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栓
血栓是由各种因素导致体内的凝血调控机制失衡所致,其形成条件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异常以及血液凝固性增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血栓
概念
1. 血栓是指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正常情况下,血液本身具有可凝固性,帮助人体在外伤、流血情况下发挥局部凝固、止血等作用,但凝血过程中若凝血-抗凝机制平衡被破坏,便可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可发生于动静脉、毛细血管等整个循环系统部位,患有肿瘤°、动脉粥样硬化。 心力衰竭ª、糖尿病°、血管炎°等疾病可增.加血栓发生风险,应积极治疗,预防血栓发生。
病因
1. 血栓是由各种因素导致体内的凝血调控机制失衡所致,其形成条件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异常以及血液凝固性增加。
症状
1.
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肌肉痉挛,伴有皮肤红热、干燥,有时可伴有静脉周围炎以及盆腔静脉、淋巴系统压迫性病变,形成“股白肿”。
肺血栓栓塞如果发生,患者可出现胸部或上背部疼痛,伴有气促、心跳加快、干咳、头晕等表现。
腹部脏器血管血栓可出现肠梗阻、
消化不良°、腹胀、消瘦、便血、急性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脑血管发生血栓栓塞可出现颅内高压、头痛、呕吐、肢体无力、麻木或偏瘫ª及癫痫发作等症状。
治疗
1. 溶栓药物 将凝血中形成的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从精氨酸°-赖氨酸键上分解成可溶性产物使血栓溶解。缺点是对纤维蛋白的特异性,诱发血栓溶解同时可伴有严重出血。常用药物有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等。
2. 抗凝药物 抗凝治疗主要用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者、心脏换瓣术后、大手术或分娩后等情况,主要包括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肝素、 低分子肝素。类药物,华法林ª、双香豆素等双香豆素类药物,以及水蛭素、AT-II等。
3. 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在止血、血栓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该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增加血小板内cAMP浓度等机制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分泌功能。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苯磺唑酮、苯酸[等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以及前歹素E、前列环素、双嘧达莫°、噻氯匹定、 PAF拮抗剂等。临床上以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定应用较多。
检验检查
1. 血管造影检查
2. 多普勒超声检查
3. CT或者磁共振
4. 125碘-纤维蛋白试验
5. 遗传学检测
日常生活管理
1. 饮食调理:宜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及优质蛋白的饮食,如蔬菜、水果、糙米、谷类、豆类、鱼类等;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限制精制糖类或是含糖类甜食的摄入。
2. 运动护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禁止对患肢进行过度挤压、搬动、热敷°、按摩等。血栓患者在病情好转后(亚急性期),应适当进行运动,以有氧运动宜。
3. 日常护理: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戒烟忌酒,饭后适当活动,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避免过度肥胖°,保持情绪稳定等。
预后
血栓的预后受年龄、基础疾病、是否出现合并症、自身体质等多种因素影响。 若患者体质良好、无基础疾病,小的新鲜血栓可被快速完全溶解,大的血栓多为部分软化,可被血液冲击成碎片并随血流栓塞至与血栓大小相应的血管中,但积极治疗多可痊愈。 若患者年龄大、合并有基础疾病等,会导致纤溶酶系统活性不足,使血栓机化、钙化,即血栓与血管壁紧密黏着不再脱落并发生钙盐沉着,此种情况会严重影响血液流通,若发生在心、脑等循环部位,常可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