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行为主义
心理学考研必读 心理学史,该书适合心理学各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广大的心理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编辑于2024-05-21 10:18:28新行为主义
从早期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
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
一个不能被直接观察证实的命题,如能通过间接观察或逻辑推理证实,也是可以接受的
赫尔和托尔曼都假设了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不可直接观察的中介变量即是一例
操作主义的影响
操作主义:由布里奇曼提出,是逻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以“操作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科学概念的精确定义
影响:操作主义赋予行为主义者具有启迪意义的是,如果意识的东西,有机体内在的因素等可以操作定义来表达,那我们不妨接受它
推动了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是心理学走向社会事物和社会实际起到了重要作用
行为主义的自身发展
华生把心理学变成了没有“头脑”的心理学,对人脑的机能问题、意识问题等难以直接观察证实、研究的问题进行否定,排斥
古斯里的接近联想行为主义
学习定律:接近条件作用
古斯里认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因为刺激与反应的接近(同时性条件作用)
两条附律
一个刺激模式在第一次和某一反应配合时就取得了它的全部联系力量,即“一次尝试即建立联系”
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形成联结,一组刺激与一组反应形成联结,而一组刺激发生时所联系的最终动作将会在这组刺激再次出现时发生
对练习、消退、强化和动机的解释
练习观
动作是一种肌肉反应和腺体反应,而活动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所组成的,是由许多动作组成的一个结果。
活动需要练习而不是动作需要练习
消退观
所谓消退或遗忘无非是指已有的线索(即刺激)不能唤起旧有的反应
原因:另一反应代替了旧反应而与原来的线索建立了新的联结(新反应与原线索建立新联结)
联结抑制还可以用来塑造我们所期望的行为
消除联结的三种方法:系统脱敏,暴露疗法(疲劳法),厌恶疗法(矛盾法)
控制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使它以极微弱的数量呈现而反应不至于出现,以后逐渐增加,从而使得原有反应无法建立,即系统脱敏法
充分、反复呈现某种刺激,直至它所引起的反应疲乏为止,然后在呈现该线索并辅以新的反应相匹配,从而建立新的联结,即疲劳法
待某一刺激与另一个引起抑制某反应的刺激同时呈现,使得原有的刺激与该抑制性反应形成联结而原有联结被破坏,即矛盾法
强化观
关于奖赏,奖赏的实质意义在于通过“某种特殊的机械安排”,使得行为免除了因干扰而形成新的不必要联结的可能,除此之外,没有任何 新东西加入到联系性学习之中
关于惩罚:惩罚是打破原有联结,而形成一种新的联结
惩罚使有机体逃脱原有的刺激情境,此时如果碰到了新的刺激情境与一个可接受的反应形成联结,则有机体还习得了新反应,这种新的反应可以是不好的或不必要的行为,也可以是好的必要的行为
为此,古斯里提出要使得惩罚更加有效,关键在于:1.要使受罚后的行为反应与被惩罚的行为反应相冲突 2.使引起受罚行为反应的刺激与惩罚同时配对使用,使该刺激与新的行为反应联系起来
动机观
既然一切行为皆是由刺激所引起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反应,那么行为原因的唯一解释便是刺激。动机就是刺激,是对感觉器官的刺激,只不过动机作为一种内部因素,它是机体内部的刺激
动机的重要性表现在它提供维持性刺激
对古斯里接近联想行为主义的简评
贡献
古斯里以较少的实验、较多的经验事实和操作主义的术语表现出很强的内在一致性,简明扼要使他的理论的最大特色
古斯里既承袭和坚持了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又克服了他们的不足,他关心整体的活动,而不是具体的动作,说明他的理论更加灵活而不刻板
其学习理论对学习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还被广泛地发展成为行为技术学
局限
因为过于简单而遭受批评
将动物实验结果推及于人类,与人类行为的基本事实不符,具有一般行为主义者将人的心理等同于动物心理的通病
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
假设——演绎系统
科学体系必须具备三个特征:
有一套表达清晰的公设以及被予以具体的明确的操作性定义的一组重要术语
从以上的公设出发,以尽可能严密的逻辑演绎出一系列相互联结的,包括有关领域的具体现象的定理
以所观察到的已知事实去检查、印证以上定理。如果两者一致,则该理论体系为真,否则没有科学意义
行为原理
学习的性质:刺激——反应的联结(S—s—r—R)s为刺激痕迹,r为运动神经冲动
外在环境刺激消失后仍持续存在一段时间,称为刺激痕迹。引发行为的刺激极少是单个刺激,这也是行为难以预测的原因,通常是一组刺激以及相应的刺激痕迹共同作用
学习的基本条件:接近和强化原则
赫尔认为强化是学习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强化就没有学习
强化是内驱力降低所必需的
赫尔将强化分为初级强化和次级强化,初级强化伴随着内驱力的降低,次级强化是一些中性刺激与初级强化物紧密相连而获得强化的效用
行为的动力:内驱力
sER(反应势能)=D(内驱力)×K×sHR(习惯强度)
反应势能:是指一个已经习得的反应是否发生的可能性
有效反映势能:是反应势能减去反应抑制和条件抑制以及被动效应所带来的的抵制作用
习惯强度是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力量
内驱力可以分为两种
原始内驱力
与机体生物需要相联系的
继起内驱力
某一中性刺激由于曾伴随过原始内驱力的降低,因而也就具有内驱力的性质
行为的抑制与消退
反应抑制
有机体不断重复的活动产生了疲劳,疲劳使动物削弱并最终终止反应,当操作停止时,反应抑制逐渐消失
条件抑制
如果疲劳削弱反应的同时人为地匹配一个刺激,则该刺激也会获得了抑制性力量
对赫尔逻辑行为主义的简评
贡献
以数学和逻辑方法为工具,提出的理论体系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赫尔体系的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因此推进了心理学实证化研究的过程,形成了耶鲁教派
局限
体系过于庞大、复杂,研究方法过于特殊而缺少概括性
以动物的刺激反应来解说人类,犯了还原论的错误
斯金纳的操作主义
心理学:描述行为的科学
1.心理学是一门描述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行为反应 R=F(S,A)A不是中介变量
操作性条件作用
两种行为
应答性行为
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
在没有任何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是自发行为,是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控制,如游泳,书写,读书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
建立
强化增加的不是某一具体的反应,而是反应发生的概率
消退
消退的关键在于得不到强化
反应的消退表现为一个过程,即一个已经习得的行为并不即刻随强化的停止而终止,而是继续反应一段时间,最终趋于消失,消退的时间与该反应本身力量的强弱成正比
分化
通过安排强化动物条件反应的某个特征,如速度,强度,持续时间等,动物可逐渐形成有选择性的反应。它的关键因素也是强化
强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作用
积极强化物和消极强化物
积极强化物如奖赏能增强反应,消极强化物如电击也可以增强反应
条件性强化:指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强化反复匹配联合,那么这个中性刺激也具备了强化的性质
强化的程序:强化模式
间隔强化
固定强化
定时强化
扇形效应
定比强化
非固定强化
变动比率强化(不定频率强化)
行为模式稳定,如赌博
变动时间强化(定频率强化)
连续强化
应用
1.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斯金纳希望以此程序安排教学,培养我们所期待的反应。可使学生在每一步都获得及时强化
2.言语行为,斯金纳坚持以他的操作强化原理来解释人类的语言,他认为,言语也是一种行为,它与其他反应一样,服从于操作强化原理
3.社会控制计划,在《沃尔登第二》中,他就提出了一个以操作强化原理进行社会控制,人类的一切行为皆由环境所决定,他希望以科学的原理来进行社会控制
评价
贡献:斯金纳是杰出的当代心理学家之一,表现在:1.严谨而富有生气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以及高度精确的实验技术 2.坚持极端客观的行为主义立场,严格遵循科学的描述原则 3.他的行为主义被称为“激进的行为主义”
1.操作行为主义体系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行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治疗和行为矫正中
局限:1.忽视理论研究,宣称心理学不需要任何理论 2.将人们的主观事件排出在心理学的大门外 3.以有限的动物行为研究推到普遍动物行为规律,并用于描述和控制人类行为,过分简单化、片面化 4.极端环境论,无视了影响行为的其他因素,如机体状态,脑损伤 5.以操作强化的唯一模式解释言语获得,令人难以信服
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
心理学会主席
心理学:关于整体行为的学说
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而且这种整体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反对华生对行为所做的分子性的定义
整体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整体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对象
行为的目的性
2.具有选择性,整体性行为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
3.遵循“最小努力原则”,最小努力原则:在指向特定的目标——对象时,总是选择那些较短的路径或较容易的手段
行为的认知性
决定行为的机体内部因素:中介变量
含义:中介变量即介于环境变量与行为变量之间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虽然不能直接观察,但可以根据引起行为的先行条件及最终的行为结果推断出来。托尔曼将华生S—R公式转变为S—O—R公式,其中O就是中介变量(伍德沃斯最早提出S—O—R模式)
分类:托尔曼早年认为中介变量有两类,即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后来认为有三种主要的中介变量。
需要系统,指生理需要和内驱力等
行为空间,指机体在某一时刻感知到具有不同地点、距离和方向的客体
信念——价值的符号排列矩阵图,指个体将环境中的客体按照学习的结果而加以归类和分化,排出一个等级顺序
学习理论:符号—格式塔模式
托尔曼认为,有机体习得的是关于周围环境、目标位置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知识。也就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顺序,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而不是习得简单、机械的反应。托尔曼用符号“来表示有机体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而关于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意义的知识则是对符号意义的认知。所谓学习就是习得符号及其意义的过程,他的学习理论被称为符号学习论
实验
期待
个体对行为结果有一种预先的期待,行为的产生不是因为强化,而是由于对目标的期待
即有机体关于客观事物的意义,通常是指目标物意义的知识或信念
位置学习
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地图
位置学习的概念:动物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
潜伏学习
潜伏学习的概念:动物在没有强化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只不过效果不明显,是潜伏的
强化确实促进符号学习,但是不是符号学习的必要条件,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学习也会发生,只不过结果不明显,是潜伏的
评价
贡献
引入中介变量和认知地图的概念,为认知的行为研究开辟了道路,被称为认知心理学的开山鼻祖
托尔曼的理论也影响了行为主义的发展。他倡导的整体行为和他提出的中介变量等概念吸引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行为主义者,并被他们吸收和接纳
提出了位置学习,潜伏学习的概念,促进了学习心理学的发展
局限
对许多概念没有给予明确定义,理论显得有些凌乱
他提出有机体内部的认知问题,但未能把行为与有机体内部的某种认知机能恰当地联系起来
以动物的行为推论人的行为,显然忽视了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
理论中存在主观主义和心灵主义的倾向
公设 术语 推定理 检查印证真科学
严实验,高技术,极端立场,激进操作,大影响,治疗矫正
两种行为,三条规律,两个作用,三个应用
无定义,显凌乱,认知问机无联系,生物,主观心
认知(中介变量,认知地图)开辟, 行为(中介变量,整体行为)吸引,学习(位置学习 潜伏学习)促进
简单 动物 推人类
少言 多语 一致性 坚持 整体 不刻板 学习 行为 技术学
无理论 排主观 生物主义 极端环境论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