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句话的重心,是在一个”待“字。
这个”待“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它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甚至是定力。
曾国藩非常强调战略定力:”一年不得一城,只要大局无碍,并不为过;一月而得数城,敌来转不能战,则不可为功。“
战争就是双方攻防的过程,不要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
毛泽东打仗,从来都是强调持重待机,强调不打则已,没战必胜。他说:”必须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敌,确有把握而后动手。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机。机会总是会有的,不可率尔应战。“
要想把我战略性的机会,就必须有过人的战略定力。善攻者,必先善守。
孙子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高手防守的时候一动不动,隐藏自己的实力和意图就如同深藏地下,使对手无法察觉。一旦巨大的机会出现,就想捕食者一样,以闪电般的速度出手,如同自天而降,让对手措手不及。
古人用兵,非常重视”见幾而作“。所谓的”畿“,就是细微的变动征兆,介于动与未动之间。
曾国藩:”静心察之,冷眼窥之,无乘以躁气,无淆以众论,自能觑出可破之隙。“
湘军名将王鑫:”几须沉,乃能观变;神必宁,方可应事。“
内心沉静,才能够捕捉到变化中那些细微的征兆;精神凝注,才可以应对好发生的各种事件。
《大学》讲:”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心平才能气和,心浮必然气躁。心浮气躁往往就会轻举妄动,鲁莽草率。如果再加上情绪失衡,甚至会让人失去理智,走出昏着,犯下错误,反而给对手送上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