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精神分裂症
这是一个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思维导图,介绍了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病程与预后、 治疗与康复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精神分裂症
概述
精神分裂症定义
一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病程不同的疾病。临床表现涉及感知、思维、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异常,这些表现在不同的患者及同一患者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多起病于青壮年,疾病对患者的影响通常严重而持续。
精神分裂症演变
早发性痴呆
青春型痴呆
紧张症
基本症状(4A)
联想障碍(associa-tion disturbances)、情感淡漠(affective disturbances)矛盾意向(ambivalence)及内向性(autism)
附加症状
幻觉、妄想
病因及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双生子及寄养子研究均发现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与患者血源关系越近、亲属中患病的人数越多,则遗传风险度越大。
神经发育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认为:由于遗传因素(易感性)和某些神经发育危险因素(妊娠期与出生时的并发症,怀孕期间暴露于流感病毒,母爱剥夺,Rhesus(Rh)因子不相容,冬季出生等)的相互作用,在胚胎期大脑发育过程就出现了某种神经病理改变,主要是新皮质形成期神经细胞从大脑深部向皮层迁移过程中出现了紊乱,导致心理整合功能异常
神经生化因素
多巴胺假说
5-羟色胺假说
谷氨酸假说
子主题
心理社会因素
临床表现
前驱期症状
①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情绪波动,易激惹等。 ②认知改变:出现一些古怪或异常的观念和想法等。 ③对自身和外界的感知改变。 ④行为改变:如社交退缩或丧失兴趣,多疑敏感,职业功能水平下降。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爱好”,如痴迷某些抽象的概念、哲学和宗教迷信问题等。 ⑤躯体改变:睡眠和食欲改变、虚弱感、头痛、背痛、消化道症状等。⑥部分青少年患者会突然出现强迫症状为首发症状。由于处于前驱期的患者在其他方面基本保持正常,且常常对这些症状有较为合理化的解释,故常不为家人重视。、
显症期症状
阳性症状
幻觉
幻听最常见(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持续的评论性、争论性或命令性幻听)
妄想
思维内容障碍,出现频率最高,形式多种多样
言语和行为紊乱(瓦解症状)
思维形式障碍
病理性赘述
思维散漫
思维破裂
思维过程障碍
思维奔逸
思维阻滞
思维贫乏
怪异行为
紧张症行为
不适当的情感(患者的情感表达与外界环境和内心体验不协调)
阴性症状
意志减退
快感缺乏
情感迟钝
社交退缩
言语贫乏
焦虑抑郁症状
激越症状
攻击暴力
自杀
定向、记忆和智能
自制力缺乏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症状特点:一般来说,患者在意识清晰的基础上(少数急性起病的患者可有意识障碍)持续较长时间出现下述症状就要想到精神分裂症的可能,出现的症状条目越多,诊断的信度和效度就越高。
(1)思维鸣响,思维插人或思维被撤走以及思维被广播。 (2)明确涉及驱体或四肢运动,或特殊思维、行动或感觉的被影响、被控制或被动妄想;妄想性 知觉。 (3)对患者的行为进行跟踪性评论,或彼此对患者加以讨论的幻听,或来源于身体一部分的其他 类型的听幻觉。 (4)与文化不相称且根本不可能的其他类型的持续性妄想,如具有某种宗教或政治身份,或超人 的力量和能力(例如能控制天气,或与另一世界的外来者进行交流) (5)伴有转瞬即逝的或未充分形成的无明显情感内容的妄想、或伴有持久的超价观念、或连续数 周或数月每日均出现的任何感官的幻觉。 (6)联想断裂或无关的插人语,导致言语不连贯,或不中肯或词语新作。 (7)紧张性行为,如兴奋、摆姿势,或蜡样屈曲、违勘、减默及木僵 (8)阴性症状,如显著的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情感反应迟钝或不协调,常导致社会退缩及社会功 能的下降,但必须澄清这些症状并非由抑郁症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所致。 (9)个人行为的某些方面发生显著而持久的总体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丧失兴趣、缺乏目的、懒散 自我专注及社会退缩。
病程特点
精神分裂症大多为持续性病程,仅少数患者在发作间歇期精神状态可基本恢复到病前水平。
既往有类似发作者对诊断有帮助。按照国际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10版(ICD-10)的诊断标准,首次发作者通常要求在1个月及以上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确实存在上述症状条目1~4中至少一个(如不甚明确常需两个或多个症状)或5~8中来自至少两组症状群中的十分明确的症状
鉴别诊断
继发性精神病性障碍
排除器质性病变
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分裂样精神障碍
病程不足一个月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两周内达高峰,短时间内症状性质和强度有变化
分裂情感性障碍
精神病症状和情感障碍均同程度出现或消失
妄想性障碍
心境障碍
出现的症状与心境协调
焦虑与强迫障碍
有较好的自知力
人格障碍
固定的情绪、行为模式
病程与预后
病程类型
①单次发作,完全持久的缓解 ②单次发作,不完全缓解 ③2次或多次发作,间歇期完全或基本正常 ④2次或多次发作,间期残留部分症状 ⑤首次发作后即表现为持续的精神病态(无缓解期),逐渐衰退
预后因素
①家庭社会支持多 ②家庭情感表达 ③适度治疗 ④及时、系统,维持服药依从性好 以上指标常是提示结局良好的因素
治疗与康复
药物治疗(首选)
药物选择原则
个体化、综合——根据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疗效、耐受性、长期治疗计划、既往治疗体验、年龄、性别、和经济状况
药物使用原则
早期、适量、足疗程、单一用药、个体化用药
药物治疗程序
急性治疗期(一般4~6周),其主要目的是尽快控制症状,防止疾病所致的继发性伤害 巩固治疗期(至少6个月),主要目的是防止疾病复燃,协助患者恢复病前社会功能 维持治疗期(时间不定),目的是防止疾病复发,进一步改善社会功能的整合和提高生活质量。
合并用药,对症处理
安全监测与不良反应处理
物理治疗
电抽搐治疗
心理与社会干预
行为治疗(社会技能训练)
家庭干预
心里教育
家庭危机干预
家庭为基础的行为治疗
社区服务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