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选自《老年护理学》第5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是多样且复杂的,包含记忆的变化 、智力的变化、 思维的变化、 人格的变化等。
编辑于2024-04-23 14:19:23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老年心理学概述
定义:研究老年人的心理过程、行为和认知特点的学科
研究范围:包括认知、情感、人格、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心理特点
感知觉的变化
出现“老花眼”、听力下降、味觉减退等。例如,由于听力下降,容易误听、误解他人的意思,出现敏感、猜疑甚至有心因性偏执观念。
知觉一般尚能保持,只是易发生定向力障碍,影响其对时间、地点、人物的辨别。
记忆的变化
中枢胆碱能递质(乙酰胆碱)系统的功能减退,导致记忆能力减退。
特点:有意记忆为主、无意记忆为辅;近事容易遗忘,远事记忆尚好;机械记忆不如年轻人,规定时间内速度记忆衰退,但理解性记、逻辑性记忆常不逊色。
相关因素:生理因素、健康精神状况、记忆的训练、社会环境等。
智力的变化
流体智力:是指获得新观念、洞察复杂关系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老年人流体智力呈逐渐下降趋势。
晶体智力:指对词汇、常识等的理解能力,与后天的知识、文化和经验的积累有关。老年人晶体智力保持相对稳定。随着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有的甚至还有所提高。
研究证实:智力与年龄、受教育程度、自理能力等密切相关
思维的变化
人类认知过程的最高形式,是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无论在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还是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都受到影响。
人格的变化
概念:人的特性或个性,包括性格、兴趣、爱好、倾向性、价值观、才能和特长等。
记忆减退,重复叮嘱;根据以往经验办事,保守、固执、刻板;易怀旧和发牢骚等。
对健康和经济的过分关注与担心易产生不安与焦虑。
情感与意志的变化
情感活动是相对稳定的,并非受年龄影响。
因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影响因素
各种生理功能减退
神经组织,尤其是脑细胞逐渐发生萎缩并减少
神经递质分泌减少,且本身活性可能降低,导致精神活动减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尤其表现在近期记忆方面。
视力及听力也逐渐减退,感知觉随之降低。
社会地位的变化
出现孤独感、自卑、抑郁、烦躁等。
家庭人际关系
老年人活动场所由工作单位转为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老年人影响很大,如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代沟产生的矛盾、相互间的沟通理解程度等。
营养状况
营养不足时,尤其是神经组织及细胞缺乏营养时,常可出现精神不振、乏力、记忆力减退、对外界事务不感兴趣,甚至发生抑郁及其他精神神经症状。
体力或脑力过劳
会使记忆减退、精神不振、乏力、思想不集中,甚至产生错觉、幻觉等异常心理。
睡眠障碍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人存在入睡困难、觉醒次数多与早醒等睡眠问题,严重者导致睡眠障碍,容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焦虑、易怒、抑郁,甚至引发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
疾病
脑动脉硬化症,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脑功能减退,促使记忆力减退加重,晚期甚至会发生认知症等。
脑卒中等可使老年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以致产生悲观、孤独等心理状态。
因此,应积极防治各种疾病,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焦虑
概念
是指个体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包括指向未来的害怕不安和痛苦的内心体验、精神运动性不安以及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
原因
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心力不从
疑病性神经症
各种应激事件,如离退休、丧失亲人、经济窘迫、家庭关系不和、搬迁等
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直立性低血压等
某些药物副作用:抗胆碱药、β受体阻滞药、皮质激素、麻黄碱等
表现
急性焦虑
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
表现为惊恐发作,老年人突然感到不明原因的惊慌、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坐立不安;严重时出现阵发性气喘、胸闷,甚至有濒死感。
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失明、头痛以及跌伤等意外发生。
慢性焦虑
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老年人时刻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容易激怒,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
加速衰老,损害自信心,可诱发冠心病、高血压。
预防与护理
评估焦虑程度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焦虑状态特质问卷
针对原因处理
分析焦虑原因
正确对待离退休问题
设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指导老年人保持良好心态
自我疏导、自我放松
建立规律的活动与睡眠习惯
子女理解尊重
帮助建立和睦的家庭交往关系
鼓励和倾听老年人的内心宣泄
重度焦虑用药治疗
遵医嘱应用抗焦虑药物,如地西泮、苯二氮䓬类药物
抑郁
概念
广义上:泛指存在于老年期(≥60岁)这一特定人群的重性抑郁,包括原发性抑郁和见于老年期的各种继发性抑郁。
严格而狭义:是指首次发病于60岁以后,以持久(≥2周)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
原因
遗传因素
早年发病的抑郁症病人,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生化因素
增龄引起中枢神经递质改变,如5-羟色胺(5-TH)和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不足以及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升高,影响情绪的调节。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失调,导致昼夜周期波动规律紊乱。
心理社会因素
表现
疑病性
常从一种不太严重的身体疾病开始,继而出现焦虑、不安、抑郁等情绪。常涉及消化系统症状,便秘、肠胃不适是此类病人最常见,也是较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激越性
表现为焦虑、恐惧,终日担心自己和家庭将遭遇不幸,大祸临头,搓手顿足,坐卧不安,对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均无兴趣,可出现冲动性自杀行为。
隐匿性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心境低落,但老年期抑郁症病人大多数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形式。
常见的躯体症状有睡眠障碍、头痛、疲乏无力、胃肠道不适、食欲下降等,情绪低落不太明显,因此极易造成误诊。
迟滞性
通常以随意运动缺乏和缓慢为特点,肢体活动减少,面部表情减少,思维迟缓、内容贫乏、言语阻滞。
妄想性
约15%的病人抑郁比较严重,可以出现妄想或幻觉,看见或听见不存在的东西。
自杀倾向
自杀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表现出镇定自若,不再有痛苦的表情,进行各种安排,如会见亲人等。由于病人所表现出的这种假象,而使亲人疏于防范,很容易自杀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
抑郁症性假性认知症
为可逆性认知功能障碍,经过抗抑郁治疗可以改善。
季节性
抑郁常于冬季发作,春季或夏季缓解。
预防与护理
日常生活护理
保持合理的休息和睡眠
加强营养
用药护理
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坚持服药
严防自杀
识别自杀动向
环境布置
专人守护
工具及药物管理
心理护理
阻断负向的思考
鼓励病人抒发自己的想法
怀旧治疗
学习新的应对技巧
健康指导
不脱离社会,培养兴趣
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同住
社会重视
孤独
概念
是一种心灵的隔膜,是一种被疏远、被抛弃和不被他人接纳的情绪体验。
原因
离退休后远离社会生活
无子女或因子女独立成家后成为空巢家庭
体弱多病,行动不便,降低了与亲朋来往的频率
性格孤僻
丧偶
表现
老年人产生伤感、抑郁情绪,精神萎靡不振,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明显加重。
孤独也会使老年人选择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爱活动等。
有的老年人会因孤独而转化为抑郁症,有自杀倾向。
预防与护理
社会予以关注和支持
各级政府和社会要为他们创造工作和学习的机会
社区应经常组织适合于老年人的各种文体活动
对于卧病在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社区应派专门负责对接的工作人员定期上门探望
子女注重精神赡养
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最好不要太远
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更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
丧偶的老年人独自生活,如果有合适的对象,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老年人需要再社会化
老年人应积极而适量的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会和家人的活动,在活动中扩大社会交往,做到老有所为
也可以通过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以消除孤独,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自卑
概念
自我评价偏低,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原因
老化引起的生活能力下降
疾病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部分或全部丧失
离退休后角色转换障碍
家庭矛盾
表现
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
慎于与人交往,孤独的自我封闭
预防与护理
创造良好的、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尊重老人
鼓励老人参与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
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
离退休综合征
概念
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
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原因
离退休前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离退休前后生活境遇反差过大
适应能力差或个性缺陷
社会支持缺乏
失去价值感
表现
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体现在情绪和行为方面
具体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或无所适从,有时还会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常出错。
心理障碍的特征和归纳为无力感、无用感、无助感和无望感
预防与护理
正确看待离退休
退休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
做好离退休心理行为准备
主动及早的寻找精神依托,退休前积极做好各种准备,如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
避免因退休而产生的消极不良情绪
涉及个人利益的事,尽可能宽容;刚刚退休下来,不妨多与亲朋好友来往,将自己心中的郁闷、苦恼通过交谈等方式进行宣泄
营造良好环境
营造坦然面对离退休的良好环境,子女尽量多陪伴老年人。
单位要经常联络、关心离退休的老年人,有计划组织离退休人员学习、外出参观。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区要及时建立离退休老年人的档案。并组织各种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包括娱乐、学习、体育活动或老有所为的公益活动。
空巢综合征
概念
“空巢”
家中无子女或子女相继分离出去
老年人独自生活
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空巢老年人常由于人际疏远、缺乏精神慰藉而产生被疏离、舍弃的感觉,出现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心理失调症状,称为空巢综合症。
原因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
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子女却不在身边
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
表现
精神空虚,无所事事
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
躯体化症状
预防与护理
未雨绸缪,正视“空巢”
夫妻扶持,相依相携
回归社会,安享悠闲
对症下药,心病医心
子女关心,精神赡养
政策扶持,社会合力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心理健康的定义
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第一层含义: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正常,无心理疾病;
第二层含义:能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建设性的发展完善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不仅意味着没有心理疾病,还意味着个人的良好适应和充分发展。
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许淑莲教授
热爱生活和工作;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
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人际关系适应性强。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
认知正常
认知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应。愉快而稳定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
关系融洽
保持独立而完善的人格;能与家人保持情感上的融洽;乐于与人交往,有知己的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乐于助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
环境适应
老年人能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虽退休在家,却能不脱离社会。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了解社会变革信息,并能坚持学习,锻炼记忆和思维能力,丰富精神生活。
行为正常
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年龄特征及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人格健全
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事物;意志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和谐而统一。
维护与促进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适应原则
心理健康强调人与环境能动的协调、适应。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对环境的适应、协调,不仅仅是简单的顺应、妥协,而更主要的是积极、能动的对环境进行改造以适应个体的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整体原则
每个个体都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整体,身心相互影响。
系统原则
人是一个开放系统,人无时无刻不与自然、社会文化、他人之间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个体会影响家庭或群体,同时也受到家庭或群体的影响。
发展原则
人和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时期、不同身心状况下和不同或变化的环境中,其心理健康状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
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
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和评价健康、衰老和死亡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年老并不等于无为、无用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做好离退休的心理调节
鼓励老年人适当用脑
妥善处理家庭关系
面对“代沟”,求同存异,相互包容
促进老年人与家庭成员的情感沟通
支持丧偶老年人再婚
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保健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坚持适量运动
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进一步树立和发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
尽快完善相关立法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心理特点
感知觉的变化
出现“老花眼”、听力下降、味觉减退等。例如,由于听力下降,容易误听、误解他人的意思,出现敏感、猜疑甚至有心因性偏执观念。
知觉一般尚能保持,只是易发生定向力障碍,影响其对时间、地点、人物的辨别。
记忆的变化
中枢胆碱能递质(乙酰胆碱)系统的功能减退,导致记忆能力减退。
特点:有意记忆为主、无意记忆为辅;近事容易遗忘,远事记忆尚好;机械记忆不如年轻人,规定时间内速度记忆衰退,但理解性记、逻辑性记忆常不逊色。
相关因素:生理因素、健康精神状况、记忆的训练、社会环境等。
智力的变化
流体智力:是指获得新观念、洞察复杂关系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老年人流体智力呈逐渐下降趋势。
晶体智力:指对词汇、常识等的理解能力,与后天的知识、文化和经验的积累有关。老年人晶体智力保持相对稳定。随着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有的甚至还有所提高。
研究证实:智力与年龄、受教育程度、自理能力等密切相关
思维的变化
人类认知过程的最高形式,是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无论在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还是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都受到影响。
人格的变化
概念:人的特性或个性,包括性格、兴趣、爱好、倾向性、价值观、才能和特长等。
记忆减退,重复叮嘱;根据以往经验办事,保守、固执、刻板;易怀旧和发牢骚等。
对健康和经济的过分关注与担心易产生不安与焦虑。
情感与意志的变化
情感活动是相对稳定的,并非受年龄影响。
因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影响因素
各种生理功能减退
神经组织,尤其是脑细胞逐渐发生萎缩并减少
神经递质分泌减少,且本身活性可能降低,导致精神活动减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尤其表现在近期记忆方面。
视力及听力也逐渐减退,感知觉随之降低。
社会地位的变化
出现孤独感、自卑、抑郁、烦躁等。
家庭人际关系
老年人活动场所由工作单位转为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老年人影响很大,如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代沟产生的矛盾、相互间的沟通理解程度等。
营养状况
营养不足时,尤其是神经组织及细胞缺乏营养时,常可出现精神不振、乏力、记忆力减退、对外界事务不感兴趣,甚至发生抑郁及其他精神神经症状。
体力或脑力过劳
会使记忆减退、精神不振、乏力、思想不集中,甚至产生错觉、幻觉等异常心理。
睡眠障碍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人存在入睡困难、觉醒次数多与早醒等睡眠问题,严重者导致睡眠障碍,容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焦虑、易怒、抑郁,甚至引发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
疾病
脑动脉硬化症,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脑功能减退,促使记忆力减退加重,晚期甚至会发生认知症等。
脑卒中等可使老年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以致产生悲观、孤独等心理状态。
因此,应积极防治各种疾病,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焦虑
概念
是指个体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包括指向未来的害怕不安和痛苦的内心体验、精神运动性不安以及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
原因
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心力不从
疑病性神经症
各种应激事件,如离退休、丧失亲人、经济窘迫、家庭关系不和、搬迁等
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直立性低血压等
某些药物副作用:抗胆碱药、β受体阻滞药、皮质激素、麻黄碱等
表现
急性焦虑
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
表现为惊恐发作,老年人突然感到不明原因的惊慌、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坐立不安;严重时出现阵发性气喘、胸闷,甚至有濒死感。
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失明、头痛以及跌伤等意外发生。
慢性焦虑
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老年人时刻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容易激怒,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
加速衰老,损害自信心,可诱发冠心病、高血压。
预防与护理
评估焦虑程度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焦虑状态特质问卷
针对原因处理
分析焦虑原因
正确对待离退休问题
设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指导老年人保持良好心态
自我疏导、自我放松
建立规律的活动与睡眠习惯
子女理解尊重
帮助建立和睦的家庭交往关系
鼓励和倾听老年人的内心宣泄
重度焦虑用药治疗
遵医嘱应用抗焦虑药物,如地西泮、苯二氮䓬类药物
抑郁
概念
广义上:泛指存在于老年期(≥60岁)这一特定人群的重性抑郁,包括原发性抑郁和见于老年期的各种继发性抑郁。
严格而狭义:是指首次发病于60岁以后,以持久(≥2周)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
原因
遗传因素
早年发病的抑郁症病人,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生化因素
增龄引起中枢神经递质改变,如5-羟色胺(5-TH)和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不足以及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升高,影响情绪的调节。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失调,导致昼夜周期波动规律紊乱。
心理社会因素
表现
疑病性
常从一种不太严重的身体疾病开始,继而出现焦虑、不安、抑郁等情绪。常涉及消化系统症状,便秘、肠胃不适是此类病人最常见,也是较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激越性
表现为焦虑、恐惧,终日担心自己和家庭将遭遇不幸,大祸临头,搓手顿足,坐卧不安,对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均无兴趣,可出现冲动性自杀行为。
隐匿性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心境低落,但老年期抑郁症病人大多数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形式。
常见的躯体症状有睡眠障碍、头痛、疲乏无力、胃肠道不适、食欲下降等,情绪低落不太明显,因此极易造成误诊。
迟滞性
通常以随意运动缺乏和缓慢为特点,肢体活动减少,面部表情减少,思维迟缓、内容贫乏、言语阻滞。
妄想性
约15%的病人抑郁比较严重,可以出现妄想或幻觉,看见或听见不存在的东西。
自杀倾向
自杀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表现出镇定自若,不再有痛苦的表情,进行各种安排,如会见亲人等。由于病人所表现出的这种假象,而使亲人疏于防范,很容易自杀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
抑郁症性假性认知症
为可逆性认知功能障碍,经过抗抑郁治疗可以改善。
季节性
抑郁常于冬季发作,春季或夏季缓解。
预防与护理
日常生活护理
保持合理的休息和睡眠
加强营养
用药护理
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坚持服药
严防自杀
识别自杀动向
环境布置
专人守护
工具及药物管理
心理护理
阻断负向的思考
鼓励病人抒发自己的想法
怀旧治疗
学习新的应对技巧
健康指导
不脱离社会,培养兴趣
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同住
社会重视
孤独
概念
是一种心灵的隔膜,是一种被疏远、被抛弃和不被他人接纳的情绪体验。
原因
离退休后远离社会生活
无子女或因子女独立成家后成为空巢家庭
体弱多病,行动不便,降低了与亲朋来往的频率
性格孤僻
丧偶
表现
老年人产生伤感、抑郁情绪,精神萎靡不振,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明显加重。
孤独也会使老年人选择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爱活动等。
有的老年人会因孤独而转化为抑郁症,有自杀倾向。
预防与护理
社会予以关注和支持
各级政府和社会要为他们创造工作和学习的机会
社区应经常组织适合于老年人的各种文体活动
对于卧病在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社区应派专门负责对接的工作人员定期上门探望
子女注重精神赡养
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最好不要太远
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更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
丧偶的老年人独自生活,如果有合适的对象,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老年人需要再社会化
老年人应积极而适量的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会和家人的活动,在活动中扩大社会交往,做到老有所为
也可以通过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以消除孤独,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自卑
概念
自我评价偏低,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原因
老化引起的生活能力下降
疾病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部分或全部丧失
离退休后角色转换障碍
家庭矛盾
表现
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
慎于与人交往,孤独的自我封闭
预防与护理
创造良好的、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尊重老人
鼓励老人参与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
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
离退休综合征
概念
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
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原因
离退休前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离退休前后生活境遇反差过大
适应能力差或个性缺陷
社会支持缺乏
失去价值感
表现
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体现在情绪和行为方面
具体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或无所适从,有时还会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常出错。
心理障碍的特征和归纳为无力感、无用感、无助感和无望感
预防与护理
正确看待离退休
退休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
做好离退休心理行为准备
主动及早的寻找精神依托,退休前积极做好各种准备,如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
避免因退休而产生的消极不良情绪
涉及个人利益的事,尽可能宽容;刚刚退休下来,不妨多与亲朋好友来往,将自己心中的郁闷、苦恼通过交谈等方式进行宣泄
营造良好环境
营造坦然面对离退休的良好环境,子女尽量多陪伴老年人。
单位要经常联络、关心离退休的老年人,有计划组织离退休人员学习、外出参观。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区要及时建立离退休老年人的档案。并组织各种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包括娱乐、学习、体育活动或老有所为的公益活动。
空巢综合征
概念
“空巢”
家中无子女或子女相继分离出去
老年人独自生活
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空巢老年人常由于人际疏远、缺乏精神慰藉而产生被疏离、舍弃的感觉,出现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心理失调症状,称为空巢综合症。
原因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
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子女却不在身边
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
表现
精神空虚,无所事事
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
躯体化症状
预防与护理
未雨绸缪,正视“空巢”
夫妻扶持,相依相携
回归社会,安享悠闲
对症下药,心病医心
子女关心,精神赡养
政策扶持,社会合力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心理健康的定义
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第一层含义: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正常,无心理疾病;
第二层含义:能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建设性的发展完善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不仅意味着没有心理疾病,还意味着个人的良好适应和充分发展。
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许淑莲教授
热爱生活和工作;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
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人际关系适应性强。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
认知正常
认知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应。愉快而稳定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
关系融洽
保持独立而完善的人格;能与家人保持情感上的融洽;乐于与人交往,有知己的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乐于助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
环境适应
老年人能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虽退休在家,却能不脱离社会。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了解社会变革信息,并能坚持学习,锻炼记忆和思维能力,丰富精神生活。
行为正常
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年龄特征及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人格健全
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事物;意志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和谐而统一。
维护与促进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适应原则
心理健康强调人与环境能动的协调、适应。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对环境的适应、协调,不仅仅是简单的顺应、妥协,而更主要的是积极、能动的对环境进行改造以适应个体的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整体原则
每个个体都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整体,身心相互影响。
系统原则
人是一个开放系统,人无时无刻不与自然、社会文化、他人之间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个体会影响家庭或群体,同时也受到家庭或群体的影响。
发展原则
人和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时期、不同身心状况下和不同或变化的环境中,其心理健康状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
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
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和评价健康、衰老和死亡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年老并不等于无为、无用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做好离退休的心理调节
鼓励老年人适当用脑
妥善处理家庭关系
面对“代沟”,求同存异,相互包容
促进老年人与家庭成员的情感沟通
支持丧偶老年人再婚
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保健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坚持适量运动
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进一步树立和发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
尽快完善相关立法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