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抒情诗选:灰烬的光芒》
这是一篇关于《世界抒情诗选:灰烬的光芒》的思维导图,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领略到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诗人们的抒情才华,感受他们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编辑于2024-04-08 15:07:19《世界抒情诗选:灰烬的光芒》
Rilke 里尔克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生于铁路职工家庭,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奥地利诗人,20世纪最具影响的德语诗人之一。里尔克一生四海为家,孤独和寂寞一直深入其作品之中,是他一生的故事。里尔克与叶芝、艾略特被誉为“欧洲现代最伟大的三位诗人”。1897年后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并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应征入伍,1919年后迁居瑞士。
诗歌界的风云人物,他的诗曾深受诗歌爱好者的喜爱。早期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1897年遍游欧洲各国,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
里尔克的存在主义诗思更是深深地影响到后来的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与萨特等人,可以说是存在主义的一大诗性源头。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译者:黄灿然(1963年-),出生于福建省晏田,福建省泉州人,毕业于暨南大学,诗人,翻译家。当过工人,辍学六年后考上大学,由一个不懂26个字母的工厂青年,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翻译家之一。著有诗选集《游泳池畔的冥想》《我的灵魂》等,译有《里尔克诗选》《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内心活动》等。
因为美不是什么 而是我们刚好仍可以承受的恐怖的开始, 而我们之所以这样惊叹它是因为它淡定地 不屑于毁灭我们。 就像箭忍受着弓的紧张,以便 在射出的刹那超越自己。因为 世上没有地方供我们停留。 ——《杜伊诺哀歌第一首(节选)》
Apollinaire 阿波利奈尔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年8月26日-1918年11月9日),20世纪法国最有特色的诗人、小说家,著名剧作家和文艺评论家,超现实主义文艺运动先驱之一。阿波利奈尔主张新时代要有新的诗歌和艺术,是具有前卫精神与实验技巧的第一位现代欧洲诗人。
波兰女贵族与意大利军官的私生子。从小跟随母亲在南方生活,后来到巴黎打工,从事种种小职业。他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负过重伤,这大大地影响了他的健康,致使他在3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阿波利奈尔他虽然以诗歌闻名于世,但却是从小说开始文学创作的。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尤其是他尝试用诗句来构成图案的"图画诗",对后来诗歌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他的小说故事离奇,富于悬念,以诙谐、戏谑及嘲讽的文笔,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于荒谬悖理中透出矛盾而真实的内心世界。小说与诗歌同时构思,同时写作,因此在灵感、思想、风格等方面相互触摸,相得益彰。
1911年阿波利奈尔发表第一部诗集《动物小唱》(又名《奥菲的随从》),1913年发表代表作《醇酒集》、未来主义宣言《未来主义的反传统》,主张诗的革新与现代化。其诗歌和戏剧在表达形式上多有创新,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文艺运动的先驱之一。除诗歌创作外,剧作《蒂雷西亚的乳房》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阿波利奈尔的诗歌既有象征主义意味,也有超现实主义特征。趋异化是其创新的另一种表达。其孜孜不倦的趋异化,对20世纪的法国诗坛乃至整个文艺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引发了诗界的形式革命,也引爆了后现代文艺光怪陆离的“井喷”。
《蜜腊波桥》《镜子》
Joyce 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乔伊斯一生颠沛流离,晚年饱受眼疾之痛,但对文学矢志不渝,终成一代巨匠。
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描写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显示社会环境对人的理想和希望的毁灭;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1916)以大量内心独白描述人物心理及其周围世界;代表作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悲观;后期作品长篇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1939)借用梦境表达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的终极思考,语言极为晦涩难懂。乔伊斯还著有诗集《室内乐》和剧本《流亡者》。
鲁迅与乔伊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无论其背景、经历还是精神品格,以至创作方法。但鲁迅似乎从没有谈到过乔伊斯,这使人略感遗憾:鲁迅十分关注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举凡当时流行的新流派,他几乎都作过涉猎和评介,自己在创作中也运用了与乔伊斯“意识流”或“心理主义文学”相似的手法,可是对于当时的乔伊斯,却没有作什么评说,这不免令人困惑。是不是没有注意到呢?也不是。其实,也许因为民族的命运有相似之处(爱尔兰曾长期受英国统治),鲁迅对爱尔兰文学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也关注过乔伊斯。
乔伊斯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深深感动着爱尔兰人民。而爱尔兰人是这么崇拜乔伊斯的,甚至把《尤利西斯》中描写主人公利奥波德·布鲁姆一天全部活动的六月十六日定为“布鲁姆日”,该节日后来成为了仅次于国庆日(三月十七日圣巴特里克节)的大节日。
乔伊斯的影响力甚至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在《芬尼根守灵夜》一书中,乔伊斯自创了“夸克”(Quark)一词,这个词后来被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吸纳,被用来命名一种基本粒子。
《室内乐(节选)》
Gibran 纪伯伦
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指在抒发丰富的情感。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他与印度的泰戈尔并称“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纪伯伦认为要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其《组歌》:《浪之歌》《雨之歌》进入人教八年级下册第十课。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
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
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 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 散文《音乐短章》、《花之咏》、《我的心灵告诫我》 散文诗集《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泪与笑》、《暴风雨ا》、《先驱者》、《沙与沫》、《人之子耶稣 》、《先知园》、《流浪者》、《组歌》(包括《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花之歌》、《幸福之歌》) 诗集《行列歌》、《珍闻与趣谈》、《与灵魂私语》 散文集《疯人》 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
《沙与沫(节选)》 你若是真的睁开慧眼去看,就会在万物的形象中 看见自己的形象。 你若是真的竖起耳朵谛听,就会在万物的声响中 听见自己的声音。 我们的言辞,不过是思维盛宴里掉落的残渣。 他们认为我发疯了,因为我不愿为金钱出卖自己的人生。 而我认为他们发疯了,因为他们以为我的人生可以标价。
Teasdale 蒂斯代尔
莎拉·特雷弗·蒂斯黛尔(Sara Trevor Teasdale,1884年8月8日-1933年1月29日),是美国的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20世纪初美国最具迷人魅力的抒情女诗人,她于1918年获得美国诗协会年度诗人奖。1933年蒂斯代尔因服用过量安眠药而去世。
19世纪诗歌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隐遁。艾米莉·迪金森、克里斯蒂娜·罗赛蒂等都是在隐遁状态中创作的。莎拉·蒂斯代尔继承了这一传统,而且很好地得到了发扬。 莎拉·蒂斯代尔的不良健康状况贯穿于她的一生。疾病迫使她从喧闹的生活撤退到平静的沉思之中。这也影响到她的心理,这种影响在她的作品里有所反映。除了爱情,她经常涉及死亡的主题。
《我不是你的》 《离群者》 那能让他们骄傲的东西,对我意义何在, 我浑然完整,如一朵花、一块石。 《忘了它》
Pound 庞德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 ,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作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庞德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庞德曾被关押在精神病院长达12年。 作为一名“前卫诗人”,庞德是20世纪诗歌界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迷惘的一代”的“教母”斯坦因曾这样评价他:“一个村夫式的解释者,如果你恰好也是一个村夫,那他就太棒了;但如果你不是,那他也一无是处。”
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和雕塑家、画家、音乐家都有广泛的联系,对欧美各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庞德在1914年至1916年间与爱尔兰诗人叶芝(W.B.Yeats)交往很密切。他敬佩叶芝,以叶芝为师。叶芝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庞德曾帮助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出版《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和《尤利西斯》(Ulysses),帮助艾略特整理删节《荒原》(The Waste Land)的初稿,并向出版社推荐出版。他在巴黎结识并帮助海明威,帮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在1924年离开巴黎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庞德的注意力由文学创作逐步转向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问题。
走上了反犹太主义,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国家社会主义唱赞歌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庞德在罗马电台发表了数百次广播讲话,抨击美国的战争行动,攻击罗斯福的作战政策,赞扬墨索里尼,鼓吹墨索里尼的治国政策能促成一个没有贪婪和高利贷的社会。因此于1943年被控叛国罪,1944年为美军所俘,监禁在意大利比萨(Pisa)俘虏营中,1945年他被押往华盛顿受审,以后他被宣布神经失常而免于受审。从那时起的十几年庞德是在精神病院中度过的。在被关押期间庞德继续翻译孔子的著作,并写出《诗章》第71—84章,即《比萨诗章》(The Pisan Cantos)。1949年这部作品获得了由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由艾略特参加作评委的博林根诗歌奖(Bollingen Prize for Poetry),此事一度在美国引起很大争议。
庞德也是宣扬中国文明、翻译介绍中国古诗的西方诗人之一。
美国诗人庞德流传最广的诗歌应该就是《在地铁车站》了: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在地铁车站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这首诗很短,仅两行,14个字,是意象派诗人庞德的代表作。
黄福海,1964年生于上海,祖籍安徽。1983年考入复旦大学外语系,师从莎学专家陆谷孙教授学习英国文学。从事诗歌创作,曾任复旦诗社理事,获历届复旦诗会创作及朗诵奖。
Hagiwara Sakutaro 萩原朔太郎
萩原朔太郎,男,1886年-1942年,日本早期象征主义诗人,被誉为“日本近代诗之父”。他以前所未有的口语自由诗,开创了日本近代诗歌的新局面。苦闷和彷徨是其诗歌创作的基本倾向,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成功将传统日本短诗中的抒情风格与西方自由诗形式结合起来,使日本诗歌从传统中解放出来的诗人。
1913年与著名诗人室生犀星、北原白秋相识。1914年和犀星等组织了“以研究诗歌、宗教、音乐为目的”的人鱼诗社,并于1916年创办诗歌杂志《感情》。1917年第一部诗集《吠月》出版,以其白话自由诗体和率直地吐露爱情的风格,引起很大反响。1923年出版的诗集《黑猫》是他中期的代表作,情调颓废,反映了尼采等人对他的影响。1925年移居东京。此时出版的诗集《纯情小曲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伤和失望情绪。诗集《冰岛》(1934)、《回归日本》(1938),均系晚期作品。收在《冰岛》里的诗作,一方面悲叹痛苦的人生,同时也交织着一定程度的愤怒。萩原朔太郎处于日本资本主义日趋没落的时代,他的彷徨和苦闷影响他诗歌创作的基本倾向;但他以口语写诗,语言富有音乐感,对诗歌形式的创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曹曼,1987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文学学士,艺术硕士。 曾任人人字幕组日剧翻译,现为跨界媒体人,图书策划人。 翻译影视作品:《第八天的蝉》、《我们家的历史》等。 翻译图书作品:《未婚女子爱情说明书》、《小魔女无人不爱》等。
Trakl 特拉克尔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Georg Trakl,1887—1914),奥地利诗人,表现主义诗人,被称为德语诗歌的“黑暗诗人”,二十世纪奥地利表现主义诗歌先驱。20世纪德语国家五位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与里尔克、保尔·策兰一同鼎起了20世纪德语诗歌的辉煌。一生经历坎坷困顿,做过药剂师,服兵役,曾得到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10万克朗金币救济,得以继续诗歌创作,以诗集《塞巴斯蒂安在梦中》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也最为杰出的德语诗人之一。 1914年11月3日,特拉克尔死于因过量注射可卡因而造成的心脏麻痹。
由于他从小对妹妹抱有不正常的恋情,他18岁时他开始吸毒,据说目的有三:体验迷狂的精神境界;忘记痛苦;以及,有意识地自我毁坏。无疑,他确实为此付出了足够的代价,多门功课不及格,被迫退学;最后他也陨身于此。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特拉克尔担任随军药剂师,亲身亲历了血肉横飞的格罗德战役。在10多天里,他必须一个人照料80多个残肢断臂,狂呼嚎叫的伤员。由于他只是一个药剂师,无法解除伤兵的痛苦,他眼看着一个病员自杀,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而室外,他又看到逃兵被吊死,受到这些恐怖行为的影响,他试图或者威胁要自杀,后被送往克拉考战地医院的精神病科,在医院里特拉克尔陷入了更深的抑郁症中。
先刚(1973年12月30日-),四川泸州人,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图宾根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刚于1993年9月至2000年3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学位,2005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2014年8月1日起任教授。其主要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开设课程有《西方哲学史》等,著有《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谢林 <哲学与宗教> 释义》等,曾参加“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研究”等诸多科研项目。
Pessoa 佩索阿
费尔南多·佩索阿(1888年6月13日—1935年11月29日 ),葡萄牙诗人、作家,20世纪伟大的葡萄牙语诗人,同时也是文学评论家、哲学家。葡萄牙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使命》等。 费尔南多·佩索阿于1888年生于葡萄牙里斯本,父亲在他不满六岁时病逝,母亲再嫁葡萄牙驻南非德班领事,佩索阿随母亲来到南非,在那儿读小学中学和商业学校。在开普敦大学就读时,他的英语散文获得了维多利亚女王奖。1905年他回到里斯本,次年考取里斯本大学文学院,攻读哲学、拉丁语和外交课程,后退学。他常去国立图书馆阅读古希腊和德国哲学家的著作,并且继续用英文阅读和写作。 佩索阿生前是普通职员,他在诗歌中为自己创造了72个异名,并由此书写张扬恣肆的精神世界。
佩索阿一生只恋爱过一次,恋爱的对象是他的同事欧菲莉亚。欧菲莉亚19岁那年,进入佩索阿任职的公司工作,佩索阿对她一见钟情。佩索阿为欧菲莉亚写下许多言辞火辣的情书,屡屡向欧菲莉亚表明心迹,欧菲莉亚也对佩索阿有好感,甚至把他作为婚姻对象带到家里。但佩索阿因为害怕婚姻和家庭,因此拒绝了欧菲莉亚,从此孤独一人,欧菲莉亚也终生未嫁。虽然期间两人曾在街头偶遇,继而重燃爱火,但也最终不了了之。佩索阿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尽管佩索阿很喜欢欧菲莉亚,但他意识到自己并不能给欧菲莉亚幸福,无力承担婚姻所带来的种种责任,最后只能以分手收场,只留下一些情书。
姚风,原名姚京明,诗人,翻译家。生于北京,后移居澳门,现任教于澳门大学葡文系。
谁若梦想辉煌, 必定饱受苦难。 上帝赋予大海以深渊和险恶, 但大海也映照出蔚蓝的穹天。——《葡萄牙海》
T.S.Eliot 艾略特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通称T·S·艾略特),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代表作品有《荒原》《四个四重奏》等。艾略特被称为“世界诗歌漫长历史中一个新阶段的带领人”, 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 1922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1943年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
1948年,艾略特凭借《四首四重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四首四重奏》创作于1935年至1942年间,分别是《烧毁的诺顿》《东科克尔村》《干燥的塞尔维吉斯》和《小吉丁》。作品探讨的是时间与永恒的哲理诗,但描述的不再是纯粹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历史去探索永恒和时间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教堂里,他的牌位上写着:请记住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一位诗人。上面还写着他的生死年月,以及另外两句话:“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
Mandelst am 曼德尔施塔姆
奥西普·爱米尔耶维奇·曼德尔施塔姆(Осип Эмильевич Мандельштам [1],1891年1月15日—1938年12月27日),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卓越的苏联天才诗人、散文家、诗歌理论家。阿克梅派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因被指控犯反革命罪,遭到逮捕和流放,死在远东的转运营中。 出身于犹太家庭,父亲是商人,母亲是音乐教师。1907年毕业于彼得堡捷尼舍夫学校,在校期间受到了激进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了社会革命党的拥护者。为了避免惹祸,父母送他去巴黎留学。 在巴黎期间开始写诗,最初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后转向阿克梅派,发表了阿克梅主义的纲领性文章《阿克梅主义的早晨》。191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石头》。
著有诗集《石头》《悲伤》和散文集《时代的喧嚣》《亚美尼亚旅行记》《第四散文》等。另有大量写于流放地沃罗涅什的诗歌在他死后多年出版。1933年他因写诗讽刺斯大林,次年即遭逮捕和流放。最后悲惨地死在远东的转运营。
Södergran 索德格朗
伊迪特·伊蕾内·索德格朗(瑞典语:Edith Irene Södergran,1892年4月4日-1923年6月24日),是芬兰著名的瑞典语女诗人。她是北欧文学史上最早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她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俄国未来主义的影响,这些可以在她的诗歌中找到证据。她一生只出版了四部诗集,31岁时死于肺结核和营养不良。她在世时没有获得读者和文学界的认可,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了她的作品的文学价值。现在,伊迪特·索德格朗被认为是北欧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直到现在,她仍然影响着许多诗人,尤其是瑞典语歌词作者。
钟皓楠,199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南京大学德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获得2017年“千纤草”全国女子诗歌大赛主奖、2019年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年度诗人、2020年第六届重唱诗歌奖、2021年江东诗歌奖。
Éluard 艾吕雅
保罗·艾吕雅(1895-1952),法国著名超现实主义诗人,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抒情诗人,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他对两次大战之间的那几代诗人产生过最深刻、最大影响的诗人之一。二战期间他站在抵抗运动的作家一边,加入了反法西斯和纳粹的斗争。他的一首题为Liberté《自由》的诗是法国最著名的诗歌之一。艾吕雅以生活为诗,终身激情不减,诗作以千首计。
保罗·艾吕雅《自由》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很特别。当时是1942年,德国纳粹占领法国时期,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把印成传单的诗篇从法国上空撒向地面,鼓舞士气,当时很多法国市民、士兵都会背诵,影响巨大。这首诗还被谱成歌。
译者,胡小跃,浙江兰溪人。九三学社成员。1984年后历任水电部武汉高压研究所、广东省深圳国际展览中心翻译。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2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文艺骑士称号。
Akhmatova 阿赫玛托娃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1889年—1966年),苏联著名诗人。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其诗歌体现出俄罗斯古典诗歌优美、清新与和谐的传统。阿赫玛托娃曾受到不公正的批判,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恢复名誉。其代表作品有《黄昏》《念珠》《白色的畜群》《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安魂曲》等。
1910年,阿赫玛托娃与著名诗人古米廖夫结婚,与丈夫、曼德里施塔姆等人组建了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著名诗歌流派“阿克梅派”,并逐渐成为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前夫是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古米廖夫(1886-1921),杰出的俄罗斯诗人,现代主义流派阿克梅派(高峰派)宗师。出身贵族。他才华卓越,充满幻想,酷爱冒险和猎奇,曾留学法国,漫游英国、意大利等,并三次深入非洲探险。著有成名作《珍珠》,以及《浪漫之花》《异国的天空》《箭囊》《火柱》等八部诗集和一系列诗评。 14岁时,阿赫玛托娃结识了比她大3岁的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古米廖夫疯狂地爱上了她,并因求婚被她拒绝而试图自杀过4次。
1911年,在巴黎邂逅意大利画家阿梅代奥·莫迪利阿,后者曾为其画了不少裸体画,他们的亲密关系可想而知。 1914年,结识先锋派的艺术家与音乐家阿图尔·卢里耶,艺术史家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普宁。1921年夏天,第二次婚姻出现问题时,卢里耶邀请阿赫玛托娃去家里与另外一个女人同住。阿赫玛托娃也承认,卢里耶是她的丈夫之一。她与另外一个女人共享一个情人。1925年11月,阿赫玛托娃带着自己的孩子列夫·古米廖夫,搬进艺术史家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普宁的住宅,与后者的妻女生活在一起。 另外还有两位男人是她的情人,诗人、批评家尼古拉·涅多布洛沃,以及他的好友鲍里斯·安列普。 1918年2月,她嫁给考古学学者弗拉基米尔·希列伊科,1928年再次离婚。1937年秋天,她爱上了弗拉基米尔·加尔洵大夫,但最终未能成婚。 阿赫玛托娃的最后一段激情之恋,是1945年以赛亚·伯林的到访,但是这种感情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精神上的相互吸引。
译者:李树冬,笔名晴朗李寒。河北河间人。诗人,俄语译者。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三色李》《空寂·欢爱》《敌意之诗》等,译诗集《俄罗斯当代女诗人诗选》《午夜的缪斯:阿赫玛托娃诗选》《英娜·丽斯年斯卡娅诗选》,合译诗集《俄罗斯当代诗选》《帕斯捷尔纳克诗全集》等,翻译小说集《孩子与野兽》《我的朋友托比克》。现居石家庄,自由写作,翻译。2012年,创办晴朗文艺书店。
Tsvetaeva 茨维塔耶娃
玛琳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1892年-1941年),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散文家、剧作家,茨维塔耶娃的诗以生命和死亡、爱情和艺术、时代和祖国等大事为主题,被誉为不朽的、纪念碑式的诗篇。1939年回到苏联,不久陷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绝境,于1941年8月31日自缢身亡。 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了诗歌。她的诗歌表达了一个女人充沛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爱,表达了一个诗人敏感的心灵,也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深刻的洞察力。她的文字以细腻、凌厉、激情丰沛、痛彻简洁为特征,其艺术魅力在世界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茨维塔耶娃于1892年10月8日出生于莫斯科。父亲伊凡·弗拉基米诺维奇·茨维塔耶夫是莫斯科大学的艺术史教授,普希金国家造型艺术馆的创始人之一。母亲玛利亚· 阿列克谢罗夫娜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学生。1910年,18岁的茨维塔耶娃自费出版诗集《黄昏纪念册》,引起了不少文学前辈的关注。1912年1月,茨维塔耶娃嫁给了谢尔盖·艾伏隆,并将自己的第二部诗集《神奇的路灯》题献给他。1921年出版诗集《里程标》,集中描写对入伍的丈夫的思念。1922年,她获准出国与丈夫团聚,在德国出版诗集《别离》《天鹅营》《手艺》等。还创作了叙事诗《山之歌》《终结之歌》《空气之歌》《捕鼠者》等。
Mayakovsky 马雅可夫斯基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年7月19日—1930年4月14日 ),俄罗斯未来主义代表诗人、剧作家,苏联诗人、剧作家 。少时即投身学生运动。190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三次因革命活动被捕。1911年进绘画学校学习,同时开始写作。十月革命后创作了思想、艺术性兼备的大量诗篇,号召人民保卫苏维埃政权。1925年发表长诗《列宁》,被认为是苏联诗歌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1927年的长诗《好!》,热情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后自杀。 马雅可夫斯基的思想和创作道路比较复杂。1930年4月由于文艺界的派别斗争和个人思想上的矛盾,他精神上陷入了危机,一时未能解脱,酿成了自杀的悲剧。诗人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他把《不准干涉中国!》和《最好的诗》等诗篇献给中国人民。他的大部分诗作都已译成中文,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并在各种演唱会上朗诵。 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了大量“楼梯体诗”,37岁时开枪自杀。
1912年底,马雅可夫斯基与大卫·布尔柳克等人共同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出版了俄国未来派的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认为自己是“未来人”,宣称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从现代这艘轮船上扔下去”,至于诗,它“决不在沙龙中,决不在死的殿堂里,也不是资产阶级闲情逸致的消遣品。它不得不集合在广场和街头,因为它必须在勇敢的行动中才能尖锐地呈现。”
未来主义特征:对现实有强烈的不满,颠覆人们的思维惯性,用词夸张,意象怪诞晦涩,节奏短促有力,等等。这些作品在艺术上抛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追求标新立异,强调诗歌意境的音响、色彩和运动的效果,其思想倾向则是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斯大林对他的评语:"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
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位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最美好情感的诗人,在上世纪20年代,他相继写下三首“中国题材”的诗作,即《不许干涉中国》(1924)、《莫斯科的中国》(1926)和《你来读一读,踏上巴黎和中国》(1927)。他在诗文中提到中国和中国人的地方,更是多达数十处,这在苏俄文学大家中比较少见。反过来,中国人民对马雅可夫斯基的热情之高亦世所罕见,他的诗作几乎全被译成汉语,且发行量巨大。“我几乎走遍了/整个世界,/生活是美好的,/生活得很好。”“铁锤/和诗句,/请歌颂/这青春的大地。”他的这些诗句,在当年的中国家喻户晓。他的诗歌风格,更是影响了不止一代的中国诗人。对于我们而言,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现代经典,也构成一种经典的现代。
Garcia Lorca 加西亚·洛尔迦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1898-1936)是20世纪最伟大的西班牙诗人、“27年一代”的代表人物。自幼爱好文学,青年时代开始写诗。曾参加组织马德里知识分子反法西斯联盟。1936年夏西班牙内战爆发时遭法西斯分子杀害。 他把诗同西班牙民间歌谣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诗体:节奏优美哀婉,形式多样,词句形象,想象丰富,民间色彩浓郁,易于吟唱,同时又显示出超凡的诗艺。近70年来,他的诗歌作品对世界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著名诗人勃莱谈到他的作品时说:“洛尔迦的诗歌佳作是人类智力的楷模。”
Dylan Thomas 狄兰·托马斯
狄兰·托马斯,人称"疯狂的狄兰",英国作家、诗人,代表作《死亡与出场》《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当我天生的五官都能看见》等。他的诗歌围绕着生、欲、死三大主题,且洋溢着一种神秘原始的力量,他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尤其令人惊叹。托马斯很早就表现出对于文学的特殊兴趣,中学的时候曾担任学校刊物的主编,并发表了一些诗作。1946年发表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诗集《死亡和出场》,评论界普遍认为他是继奥登以后英国的又一位重要诗人。39岁时,因连喝了18杯威士忌而暴毙。
他很早就预感他活不长,自称要创造一个"紧迫的狄兰",一个有着自我毁灭激情的诗人。他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十九岁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立即引起了诗界的注意,接着他移居伦敦,两年后又以第二本诗集赢得了许多著名诗人的赞扬,1946年出版的《死亡与出场》更为不同凡响。这时他不仅轻而易举地走进了英国当代大诗人的行列,而且催生了摹仿他的"新启示"诗派(又称为"天启派")。
托马斯的诗与探索生命、爱与死亡的电影《星际穿越》主题十分吻合,这部科幻片中,狄兰·托马斯所作的诗歌《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被多次吟诵。事实上,这首诗从流浪在太空的人类嘴中读出来,确实提升影片的维度与震撼力,字字都会击中观众的心脏。而除了诺兰外,托马斯也是影响了斯蒂夫·乔布斯的几个人物之一。
Plath 普拉斯
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年10月27日—1963年2月11日),美国自白派诗人的代表、小说家。是继艾米莉·狄金森和伊丽莎白·毕肖普之后最重要的美国女诗人。她的诗被誉为20世纪美国诗坛奇迹,在其身后20年“因改变美国诗歌创作方向”为她赢得普利策诗歌奖。 1963年她最后一次自杀成功时,年仅31岁。这位颇受争议的女诗人因其富于激情和创造力的重要诗篇留名于世,又因其与另一位英国诗人特德·休斯情感变故自杀的戏剧化人生而成为英美文学界一个长久的话题。
伊丽莎白·毕肖普(英语:Elizabeth Bishop,1911年2月8日—1979年10月6日),美国著名女诗人。她是美国1949—1950年度的桂冠诗人,并于1956年获普利策奖。代表作为《北方·南方》《一个寒冷的春天》。
父母均为教师,她8岁时父亲去世,她和弟弟由母亲抚养大。当母亲告诉她父亲的死讯时,她决然地说:“我不再与上帝通话了”。之后,她不断在诗中歌吟死亡,也曾多次试图自杀:“死去是一种艺术/和其他事情一样/我尤善此道”。“我又做了一次/每十年当中/我要安排此事”。“看,黑暗从爆裂中渗出/我不能容纳这些,我容不了我的生命”。“从灰烬中/我披着红发升起/像呼吸空气般地吞噬男人”,“像猫一样可死九次”。“这女子已臻于完美/她死去的/身体带着成就的微笑”。
1956年2月去英国剑桥留学,邂逅了英国诗人特德·休斯(Ted Hughes,1930—1998),两人立刻坠入了情网,于1956年6月结婚。普拉斯与休斯育有一子一女。 当时普拉斯称休斯为“世间惟一能与我匹配的男子”。但不幸的是他们的婚姻出现了裂痕。1962年9月普拉斯与休斯分居,她单独带着儿女在伦敦居住。普拉斯在数月内突然面临的剧烈的生活变动,以及生活拮据所带来的压力,与休斯办理离婚手续过程中承受的巨大的精神痛苦,促使她再一次地选择了自杀。1963年2月11日,她在伦敦的寓所自杀。
特德·休斯(Ted Hughes,1930年8月17日——1998年10月28日),英国诗人。生于约克郡。剑桥大学毕业。他的诗集有《雨中鹰》(1957)、《会见我家里人》(1961)、《乌鸦之歌》(1970)、《诗选集》(1973)等。 休斯的诗风格严谨,感情强烈,富于形象。大部分诗歌反映出诗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痛苦的感受。《乌鸦之歌》中的“乌鸦”象征未被世界毁灭而幸存下来的人。2011年,刻有诗人生平成就的石碑被安置于英国国家圣地“诗人角”。纪念碑与乔叟、莎士比亚、雪莱、狄更斯等人的墓碑比肩而立。
生前,普拉斯只出版过两本著作,一是诗集《巨人及其他诗歌》(The Colossus and Other Poems),另外出版了自传体长篇小说《钟形罩》(The Bell Jar)。去世后,特德·休斯编选了几部普拉斯几本诗集,奠定了普拉斯作为一名重要诗人的地位,包括诗集《爱丽尔》(Ariel) 、《渡湖》(Crossing Waters)、《冬树》(Winter Trees)及《普拉斯诗全集》,后者于1982年获得普利策奖。
译者:包慧怡,博士,英语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都柏林大学。
Kipling 吉卜林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诗人、小说家。吉卜林的作品在20世纪初的世界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本人也在190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07年,42岁的吉卜林凭借《基姆》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个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至今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得者。此外,他也曾被授予英国爵士爵位和英国桂冠诗人的头衔,但都被他放弃了。诗歌在吉卜林的文学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诗中能窥见他每一幅重要的生命图景。
出生于印度,1870年被送回英国上学,1882年返回印度,成为一名记者并开始写作。主要著作有短诗《如果》,诗集《营房谣》《七海》,短篇小说集《山中的平凡故事》《正是如此故事集》《普克山的帕克》《丛林之书》,长篇小说《勇敢的船长》《吉姆》,等等。
Yeats 叶芝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叶芝的诗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演变出其独特的风格。叶芝的艺术代表着英语诗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缩影。叶芝早年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艾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1923年,叶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叶芝被中国读者熟知是其情诗《当你老了》,“多少人爱过你片刻的亮丽芳华,爱过你的美貌,不论假意或真情,但只有一个人爱你那追寻的心,更爱那愁苦刻在你憔悴的脸颊”,民谣歌手赵照将这首浪漫优美的诗改编成曲,旋律动人。2015年,莫文蔚阔别11年再登春晚,暖心献唱这首《当你老了》,这是她当年发行的EP单曲。李健在《我是歌手第三季》中,也献唱了这首歌,一时风靡。
1899年叶芝等人成立了爱尔兰文学会,后来更名为爱尔兰国家戏剧社,被称为艾比剧院,又名爱尔兰国家剧院。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它为爱尔兰培养了无数的演员和剧作家。叶芝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用鼓舞人心的诗篇,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他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 1934年,他获得歌德堡诗歌奖。
他多次向女神求婚被拒,五十多岁才与别人结婚。1889年1月30日,叶芝和茉德·冈尼邂逅。之后28年里,叶芝多次向茉德求婚,却多次被拒,直到五十多岁才不得不与他人结婚。叶芝,倾尽一生为女神写诗。正是在情爱中煎熬的数十年,激发了叶芝创作的灵感。他曾说过:“我所有的诗,都献给茉德 冈尼。”从这些情诗中,我们可以感受那炽热的爱意和诗情。1939年,叶芝去世,茉德没有参加葬礼。
他的遗骸是胡乱拼凑的。诗人于1939年逝世后,他的尸骸却被掘出,与别人尸骨混装于集体骨瓮。由于难以辨认,无计可施的叶芝家属选择掩盖叶芝遗骸遭丢失的消息。时隔近10年后,1948年才重新挖墓迁灵。根据挖墓证明和其他文件显示,当时将很多人的骸骨乱七八糟地拼凑成一套,放进了叶芝的棺木。
为还原叶芝真实的爱恋,译者罗池大量阅读了叶芝的诗歌、传记、书信集等资料,用心写就两万字导读,使人得以纵观叶芝的一生。
《湖中的茵尼希弗利岛》《柯尔的野天鹅》
Rubén Darío 鲁文·达里奥
鲁文·达里奥(1867年1月18日-1916年2月6日),1867年1月18日出生于尼加拉瓜,尼加拉瓜诗人、散文家,现代主义代表作家。拉丁美洲现代主义诗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6年2月6日,由于肝硬化,鲁文·达里奥与世长辞,年仅四十九岁。 达里奥追求“纯粹的美”,认为天鹅是美的象征,他在作品中反复描写这一意象,因而被称为“天鹅诗人”。 由于父母不和,作家自小被寄养在亲戚家。他天资聪颖,三岁识字,十三岁便发表了第一篇诗歌,被誉为"儿童诗人"。
他是第一位对欧洲诗坛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拉丁美洲诗人,在拉丁美洲被尊为“诗圣”。他的作品形式新颖,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性,优美、清新、感人,致力于描写雅致的艺术珍品和异国的风貌,突出幻想的意境和悲观的情调等。代表作有《蓝》、《世俗的圣歌》和《生命与希望之歌》等。达里奥认为这三本书分别象征着他的“初春”“仲春”和“秋天的精髓和元气”。
《东方三博士》《忧郁》《夜曲》
Robert Frost 罗伯特·弗罗斯特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与19世纪的诗人有很多共同之处,相比之下,却较少具有现代派气息。他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只是在他的下半生才赢得大众对其诗歌作品的承认。 弗罗斯特不进行诗歌形式的试验与改革,而是满足于用“旧形式表达新内容”。
在他80岁逝世的许多年之前,就已经获得了美国非正式桂冠诗人这一令人羡慕的殊荣。他一生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并曾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被邀请在总统就职典礼上朗诵自己诗作的诗人。但只是在他的下半生才赢得大众对其诗歌作品的承认。1963年1月29日,弗罗斯特在波士顿去世。
弗罗斯特16岁开始学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他勤奋笔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诗集。他一生历尽艰辛和痛苦,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女)。成名后的弗罗斯特受聘于多所大学,经常外出读诗和演讲,"经常拖着病体疲惫不堪地回家。"他诗歌中常常出现与孤独、绝望、死亡等关联的意象如冬、雪、冰、霜、枯叶等。因此,弗罗斯特常常以凋零的玫瑰、干枯的花朵等以喻体以映衬孤独、悲哀、寂寞的内心世界。
代表作品:《诗歌选集》《一棵作证的树》《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林间空地》和诗剧《理智的假面具》 《慈悲的假面具》《诗歌全集》《未选择的路》。
《最多》《道中记》 不过我们爱世间之物是爱他们本身的模样。——《雨蛙溪》
The Road Not Taken 未择之路 A poem by Robert Frost /Tr. by Lily 译/黎历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金色树林里的两岔路,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可惜我将无法都涉足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我站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极目远眺一条路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的深处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但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也许有更好的理由,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虽然这两条小路上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哦,给未来的某天留下第一条路!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恐怕我难以再返回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我的一生也就此改变
Baudelaire 波德莱尔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鼻祖和现代主义先驱。代表作《恶之花》以“病恶之美”的方式颠覆了人们的审美想象,其美学原则直接影响了魏尔伦、马拉美、兰波等诗人。从1843年起,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诗歌,诗集出版后不久,因“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判罚。作品有《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比利时!》等。波德莱尔被称作“恶魔诗人”,他的诗歌世界中有着对现实的无情戏弄与讽刺,而这些都与他的经历直接相关。
父母年龄相差极大,母亲后改嫁,中学时被开除,这是波德莱尔与社会的第一次冲突。他曾写道:“尽管有家,我还是自幼就感到孤独——而且常常是身处同学之间——感到命中注定永远孤独。”
没有上学,浪荡社会,后结识巴尔扎克,并接触到瑞典哲学家斯威登堡的神秘主义。后来迷上爱伦坡,开始翻译爱伦·坡的作品,一直持续了十七年。
他有过许多可惊可怖的传说,被人各种诬蔑乱说,但他对那些奇谈怪论非但不去辩白,反而推波助澜,添枝加叶,暗中品味着一种报复的快乐。这是一个人对周围的世界感到深恶痛绝而产生的一种可以理解的态度。
波德莱尔一方面对资产阶级怀着轻蔑和仇恨,往往表现出不共戴天的激烈情绪;但另一方面,生活范围的极其狭窄,又使他不能深切了解广大劳动群众的苦难和斗争,从当时此伏彼起的革命运动中汲取精神上的力量,因此,波德莱尔始终像一个揪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的人一样,虽然费尽气力、痛苦万状,却始终不能离开。正如他在《断想》中所说:“我迷失在这丑恶的世界上,被众人推搡着,像一个厌倦了的人,往后看,在辽远的岁月中,只见幻灭和苦涩,往前看,是一场毫无新鲜可言的暴风雨,既无教诲,亦无痛苦。”
波德莱尔的一生是反叛的一生,他的反叛以悲剧告终。然而这是一出有血有肉的反叛的悲剧,他将其凝聚在《恶之花》中。
当我们的心摘下自己的葡萄的时候,生存实在是一种痛苦。这真是尽人皆知的秘密。——《永远这样》
《我爱你,犹如爱夜间的苍穹》《情侣之死》
Emily Dickinson 艾米莉·狄金森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传奇诗人。出生于律师家庭。青少年时代生活单调而平静受正规宗教教育。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在孤独中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诗稿一千七百余首;生前只是发表过七首,其余的都是她死后才出版,并被世人所知,名气极大。她被视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她与惠特曼并称为美国最伟大的两位诗人。 狄金森的诗主要写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诗风凝练婉约、意象清新,描绘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强,极富独创性。
代表作品《狂野的夜》(或译为《风暴夜》)《这是鸟儿们回来的日子》《头脑,比天空辽阔》《我一直在爱》《神奇的书》
狄金森精通园艺,爱培植奇花异卉。也擅长烹饪,她的面包在当地农业博览会的比赛中取得二等奖。
《如果你在秋天光临》
我爱看痛苦的面容, 因为我知道,它真实无欺; 人们不能假装惊厥, 也无法模仿阵痛。 ——《痛苦的面容》
Verlaine 魏尔伦
保罗·魏尔伦(Paul Verlaine,1844—1896年)法国象征派诗歌的“诗人之王”,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他与马拉美、兰波并称象征派诗人的“三驾马车”。魏尔伦是一位反叛传统的诗人,忧郁是其一生的写作主题。
魏尔伦的诗歌以优雅、精美且富有音乐性而著称。他在梅斯出生,1871年在巴黎时深受年轻诗人亚瑟·兰波影响。与妻子分居后,他和兰波过上了放荡不羁的生活,并沦落成酒鬼。1873年在与兰波争吵时开枪打伤了他,因此被判入狱两年。两人一起流浪比利时和英国,这段生活使魏尔伦写出了《无言的浪漫曲》。
诗歌集:《忧郁诗章》《感伤集》《戏装游乐图》《智慧集》《平行集》《爱心集》《好歌集》 著名诗歌: 《秋风》《 若我思念之时》《 火炉的纪念》《 泪洒我心中》
《成为孩子》《苍白的晨星》《月光》
Rimbaud 兰波
阿蒂尔·兰波(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又译阿瑟·兰波,19世纪法国著名天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兰波认为,诗人必须成为“通灵者”,即“诗人是离上帝最近的人。”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均完成于少年时期。19岁之后,放弃文学创作。
他有异于波德莱尔、魏尔伦和斯特芳·马拉美,他身上更为凸显的是诗人纯粹的野性状态,就像诗人魏尔伦赞誉他为“羁风之人”一样,兰波这位“通灵者”更像是来自灵界,并不承担俗世意义的任何使命。无论生存抑或写作的状态,他的身心都笼罩着纯真的幻觉。他盼望着出发,醉舟可以托着他漂流天涯,在迷狂的风暴中接受波浪澎湃的洗礼,一如“诗人应当是一名盗火者。”
军人父亲长期服役,喜欢冒险,在兰波6岁时离家出走;母亲孤僻,严厉管束子女。家庭的不和造就了兰波矛盾不安的灵魂,他放荡不羁,自小几次离家出走,1871年2月25日第三次出逃是为了参加巴黎公社运动。在巴黎公社时期,兰波加入了自由射手队,简陋的兵营驻地是他同性恋的迷宫,很快成为他们中有名的“肮脏男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酗酒、抽大麻,衣衫褴褛地招摇过市,嘲笑中产阶级。他为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反叛思想欢呼,写有《巴黎战争之歌》《玛丽亚的手》等诗。巴黎公社失败,失望的兰波逃回家乡。
兰波以通灵者开创了一种求索于潜意识和幻想的力量的自由诗风,《元音》和《醉舟》成为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而在其最后的《彩画集》和《地狱一季》中,兰波更是化身为“任何人”轮流登场,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在身心俱裂的矛盾中探求存在与超越。
16岁写出《奥菲莉亚》。
《感觉》《醉舟(节选)》
Tagore 泰戈尔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诗人、文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 1913年,泰戈尔凭借《吉檀迦利》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的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等一代文豪。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你的阳光微笑于我心之冬日上,永不怀疑它将涌春日之花。 伐木者的斧头向树乞求它的斧柄。 树给了它。 ——《离群诸鸟(节选)》
Cavafy 卡瓦菲斯
康斯坦丁·卡瓦菲斯(C.P.Cavafy1863.4.17-1933.4.29),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少年时代曾在英国待过七年,后来除若干次出国旅行和治病外,他都生活在亚历山大 。卡瓦菲斯是希腊最重要的现代诗人,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卡瓦菲斯善于把古今希腊重大历史事件写成抒情诗。他潜心创造了一种无论在词汇或者句法上都很纯朴的希腊语言,给希腊诗歌注入了新的血液。他的诗风简约,集客观性、戏剧性和教谕性于一身。奥登、蒙塔莱、塞弗里斯等众多现代诗人,都对他推崇备至。
《伊萨卡岛》《听人谈起爱情》
Whitman 惠特曼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出生于纽约州长岛,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Free Verse),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Leaves of Grass)。他一生热爱意大利歌剧和大海的滔滔浪声。惠特曼从语言和题材上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美国诗歌。
《草叶集》是惠特曼诗集最重要的著作,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诗集中的诗歌便像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草,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它们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作者在诗歌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
如果它们不是你们的,而仅是我的,它们就什么都不是——《自我之歌》
Mickiewicz 密茨凯维奇
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 1798年12月24日-1855年11月26日),波兰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波兰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革命家。其创作代表着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崛起。一生经历了逮捕、监禁、放逐、流亡,但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争取祖国解放的主题。 密茨凯维奇一生的理想是为祖国的自由独立而斗争。鲁迅认为他是波兰“在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的诗人,所鼓吹的是复仇,所希求的是解放”。在诗歌艺术上,他继承波兰古典诗人和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的传统,特别是吸取民间诗歌的精华,把波兰的民族诗歌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在世界文学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820年创作的《青春颂》,标志着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林洪亮,江西南康人。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波兰华沙大学语文系,硕士。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2019年11月9日,波兰语翻译家获得中国翻译界最高奖项——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晚安》《林中幽会》《在狂风暴雪来临之前》
Lamartine 拉马丁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是法国十九世纪第—位浪漫派抒情诗人,作家,政治家。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前驱和巨擘。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音韵优美。他的主要作品有《新沉思集》、《诗与宗教的和谐集》等。其作品《沉思集》被认为重新打开了法国抒情诗的源泉。雨果称赞其作品:“这才是真正诗人的诗,充满真正诗意的诗。”
1848年二月革命后为临时政府实际上的首脑。他从1848年2月24日至5月11日出任外交部长。1848年12月10日的总统选举中败于拿破仑三世。此后,他退出政坛,潜心文学创作,并于1869年2月28日在巴黎去世。
1816年秋,他在法国东南都温泉镇艾克斯莱班(Aix-les- Bains)疗养,认识了一位老科学家的年轻妻子,两人相恋。她次年的病故给他带来懊丧的回忆,写下了许多悲叹爱情、时光、生命消逝的诗篇,后结集为《沉思集》,1820年发表后获得上流社会的热烈欢迎而一举成名。
拉马丁长于抒情,诗歌语言朴素,节奏鲜明,但情调低沉、悲观。他认为诗是心灵的语官,是感情充溢时的自然流露。代表作《沉思集》给人以轻灵。飘逸、朦胧和凄凉的感觉,着重抒发内心深切的感受。
译者:张秋红 (1939年1月生),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编审。从事法语文学翻译。主要翻译作品有:《雨果诗选》、《高乃依戏剧选》、《拉马丁诗选》、《兰波诗选》、《梅里美小说选·卡门》、《曼侬》、《恶之花》、《约翰·克利斯朵夫》、古诗新译《宋词三百首》等。著有《张秋红诗文选·幽兰 》。
他的诗歌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给人以轻灵、飘逸的感觉,着重抒发内心的感受,语言朴素,一扫三百多年来笼罩在法国文坛的理性至上、压抑自我的沉闷空气,对十九世纪初的法国文坛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催生了雨果(Hugo)、乔治桑(George Sand)、维尼(Vigny)等一代浪漫派大师。他的一些名篇如《湖》(Le lac)在法国至今仍然妇孺能诵。
《纪念册上的题诗》 生命之书至高无上,不能随意翻阅,也不能合上,精采的段落只能读一次,患难之页自动翻过,当你想重温过去的绵缔情肠,读到的却是生命临终那一章。
Wordsworth 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
他是诗歌方面的大理论家,虽然主要论著只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1800年)的序言,但那篇小文却含有能够摧毁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炸药。华兹华斯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emotion),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非等闲之物,“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因而英美评论家将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主要作品 抒情诗:《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 长诗:《序曲》《远游》 自传体叙事诗:《革命与独立》 诗歌:《露西》《咏水仙》《不朽的征兆》
对我来说, 世间最吝啬的那朵花 也有最深的思想, 往往藏在眼泪不能抵达的地方。 ——《生之颂》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Ho Xuan Huong 胡春香
1772年-1822年,越南女诗人,也是越南最具争议和国际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作大多描写身边事物,很多诗歌有着明显的女性意识和叛逆精神,致力于争取女性对身体和性爱的发言权。其风格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多采用七律格律作诗。
《三叠坡》《未婚有孕》 《白昼酣睡的少女》 夏日融融东南风 少女入梦意正浓 竹栉横斜嵌云鬓 裹胸滑落见桃红 蓬岛双峰暗香涌 一脉桃源水未通 君子彳亍步游移 去留两难羞从容
William Blake 威廉·布莱克
1757年-1827年,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也是虔诚的基督徒。诗人叶芝重编了他的诗集后,人们才重新发现并惊讶于布莱克诗歌的虔诚与深刻。他的诗歌与画作风格多变,中后期作品充满神秘色彩。
布莱克一生都保持着宗教、政治和艺术上的激进倾向。他浓厚的宗教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他的诗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并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宗教性、预言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等几大特点。他对英国诗歌,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其前期诗作主要包括《诗歌素描》、《纯真之歌》及《经验之歌》等。 前期的诗作,语言上简单易懂,且以短诗为主,音节也能短则短,题材内容则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主;而后期的诗作篇幅明显增长,有时长达数百乃至上千行,内容也明显地晦涩起来,以神秘、宗教,以及象征为主要特征。 布莱克最被人们引用和传诵的,也是后代文学大家反复赞美的几首诗歌如《擦烟囱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的赞美诗》,皆可以看作构筑布莱克之"天国原形"的一部分。
1919年周作人在《少年中国》一卷八期上发表了《英国诗人勃来克的思想》一文,首次介绍了布莱克诗歌艺术的特性及其艺术思想的核心。文中说,布莱克是诗人、画家,又是神秘的宗教家;他的艺术是以神秘思想为本,用了诗与画,作表现的器具; 他特重想象(imagination)和感兴(inspiration),其神秘思想多发表在预言书中,尤以《天国与地狱的结婚》一篇为最重要,并第一次译出布莱克长诗《天真的预言》的总序四句:一粒沙子看出世界,一朵野花里见天国。在你掌里盛住无限,一时间里便是永远。 这首诗前四句有多种译法 《天真的预言》译文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李叔同译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所引用)
译者:陈志炜,1989年4月2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曾获得过第八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第五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赛少年美文奖等。
Goethe 歌德
1749年-1832年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德国著名思想家、科学家, 而作为诗歌、戏剧和小说、散文作品的创作者, 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其诗歌形式多种多样,是智慧和抒情的完美结合, 被称为“放在歌德金字塔顶端的花束”。
歌德的一个特点是,将已经开头的作品搁置几年,有时是数十年之久,将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重大的修改,将一些完成了的作品压下很长时间才付印。
杨武能(1938年-),重庆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教授,中国译协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杨武能师从冯至教授专攻歌德,1983年调四川外语学院, 任副教授、副院长,1986年破格晋升教授。1990年调四川大学任教授,1992年创办欧洲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任主任至1998年。[2]有作品《歌德文集》《圆梦初记》《感受德意志》等。作品《走近歌德》著译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曾获联邦德国总统颁授的“国家功勋奖章”。
钟晧楠,199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南京大学德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获得2017年“千纤草”全国女子诗歌大赛主奖、2019年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年度诗人、2020年第六届重唱诗歌奖、2021年江东诗歌奖。
《浪游者之夜歌》《重逢(节选)》
Kobayashi Issa 小林一茶
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俳句诗人, 与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同尊为日本古典三大俳人。身世坎坷的一茶一生共创作了两万多首俳句, 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笑中带泪, 描写多来源于自己的生活,被称为“一茶调”。
小林一茶(,こばやし いっさ、1763年—1827年),日本江户时期著名俳句诗人,本名弥太郎,别号菊明,二六庵等,其写作特点主要是表现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强者的反抗,主要作品有《病日记》《我春集》等。
有人的地方,就有苍蝇,也有佛
小麻雀,你也没有爸妈,跟我一起玩吧 可喜可贺,今年也被蚊子,尽情叮咬
小林一茶有一首写故乡的俳句十分出名: “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对于故乡,一茶是怀念的,也是不满的,这首俳句将那种复杂的心情写了出来。 一茶的一生坎坷不遇,他的俳句里常常会流露出一种孤独的感觉和对现实的愤懑,下面是他的三首俳句: “元旦寂寥,不止我是只无巢鸟。”、“回家去吧,江户乘凉也难啊。”、“雁别叫了,从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 但一茶同时又是质朴天真的。他的代表作之一、怀念六岁时的一首俳句: “到我这里来玩哟,没有爹娘的麻雀。” 便将这种质朴天真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Matsuo Basho 松尾芭蕉
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句诗人、散文家,被奉为“俳圣”, 他公认的功绩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顶峰。 日本美学中最著名的“枯淡、闲寂、轻妙”概念正是源自他。 他的俳句承袭了日本和歌与中国诗文的古典传统, 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牵牛花开放之时,好好吃早饭的人,是我
Kabir 卡比尔
卡比尔(Kabir,1398-1518),是印度的一个织布工、诗人、神秘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圣人和古鲁。 卡比尔出生在印度东北部的贝拿勒斯。据说他是一个婆罗门寡妇的儿子,出生后即被遗弃。他被一个属于久拉哈种姓的穆斯林家庭发现并收养。久哈拉在波斯语中是织者的意思,这是一个社会地位很低下的种姓。他从未上过学,几乎一字不识,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悟道者,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一个宗教融合者和创新者。他没有受经文教条的约束,而努力去融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观念。他从印度教中吸收了轮回和业报观,从伊斯兰教中吸取了一神论、以及反对种姓制度和偶像崇拜等观念。他致力于倡导一种新的宗教--真正的爱的宗教、心的宗教。他宣称:"没有爱的宗教就是异端。"
1398年-1518年 也译为迦比尔。 15世纪伟大的印度诗人, 印度神秘主义传统中的一位传奇人物,伊斯兰教的先知之一。 卡比尔活了120岁,有关他生平的记载很少, 但关于他的传说却流传至今。 在印度,卡比尔也许是一个被人引用最多的作家, 被尊崇为北印度语的诗歌之父。
《所有呼吸的呼吸》《一架秋千》《身体之舟》
Petrarca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年7月28日-1374年7月19日),原名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早的人文主义者,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在1311年随家迁居法国,后来父亲送他到博洛尼亚学习法律,但他积极钻研诗文,为搜集希腊、罗马古籍抄本,曾漫游法国北部、德国和罗马等地。他当过神甫,有机会经常出入教会、宫廷。1347年,罗马平民在里恩佐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反对封建君主的暴虐统治,他写诗表示支持。 彼特拉克主要著作有《论善恶命运的改善》《抒情诗集》《我的秘密》等。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 意大利学者、诗人,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人文主义者, 被誉为“文艺复兴之父”。 彼特拉克将十四行诗发展为一种新诗体, 即“彼特拉克诗体”, 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被后世尊为“诗圣”。
译者:钱鸿嘉,浙江宁波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文系。历任杭州市公安局、浙江省公安厅干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副编审,编审。中国意大利文学学会副会长。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译著《意大利诗选》、《但丁抒情诗选》、《夸齐莫多、蒙塔来、翁加雷蒂诗选》、《史托姆抒情诗选》、《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魔山》、《新生》([意]但丁著)、《十日谈》等。《汉堡剧评》(编撰)获1991年全国外国文学优秀图书二等奖,《世界诗库》(编辑)获中国第九届图书奖、国家第二届图书提名奖、1998年全国外国文学图书特别奖。
作品
我受苦受难,也无法到达彼岸; 每天我死亡一千次,也诞生一千次, 我离幸福的路程还很漫长。 ——《此刻万籁俱寂》
这样对我俩都是一种严重的罪行, 你的罪更重,因为这颗心爱你更深。 ——《爱挑衅的心上人》
《我过去曾经爱过一个生命》
Vergil 维吉尔
[罗马] 公元前70年- 前19年 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开创了一种新型史诗, 《牧歌》《田园诗》和史诗《埃涅阿斯纪》 对后世欧洲各民族文学有极大影响。 罗马基督教会从公元4世纪起 就认为他是未来世界的预言家和圣人, 一般公认维吉尔是荷马以后最重要的史诗诗人。
维吉尔在生前就已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罗马诗人,在他死后,他的声名始终不衰。由于罗马基督教会从公元4 世纪起就认为他是未来世界的预言家和圣人,他在中古时代一直享有特殊的尊荣地位。但丁在《神曲》中以维吉尔为他的老师和带路人。文艺复兴以后,许多用史诗体裁写作的欧洲著名诗人,如塔索、卡蒙斯、弥尔顿等都以维吉尔的史诗作为他们的范本。在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作家中,一般公认维吉尔是荷马以后最重要的史诗诗人。
译者: 杨宪益(1915年1月12日-2009年11月23日),出生于中国天津,祖籍为安徽泗州(今泗县),毕业于牛津大学莫顿学院,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名誉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位。 杨宪益于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历任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等。1993年获颁香港大学名誉博士。著有《零墨新笺》《译余偶拾》《赤眉军》等,与夫人戴乃迭合译有《离骚》《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学界称其“翻译了整个中国”。2009年9月17日,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09年11月23日,杨宪益因病去世,享年95岁。 杨宪益的夫人是戴乃迭。 戴乃迭(GladysMargaretTaylers,1919年1月19日-1999年11月18日),原名格莱迪丝·玛格丽特·泰勒,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牛津大学,英国翻译家,英籍中国文化学者,英国中国研究会终身会员等。 戴乃迭于1943年应卢冀野、梁实秋之邀到北碚国立编译馆工作。在1947年爆发的5·20爱国学生运动中,帮助学生把口号和宣传标语翻译成英语散发。1952年10月,被调到北京外文出版局工作。1954年,她被调至《中国文学》杂志社工作,数十年来,为《中国文学》培养了不少知名翻译和业务骨干。她的一生长期从事英汉翻译工作,与丈夫合作翻译出版了《资治通鉴》《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作品。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于北京病逝。
Rumi 鲁米
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1207年9月30日-1273年12月17日),是人类精神导师、天才诗人,被称为“属于整个人类的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哲学家、诗人”。 他的出生地是在巴尔赫(Balkh,位于今阿富汗境内),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巴尔希(Balkhi),但鲁米这个名字更为常用。原名叫穆罕默德,贾拉鲁丁则是他的称号,意思是宗教圣人,后来他也尊称为莫拉维,意思是大师,长老。当时的土耳其人称东罗马帝国为鲁姆(Rum),鲁米(Rumi)的意思就是来自东罗马帝国。 鲁米在波斯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与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齐名,有“诗坛四柱”之称。 鲁米流传于世的诗集共有两部,一部是被誉为“波斯语的《古兰经》”的《玛斯纳维》,另一部是抒情诗集《沙姆斯集》。他的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影响力贯穿东西、遍及世界。
万源一,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译有《创造金钱:通往丰裕之路》《当一切改变时,改变一切》《奇迹:你的人生没有极限》等多本心灵类书籍,并译有《爱的海洋:卡比尔的诗》《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集》在豆瓣阅读发布。
我不再开口。 让灵魂发言, 用静默之脸。
Sappho 萨福
西方文学史上开天辟地的女诗人, 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有“第十位缪斯”之称。 萨福写诗以抒情诗为主,感情真挚强烈, 后世称其体裁为“萨福体”。 萨福被视为描写女性爱情的圣人, 被近现代女性主义者和女同性恋者奉为始祖。
译者:罗洛(1927—1998) 中国诗人。原名泽浦,四川成都人。
离开你的人戴着爱的镣铐
痛苦穿透我 一滴 又一滴
主要内容
作为一个多年的世界诗歌的读者,西川希望能编选一本轻盈的诗集,为中文读者提供接近世界诗歌之美的第一层台阶,将读者带入一个较为纯正的、除中国诗歌之外的诗歌世界。 《世界抒情诗选:灰烬的光芒》应运而生。 诗选从「第十位缪斯」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开始,经维吉尔、彼特拉克,到歌德、华兹华斯、惠特曼、波德莱尔,再到里尔克、佩索阿、曼德尔施塔姆和狄兰·托马斯等,以世界诗歌史上的关键性人物,串起阅读世界诗歌的基本脉络。 除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欧美诗人,西川还特别收录了古波斯的鲁米、古印度的卡比尔、日本的松尾芭蕉、越南的胡春香等东方诗人的诗作,力图打破传统意义上「世界抒情诗」等于「欧美抒情诗」的认知局限。 《灰烬的光芒》共收录44位诗人103首诗歌。这些诗歌中,有飞白、杨武能、罗洛等老一辈翻译家的经典译作,也有黄灿然、王家新、姚风、包慧怡等资深译者的新作品。
作者简介
西川(1963年—),原名刘军,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祖籍山东,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中国诗人、作家、翻译家,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与海子、骆一禾并称为“北大三剑客”。 20世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曾与友人创办民间诗歌刊物《倾向》。2001年,获得鲁迅文学奖。2002年,任美国艾奥瓦大学国际项目荣誉作家。2007年,任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2009年,任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写作系奥赖恩访问艺术家。2015年,获得中坤国际诗歌奖、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2018年,获得中国书业年度评选·年度作者奖、瑞典玄蝉诗歌奖。2022年1月,首次担任解说的纪录片《自然的力量·大地生灵》播出。2023年6月,为贾樟柯监制的泰国电影《记忆》做文字翻译。同年12月,获第八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 西川的诗宽容、开放,有散文化倾向。截至2024年1月,出版有各类著作约30部,其中包括诗文集《深浅》《西川的诗》(修订版),长篇散文《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论文集《大河拐大弯:一种探求可能性的诗歌思想》,访谈录《我的身体就像一座旅馆》,专论《唐诗的读法》《北宋:山水画乌托邦》,译著《米沃什词典》(合译)、《博尔赫斯谈话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