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伤寒论》精辟地阐述了外感病六经病机的变化及其传变规律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及证候学专著
唐·王冰提出“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以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论点
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充实火热病机;张从正强调邪气致病病机;李杲确立脾胃病“内伤热中”的病机理论;朱震亨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六郁”病机进行阐发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创立了卫气营血与三焦理论,用来
阐明外感热病的病机规律,并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
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完善瘀血致病的病因病机理论
现代:脉络病机说、痰瘀同源说、瘀毒病机说、体质病机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