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知识导图
一张思维地图带你来了解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的知识内容,包括心理学、心理学现象、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相关法、心理学历史、心理学流派等,有需要的同学赶快收藏下图吧!
编辑于2021-08-01 23:38:54概述
对象
心理学
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基本任务是探索和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
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为研究主要对象。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是一门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分支
普通,发展,教育,医学,工业(管理,工程,消费,人事,劳动),军事,社会,人格,法律(犯罪,司法,法制宣传教育),临床,生理心理,心理生理
心理现象
传统心理学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
行为调控
动机情绪情感
心理特性
能力人格
方法
观察法
定义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条件
无法控制
控制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控制
成功取决于
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观察和记录的手段
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优点
适用范围较大
简单易行
所得材料比较真实
收集到第一手材料
缺点
结果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
难以控制目标对象的出现
容易出现观察者效应和观察者偏差
实验法
定义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优点
有助于揭示因果关系
允许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
结果数量化指标明确
缺点
主试效应
带有极大人为性,容易产生观察者效应
被试效应
复杂行为无法测量
不适用于探索性研究
设计方式方法不同范式不同,对结果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自然实验不过严格难以得到精确结果
实验结果的生态效度受限
联系
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额外变量
设备
计算机
神经成像技术
分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象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电图
脑磁图
近红外光学成像
作用
可以在无损伤的条件下观察有机体内正在进行的一些生物变化
进而研究与此有关的心理现象
积累大量脑功能结构研究资料
对研究脑机制脑的高级功能有重要作用
分类
实验室
定义
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评价
优点
有利于发现因果关系
允许对结果反复验证
缺点
实验情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
干扰结果的客观性
影响结果的推广性
自然(现场)实验法
定义
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
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中进行
评价
优点
结果比较合乎实际
缺点
控制不严格,难以得到精确结果。
测验法
定义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或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要求
测验工具必须同时具备可靠性(信度)和有效性(效度)
测验标准化
编制心理量表的过程施测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都要保证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一般问卷长度应控制回答时间为30至40分钟
优点
省时省力,易于实施。
便于大规模施测
所得结果量化程度高,结果处理方便。
种类多,灵活方便。
标准化测量严谨可靠
有常模
缺点
易受经验文化影响
容易受被试反应倾向性和社会称许性的影响
间接测量结果很难准确
有些效度不高
对施测者要求较高,施测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娴熟的测量技能。
成绩不反应过程
难以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样本容易选择不准
调查法
定义
就某一问题要求,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常用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访谈
优点
简单易行,不受时空限制
涉及范围广,收集数据较快。
内容客观统一,处理方便。
节省人力时间经费
匿名性强
研究间接化相互作用效应小
缺点
不够严谨,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
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结果可靠性依赖于被调查者的合作
灵活性不强
指导性较低
深入性不够
个案法
定义
对被试各方面或及其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收集个体过去和现在的资料,经过分析推迟其行为原因。
优点
提供证据
能够解释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
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某种假设
缺点
且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推广受限对某人的研究结论很难适用于另一个人
相关法
含义
一种探索,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与紧密程度的方法。
优点
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够进行预测
可验证
数量化
以便进一步研究
缺点
不能说明事实与观察到的现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历史
亚里士多德
《论灵魂》
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7-19世纪
近代哲学(理论基础)
唯理论
笛卡尔
观点
理性是真理的唯一尺度
身心关系的问题上陷入二元论
天赋观念
人的某些观念不是由经验产生的,而是人的先天组织所赋予的。
评价
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对动物和人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直接影响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对理性和天赋观念的重视影响到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发展
经验论
霍布斯,洛克
先驱,奠基人
观点
反对天赋观念
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从后天经验中获得的
经验分类
内部经验
反省
人们对自己的内部活动的观察
外部经验
感觉
源泉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评价
具有明显的矛盾摇摆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发展
唯物
哈特莱,孔狄亚克
维心
贝克莱,休谟
演变
联想主义
詹姆士穆勒,约翰穆勒,培因
观点
联想原则
全部心理活动的解释原则
人的一切复杂的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逐渐形成的
评价
对现代学习记忆和思维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说,华生的行为主义,新连接主义,机能主义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斗争一直持续到现代,并表现在现代心理学各种理论派别对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斗争中。
19世纪中叶
实验生理学(方法来源)
柏尔,马戎第
脊髓,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区别。
雷蒙
神经冲动的电现象
赫尔姆霍兹
神经的传导速度
布洛卡
语言运动区的位置
杰克逊
大脑皮层的基本机能界线
弗里茨,希兹
大脑额叶某些区域支配动物的运动性行为
第一个实验室
德国
中国
1879
冯特
德国莱比锡大学
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1917
蔡元培
北京大学
中国首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流派
构造主义
冯特,铁钦纳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走上独立道路,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
观点
强调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
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表象(意象)和情感(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感觉是知觉的元素,表象是关键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因素。
所有复杂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构成的
方法
重视内省法
主张将内省和实验方法结合起来
评价
学习心理学,摆脱了哲学思辨的束缚,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研究内容过于狭窄,脱离实际。
将心理简单分解为多种元素,割裂了其整体性
机能主义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观点
重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
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整体(意识流)
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方法
采用内省法,但更注重客观的观察和实验,认为一切有利于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都可以。
评价
反对把心理学看作纯科学,重视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
行为主义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托尔曼
1913年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
观点
心理学应研究行为而非意识,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
环境决定论,个体的行为不是遗传决定的,完全是由环境所控制和决定的。
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法
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
评价
强调用客观方法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这对心理学走上科学的道路有积极作用。
主张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研究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里觉得健康。
扩大的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促进了心理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发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行为主义
在传统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
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某些内在的心理过程
50年代后研究取向
斯金纳
程序学习系统
操作性条件反射
开创了单被试实验的先河
行为治疗或行为改善技术迅速发展
生物反馈技术研究出现了各种生物反馈仪
格式塔学派
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
观点
主张心理的整体性
知觉是对事物属性整体的认识
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
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方法
实验法,整体观察法
评价
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基本观点正确。
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资料仍是心理学的重要财富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19末20初
观点
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
人类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收到潜意识(无意识)的影响,都根源于内心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
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强调比力多在儿童期的作用
方法
自由联想,释梦,心理分析等临床技术
评价
重视动力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但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并且把它与意识的作用对立起来。
早期理论具有泛性欲特点,把性欲夸大为支配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
新精神分析更强调社会因素
新精神分析
A弗洛伊德,克莱恩,埃里克森
观点
研究动机和人格
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
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
青年期是比力多活动的高潮期
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
深化了对人格发展动力的研究,促进了心理治疗等诸多领域的发展。
理论
本能观
意识理论
意识层次
意识
处于表层
一个人所直接感知的内容
人有目的的,自觉心理活动。
可以通过语言表达
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
前意识
属于中层
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
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作用
组织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
无(潜)意识
荣格
将潜意识理论从个体潜意识发展为集体潜意识
处于底层
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毫无理性。
个人无法意识到,却能影响人的行为。
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和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
冰山理论
将人的大脑比作海上冰山
意识部分只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
潜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随海水波动时而露出海面时,没入海下。
无意识的向没入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意识与无意识
相互对立
无意识占据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
意识压制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
无意识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
意识是清醒的,却无力的。
无意识是混乱,盲目的却有力而起决定作用的。
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人格结构
本我
自我
超我
梦的解析
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
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梦是被压抑的本我(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出现在意识中,是潜意识冲动和自我防御之间的妥协
通过分析梦得到线索帮助发现问题是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的
人本主义
马斯洛罗杰斯
20世纪50
观点
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
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只要有适当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人是单独存在的,应对人进行单个测量,而不要合并,在不同范畴之中。
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看到的刺激与反应。
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人。
方法
反对以方法为中心,凡事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使用。
但强调现象学方法
评价
对传统心理学的某些批判具有启发意义
但主张具有纲领性质
理论体系不完备
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定义
没有具体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因而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被誉为第三势力
认知心理学
奈瑟尔,西蒙
1967年,奈瑟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
20世纪50-70成为主流
观点
人生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且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环境信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进而影响人类行为。
方法
实验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
评价
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促使了认知神经科学的诞生
认知科学采用脑成像技术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学习训练与脑的可塑性,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
科学家们相,只有揭示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
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生理心理学
观点
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生理学是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
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研究问题
脑与心理的关系
心理免疫学
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
方法
临床法
局部切除法
电刺激法
生物化学法
老丞相法
新兴流派
积极心理学
观点
关注个体和团体的积极因素
目标是促进个体的发展,社会繁荣和幸福预防问题的发生。
方法
现象学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
比人本主义前进了一步
进化心理学
观点
研究人类心理的起源和本质
强调自然选择通过基因遗传对人类普遍行为倾向的塑造性
超个人心理学
第四势力
文化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