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5 的改变(百分之五的改变) 2024.4.1
1、不要对改变的期望太高,有5%新的经验就已经很好了;2、世界上很多研究生都不能全心全意地做科研。有的在勤工俭学,有的在实习,有的在忙别的事,还有人说不定是健康原因;3、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那就去做,就算是有讨好老公的因素在,有什么不可以的;4、即使我现在收入支出不平衡,但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做到独立,只是我没有那么选择而已。所以我有经济独立的能力,再怎么样,自己总是饿不死的;5、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我拒绝了上级领导给我设定的工作方法,他很愤怒,把我告到老板那里。但是老板支持了我,对我说,只要达到工作的目标就行。
编辑于2024-04-12 12:00:501)找个爱好,过好自己的生活。你必须为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为工作而生活。 2)他人如何度过休息时间、如何花钱、如何生活与你无关。聪明人会专心走自己的路,不去管别人选择了什么路线。盯着你要去的地方,不去理会别人在做什么。不去理会,你就更容易不去评判。一旦评判,你就会对自己进行分类,这就使你更难做到灵活,更难在各种情况下应对自如。评判别人反过来也会让你把自己关进鸽子笼——这可不是一个好地方。 3)得有一条线,你不能超越它。你得知道那条线画在哪里。别人不需要知道,但当他们要求你越过这条线时,你就可以告知他们它的存在。
1)历史上各种悲剧的源泉,不外混淆了别人的“无条件”与“有条件”。 2)只有当拒绝收下一笔钱比收下这笔钱让你感觉更好时,你才算是富有。 3)不要太过大声地抱怨别人对你的不公,你可能会提醒那些缺乏想象力的敌人该怎么做。
1)揭示我们共通的人性,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2)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 3)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1)找个爱好,过好自己的生活。你必须为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为工作而生活。 2)他人如何度过休息时间、如何花钱、如何生活与你无关。聪明人会专心走自己的路,不去管别人选择了什么路线。盯着你要去的地方,不去理会别人在做什么。不去理会,你就更容易不去评判。一旦评判,你就会对自己进行分类,这就使你更难做到灵活,更难在各种情况下应对自如。评判别人反过来也会让你把自己关进鸽子笼——这可不是一个好地方。 3)得有一条线,你不能超越它。你得知道那条线画在哪里。别人不需要知道,但当他们要求你越过这条线时,你就可以告知他们它的存在。
1)历史上各种悲剧的源泉,不外混淆了别人的“无条件”与“有条件”。 2)只有当拒绝收下一笔钱比收下这笔钱让你感觉更好时,你才算是富有。 3)不要太过大声地抱怨别人对你的不公,你可能会提醒那些缺乏想象力的敌人该怎么做。
1)揭示我们共通的人性,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2)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 3)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
书名:5%的改变 作者:李松蔚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6-01 ISBN:9787541163777
1
不要对改变的期望太高,有5%新的经验就已经很好了。改变的悖论往往是这样:如果我说“请你变成那样”,对方会说“可我做不到”。我说“好吧,请保持你原来那样”,对方又会说“这样是不行的,我想改”……这套绕口令可以无休止地持续下去,除非我们用一种其他的方式表达:“请你保持基本不变的同时,朝着可能的方向改变一点。”
“思考”和“想”是有差别的。“想”是懒惰的自由,“思考”却必须带上复杂难言的现实生活,以及对真实自我的理解。“我想辞职”和“我考虑辞职”,难度差异太大了
年轻人在这里打磨,逐渐明白:我没法成为别人,幸好也不必成为别人
你需要接受这一点:你在这个阶段,只能拿出1/7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一周只有一天做科研。 无论你有多么不想接受,这都是现实。 这没什么。世界上很多研究生都不能全心全意地做科研。有的在勤工俭学,有的在实习,有的在忙别的事,还有人说不定是健康原因。 你要接受自己本质上属于这样一类人,也许你就没那么焦虑了。然后请你做两件事:第一,把这1/7的时间充分利用好,效率最大化(这一点,我估计你已经在做了);第二,剩下的六天尽情做其他事。如果确实想玩手机就玩。但你说你也不是有多爱玩手机,只是为了应对焦虑才这么做。那么在你不焦虑的时候,你更想做什么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估计身边也有人问过你吧:“既然这么抵触,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回答的,但我想,留在一个你怀有强烈抵触心情的行业里,这个选择一定也是具有某种好处的。 我能想到的一个理由是:“我不用主流的方式,我有自己的一套,但我的业绩还不错,保持抵触心情有助于我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另外一个理由也许是:“赚钱多。” 还可能会有哪些理由呢?请你在接下来的七天内,列出十条好处,总结一下你留在这个自己“抵触”的行业里得到了什么。列出来之后告诉我,这让你开展业务更顺利了一些,还是更难了一些?
人生和工作合二为一,固然感人,但实在做不到也不妨分开,有时还会有轻装上阵的效果。工作是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扮演的角色,而人生还有更多的面向。这样想,也许还会让一些工作做得更好
有一种说法认为,帮助的背后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看低”:你自己搞不定的问题,我可以搞定。虽然助人者自己不这么想,但保不准接受帮助的人会这样想。处在这个阶段,他们对自己的信心本来就不足,就更可能因为善意的援手而感到受伤。所以,最好的帮助有时反倒是不帮。 不帮的意思是:“我相信你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它会让人有更多的被尊重和信任的体验,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就感——当然了,凡事不能过头,如果对方明确表示需要搭把手,就不能放着不管了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那就去做,就算是有讨好老公的因素在,有什么不可以的
你的犹豫肯定有道理,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任何人都不能替代这个过程。 所以,我的建议不是针对你该不该离开,而是针对你要如何做出“该不该离开”的决定,我有一个办法。 我建议你只做一件事:定一个时间。 时间就是你必须“下定决心”的日期。你会经历一个犹豫的过程,摇摆不定,多方征求意见,会在某一刻下决心然后过几天反悔……把这些全算上,你会有一个最终做出决定的时间。请你提前决定这个日期,这比决定“该不该离开”要简单多了。在这一天之前可以充分思考,但是到了这一天,无论如何要有一个最终结论。 离开或不离开,那一天必须说了算。 我通常会建议你留出几个月到一年的周期。你可以把日子定在12月31日,有辞旧迎新的氛围。也可以是其他日子,比如生日或纪念日。 定下日期之后,拿一支醒目的笔,在日历上的这一天画个圈。这样它就可以一直提醒你
你应该从他们父子俩的关系中抽身出来。 你们三个人有三组关系: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请你尽量把三组关系分开。我的印象是,爸爸跟孩子的关系里,带着一些对你的情绪。你跟孩子的关系里,会不会也带着你对老公的情绪呢(气他平时不帮你)?不知道。如果有的话,这些情绪最好直接向老公表达,和孩子无关。 父子俩的关系,你也要跟自己分开。只要不升级到暴力,你都不用管。如果儿子受不了爸爸找你,你请他直接找爸爸。如果爸爸搞不定儿子找你,你请他直接找儿子。他们父子俩势均力敌,吵嘴也是父与子的亲密。 你呢?你就好好享受属于你的闲暇
2
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我感觉包括很多层面上的:身体上,精神上,财务上。而在我现在来看,精神的独立比财务独立更重要些。其次,什么是经济独立?只要我赚的够我花,我就经济独立了呗,哪怕我不赚钱,进个尼姑院过寺院生活,劳动修行换住宿,也算经济独立吧。所以关键是要怎样生活。再者,即使我现在收入支出不平衡,但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做到独立,只是我没有那么选择而已。所以我有经济独立的能力,再怎么样,自己总是饿不死的
做决定很重要,同时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和缘由,接受现在的状态,也相当重要
离开互补位置 家庭治疗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特点看似是属于某一个人的,实际上却是多个人一起“帮助”他维持了这样的特点。典型的例子就是“懒”:一个人的懒需要通过其他人的勤快来维持。我自己不工作,坚持不了多久;但如果有人养我,我就能一直不工作。如果一个人做的事刚好补足了我的缺陷,允许我把某种特点保持下去,这种关系就叫“互补”。无论他是否承认,他都是让我得以继续我行我素的条件。这也就是俗话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 强势的一方和顺从的一方;不靠谱的一方和负责任的一方;犯错的一方和反复原谅的一方……都是这样的互补关系。一方停下来了,另一方就孤掌难鸣
去除三角化 在家庭关系中,两个人的关系有问题,当事人又不愿直接面对时,就有可能将第三个人卷入进来,达成一种三角的稳定状态。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成为父母矛盾的出气筒。夫妻关系出了问题,父母却各自向孩子抱怨:“你发现没有?你妈/你爸的问题太大了。”把孩子一通折腾,两个人的情绪都有所释放,好像平衡一点了,但问题还在。不找“正主”解决问题,问题就永远在。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治标不治本,更不用说还给第三方带来难以名状的压力。因此,两个人的问题,永远更推荐两个人直接解决。 如果发现自己成了被三角化的一方,另外两个人就他们的问题向你寻求倾诉、安慰,或是请求你帮助他们讨要公道时,要学会说:“这是你们两个人自己的事,你们自己处理。” 另一方面,也要培养这样的敏感度,能够识别出哪些问题“不是我的问题”。如果发现自己总是卷入别人的问题,就要想想:有没有可能我也在利用别人的事,解决自己在关系中难以面对的问题? 在《面对诈尸式育儿》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妈妈对爸爸的育儿方式感到不满,以为自己是在解决父子关系的问题,但随着觉察的深入,她发现自己其实是在用这一点表达对婚姻的不满。这是她跟丈夫两个人要解决的问题——要先找到正确的人,才会有解决的希望
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我拒绝了上级领导给我设定的工作方法,他很愤怒,把我告到老板那里。但是老板支持了我,对我说,只要达到工作的目标就行
这样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上级领导忽然主动与我和好了,不再干预我的工作,我做好汇报即可,领导仅仅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我也在工作中慢慢地学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会根据工作安排向领导要时间、要人手。 我现在越来越能专注于工作本身,不再过分纠结于领导是否开心。虽然仍旧觉得领导和同事不开心是自己的错,但会更多考虑工作本身:是否做得够好,时间安排是否合理,人员调配是否合适。 回看这段走出讨好模式的经历,就好像从泥潭中爬出来一样,而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就是让我抓着爬出泥潭的那根竿子
讨好的意思是,别人要我做的事,我就做。 而讨好的反面,不一定是“别人要我做的事,我都拒绝”,反倒是“我想做的事,我就做”。做事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意愿。这当中自然也包含一些别人要我做的事,没关系,如果正好也是我想做的,就做。 但我们说起摆脱讨好的时候,常常误以为是前者,这导致我们把注意力仍旧放在别人的身上,去关注“哪些事是他强加给我的”。因为别人的要求便刻意抵触一件事——这是另外一种把他人放在自己之上。事实上,别人要你做或者不做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当提问者开始关心自己的意愿之后,她就不知不觉走出了讨好
3
在一段非强制性的关系里,严格来说,别人对你做的事都包含了你自身的授权。我们抱怨自己受到了某个人的影响,看上去身不由己,但我们知道本质上还是你授权了对方在这件事上的影响力。也许这影响恰好是你想要,又有些纠结的(比如,被老板“逼”着拿业绩)。这种情况,我们其实是在“利用”这段关系,让我们既能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又可以声称这并非出自我们的本意,万一出了岔子,也可以说“都是他害的”(这当然是我的小人之心)。《如何走出讨好模式》的提问者就发现,很多她拒绝不掉的事情,其实自己也想做,对方只是“外包”出去的,负责提供点子的“供应商”
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能够授权并且收回,所以他们相信“我之所以那样做,完全是因为对方”,就像《如何安放控制欲》中的那位母亲:“完全是因为女儿不听我的,我只能难受。”在这种情况下,授权的理论会让他们意识到:“我可以选择,因为最终拿主意的还是我自己。”
比如,如果生病就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妨试着直接用语言表达拒绝。这样一来,问题的人际功能被取代了,它就缩小成只是“问题”本身。根据我的经验,这个小小的变化可以让问题的改善大大加速。世界上有太多问题看上去是个体层面的,却和他人的关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好的人际关系不一定治病,但秘而不宣的人际诉求却足以让问题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