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骨肌系统疾病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学思维导图,整理了骨关节外伤、骨关节退变影像、骨关节感染性疾病影像 等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记忆。
编辑于2024-05-22 21:23:5511骨肌系统疾病影像诊断
骨关节外伤(大纲熟悉内容)
骨折
骨折(fracture)是指骨小梁和(或)骨皮质的连续性中断。
分类
根据作用力的方式和骨本身的情况
创伤性骨折
疲劳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
按骨折线的形态分类
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骨骺分离,压缩性骨折
并发症
骨折的并发症
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
外伤后骨质疏松
骨关节感染,骨缺血坏死
关节强直,关节退变,骨化性肌炎
按部位分类
股骨骨折
约占全身骨折的4%-6%,多发生于20-40岁青壮年,其次为10岁以下儿童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成人发病比例有增多趋势,男多于女,约为3:1
肱骨骨折
肱骨骨折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
直接暴力常由外侧击打肱骨干中份,致横行或粉碎性骨折
间接暴力常由于手部着地或肘部着地,力向上传导,加上身体倾倒所产生的剪力,导致中下三分之一骨折。
颅骨骨折
颅骨受暴力作用致骨结构的改变
其临床意义不在于骨折本身,而在于骨折所引起的脑膜、脑、血管、神经 损伤。
可合并脑脊液漏、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等
齿状突骨折
齿状突骨折占颈椎损伤的10%-14%
常因过伸或过曲暴力引起
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是全身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5%至10%。接近80% 的骨折发生于锁骨中段。超过半数的骨折为移位性骨折
肋骨骨折
肋骨共有12对,连接胸椎、胸骨,组成胸廓
第1-3肋较短,且有锁骨、肩胛骨的保护,较少发生骨折。第4-7肋长且固定,最易发生骨折。第11,12助前缘游离,不易骨折
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均可造成肋骨骨折
桡尺骨干双骨折
属于前臂常见损伤,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6%,多见于青少年
骨折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桡骨下端骨折
约占全身骨折的7-11%,女性多于男性
桡骨下端是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为解剖薄弱处,一旦遭受外力,容易骨折
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时手部着地
Smith骨折
跌倒时手背着地或腕背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
骨折远段向掌侧移位
胫骨骨折
打击、撞击、车轮碾压、高处坠落、滑倒
胚骨上1/3骨折时,易造成小腿下段的严重缺血或坏死
胚骨中1/3骨折时,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
胚骨下1/3骨折时,营养动脉损伤,容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脊椎骨折
椎体压缩呈楔形,前缘骨皮质嵌压,一般无骨折线,而见致密带,游离骨碎片
椎间隙正常,脊柱后突、侧移、错位,附件骨折
单纯楔形压缩性骨折
稳定性爆裂型骨折
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
关节脱位
按部位分类
肩关节脱位
最常见的关节脱位,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40%,好发于青壮年男性
按照脱位的方向,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下脱位,前脱位占95%以上
肘关节脱位
最常见的脱位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
按脱位的方向,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侧方脱位,临床以后脱位最为常见
肘关节后脱位
患者跌倒时,肘关节伸直,手掌着地,传达暴力使鹰嘴尖端急聚撞击肱骨下端的鹰嘴窝,产生有力的杠杆作用,将关节囊撕裂,侧方的韧带过度牵拉撕裂,肱骨下端向前移位,桡骨头或冠状突同时滑向后方,形成典型的后脱位
骨关节退变影像
椎间盘突出症
概念
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病因
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而外伤则常为其发病的重要外因
日常生活中腰椎间盘反复承受挤压、屈曲和扭转等负荷,容易在腰椎间盘受应力最大处,即纤维环的后部由里向外产生裂隙,这种变化不断积累而逐步加重,裂隙不断加大,使此处的纤维环逐渐变为薄弱。
由于一次较重的外伤,或反复多次轻度外伤,或一些日常活动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时,均可促使退变和积累性损伤的纤维环进一步破裂,已变性的髓核组织由纤维环软弱处或破裂处突出,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放射性痛,故有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以及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与体征
病变类型
膨出
纤维环向四周对称弥漫超出邻近椎体边缘
突出
间盘组织局限超出邻近椎体边缘外层纤维环保持完整
脱出
间盘移位超出破裂外层纤维环(或PLL),仍与原间盘相连
游离
移位间盘与原间盘失去联系(外层纤维环和PLL完全破裂)
Schmorl结节
髓核经相邻上下椎体软骨终板的薄弱区突入椎体骨松质内,形成压迹,称 之为Schmorl结节
CT表现
椎间盘的密度低于椎体但高于硬膜囊 根据椎间盘异常改变可分为椎间盘变性、膨出、突出
椎间盘变性:CT不易显示
椎间盘膨出:CT表现为椎间盘的边缘均匀地超出相邻椎体终板的边缘。膨出的椎间盘后缘向前微凹、平直或轻度弧形向后突出
椎间盘突出
直接征象是突出于椎体边缘的局限性弧形软组织密度影,以后缘多见,其内可出现钙化
间接征象是硬膜外脂肪层受压、变形甚至消失,硬膜囊受压和一侧神经根鞘受压
缺点
不如MRI敏感,且不能显示脊髓和椎管内其他病变,而这在临床上往往与椎间盘突出不能鉴别。其优点是可以显示椎间盘、韧带的钙化,对指导手术有帮助
MRI
为本病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确显示椎间盘变性、膨出和突出,也可以清晰显示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情况,对指导手术非常有帮助。另外,某些椎管内占位的临床症状与椎间盘突出类似,MRI可以明确区分二者
缺点是MRI显示钙化不清楚
影像学分型
后正中型:位于硬膜囊的前方正中,使硬脊膜囊、脊髓或马尾神经腹侧受压变形、移位
后外侧型:偏于一侧,压迫脊膜囊、脊髓或马尾神经,还经常使一侧神经根受压、移位,侧隐窝变窄
外侧型:可突至侧隐窝、椎间孔内,也可在椎间孔外,主要压迫神经根或神经节及外方的脊神经
骨关节感染性疾病影像
化脓性骨髓炎
起病情况
寒战、高热39℃以上,稽留热型、败血症、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
血源或直接感染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髓炎症
临床特点
多见于2—10岁小儿,长骨受累多见
2岁内婴幼儿骨髓炎特点
骨膜疏松,易形成骨膜下脓肿,骨膜反应明显,骨修复迅速
骺板对感染有阻碍作用,炎症多不侵及骨及关节
成人化脓性骨髓炎特点
骺板愈合,感染可侵入关节
骨膜薄且附着致密,病变多在髓腔内发展。骨膜反应较轻,骨皮质坏死也较轻
骨,骨髓和骨膜的化脓性炎症,多为化脓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类: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临床与病理
好发股骨、胫骨、肱骨、桡骨
早期发病后2周内表现周围软组织肿胀
骨骼改变(2周后出现)
干骺端松质骨局限性骨质疏松,破坏
病灶向骨干延伸,破坏区增大,可有病理性骨折
骨膜下脓肿刺激,骨膜增生(平行状)
血栓性动脉炎,供血障碍,骨坏死,死骨形成
X线表现
软组织肿胀:肌肉间隙模糊,皮下组织与肌肉间分界不清
骨质破坏:早期为局限性骨质疏松。约2周后出现不规则骨质破坏区,边缘模糊;同时可出现骨质增生
死骨:小片条状高密度致密影。可并发病理性骨折
死骨
小块死骨吸收或经窦道口排出
大块死骨,炎性刺激产生新骨包裹死骨形成骨性死腔长期存留,窦道经久不愈→慢性阶段
骨膜增生:葱皮状,花边状或放射状骨膜增生。骨膜新生骨围绕骨干即称骨包壳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临床与病理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或不及时等,则可转化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轻,但可急性发作,病程迁延,局部可有窦道形成,长期不愈合
患肢可出现畸形
X线
广泛骨质增生硬化,髓腔变窄甚至闭塞
骨干增粗,轮廓不整,髓腔变窄,闭塞,骨小梁增多增粗
脓腔和死骨存在,脓腔形态规整,周围有明显增生硬化
小的死骨片可为明显的骨增生所掩盖,CT易于发现死骨
软组织以增生修复为主,形成局限性软组织包块
急性发作时出现急性骨髓炎X线征象,溶骨性骨破坏和新生骨膜反应
骨膜增生:分层,花边状
慢性骨脓肿(Brodie脓肿)大纲自学
是另一种慢性局限性骨髓炎,大多局限与长骨干骺端骨松质
呈圆形或类圆形骨质破坏区,边缘较整齐,周围绕以骨硬化带,少有死骨
一般无骨膜增生和软组织肿胀
化脓性关节炎
病因
金葡菌血行感染,骨髓炎蔓延
病理与临床
金黄色葡萄球菌,血行感染
浓液中含有蛋白溶解酶,能迅速破坏关节
好发于儿童和婴儿,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髓、膝等大关节
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关节红、肿、热、痛,局部,活动受限;血象增高
X线表现
分期
急性期:关节囊肿胀,关节间隙增宽,构成关节骨骼骨质疏松
进展期: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破坏,承重部为著
愈合期:骨质增生硬化,骨质疏松消失,若破坏较轻,关节间隙部分保留则功能部分保留,严重则骨性僵直
影像表现
关节肿胀: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囊增宽、密度增高,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早期常伴有骨质疏松表现
关节破坏:关节间隙不均匀变窄,骨性关节面不规则缺损。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破坏迅速,以关节的承重部分更明显
骨质增生:骨质破坏的周围出现不规则密度增高影,骨质疏松消失
关节强直:严重的病变可导致关节的骨性强直
骨与关节结核
临床与病理
属于结核病第5型肺外结核的一种类型
一般其他部位结核经血行播散至骨、关节,首先累及血管丰富的松质骨(椎体、骨骼、干髓端)和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髋、膝)滑膜内
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早期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晚期冷脓肿形成,穿破皮肤后可形成窦道;长期可导致骨发育障碍、骨关节略形和功能障碍
分类
四肢长骨结核
临床与病理
肺等部位的活动性结核灶内结核菌随血流到达血供丰富的长骨干骺端松质骨和骨髓引起的结核性炎症。
常发生在干骺端、骨髓,好侵犯软骨,向关节方向蔓延,形成关节结核
骨内结核灶穿破骨皮质后在软组织内形成冷脓肿
影像特点
长骨干骺端或骨骼局限性骨质破坏,常穿越骺板线,而发生骨髓和干髓端病变的相互侵犯
X线表现
干骺端松质骨内局限性圆形破坏区
破坏区内有时可见碎屑状死骨,泥沙”状死骨
无明显骨质增生征象,骨膜反应轻微
骨质疏松;侵入关节,形成关节结核
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骨质破坏,边缘清楚
向关节及破坏骨皮质、骨膜、软组织形成痿管
短骨结核
多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多为双侧多发,多见掌、指、跖、趾等
患部骨质疏松,骨干膨胀、皮质变薄,骨膜新生骨较明显,称为“骨气肢”
很少累及关节
脊椎结核
临床与病理
常见,占骨结核50%,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脊柱活动受限,颈背或腰痛,脊柱后突畸形。脊髓受压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或瘫痪
颈椎结核形成咽后壁浓肿,压迫食管和气管。
下胸椎及腰椎结核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入髂窝。
腰椎受累常见,其次胸椎、颈椎,好发相邻的两个椎体,少数累及多个椎体
主要病变
椎间隙变窄—软骨板和椎间盘破坏
脊椎变形—晚期相邻椎体嵌入融合,后突畸形、侧弯、嵌顿等
椎旁冷脓肿形成,可有不规则形钙化
愈合—骨破坏停止,边缘变清晰、致密,破坏区内骨质硬化,坍塌椎体及椎间盘不能恢复
X线表现
骨质破坏
依椎体结核早期破坏的部位可分为3型,即中心型、边缘型和韧带下型
边缘清楚或不清,常见小死骨,典型者呈“砂粒样”;又因脊柱承重的关系,椎体常塌陷变扁或呈楔形,重者整个椎体被破坏消失;附件型结核少见,表现为相应部位骨质破坏
椎间隙变窄或消失
结核性病变易侵袭破坏椎间盘及软骨终板,致椎间隙变窄、消失,造成相邻破坏的椎体互相融合,是脊椎结核的重要特征
后突畸形
晚期脊柱结核特征性表现,可伴有侧弯
冷脓肿
脊椎结核周围软组织内的脓肿
CT表现
比X线片更清楚显示骨质破坏,特别是较隐蔽和较小的破坏灶
更容易发现死骨及病理性骨折碎片
平扫结合增强扫描更精确的观察冷脓肿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直接观察椎间盘情况
MRI表现
更精确的表现椎体和椎间盘的结核破坏灶,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常表现为不均匀强化
清晰显示椎旁脓肿,脓肿和肉芽组织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多为混杂高信号,增强呈不均匀强化,脓肿壁呈环形强化
关节结核
临床与病理
多见于少年、儿童,单关节发病多见
起病缓慢,局部疼痛和肿胀,活动受限,可有肌肉萎缩
病理:渗出型和增殖型
分类
骨型和滑膜型:后期由于关节和骨都有明显改变则无法区别
骨型关节结核
继发于骨骼、干骺端结核。表现为骨骺、干骺端结核破坏基础上的关节肿胀和间隙变窄、骨性关节面不规则缺损等
X线表现
有骺及干骺端结核的征象
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
关节间隙不对称性狭窄
关节骨质破坏
滑膜型关节结核
病理
结核杆菌经血行感染关节滑膜,结核性肉芽组织增生,破坏相邻软骨和骨组织
临床
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多发生于膝、髋等承重大关节、单发。起病隐匿,病程长,全身症状不明显,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X线表现
常累及较大关节,以髋、膝关节常见
早期: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关节间隙正常或增宽,骨质疏松
进展期:关节面边缘或非持重面虫蚀状骨质破坏,对应关节面常对称受累;承重区关节破坏较晚。骨质破坏范围扩大,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周围冷浓肿形成,可形成窦道
愈合期:骨质破坏停止,骨质疏松消失,关节间隙狭窄;严重者出现纤维性关节强直
MRI表现
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肌间隙模糊,关节囊内大量积液,关节滑膜增厚
关节腔内肉芽组织,关节软骨不连续、碎裂或消失
关节周围冷浓肿
增厚滑膜、肉芽组织及冷浓肿的边缘明显强化
骨肿瘤影像诊断
诊断要点
发病部位:根据肿瘤的好发部位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病变数量:单发、多发
骨质改变:骨质破坏、骨质增生
骨膜增生:恶性常有
周围软组织改变:恶性常有软组织肿块
结合临床:肿瘤的好发年龄,发病率,症状和体征,良、恶性不同
实验室检查:有些肿瘤有相关实验室检查特点
分类
骨瘤
现多认为是局限性的骨质增生。
多见于颅骨及面骨等膜内化骨,以鼻旁窦内最常见
骨瘤为边缘光整的骨性凸起,被覆骨膜,无骨膜反应和骨质破坏,与正常骨组织相似。
分为致密型和海绵型
致密型:致密骨质,无哈氏系统;呈丘状突出于骨外或内表面,边缘光滑锐利
海绵型:板障骨的膨大,多呈扁平状,表面覆有骨皮质
骨软骨瘤
临床与病理
又名骨软骨外生性骨疣,最常见骨肿瘤
好发于10-30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长骨干骺端,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最常见
肿瘤由骨性基底、软骨帽和纤维包膜构成。骨性基底可宽可窄,由骨松质和薄层骨皮质构成。软骨帽位于骨性突起物的顶部,为透明软骨,成年可骨化
影像表现
肿瘤骨性基底为母体向外突出的骨性赘生物,位于长管状骨者背离关节面生长
赘生物周边为骨皮质,其内为骨小梁,与母体相连续;顶端可膨大
X线片不能显示软骨帽,钙化时,顶端可见点状或环形钙化
MRI可显示软骨帽,软骨帽大于2cm提示恶变,肿瘤生长迅速,提示恶变
骨巨细胞瘤
临床与病理
好发20-40岁,男女发病率相似
股骨远端、胚骨近端和桡骨远端的骨端。一般为单发
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局部皮肤发热和静脉曲张;按压似捏乒乓球样的感觉
肿瘤质软脆,富含血管、易出血;可有囊变;邻近骨皮质变薄、膨胀;生长活跃可形成软组织肿块;无骨膜新生骨;有良性、生长活跃和恶性三型
影像表现
位于骨端,偏侧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呈包壳状,内可见纤细的骨呈分房或皂泡状
三无:无瘤内钙化、无骨膜反应、无骨性硬化缘
骨包壳不完整,出现筛孔状或虫蚀状骨质破坏,骨嵴残缺素乱。出现软组织肿块
CT上骨包壳可不完整,内部也没有真正的骨嵴。增强扫描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
生长活跃或恶性肿瘤骨壳不完整,壳外见软组织肿块并强化
骨肉瘤
临床与病理
好发于青春期(11-30岁),四肢长骨为最好发部位,尤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最多见,病程长短不一,一般在两个月以内
症状体征:疼痛,尤以夜间为甚,肿胀,功能障碍,肿瘤极度增大,表面静脉扩张,恶病质,转移症状,病理骨折
X线表现
骨质破坏:弥漫性,浸润性,边界不清
软骨破坏:表现为临时钙化带改变、累及关节
肿瘤骨形成:象牙质样肿瘤骨、棉絮状肿瘤骨、针状肿瘤骨
肿瘤软骨:环形或半环形钙化
骨膜增生和增生骨膜的再破坏:骨膜增生形态各异;增生骨膜被肿瘤破坏,可形成典型骨膜三角
病理骨折
软组织改变:边界模糊,其内可有肿瘤骨
根据骨质破坏和骨质增生的程度,以×线表现为基础分为
成骨型(硬化型):以象牙质瘤骨形成为主,骨破坏较少;骨膜反应明显;软组织肿块内肿瘤骨形成:出现转移,密度较高
溶骨型:以骨质大范围破坏为主,较少骨质增生;骨破坏呈不规则斑片状和大片状低密度区,边界不清;骨膜反应明显,可形成Cod man三角。
混合型:骨质增生与破坏的程度大致相同
CT表现
骨质破坏、肿瘤骨和软组织肿块较X线平片清楚
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肿瘤在骨髓腔内的侵犯范围
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肿瘤骨和钙化不强化
MRI表现
骨质破坏和骨膜增生在T 1 WI呈不均匀低信号,T 2 WI上不均匀高信号
肿瘤骨及瘤软骨钙化在T 2 WI上呈低信号
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正常结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