的悲歌》《战争与爱情牧歌集》;歌剧《奥菲欧》《尤里西斯的返国》
艺术成就
意大利牧歌的奠基人,牧歌领域的集大成者
是写作有情感的旋律,摆脱宗教束缚的新音乐的倡导者
提出了两种常规思想
第一常规: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和声是歌词的主人”形式第一,内容第二
第二常规:“歌词是和声的主人”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A·斯卡拉蒂
代表作:《皮罗和黛梅特缪》《十人团的垮台》
艺术成就
那不勒斯乐派的创始人
首创了反始咏叹调,干念式宣叙调和带伴奏的宣叙调,充分发挥了歌剧作为音乐戏剧的表现力,赋予美声唱法广阔的施展空间。
确立了那不勒斯歌剧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使之成为交响曲的先声。
创用了巴洛克晚期典型的管弦乐编制
维瓦尔第
巴洛克末期重要作曲家,对巴洛克音乐走向古典主义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艺术成就
对18世纪器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大协奏曲的定型起决定性的作用,确立了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赋予了慢乐章咏叹调的特征,如大协奏曲《四季》
首创独奏协奏曲,主要体现在小提琴协奏曲方面,发展了小提琴演奏技术,扩展了小提琴音区,其中快速经过句独树一帜
发展了配器技术,首次把单簧管作为木管组乐器
塔蒂尼
作曲家、小提琴家;发现“合成音”,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
法国
吕利
代表作《阿尔西斯特》《爱神与酒神的节日》
艺术成就
抒情悲剧的创造者
抒情悲剧的特征
库普兰
巴洛克时期古钢琴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作曲家,华丽风格的倡导者,在羽管键琴的指法、触键方式、装饰音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尤其对巴赫产生了影响
华丽风格:18世纪20年代后,法国王公贵族从追求权利转而追求豪华奢侈、空虚无聊的精神享乐,洛可可艺术就是该现象在这个时期的典型反映,表现为漩涡形的线条和华丽、精致的装饰风格。题材多为贵族阶层的享乐生活和男欢女爱的内容,是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先声。
拉莫
法国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理论家
代表作:歌剧《伊波利特与阿里西埃》《卡托斯与波吕克斯》;古钢琴曲《母鸡》
艺术成就
继承了吕利歌剧的特征,以宣叙调为主,在咏叹调中朗诵般的亦多于旋律性强的歌曲。
歌剧的音乐结构同样是独唱、合唱、以及器乐间奏的结合,芭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和声处理上,打破了传统法则,使用减七和弦,远关系转调
德国
巴赫
德国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西方音乐之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代表作
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
器乐曲
《平均律钢琴曲集》(圣经•旧约)《法国组曲》《英国组曲》
复调作品
《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
乐队作品
《勃兰登堡协奏曲》《G弦上的咏叹调》
康塔塔
《咖啡康塔塔》《复活节康塔塔》
艺术成就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将十二平均律全面系统的运用到音乐创作实践中,有力的证明了平均律的优越性,开辟了欧洲音乐的新天地
把复调音乐的技巧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总结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术
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使巴赫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任务
钢琴协奏额奠基者,为钢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贡献
使巴洛克时期器乐发展到巅峰
亨德尔
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在歌剧和清唱剧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代表作
歌剧
《奥兰多》
清唱剧
《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
器乐曲
《水上音乐》《皇家烟火音乐》
艺术成就
他的歌剧和清唱剧达到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巅峰
《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是巴洛克时期器乐的杰作,为世人传颂
注重戏剧效果,以主要音乐风格为主,少用转调,强调节奏重音,旋律富有歌唱性,具有宽广庄严的特征。
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
含义: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按年代处于巴洛克时期之后和浪漫主义之前,同时又与前后两个时期相交重叠。1750年(J.S.巴赫逝世)-1820年(贝多芬时期),确定了主调音乐形式,出现三个重要乐派和音乐家。文化特质: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它反映了该时期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思想实质:自由、平等、博爱,专著人的本性和情感。
整体音乐风格
音乐从教堂走向宫廷和民众
音乐创作不再以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为主,采用的是主调的形式,加强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为基本单位,音乐优美、简单、均衡
主体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洛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
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
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音乐中心转移到器乐——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
前古典时期(后巴洛克时期),18世纪20-30年代
歌剧的发展
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意大利喜歌剧
17世纪中叶开始,在意大利正歌剧三幕之间,插入了插科打诨的“幕间剧”,后来独立成剧。取材于日常生活,演出形式短小精悍,与民间音乐,流行通俗歌调联系较紧密,深受市民喜爱。
喜歌剧以带有民歌因素的歌曲或分节歌形式歌曲充当咏叹调,并采用干念宣叙调形式,它的突出贡献在于:使男低音走上舞台,并创造了”曲终合唱“的形式
佩格莱西《女仆作夫人》
法国喜歌剧
1752年《女仆作夫人》在巴黎上演,引起了喜歌剧之争。反对者(皇家音乐研究院)认为粗俗,支持者(卢梭)认为质朴、自然。
卢梭《乡村仆者》、格雷特里《狮心王理查》
英国民谣剧
用本国语言加对白再加通俗曲调,《乞丐歌剧》
德奥歌唱剧
模仿法国喜歌剧、英国民谣剧,咏叹调常用德国歌曲,采用简单的德语对白与分节歌式的流行曲调,带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剧本多从民谣剧移植过来
格鲁克正歌剧改革
人物
格鲁克,德国作曲家,对意大利歌剧的成功改革确立了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整体风格
简洁、质朴
音乐服从诗歌,戏剧内容的阐述是第一要素
放弃始返咏叹调的表达,删去了咏叹调中那些华丽的技巧段落,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宣叙调“,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
歌剧的序曲有了新的含义,成为整部歌剧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需要烘托剧情发展,不仅仅处于伴奏地位
减少独唱部分,加强乐队及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去掉了与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片段
代表作品:《奥菲欧与尤丽迪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
改革的意义
使歌剧艺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启发了许多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
19世纪下半叶瓦格纳对歌剧的改革,本质上是要实现格鲁克的喜剧思想。
器乐
奏鸣曲和奏鸣曲式
奏鸣曲,器乐一种体裁,由不同数目的乐章组成,乐章之间在调性、速度、情绪上形成对比,几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彼此存在内在逻辑。
奏鸣曲式,曲式结构的一种,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通常用于交响曲、协奏曲、四重奏等乐器形式中所采用的乐章结构曲式与奏鸣曲基本类似。
奏鸣曲的发展
17世纪早期,由五段或更多段对比性乐器组成的器乐合奏作品被认为是奏鸣曲
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取代了是三重奏鸣曲,C.P.E巴赫确立了近代独奏奏鸣曲的结构形式——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18世纪下半叶,海顿、莫扎特省去了第二、第三乐章,确立了三乐章的奏鸣曲式(快板—行板—快板);在发展规模上接近交响曲结构;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这种体裁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发展的时期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是始终由一件或两件乐器演奏的最重要的器乐体裁,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史诗性、标题性、主题的发展性、变奏性和歌唱性方面;乐章有多乐章,单乐章
20世纪的奏鸣曲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方式,风格迥异,形势不同
协奏曲
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来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尤其受独奏协奏曲的影响,三乐章形式: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双呈示部;第二乐章慢板,曲式比较自由,通常采用三段式,音乐富有歌唱性;第三乐章,急板,回旋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富于华丽的技巧,具有节日狂欢气氛,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常有华丽风格的印迹
交响曲
来自希腊语,意为”声音一起响“,一种按照奏鸣曲原则构成的管弦乐套曲形式。
交响曲的前身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序曲;
古典主义时期,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套曲形式;
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曲有一定的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曲式结构更自由,乐章数目不定,乐队编制庞大,音响华丽丰满,民族风格浓郁等。
20世纪的交响曲受各种音乐思潮的影响,构思独特乐队编制有大有小,音响复杂多变,风格多样。
古典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充满戏剧性
第二乐章,三段体或变奏曲,去掉缓慢
第四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
第四乐章,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节日欢庆场面
维也纳古典时期(古典主义高峰),19世纪初
维也纳古典乐派
海顿
奥地利作曲家,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确立了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等体裁古典主义风格典型范式,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作品
交响曲
第31号交响曲《号角》;第45交响曲《告别》;第94交响曲《惊愕》;第100交响曲《军队》;第《101》交响曲《鼓声》;第104交响曲《伦敦》
弦乐四重奏
Op.64之5《”云雀“四重奏》、Op.76《“黄帝”四重奏》
钢琴奏鸣曲
49首作品中较成熟的是第19首(D大调)和第46首(降A大调)
声乐作品
清唱剧《创世纪》《四季》
音乐特点
普通人的生活、质朴的乡村生活为背景
对人生、世界、自然的豁达和乐观态度
音乐充满健康、质朴、幽默和轻松
结构合理匀称、和声简明清晰、旋律清晰明快
艺术成就,交响曲的结构;弦乐四重奏,开始把大提琴放到主旋律的位置
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自由音乐家的先行者
代表作
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德语歌唱剧《后宫诱逃》《魔笛》;意大利正歌剧《伊多梅纽》
交响曲
《降E大调交响曲》、《g小调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
协奏曲
钢琴协奏曲中的《G大调协奏曲》《A大调协奏曲》
室内乐
献给海顿的6首,《G大调弦乐小夜曲》
特点
对音乐最大的贡献在歌剧领域,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魔笛》为德国歌唱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费加罗婚礼》成为喜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确立了18世纪协奏曲的结构范式,双呈示部,华彩段
完善了古典乐派奏鸣曲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
在交响乐中,强调奏鸣曲式中主、副部之间的强烈对比,加强展开部的不稳定因素,预示后世交响乐发展思路
对人物内心极其性格刻画,重唱的巅峰,创作的意大利歌剧具有喜歌剧、正歌剧的双重特点;自然流露,从不娇柔造作,晚期作品有悲剧因素
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了巅峰,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代表作
交响曲
英雄性
《第三交响曲》(英雄)
《第五交响曲》(命运)
《第九交响曲》(合唱)
抒情性
《第一交响曲》
《第四交响曲》
《第八交响曲》
群众性
《第七交响曲》
自然哲理、泛神论
《第六交响曲》(田园)
综合性
《第二交响曲》
口诀:(3.5.6.9)英雄的命运在田园里合唱
歌剧
《菲岱里奥》
钢琴奏鸣曲(圣经•新约)
第八《悲怆》;第十四《月光》;第十七《暴风雨》;第二十一《黎明》;第二十三《热情》
协奏曲
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声乐
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
特点
交响曲的发展和创新
将高度浓缩的音乐动机进行扩展,又保持全曲的严谨统一
钢琴奏鸣曲
32首钢琴奏鸣曲在奏鸣曲结构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在钢琴力度对比,戏剧化因素、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上作出重大发展
音乐表现
展现了从斗争到 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欢乐的精神历程,继承了海顿式动机展开手法,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
节奏上
频繁变换,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的不协和与调性的不稳定等因素范围逐渐扩大,力度大幅度起伏;配器上重视发挥铜管、木管的作用。具有革命性因素, 自由冲动的戏剧效果
维也纳乐派创作特点
方整对齐的乐句结构
民间音调和舞蹈节奏联系紧密
调性和声上升为作品重要因素
段落或乐章有明确终止式
更加简洁的和声风格
短小动机孕育丰富乐思技巧发展迅速
乐章中对对比变化更加频繁
“通奏低音”被明确乐谱记谱代替
奏鸣曲式等发展迅速
第六章 浪漫主义时期
含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当时欧洲各国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由于以拿破仑为代表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最后以王朝的复辟告终,人们普遍对现实感到失望,对“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寄托不抱幻想,这些思潮表现在艺术上就形成了一种不满足于现实,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以情感的抒发为中心,感性为第一位
初期:韦伯、舒伯特、贝多芬等
中期:柏辽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等
中后期: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弗兰克、柴可夫斯基
晚期:布鲁克纳、谱契尼、沃尔夫、马勒、理查·施特劳斯
音乐风格
风格上:张扬主观情感和个性特征
文化传统上:强调民族观念,作曲家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
体裁上:打破古典音乐程式化的限制,出现有明确意图的标题音乐,多乐章交响曲,单乐章交响诗和特性小曲等体裁
具体音乐要素上
旋律趋向不对称的自由化形态
不协和和弦被更自由的运用
常用半音程转调和远关系转调,但仍以调性音乐为主
力度、速度变化强烈形成强弱幅度对比
曲式结构自由多变
三个发展阶段
歌剧的发展
法国
背景:19世纪法国处在一个动荡发展时期,这种动荡来自几个方面:1、受政治因素影响;2、受奢华的巴黎文化市场影响;3、受格鲁克歌剧改革影响;4、受法国自身民族歌剧的影响
拯救歌剧:法国大革命时期产生的一种歌剧体裁,随着大革命的产生而形成,同时也随着大革命的衰退而消失,代表作《狮心王理查》《菲岱里奥》
大歌剧:19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法国的一种严肃歌剧,通常是四或五幕的大型歌剧,追求奢华的舞台效果,采用大合唱和大乐队等宏大场面
轻歌剧:与喜歌剧一样,娱乐性较强,结构短小,通俗易懂,多采用独幕形式;代表作《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霍夫曼的故事》
抒情歌剧:规模介于大歌剧与轻歌剧之间的歌剧形式,轻松愉悦,重视对人物心理及情感的细致刻画,内容多采用文学名著中有关爱情的情节,音乐为一些常见的歌曲、舞曲和进行曲。代表作:古诺《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马斯涅《曼侬》;托马斯《迷娘》;圣桑《参孙与达里拉》
代表人物
比才:法国作曲家
轻歌剧《卡门》:成为法国及世界歌剧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是至今上演最多,流行最广的歌剧作品之一。结构为传统的分曲形式,同时借鉴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手法,用西班牙音调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剧中贯穿爱情、仇恨、欲望等内容,被视为法国歌剧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西方音乐史中至今最突出的几部歌剧之一
意大利
歌剧的特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一百多年,该时期音乐不像巴洛克音乐那样壮观、华丽在细节上精致修饰;也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具有精炼、朴实的语言;而是更多的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的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形式和内容,作曲家们最大程度的体验各种感受
罗西尼
意大利歌剧最多产的作曲家,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早期
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语言生动,形式自由
歌剧《威廉•退尔》,缩小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别,把歌剧中独立的分曲形式发展成“场”的结构,并在音乐高潮时创用了“罗西尼渐强”的表现方式。
唐尼采蒂和贝里尼
唐尼采蒂
旋律丰富多彩,炫耀声乐技巧,由于过多强调感官上的愉悦而缺乏内涵,代表作《拉美摩尔的露西亚》《爱的甘醇》
贝里尼
重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强调音乐的表情作用,旋律淳朴富有感染力,风格抒情细腻,代表作《诺尔玛》《清教徒》《梦游女》
威尔第
把意大利的文学艺术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音乐上,在大多数歌剧作品中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同时又着重研究瓦格纳歌剧的特点,并对分场而不分曲的结构和主导动机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在保持民族风格与传统习惯的同时,创作出富有戏剧力量、光彩动人的旋律
歌剧《茶花女》
《祝酒歌》
歌剧《弄臣》、《吟游诗人》
真实主义歌剧
在真实主义文学影响下,于19世纪晚期在意大利产生的一种歌剧体裁,描写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贫苦生活
第一部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乡村骑士》
列昂卡瓦诺歌剧《丑角》
普契尼
歌剧《托斯卡》
歌剧《蝴蝶夫人》
歌剧《图兰朵》
其他体裁
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以诗为歌词,根据诗的内容创作的歌曲,艺术歌曲中,音乐与诗歌有机结合,通常有戏剧性和抒情性两种形式,采用分节和通节两种写法。代表人物: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词作家歌德、席勒等。
圆舞曲
又称华尔兹,是奥地利民间舞曲,采用3/4拍,舞蹈时需2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波尔卡
产生于1830年捷克,是一种二拍子快速舞曲,舞者们常站成一个圆圈,舞步很小,半步半步的跳而得名
交响诗
由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首创,又称音诗,是一种单乐章乐队作品,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多以文学作品或故事为题材,采用标题音乐形式李斯特《塔索》《前奏曲》,另外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体裁均与交响诗的性质相同,但内容侧重点不同
狂想曲
19世纪开始用于音乐中,指一种技术坚深,热情奔放,史诗般的单乐章器乐曲,常以英雄事迹,民间传说和风土人情为题材,以缓慢的民间歌曲曲调为基础,通过主题变奏手法,与快速突进的变奏相交错,在高潮中结束
恰尔达什
也称匈牙利舞曲,是由两段具有对比性质的舞蹈音乐组成,前半部分称为“拉绍”,特点是:速度缓慢、音乐庄重,用2/4,4/8拍,后半部分称为”弗里斯”,特点是速度较快、气氛热烈、表现为男女双人舞的热烈场面,用2/4拍
早期浪漫主义
奥地利
舒伯特
早期浪漫主义奥地利作曲家,欧洲浪漫主义奠基人,艺术歌曲之王
作品
声乐作品
《魔王》《野玫瑰》《鳟鱼》《摇篮曲》《菩提树》《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
室内乐
《“鳟鱼”钢琴五重奏》《d小调“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
钢琴曲
《音乐瞬间》《即兴曲》《流浪者幻想曲》
交响曲
《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艺术成就
在艺术歌曲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一批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艺术歌曲,他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韵,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载了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赋予艺术歌曲新的生命,使之具有浪漫主义抒情性和传记性,他的艺术歌曲又称为抒情歌曲,抒情性很高,具有浪漫特征,他的歌词必需和唱法联系,必须有高度的文学性。艺术歌曲是舒伯特最重要的创作领域。
是自由音乐家的楷模,是从社会底层最早走出来的音乐家之一
艺术特点
抒情性,自传性,反映了个人生活和命运问题,具有社会意义
民族性,作品与民间舞蹈,诗歌有直接联系,与民间音乐也有密切联系
歌曲创作起主导作用,其许多作品都有歌曲特点
善用色彩性手法表现音乐形象,通过调性,音区,和声上色彩性变化来刻画音乐形象
艺术歌歌曲创作特点
音色必须深刻表现诗词的意境,如《魔王》中三个人物形象
用色彩性手法表现音乐形象,如调式转换,和声对置,音区等。《可爱的颜色》《泪雨》
创立了朗诵旋律式的乐句《鳟鱼》
艺术歌曲创作具有鲜明民族性《菩提树》
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圆舞曲之父
作品
圆舞曲
《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奥地利第二国歌)《春之声》《艺术家的生涯》《南国的玫瑰》
波尔卡
《闲聊波尔卡》《雷电波尔卡》
轻歌剧
《蝙蝠》
风格
表现多愁善感,风花雪月的典型浪漫主义气质,具有通俗的音乐风格,为维也纳轻歌剧提供了一定的创作模式
马勒
晚期浪漫主义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浪漫主义晚期代表作曲家之一
音乐风格
他的交响曲中尖锐刺耳的音色,痉挛式的节奏,支离破碎的曲调,不协和音程等怪诞的形象,体现了19世纪末的音乐风格
代表作
《大地之歌》分为六个乐章,第一、三、五乐章由男高音独唱,第二、四、六乐章由女低音或男中音独唱,歌词采用中国唐朝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的七首诗。作品中既有对生活热情洋溢的高歌,也有对死亡恐惧的感怀,作品淋漓尽致的揭示了尽情享乐与预感死亡的矛盾和困惑感
《第八交响曲》是马勒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有一个大规模的交响乐队、两个混声合唱队、一个童声合唱队和七个独唱演员参加演出,因此这部作品被人们称为“千人交响曲”马勒把这部交响曲看成是对自己以前几部交响曲的总结,它包括两大部分,总体上渲染了宇宙般宏伟的气魄,歌颂了欢乐和人间真挚的爱
德国
韦伯
德国作曲家,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先行者,以民间歌剧为基础,继承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创作传统,吸收国外歌剧的特点,创立了真正德国式的歌剧
代表作:歌剧《自由射手》、《奥伯龙》;钢琴曲《邀舞》
艺术成就:《自由射手》使德国歌剧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影响,特点在于吸收了德国歌唱剧的特征,用说话代替了宣叙调,咏叹调中常渗透民谣素材,音乐描写着重于渲染气氛,富有浪漫的幻想,运用“主导动机”手法。
瓦格纳
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哲学家
作品
乐剧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打开调性瓦解的大门)
《尼伯龙根的指环》
《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诸神的黄昏》口诀:莱女骑猪
其他歌剧作品
《漂泊的荷兰人》《汤豪瑟》《罗恩格林》《纽伦堡的名歌手》
创作特点
戏剧第一、音乐第二;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整体艺术;无终旋律;主导动机;半音和声,淡化调式调性
乐剧:瓦格纳用乐剧指代他的歌剧。乐剧将文学与诗歌、历史与神话、舞台与建筑、音乐与戏剧创作融为一体,是一种整体性的戏剧艺术。
主导动机:在大型音乐作品,如歌剧、舞剧及标题作品中,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任务、旋律、事件、情境或情感,并始终与所象征的任务或剧情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音乐片段,具有标签和符号意义
门德尔松
德国著名作曲家,抒情风景画大师,首创了标题音乐会序曲,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艺术成就
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苏格兰)
《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音乐会序曲
《仲夏夜之梦》《赫布里德》(苏格尔山洞)
戏剧配乐
《仲夏夜之梦》《安提戈涅》
钢琴曲
《无词歌》
首创了旋律如歌的钢琴小品《无词歌》,能像日记一样把日常感受记下来,对标题音乐作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仲夏夜之梦》《苏格兰交响曲》,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
在音乐启蒙运动上,使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
在音乐教育上,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
创作特点
作为古典的浪漫主义时期追求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完美,和谐。此外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现。旋律优美,形象鲜明,具有生活风俗性,善于色彩性手法表现自然情景,生活情趣
舒曼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被称为诗人音乐家
作品
钢琴曲集
《狂欢节》《童年情景》《大卫同盟曲集》
声乐套曲
《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乐队作品
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
艺术成就
在钢琴音乐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作品洋溢着炙热的浪漫主义情怀
艺术歌曲常以女性为主人公,采用爱情题材进行创作,对女性的心理描写尤为精致,旋律富有诗意,钢琴伴奏地位突出
作为音乐评论家,创建了《音乐时报》和“大卫同盟组织”,宣扬浪漫主义观念,抨击墨守成规
勃拉姆斯
德国作曲家
代表作
交响曲
四部交响曲、《“学院”序曲》
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
钢琴曲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四册《匈牙利舞曲》
声乐曲
《摇篮曲》《四首严肃歌曲》等艺术歌曲和大型声乐套曲《德意志安魂曲》
艺术成就
常用无标题音乐形式,提倡音乐中的形式美,反对内容至上的原则,避免标题音乐形式
他创作了许多主体发展的绝妙范例,并独创了“幻想变奏”手法
采用无标题音乐形式,庄重、内敛,但又不失浪漫主义诗情与幻想的特点,;旋律气息宽广,节奏具有内在的张力,调式突破了大小调的界限,曲式保持传统的结构,并与民族民间音乐保持紧密联系
理查·施特劳斯
晚期浪漫主义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代表作
交响诗
《唐·璜》《死与净化》《唐吉坷德》
歌剧
《莎乐美》《玫瑰骑士》《没有影子的女人》
艺术成就
在歌剧方面
遵循瓦格纳的创作原则,同时追求感官的刺激,表现变态的情欲,显示出近似表现主义的风格
在艺术歌曲方面
常用短小动机的发展手法,和声新颖,钢琴伴奏常起到歌词的作用
在乐队作品方面
扩大了乐器的表现功能,喜用极限音,音响宏大丰富,配器色彩绚丽,曲式自由,与传统割裂
倡导标题音乐
作品常与一些文学作品有关
波凶法
柏辽兹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导者
代表作
乐队作品方面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舞台戏剧方面
歌剧《切里尼》《特洛伊人》
清唱剧《基督的童年》
声乐作品方面
声乐套曲《夏夜》
理论著作方面
《配器法》
艺术成就
交响曲摆脱了传统交响曲的四乐章结构,乐章的数目视具体内容的需要而定,如《幻想交响曲》的五乐章
用乐队伴奏声乐套曲《夏夜》,使之成为这种伴奏形式的先例,并启迪了马勒的创作
肖邦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钢琴诗人”,是唯一一位把主要创作精力集中在钢琴上的作曲家,具有波兰民族精神。
作品
练习曲
《离别》《黑键》《革命》《大海》
圆舞曲
《小狗圆舞曲》《华丽大圆舞曲》
李斯特
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评论家
作品
交响诗
《前奏曲》《塔索》
交响曲
《浮士德交响曲》《旦丁交响曲》
民族乐派
产生的原因
到19世纪中期,北欧、东欧和俄罗斯等一些国家兴起了一种音乐风格,它在强调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渗透了本民族音乐的特征,音乐家创作中运用民间歌曲舞曲的音节、节奏等来强调音乐的民族特色,作品体现了浓郁的乡土风情、鲜明的国籍性和名族性,具有这种音乐创作风格的音乐家们被人们称为民族乐派。
代表人物
俄罗斯
格林卡
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音乐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的创作根植于俄罗斯民间音乐,旨在表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对俄罗斯后来的很多著名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品
歌剧
《伊凡•苏萨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交响幻想曲
《卡玛林斯卡亚》
强力集团(口诀:居里抱木头)
巴卡基列夫
《塔玛拉》
居伊
歌剧《威廉·拉特克里夫》
穆索尔斯基
交响幻想曲《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
鲍罗丁
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歌剧《伊戈尔王》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天方夜谭》);歌剧《金鸡》
柴可夫斯基
俄罗斯作曲家,被称为俄罗斯音乐大师
代表作
歌剧
《黑桃皇后》《奥涅金》
舞剧
《天鹅湖》—选段《匈牙利舞曲》《西班牙舞曲》《拿波里舞曲》 《睡美人》《胡桃夹子》—选段《糖果仙人舞曲》《花之园舞曲》
钢琴曲
《四季》
室内乐
《第一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
艺术成就
在芭蕾舞音乐方面
《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使舞剧音乐交响化、戏剧化,为俄罗斯音乐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音乐个性特征方面
既具抒情性,又具戏剧性,体现在强烈情感所带来的音乐震撼力上
在音乐技法上
采用长气息、单一反复和伸缩抒情的乐句;节拍稳定规整;节奏具有舞蹈性,常用五拍子,使音乐生动而富有活力;和声基于西欧传统,偶尔出现半音化和声;乐队织体注重色彩编配
斯克里亚宾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
代表作
钢琴:24首《前奏曲》、10首《钢琴奏鸣曲》
交响诗:《狂喜之诗》《普罗米修斯》
创作风格
早期:继承浪漫主义,具有肖邦式的诗意
中期:既有德彪西音乐的静穆特点,又具瓦格纳音乐的狂热个性
晚期:完全受唯心主义哲学支配,神秘主义观念主宰他的思想,创用神秘和弦,追求超脱一切的最高境界
拉赫玛尼诺夫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继承并发展俄罗斯音乐的优良传统
艺术成就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等著名作品吸收了李斯特的技巧和肖邦的诗意风格,并深化发展了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等俄罗斯音乐家的民族情怀
创作方法上,抗拒西欧现代音乐的影响,不追求表面的革新,保持俄罗斯音乐风格,但后期收到现代主义的影响,作品呈现颓废的倾向
捷克
斯美塔那
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对交响诗的民族化和民族歌剧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代表作
交响诗套曲
《我的祖国》《伏尔塔瓦河》(捷克第二国歌)
喜歌剧
《被出卖的新娘》
弦乐四重奏
《我的生活》
小提琴与钢琴二重奏
《来自我的故乡》
德沃夏克
捷克作曲家
代表作
交响曲
《e小调第9交响曲“自新大陆”》《拉斯夫舞曲集》
歌剧
《水仙女》
钢琴作品
《幽默曲》
艺术成就
创作题材上
倾向于捷克本土体裁选择
创作体裁上
主要集中于歌剧和交响诗的创作
音乐风格上
与捷克本民族音乐联系紧密,带有捷克民间风味,乡土风景浓郁
挪威
格里格
欧威音乐家,创作特点:创作体裁多为乐器小品形式,小巧精炼、诗情画意、清新自然;其作品很少出现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培尔•金特组曲》
《晨景》
《索尔维格之歌》(是培尔配乐中最精彩的一段,深受挪威人民喜爱,被誉为挪威的第二国歌)
芬兰
西贝柳丝
芬兰音乐家,善于制造戏剧性冲突,作品贯穿了芬兰民族雄浑、豪放的气质,描绘了严峻的北国风光,充满了史诗般的宏伟气魄
交响诗《芬兰颂》
第七章 20世纪时期
印象主义时期
产生背景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流行于法国、欧洲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兴起于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风格源于莫奈的一幅画作《印象·日出》。
印象主义音乐史20世纪音乐流派的先行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文学和绘画领域印象注意的潮流下产生,因德彪西交响组曲《春天》的问世而作为一种新音乐风格的称谓被保留下来
整体风格
放弃了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家热衷表现的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社会体题材,多以自然景物、诗歌绘画为题材,注重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瞬间印象,音乐大多具有神秘感和飘忽朦胧的意境
不以旋律为主,重视和声和配器的色彩作用;突破大小调体系,多采用全音音阶和五声音阶;减弱和声功能,大量使用变化音,多采用小型体裁,模糊调性
追求静穆、暗示的表达方式,避免艺术形象和内容的清晰,强调朦胧的感觉和变化多端的色彩气氛,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彩变化引起人各种联想
音乐结构
和声
注重各种不同结构的和弦、不同排列方法、不同音响效果、非传统和声进行,带来色彩变化
调式调性
全音阶、五声音阶、非传统大、小调的各种其他调式,根据需要广泛运用
旋律
片段化新型的曲调细胞组成的乐句词汇
节奏
不规则结构、节拍、复节奏、复节拍的使用,削弱了作品的推动力,呈松散流动状态
曲式结构
结构段落模糊不清,有些作品呈三部结构
使用古典、浪漫时期作曲家较少使用的音区和表现手段
代表人物
德彪西
法国作曲家、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鼻祖
作品
前奏曲
《牧神午后》
管弦乐作品
《海》
钢琴作品
《月光》《雨中花园》《水中倒影》《亚麻色头发的女人》
特征
未脱离大小调体系,但大量采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
管弦乐作品弦乐部分细腻,木管突出特性音区的音色,打击乐器丰富,组成模糊的色彩世界
善于使用小型体裁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俗,表达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营造出朦胧、飘忽不定的气氛
拉威尔
法国作曲家
代表作
歌剧
《达芙妮斯与赫洛埃》《鹅妈妈》
舞剧
《西班牙时光》
管弦乐
《波莱罗舞曲》《西班牙狂想曲》《鹅妈妈组曲》
钢琴曲
《水之嬉戏》《镜》《小奏鸣曲》《在库普兰墓前》
特征
音乐具有印象主义特征,追求明亮色彩和动力性节奏,旋律具有调式倾向,采用五声音阶、平行和弦和附加音的和弦,配器清晰,作品体裁短小
继承了传统音乐的风格,丰富了管弦乐队的整体表现力,是世界公认的管弦乐大师
重视吸收民间音乐的养分
主要流派和作曲家
表现主义音乐
背景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德奥兴起的艺术流派,它作为印象主义的反义词在德国绘画和诗歌领域出现,后扩展到音乐领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引发艺术家极其主观的情感表达。
特征
旋律无连贯性,节拍无规律性,力度极端变化,和弦音响尖锐不和谐,结构不明确,运用十二音体系
表现主义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反义词,印象主义描绘人对客观世界外部瞬间的感受,关注自然色彩、光线和气氛,是对自然现实的模仿与再现;而表现主义则放弃对周围世界的描绘,强调把内心体验表达出来,直接追求内心深处的感觉,主张音乐要表现人们的思想本质和内在灵魂
代表人物
勋伯格
奥地利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作品
第一阶段,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六重奏《净化之夜》,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第二阶段,无调性音乐时期,独唱套取《月迷彼埃罗》
第三阶段,十二音音乐时期,交响诗《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歌剧《从今天到明天》
贡献
确立了十二音音乐体系,选用半音阶的十二个音自由组成一个序列,在十二个音都出现之前,不重复其中任何一个音,以原形、逆行、倒影和倒影逆行四种形式进行创作;旋律具有跳跃性特点,多用增、减音程,七度、九度和各种复音程
贝尔格
奥地利作曲家、十二音音乐代表作曲家
作品
歌剧《露露》《沃采克》
管弦乐《抒情组曲》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
韦伯恩
奥地利作曲家,哲学博士,音乐语言特点为:旋律、和声零散,突出乐器音色的频繁变化,曲式结构短小,这种音乐在预示序列音乐的同时,还影响了点描音乐的形成,确立了音色音乐的重要地位
作品
器乐:《弦乐四重奏“6首小品”》《5首管弦乐小曲》
声乐:无伴奏合唱《轻舟飞逝》《第一康塔塔》《第二康塔塔》
新古典主义音乐
斯特拉文斯基(俄)
美籍俄罗斯作曲家,具有不断实验,用于探索的优秀品质,其创作经历了俄罗斯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序列主义音乐的转变过程
代表作
第一阶段,俄罗斯风格时期,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
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普契涅拉》
第三阶段,序列主义音乐时期,十二音音乐合唱《哀歌》、《安魂赞美诗》
六人团
6为青年音乐家经常以“新青年”的名义在一起举行音乐会,作品体现新古典主义特点。他们希望法国的音乐走一条明快、活泼、简朴的新路
成员
奥涅格,管弦乐曲《太平洋231》,清唱剧《大卫王》
米约,管弦乐《屋顶上的公牛》
普朗克,舞剧《母鹿》《小提琴奏鸣曲》
迪雷,清唱剧《长征》(毛泽东词)
泰莱菲雷,两架钢琴的《户外游戏》
乔治·奥里克,电影音乐《给我们自由》,舞剧《水兵》
民族主义音乐
20世纪与19世纪的异同
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史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延续,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运用本民族的音乐语言、音乐文化来构思音乐进行创作。但是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形态变异的影响,与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相比,又有了新发展,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音乐内容表达上,19世纪歌颂重视本名族历史、人民生活、传说和文学记述;20世纪讴歌民族内容方面有所减弱,作曲家关注音乐本身的内涵,重视民间音乐特征的新发现
第二,在音乐素材的处理上,19世纪抓住民间音乐素材的个性来加以发展,20世纪则强调按民间固有特征和规律写作
第三,在同时代音乐特点的吸取上,19世纪和声受浪漫主义影响,20世纪受到当时新作曲技术的影响
巴托克
匈牙利民俗学家、钢琴家、教育家和作曲家
作为民俗学家,巴托克是民族音乐学最早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教育家,在钢琴教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作曲家,创建了巴托克音阶,和弦拱形结构不规则的节奏组合等特有的音乐形式
格什温
美国作曲家、钢琴家,将充满活力的爵士乐风格与西方音乐技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最富有美国特色的作曲家。
歌剧《波吉与贝丝》
钢琴与乐队《蓝色狂想曲》《第二狂想曲》
交响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普罗科菲耶夫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音乐风格,简朴抒情,注重旋律性,坚持调性,但调式复杂,和声语言复杂具有表现力
作品
歌剧:《战争与和平》《三橘子爱》
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丑角的故事》
交响乐:《第五交响曲》
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
音乐童话《彼得与狼》
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肖斯塔科维奇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音乐作品选取重大题材,如反法西斯,创作风格难以归类,是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
作品
交响乐:15部交响曲《第十一交响曲》
室内乐:15部弦乐四重奏
歌剧舞剧:歌剧《鼻子》《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
清唱剧、康塔塔:清唱剧《森林之歌》、康塔塔《阳光照样祖国大地》
其他类型音乐
偶然音乐
又称为机遇音乐,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兴起的,追求音乐的不固定性,即兴表现音乐内容,获得偶然的音响效果。允许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作种种随心所欲的想象和发挥,可以有音乐,也可以有噪音,如咕噜声、金属声、敲木头声、击打琴弦声等,以寻求偶然的音响效果
约翰•凯奇
《4分33秒》
电子音乐
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一个新音乐品种,是音乐艺术与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意味着音乐中音响音源的一次真正革命。可分为三个阶段:
录音带与具体音乐时期,谢菲尔《单人交响曲》
电子合成器音乐时期,美国萨博特尼克《月亮中的银苹果》,日本喜多郎《天界》
电子计算机音乐时期,法国里塞《突变1》
新音色音乐
1945年后,音乐创作出现了一种转向寻找新音色的现象,与当时的序列音乐相对,但未形成统一的流派
主要运用音响材料的各种不同结集状态以及声学特征上的变化、对比为主体而进行创作,由传统乐器演奏,通过新的演奏方法开拓新的音响资源,与电子音乐分别称为新音色探索的两条不同道路
彭德雷茨基《广岛受难者哀歌》、利盖蒂《气氛》
简约音乐
是用最简单的材料和手段来构造作品,而彻底抛弃西方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发展过程中所聚集的一切繁复厚重的东西。出现在60年代后的美国,后来发展到欧洲,在有调性的音乐基础上,作无休止的重复,通常自始至终保持同一节奏型
赖利《在C音上》,莱奇《1960年作品第7号》,格拉斯《爱因斯坦在海滩上》
新浪漫主义
在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的一种流派,通常这种音乐有调性,但此时的调性并不等同于“共性写作”时期的和声、结构和调性,而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
意大利的贝里奥《交响曲》,美国的克拉姆《大宇宙》《夏夜音乐》,德国亨策《雅各布之梦》
序列音乐
作曲方法上按照固定顺序对音乐进行安排的一种音乐
梅西安(现代音乐之父)
《时值与力度的模式》
微分音音乐
小于半音音程的音乐
哈巴(捷克)《第三弦乐四重奏》
噪音音乐
由噪音组成,无固定音高,音的震动不规则,未来主义思潮音乐的主要表现
作曲家:鲁索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