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节手足口病
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护理-第十六章传染病预防与护理,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V16)、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好发于3岁以下年龄组。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节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展示了从病因、发病机制到症状表现,再到诊断与治疗的完整逻辑链条。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关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相关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三节钩虫病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钩虫病的预防,钩虫病的护理,钩虫病的临床处置,钩虫病的临床表现,钩虫病的概念和病因。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二节蛲虫病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蛲虫病的预防,蛲虫病的护理,蛲虫病的临床处置,蛲虫病的临床表现,蛲虫病的概念和病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三节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概念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V16)、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好发于3岁以下年龄组。
手足口病的病因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发病前数日即有传染性,通常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以及接触被患者粪便、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污染的手及各种物品传播
易感人群
临床上以5岁及以下婴幼儿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发病率最高
成人大多以隐性感染为主
流行特征
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
普通型
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以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为多发
手、足和部出现斑丘疹后可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以手足部较多见
重症型
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
头痛、呕吐,精神萎靡、易惊厥、嗜睡、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神经源性肺水肿
表现为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循环系统并发心肌炎
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端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实验室检查
预后
轻型手足口病一般无严重不良后果,可自愈,病程5~10天
部分重型手足口病病情进展迅速,可合并严重的脏器病变,如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及肺水肿等,预后较差
手足口病的临床处置
普通病例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嘱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对发热等给予对症处理。
重症病例
心电监护,及时给予吸氧、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抢救治疗措施,以及降温、镇静、止惊等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的护理
维持正常体温
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措施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禁食冰凉、辛辣、咸等刺激性饮食。
皮肤护理
保持衣被整洁。剪短患儿指甲,以免抓破皮疹。手足部疱疹未破溃可涂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可涂聚维酮碘,如有感染,遵医嘱局部用抗生素软膏。
病情观察
每2~4小时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发现有高热、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面色苍白、嗜睡昏迷、呼吸浅促、心率增快等,应警惕脑膜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消毒隔离
每天开窗通风2次。做好接触隔离和呼吸道隔离,轻症至少2周,重症至少3周。
家具、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要消毒
手足口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提高免疫力
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按计划及时为婴幼儿接种手足口病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