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10 态度与品德的发展与差异
这是一篇关于3.10 态度与品德的发展与差异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小学生常见品德问题及辅导方法,小学生品德的发展,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态度与品德心理学概述。
这是一篇关于人际关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关系需要理论(舒茨),基本成分,定义。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其发展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这是一篇关于学习迁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迁移的影响因素,迁移理论,迁移类型,学习迁移含义。
这是一篇关于3.7学习动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分类,学习动机定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稻草人》读书笔记
《童年》读书笔记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春晓》思维导图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3.10 态度与品德的发展与差异
态度与品德心理学概述
态度的实质
定义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
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结构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核心成分)
行为成分
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道德认知
指人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对道德现象或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定义: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动力色彩的成分
三种形式
直觉的道德感
形象的道德感
伦理的道德感
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形成的基本阶段
依从
从众
服从
外界压力
他人
规范
认同
行为的特点
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实质:对榜样的模仿,试图与榜样一致
内化
行为特点
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
表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部因素
家庭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社会因素
同伴群体
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
态度定势
良好品德培养的策略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举例:对偶故事
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也称无律阶段
权威阶段(5-8岁)
他律道德阶段
规则是不可改变的,具有权威性
可逆阶段(8-10岁)
自律道德阶段
可设想他人的立场
规则是人定的,不是绝对不变,可以修改
公正阶段(10-12岁)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结果,受赞扬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习俗水平(9-20岁)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法律与秩序定向)
后习俗水平(少数人20岁后)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原则与良心定向)
例子: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道德评价能力是道德品质发展中的关键因素
道德信念
五年级开始形成比较明确而稳定的道德信念
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随着年级的升高,高年级水平逐步增加
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
道德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义务感>荣誉感>良心和爱国>幸福感
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
言行一致儿童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小学生常见品德问题及辅导方法
小学生常见的品德问题
侵犯性行为
顶撞父母和教师,打架骂人,扰乱课堂秩序,破坏环境,恶作剧损坏公物
逃避性行为
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出走、自杀等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醒悟阶段
改变阶段
自新阶段
品德不良学生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与对立情绪
2、善于发现学生优点,保护与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常用品德心理辅导与教育方法
价值澄清法
定义:价值澄清法是指帮助学生反省自己的生活、目标以及过去的经验,重在协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而不是向他们灌输一套事先安排的、唯一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故事讨论法(道德两难法、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
理论依据: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说理法
运用最广泛、最经常的一种基本方法
集体约定法
榜样示范法
行为矫正法
传授道德推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