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6 学习与学习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学习与学习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的概述,联结学习理论(行为主义)。
编辑于2024-04-12 22:18:56学习与学习理论
学习的概述
学习的定义
广义学习: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
一定要有变化
变化相对持久
反复的经验(练习)
外显变化+潜在变化
狭义学习:人类或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掌握现有的间接经验为目的
学习的分类
按学习结果分类(加涅)
言语信息
是什么
智慧技能
怎么做
认知策略
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
态度
动作技能
从学习性质和形式(奥苏贝尔)
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学习材料和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
最重要: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从学习内容来说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
社会规范的学习
首要任务: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代表性学习;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
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命题学习
命题是知识的最小单元
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
用来陈述一般规则、远离、定律、公式等
联结学习理论(行为主义)
桑代克的尝试——试误说(学习规律)
经典实验:饿猫迷笼实验
学习规律
效果律
练习律
准备律
条件优越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桑代克——“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
观点: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 不需要中介
巴甫洛夫-经典型条件作用论(泛化与分化)
经典实验:狗的消化腺分泌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
条件刺激——铃声;无条件刺激——肉
泛化与分化
泛化: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
分化: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
刺激比反应早出现,刺激在反应前出现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强化与惩罚)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
应答性行为
遇强光瞳孔收缩
操作性行为
奖励与惩罚
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
观点: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强化
正强化(实施奖励)
负强化(撤销惩罚)
增加行为发生频率
消退
惩罚
正惩罚(给予不愉快刺激)
负惩罚(撤销愉快刺激)
减少行为发生频率
刺激在反应之后出现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在教育上的应用: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程序教学的原则
小步子
积极反应
自定步调
及时反馈
降低错误率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动机的三种来源)
学习的划分
参与性学习:做中学
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
动机的三种来源
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因榜样受强化而强化
自我强化
给自己奖励
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包括四个子过程
注意
保持
再现
动机
替代性强化出现在此阶段
例子:杀一儆百
认知学习理论
早期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格式塔的完型-顿悟说
学习结果:学习并不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格式塔
学习过程:对情境的顿悟
刺激和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
代表人物
维特海默
苛勒
卡夫卡
托尔曼:认知地图论(符号学习理论)
经典实验:训练小白鼠走迷津
主要观点
学习实质:S-O-R的过程,结果形成“认知地图”
学习过程: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
学习结果:情境整体的领悟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内在心理结构的形成、丰富或改组的过程,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
现代认知学习观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环节:获得、转化和评价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学观
教育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同化的三种类型)
两个维度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
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
学习者自身因素
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
具有学习的心向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三种关系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
不改变
相关类属学习
改变
二者主要区别: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变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
先行者组织技术(奥苏贝尔)
含义: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
例子:学习“钢”的概念之前呈现“金属”和“合金”的概念;学习一篇课文前先介绍背景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鱼牛的故事
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就用,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社会互动性
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
教学观
情景式教学(又叫抛锚式教学、问题情境、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教学含义
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抛锚式教学
让学习者到现实情况中去感受、体验,而不仅仅是聆听别人介绍和讲解这种经验
支架式教学
搭建学习支架
个人建构主义(皮亚杰);社会建构主义(维果茨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充分满足❌)
罗杰斯的人本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
学习是渗透性的
学习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又称“非指导教学模式”)
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和“催化剂”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罗杰斯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情感和认知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人”
教学目标上重过程轻内容(轻结果)
心理学几大流派的排序
第一大势力:行为主义
第二大势力:精神分析
第三大势力:人本主义
非指导教学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
冻结城墙(动结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