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的组成和特性思维导图,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存在于心血管系统中。其主要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编辑于2024-04-22 19:24:10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血液的组成
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约占总容积的50%~60%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占总容积的40%~50%
血细胞比容
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数量
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新生儿约为55%
血液的理化特性
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血浆呈淡黄色
比重
全血比重为1.050~1.060,与红细胞数量呈正变关系
血浆比重为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黏滞度
全血黏滞度为水的4~5倍,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黏滞度为水的1.6~2.4倍,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黏滞度增加会导致血流阻力增大
酸碱度
正常血浆pH值为7.35~7.45,是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指标
血浆pH值的相对稳定依赖于血液中的缓冲对以及肺和肾的排泄功能
当血浆pH值低于7.35时为酸中毒,高于7.45时为碱中毒
任务2血浆
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水
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运输的载体
参与体温调节
无机盐
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神经与肌肉兴奋性
血浆蛋白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产物
参与免疫反应,抵御病原微生物
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
营养功能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了解蛋白质代谢水平和肾排泄功能
其他
包含葡萄糖、脂类、酮体、乳酸、维生素和激素等
O2和CO2等气体分子
血浆渗透压
形成和正常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分子量小、颗粒数目多的离子和小分子形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分子量较大、颗粒数目少的血浆蛋白形成
正常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Osm/(kg·H2O)
生理作用
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
影响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任务三 血细胞
红细胞
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呈双凹圆盘形
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数量为(4.0~5.5)×102/L,女性为(3.5~5.0)×102/L
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的能力,衰老的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
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正常红细胞在0.6%~0.8%NaCl溶液中不破裂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相对稳定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与血浆成分有关,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加时血沉速度加快
白细胞
白细胞的种类和数量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正常成人白细胞数量为(4.0~10.0)×109/L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中性粒细胞:吞噬、杀菌作用,参与炎症反应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单核细胞:吞噬、清除受伤和衰老的细胞及碎片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抗寄生虫感染
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血小板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
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9/L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形成血栓,封闭伤口
释放生长因子,促进伤口愈合和血管生成
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血液的组成和特征
任务4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定义
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实质
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液凝固产物
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形成血凝块
析出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定义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凝血因子种类
已知14种,其中12种用罗马数字编号
凝血因子特性
除因子V是Ca2+外,其余都是蛋白质
大部分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需被激活
除因子Ⅲ由组织细胞释放外,其余都在血浆中,多数在肝脏合成
因子Ⅱ、Ⅶ、Ⅸ、Ⅹ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
血液凝固过程
基本步骤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酶形成
纤维蛋白形成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需要激活因子X
可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
参与凝血的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由因子XⅡ启动
当血液与异物接触时,激活因子XⅡ成XIa
Xla将因子XI激活成XIa
在Ca2+参与下,因子XIa将因子IX转变成IXa
IXa与因子VⅢa、Ca2+与PF3形成因子Ⅲa复合物,该复合物将因子X激活为Xa
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存在于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进入血液而启动
因子Ⅲ为磷脂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
组织损伤、血管破裂时,组织细胞释放因子Ⅲ,与Ca2+和因子VIa共同组成Va-组织因子复合物,促使因子X激活成Xa
(三)抗凝系统
生理性抗凝机制
血管内膜与凝血因子
血管内膜光滑完整,不易激活凝血因子
血液中无因子Ⅲ,不启动凝血途径
血流速度与血小板
血流速度快,血小板不易黏附与聚集
快速血流稀释冲走凝血因子
抗凝物质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抗凝血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抗凝物质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保持血液流体状态
抗凝物质的作用机制
抗凝血酶
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活
使因子V、IXa、Xa、Xla、Xla失活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直接抑制因子X的活性
灭活因子VIa-Ⅲ复合物,抑制外源性凝血
蛋白质C系统
灭活因子Va、VⅢa,削弱因子Xa作用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肝素
增强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的亲和力
刺激释放组织因子抑制物和其他抗凝物质
刺激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
抑制血小板表面凝血酶形成及血小板功能
二、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溶酶原
血浆中的糖蛋白,主要在肝、骨髓及肾内合成
纤溶酶原激活物
分为三类: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依赖因子XⅡ的激活物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酶
活性很强的蛋白水解酶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不再发生凝固,部分具有抗凝作用
纤溶抑制物
抗纤溶酶
与纤溶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纤溶酶失去活性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与纤溶酶原激活物结合,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
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
凝血作用强于纤溶作用
发生血栓
纤溶作用强于凝血作用
造成出血状况
任务五血量、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量
定义与重要性
血量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正常成人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是维持动脉血压稳定和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的基础。
血量变化的影响
机体一次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急性失血达总血量的20%,会出现血压下降等症状。
急性失血达总血量的30%,可危及生命,需立即输血抢救。
血型
定义与分类
血型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
目前发现30个不同的红细胞血型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
分型
A型:红细胞膜上只含A抗原。
B型:红细胞膜上只含B抗原。
AB型:红细胞膜上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
O型:红细胞膜上不含A、B抗原。
鉴定
依据红细胞凝集反应原理,采用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的血清定型试剂进行鉴定。
根据有无凝集现象确定ABO血型。
Rh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也是重要的血型系统之一,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两种。
Rh阴性血在人群中较为稀少,被称为“熊猫血”,在输血时需特别注意。
输血原则
同型输血
一般情况下,应坚持同型输血,以避免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
紧急情况下输血
在紧急情况下,如无同型血可用,可考虑输注O型血(万能供血者)或AB型血(万能受血者),但需密切注意输血反应。
特殊情况下输血
对于Rh阴性血患者,应尽量输注Rh阴性血,避免产生Rh溶血反应。
对于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特殊情况,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输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