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社会心理学第2章,本章提出了两条值得记住的事实: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效能可以鼓励我们在逆境中也不要轻言放弃,即使一开始 就失败了也要坚持下去,全力奋斗而不要因为怀疑自己而过于分心。
编辑于2024-04-16 22:35:25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 从众和服从的思维导图,深入探讨了人们为何会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及这些改变背后的心理机制。从众是指个体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这种改变在个体独处时是不会发生的。从众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顺从:这是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的行为。人们之所以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服从:这是顺从的一种,特指对直接命令的顺从。
这是一篇关于第4章 态度和行为的思维导图,主要探讨了态度、行为倾向和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上,脑图指出,虽然态度通常被认为能预测行为,但实际上这种关系要复杂得多。态度与行为之间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面对的情境。当道德和贪欲发生冲突时,人们的行为选择并非总是基于他们的态度。在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方面,思维导图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首先,行为可以改变态度,即“行为决定态度”的定律。其次,行为还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例如通过自我知觉理论,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态度。最后,行为还可以通过认知失调理论来影响态度,即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信念或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我们可能会调整自己的态度来减少这种不舒适感。
这是一篇关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3章:社会信念和判断的思维导图,主要探讨了我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形成、持有和解释信念与判断,以及这些信念和判断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社会信念和判断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他人、事件、自我以及社会规则所持有的看法和评价。这些信念和判断不仅受到个人经验和知识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群体规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减少误解和偏见,促进更和谐的社会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 从众和服从的思维导图,深入探讨了人们为何会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及这些改变背后的心理机制。从众是指个体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这种改变在个体独处时是不会发生的。从众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顺从:这是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的行为。人们之所以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服从:这是顺从的一种,特指对直接命令的顺从。
这是一篇关于第4章 态度和行为的思维导图,主要探讨了态度、行为倾向和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上,脑图指出,虽然态度通常被认为能预测行为,但实际上这种关系要复杂得多。态度与行为之间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面对的情境。当道德和贪欲发生冲突时,人们的行为选择并非总是基于他们的态度。在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方面,思维导图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首先,行为可以改变态度,即“行为决定态度”的定律。其次,行为还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例如通过自我知觉理论,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态度。最后,行为还可以通过认知失调理论来影响态度,即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信念或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我们可能会调整自己的态度来减少这种不舒适感。
这是一篇关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3章:社会信念和判断的思维导图,主要探讨了我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形成、持有和解释信念与判断,以及这些信念和判断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社会信念和判断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他人、事件、自我以及社会规则所持有的看法和评价。这些信念和判断不仅受到个人经验和知识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群体规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减少误解和偏见,促进更和谐的社会关系。
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焦点和错觉:对了解我们自己的启示
他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注意你
焦点效应: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给予我们的关注及实际的多
透明度错觉:我们也倾向于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的比实际更明显
自我概念:我是谁
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
自我图式: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版/我们自我图式也就是对我们自己的认识
社会的自我发展
我们扮演的角色
社会比较
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是围绕社会比较进行的
学生进入一所优秀生很少的学校后,会有更高的学业自我感念
当人们攀爬成功的阶梯式, 通常会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我们将自己与做的更好的人进行比较
当面对竞争时, 我们常常承认竞争对手本来就固有一些优势
其他人的评价
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我们以为别人怎么看我们”为镜子来认识自我
自我与文化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独立的自我
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相互依存的自我
自我认识
苏格拉底忠告我们:认识你自己
老子: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解释我们的行为
我们有的时候知道我们行为的原因, 而有的时候不知道
预测我们的行为
人们做预测时往往看到积极的方面,在行为预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低估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规划谬误/planning fallcy)
参考过去在相似情境下的行为来提高最自己行为预测的准确性
预测我们的感受
人们很难预测自己未来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当一种感觉存在的时候, 他们感到它好像永远不会走;当他消失以后,他们感到它好像从未有过;当它回来时,他们感到它好像从未消失
影响偏差/impact bias:高估情绪事件的持久性影响。这些好消息带来的情绪痕迹消失的比自己预想的要快得多/
哭泣可能持续整晚,但快乐必随黎明而来
自我分析的只会和错觉
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
自尊: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
自尊动机:社会拒绝会降低我们的自尊, 同时增强我们渴望被接受的愿望 P51
自尊有其阴暗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当好事发生时, 相对于低自尊的人而言, 高自尊的人往往更能享受并保持这种良好的感觉。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直觉
自我效能(我们感到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对自己能力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最大的回报
自我效能指引我们指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具有较强的毅力
自我效能和自尊: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件事就是自我效能。如果你由衷地喜欢你自己就是自尊
控制点
人们更常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还是环境的牺牲品?他们石自己生活的编剧、导演还是自己处境的俘虏?这个维度叫做控制点
一般而言,具有自我控制的学生---例如,同意“我善于控制诱惑”会得到更好的成绩, 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心理更健康
直面你的局限性,毫无疑问他们是你的
他们行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行。
习得性无助于自我决定
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不利事件时,他们习得了无助和被动
自己没有选择, 所以无助和被动
个人主义的现代文化存在“过度”的自由, 反而导致人们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临床抑郁症的增多
人们对无法反悔的选择的满意度比对可以反悔的选择的满意度要高
人们尝试去改变一种状态但是毫无所获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相比之下, 自我决定是靠成功的控制和改善自我状态的经验来支撑的
自我服务偏差
我们大多数人都自我感觉良好
个体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
总之就是人们会以自我提升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 却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等外部因素
自我服务归因: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 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它, 是人们最强有力的偏见之一,
我们的偏见会让我们无视自己的偏见
我们所有人是否都高于平均水平
在多数主管和社会赞许性方面, 大部分人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高
盲目乐观
盲目的乐观使我们更加脆弱。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于难, 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防范措施
自我思考:如何区分自我效能和盲目乐观?对我而言, 我倾向于乐观的生活, 工作, 但是如何清楚自己是否在盲目乐观?
悲观主义的思维和乐观主义的思维都具有力量。记住这句格言:学业上的成就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持希望, 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主义以激起关注。
自我思考:如何把握这个度?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没有哪本书,哪个人能告诉我我们如何平衡, 只能靠我们自己去体验, 去历练!
虚假普遍性和独特性
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效应
在能力方面, 当我们干得不错或获得成功时, 虚假独特性效应泽更容易发生
诸如政治观点,荷兰大学生更喜欢成为大群体的一员(虚假普遍性);而对于诸如音乐偏好等品味方面, 他们却更喜欢成为小群体的一员(虚假独特性)
对自尊和自我服务偏差的反思
自我服务偏差的适应性:积极的一面
相信自己比同伴拥有更多的天赋和积极的品质, 能使我们对自己保持良好的感觉, 而且这种对自己的正性评价能为我们提供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环境所需的资源
自我思考:天啊, 我怎么知道对自我的良好感觉不是盲目乐观
不抑郁的人通常显示出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服务偏差产生的骄傲感可以帮助我们抵制抑郁
自我服务偏差的不良适应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 自我服务偏差会产生适应不良的影响, 导致我们责备他人, 或着因得到的东西而没得到而有受骗的感觉
格言
胜利总能找到上百个老爸, 而失败却总是孤儿
别人的过错在我们眼前, 而我们自己的过错却在背后
群体服务偏差
如地域歧视, 种族歧视等
自我表露的管理
认识自我表露, 理解如何用印象管理来解释行动
自我妨碍
有时人们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会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
在败给几个年轻的对手后, 网球巨星纳夫拉蒂承认, 她“在比赛时不敢尽全力。。。。。。唯恐发现自己尽了全力任被击败, 因为一旦如此, 就证明我完了”
自我自考:人真是一个奇怪而复杂的动物, 不学习真不知道我们还有这种心理
印象管理
自我服务偏差,虚假的谦逊和自我妨碍都揭示出个体十分在意自我形象
自我表露
是指我们想要对外在观众和内在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自我监控
“我倾向于成为人们希望的样子”, 表现的像社会中的变色龙
后记 P74
傲慢的危险与积极思维的力量----一对相反的事实
本章提出了两条值得记住的事实: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效能可以鼓励我们在逆境中也不要轻言放弃,即使一开始就失败了也要坚持下去,全力奋斗而不要因为怀疑自己而过于分心。高自尊也具有类似的适应性意义。当我们相信自己的美好未来时,我们就不容易沉沦,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的成功。 积极地思考与坚强地尝试是重要的。但如果你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或你因为自恋而疏远他人时,请不要那么自信了。那些有关盲目乐观以及其他形式的自我服务偏差的事实,提醒我们自我效能感无法解释自我在社会世界中的全部问题。要是积极思维就能够挽回一切的话,那么如果我们婚姻不和、贫困或是消沉时,我们就只能责怪自己了:“真不害臊!要是我们多努力一些,老实一些,不那么愚蠢的话,哪会这样啊!”却没有考虑到困难常常来自社会环境中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使我们不但责怪别人甚至苛责白己。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让人沮丧的挫折,都来自对自己高标准的预期。 这一对相反的事实一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服务偏差——使我们想起300年前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的一段话:任何一个单独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为世界是很复杂的。任何一个真理如果脱离了和它互补的真理,就只能算是部分真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