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法第35课皈依三宝—皈依之因、思惟皈依境的殊胜、《心匙》
佛法,从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看到,世间一切有为现象非常脆弱。比如我们身体 家庭 事业等这一切只能满足我们暂时需要,死亡面前苍白无力。
编辑于2024-04-18 12:05:03第35课皈依三宝—皈依之因、思惟皈依境的殊胜、《心匙》
前言
从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看到,世间一切有为现象非常脆弱。比如我们身体 家庭 事业等这一切只能满足我们暂时需要,死亡面前苍白无力。即便人道 天道,快乐也如石火电光般无常,实质是痛苦的。
认识到三恶道 轮回的苦,就要找到离苦得乐的正确方法
需要寻找真正可以皈依的对象。
《略论》告诉我们,三宝才是究竟皈依处。
皈依不仅是学佛入门手续,皈依本身蕴含重要修行,既是学佛的开始,也伴随整个修学过程。
直到成佛,都没有离开皈依的修行——因为三宝代表佛法的全部。
皈依的重要性
阿底峡尊者:我不知道除了皈依三宝以外,还有什么更高的法。皈依蕴含整个佛法的修行,一切修行都离不开三宝。
学佛要做的,不外乎转变观念,净化心行。我们生起真切、虔诚皈依心,,就能达到转变观念和心行的效果。
需要观察是否把三宝作为生命唯一归属和依赖?
要把三宝作为心中最重要的,以三宝作为生命目标,人生方向。
把三宝放在至高的地位,我们心行就会不断接近三宝功德,最终成就三宝功德。
皈依绝不简单,包含重要修行。
皈依三宝内容,本论分四部分。
第一是皈依之因,为什么要皈依
第二是思惟皈依境的殊胜,为什么选择三宝作为皈依对象;
第三是皈依之法如何,即如何在忆念三宝的过程中,使心行不断接近并成就三宝功德;
第四使皈依学处,即皈依后应该遵循哪些准则。
一、皈依之因
下士道的皈依,是出于对轮回 生死的恐怖,需要寻找依赖;中士道的皈依,寻找皈依,解脱生死;上士道皈依,自己寻求解脱还要带领一切众生皈依,乃至成就佛道。
皈依之因总的来说,因为我们在世间拥有一切都是无常的,不长久,所以要寻找可靠的依赖。皈依三宝才是究竟的依赖,离苦得乐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解脱烦恼和生死。这是我们需要皈依基本理由。把这个理由推及一切众生,就是大乘发心。
《入行论》说,众生获得所有快乐幸福,都离不开三宝。轮回中,佛陀出世非常稀有,要亿万年。
为什么这么稀有?因为众生没有福报。只有佛陀出世说法,世间众生才能由此培植福德因缘,幸福快乐,才能觉醒。除了这些微弱的善业,众生长时间都在贪嗔痴恶业中。
现在这个社会风气,善业弱,不善业强,死后将堕落三恶道。
通过对三恶道不断思惟和观察,对此生起怖畏之心
皈依的因
一是对轮回痛苦深信不疑,生起恐惧心理:
一是对三宝功德深信不疑,深信三宝一定能拯救我们。
当我们皈依后,还要把皈依变成修行,在内心产生作用。
如果仅仅把皈依留在口头,对轮回苦和三宝功德没认识,产生效果不大,对生命改变也不大。
如果真正落实到心行,任何一个法门,如无常 无我 空 都会产生很大威力,让生命发生巨大改变。
书上说和我有什么关系?
必须我觉得确实如此,才会产生作用。需要不断观察修,思维过程中,发现佛法所说真实不虚。信为能入,很多高级法门直接是通过信来修行。净土 禅宗 大圆满等都是通过信契入的。
举例:比如“你就是佛”,能不能信?能信,直下承担,继续保任即可。信很重要,贯穿整个佛法修行。
如果对皈依的两种因坚信,一定会使我们观念 心行 生命品质得到重大改变。我们将以成就三宝功德为人生目标,心行将与三宝靠拢,最终成就自性三宝。
要不断忆念三宝功德,忆念过程强化三宝在心中地位,使我们心和三宝功德相应。
皈依能产生多大作用,关键在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仰,以及对三宝内涵的认识和忆念。
我们要努力修习这两种因,一方面不断忆念轮回苦,一方面不断忆念三宝功德。
藏传佛教四不共中有修皈依,皈依上师和佛法僧三宝。念诵四皈依前,先要思维三恶道苦,引发起恐惧之心,思维到毛骨悚然为止。接着忆念三宝功德,藏传佛教的皈依上师,和皈依佛 法 僧三宝是一体的,是围绕慈悲和智慧,这是三宝品质的核心内涵。
忆念三宝功德,获得极大信心。这个前提念诵四皈依,边念诵边观想,每一念融入三宝功德。不仅强化皈依,也帮助自己成就自性三宝。
二、思惟皈依境的殊胜
我们为什么选择皈依三宝?
要审视自己所皈依的对象,能否帮助自己成就解脱,离苦得乐。通过不断审察,发现唯有三宝才能究竟解决生命的痛苦。
1、抉择应皈依之境
《百五十颂》赞叹三宝:究竟断除一切恶,将生命中不善行连根拔起,没有丝毫过失,那就是佛陀。
佛陀断除一切恶行,圆满成就一切功德。真正智慧的人,应该选择三宝为皈依,懂得赞叹并恭敬佛陀,同时懂得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
自己有能力分别什么是可皈依,什么不可皈依,就应该选择佛陀为皈依处。
薄伽梵是佛陀十大名号之一,具有种种功德,能断除烦恼 善巧说法。依次类推法和僧也是同样。佛法僧是一体的。
选择皈依,包含皈依和不皈依两方面。我们要皈依是三宝,不皈依是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
2、明可皈依之相
选择皈依处,具备四个条件:
第一,自己已经断除一切恐惧,是解脱自在的圣者,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让他恐惧。
举例不论财产 名利地位生死,都不能影响伤害他。自己解脱一切怖畏。
第二,不仅自己解脱,还有能力引导他人走向解脱。
第三,我们皈依对象必须成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比如说其他宗教的博爱也有教徒和异教徒分别,人和动物分别。
佛陀是把自己和众生视为一体,这种认识是任运的,因为佛陀已亲证平等无二空性,破除我执和我所执,自然生起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没有亲疏高下之分。
凡夫不具备圆满慈悲,一方面因为没有证悟和众生的同体无别,一方面还有我和我所,才有亲疏之分。
我们皈依对象必须有圆满的慈悲,否则他看不上你,就没招了。
《略论释》讲第四点,不重财供,唯重法供。
佛菩萨救助众生不是因为供养多才救度,是看我们是否依法修行。诸供养中 ,法供养最。佛教以法供养胜过财供养,依法修行才是真正供养。
佛陀具备这些德行,所以我们以佛为皈依对象。
比如印度大自在天,天人,本身没了脱生死,福报享尽还要轮回。其次他们还有爱有嗔。比如《圣经》说,上帝会发火,来场洪水惩罚人类;佛经中天人和阿修罗经常打仗。按皈依条件他们都不具足唯有佛陀才是我们皈依对象。
佛陀是我们精神导师,真正解脱要靠佛陀说的法。法是真正皈依处,帮我们开发智慧,离苦得乐的方法。僧作为我们修行伙伴和楷模。皈依僧是皈依清净和合的团体。现实中僧人良莠不齐,要选择具德善知识作为修行德依止。
《摄抉择》说对三宝德皈依要专一。
皈依时宣誓:”尽形寿皈依佛,如来至尊等正觉为我所尊,终不皈依邪魔外道。尽形寿皈依法,三藏十二部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典籍。尽形寿皈依僧,清净僧团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其中包括皈依和不归依两方面,这是我们对三宝承诺和誓言。做这个承诺要慎重。
只有认识到皈依德意义,承诺才有力量,对改变生命才会起作用。特别是当今缺乏诚信时代,只有不断忆念轮回苦,忆念三宝功德,才能对三宝生起专一的依止心。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有“称赞如来”,直接以如来功德作为观修对象,通过忆念和赞叹来修行,成就如来功德。
这种修法是建立在皈依基础上。
皈依需要具足内外各种条件,外因包括如法的皈依仪轨等,内因是强烈的皈依之心。
内外因缺一不可。
心匙
打开凡夫心的钥匙
对下士道观修方法,念诵过程就是观修过程。
通过佛法改变观念和心态,就要不断思维这些法义,否则很难从凡夫心走出。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