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基础第二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经济基础第二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知识点考点总结,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用。
编辑于2024-05-24 11:23:39经济基础第二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市场需求
需求
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与通常所说的需要是不同的
=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需求构成两个要素
购买欲望(对应愿意)
支付能力(对应能够)
市场需求
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就是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构成2要素
1. 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
2. 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
两者缺一不可
需求函数
定义: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影响该需求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式:Qd=Qd(P)
Qd为需求量,P为该商品的价格
需求与价格之间这种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为需求规律
满足大部分规律(例如钻石和需求非反方向,价格越低需求越少)
需求曲线
1. 价格因素影响,其他因素不变
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线不动,点动)
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
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2. 非价格因素影响
消费者收入、偏好、预期等因素影响需求的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线动)
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个别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水平求和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1. 产品价格
指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价格与需求的变动方向相反。
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2. 预期
是人们对于某一经济活动未来的变动趋势的预测和判断
如果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价格要上涨,就会刺激其提前购买;如果预期某种商品价格将下跌,一些消费者就会推迟购买
3.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支配着消费者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消费偏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缓慢地变化的。
4.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消费者收入一般是指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收入的增减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
5. 替代品的价格
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
在相互替代商品之间,某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就会将其需求转向可以替代的商品上,从而使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被替代品的需求减少
商品需求品和替代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6. 互补品的价格
指使用价值上必须相互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如汽车和汽油
在互补商品之间,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降低,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随之降低
商品需求品和替代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7. 其他因素
例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市场供给
含义
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供给函数
定义:某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影响该商品供给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式:Qs=Qs(p)
Qs为供给量,P为该商品的价格。
供给规律
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与市场价格呈正方向变化
市场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
市场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
供给曲线
1. 产品价格因素影响,其他因素不变
供给的变化量是沿着既定的供给曲线进行的(线不动,点动)
2. 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变动引起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线动)
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1. 产品价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与其供给的变动呈正方向
1. 价格提高,就会增加企业的收益或利润,从而吸引企业去生产更多的产品,其他企业也会生产这种产品,使供给增加
2. 价格下降,收益减少,供给就会减少
2. 生产成本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某种产品自身的成本与其供给的变动呈反方向
1. 生产成本降低,意味着利润增加,则供给就会增加
2. 生产成本上升,供给就会减少。
3. 生产技术
生产技术的进步或革新,意味着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因此,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成本,进而影响供给
4. 预期
生产者或销售者对商品或服务价格的预期,往往会引起该商品或服务供给的变化
既影响需求,也影响供给,对象不一样
5. 相关产品的价格
6. 其他因素
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均衡价格
定义
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叫做均衡价格,此时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
供求平衡是偶然的、暂时的、相对的
均衡价格曲线
子主题
用纵轴表示价格,用横轴表示需求量和供给量
需求曲线DD与供给曲线SS相交于E点。在E点,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其数量为Q0, Q0通常被称为均衡数量或均衡产量,此时的市场价格为P0,P0通常被称为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
最高限价
即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其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保护买方)
P0为均衡价格,Pc为最高限价,Qs为最高限价下的市场供给量,Qd为最高限价下的市场需求量,Q0为均衡产量。
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消费,限制生产,导致市场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导致市场供给短缺,并且过剩量=Qd-Qs
政府监管不力会出现
1. 黑市交易或黑市高价
2. 生产者变相涨价
行政措施和分配措施(配给制),只能短期或局部进行
保护价格
也称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即由政府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其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保护卖方)
P0为均衡价格,Pf为保护价格,Qs为保护价格下的市场供给量,Qd为保护价格下的市场需求量,Q0为均衡产量。
从图中可以看到,由于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供给过剩,并且过剩量=Qs-Qd
没有政府收购
1. 黑市交易或黑市低价
2. 生产者变相降价
建立政府的收购和储备,保护价格只适合在粮食等少数产品实行
弹性
1. 需求价格弹性
1. 定义: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对价格的敏感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2. 公式: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Ed为负数,一般取绝对值
Ed=(∆Q/Q)/(∆P/P)=(∆Q/∆P)*(Q/P)
P和△P分别表示价格和价格的变动量,用Q和△Q分别表示需求量和需求量的变动量
3. 两种分类计算公式
1. 点弹性公式
指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弹性,它等于需求量的无穷小的相对变化与价格的一个无穷小的相对变化的比率
公式:Ed=(∆Q/Q)/(∆P/P)=(∆Q/∆P)*(Q/P)
2. 弧弹性公式
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弧的弹性,它等于需求量的相对变动量与价格的相对变动量的比值。
公式:Ed=[∆Q/(Q0+Q1/2)]/[∆P/(P0+P1)/2]
Q0为变动前的需求量,Q1为变动后的需求量,∆Q为需求量的变动量,P0为变动前的价格,P1为变动后的价格,∆P为价格的变动量
弧弹性能表现两点之间的弹性,因此它适用于价格与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而点弹性表明的只是一点上的弹性,因此只适用于价格与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
4. 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3种)
1. 当需求量变动百分数>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时,叫作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例如,价格下降2%,需求量增加4%。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减少
2. 当需求量变动百分数=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时,叫作需求单一弹性。例如,价格下降2%,需求量也增加2%。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价格上升,销售收入不变
3. 当需求量变动百分数<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时,叫作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例如,价格下降2%,需求量只增加1%。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增加
5.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易考,总结多长高,弹性大)
1. 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
一种商品若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较大。
2. 商品的重要性。
人们生活必需品,即使价格上涨,人们还得照样购买,其需求价格弹性就小或缺乏弹性; 而一些非必需的高档商品,像贵重首饰、高档服装等,只有当消费者购买力提高之后才买得起,其需求价格弹性就大。
3. 商品用途的多少。
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大;反之,就缺乏需求价格弹性。
4. 时间与需求
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时间越长,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大。这是因为时间越长,消费者就越有可能找到替代品,替代品多了,其需求价格弹性就必然增加
2. 需求交叉弹性
1. 定义:需求交叉弹性也称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2. 公式:交叉弹性系数=商品i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商品j的价格的相对变化
Eij=(∆Qi/Qi)/(∆Pj/Pj)
Eij为需求交叉弹性系数,Qi为商品i的需求量,∆Qi为商品i的需求量的变动量,Pj为商品j的价格,∆Pj为商品j的价格的变动量。
3. 需求交叉弹性的类型
1. Eij>0
替代关系
例如煤气和电,电涨价,煤气需求量增加,煤气/电>0
2. Eij<0
互补关系
例如汽车和汽油,汽油涨价,汽车需求下降,汽车/汽油<0
3. EIJ=0
不存在相关关系
3. 需求收入弹性
1. 含义: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它用以衡量需求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2. 公式:Ey=(∆Q/Q)/(∆Y/Y)=(∆Q/∆Y)*(Q/Y)
E代表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代表原需求量,△Q代表需求量的变动量,Y代表原消费者收入,ΔY代表收入的变动量。
3. 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1. E>1,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
凡是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的商品都可以称为“高档品
2. E=1,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
3. 0<E<1,表明收入弹性低,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的商品则称为“必需品”
4. E=0,表面无论收入如何,需求数量不变
5. E<0,表明收入增加时买的少,收入减少时买的多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反而减少
4. 恩格尔定律
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经济体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就越大
4. 供给价格弹性
1. 定义: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价格的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供给价格弹性常被简称为供给弹性
2. 公式: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Es=(∆Qs/Qs)/(∆P/P)=(∆Qs/∆P)*(Qs/P)
用E代表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用P和∆P分别表示价格和价格的变动量,用Qs和∆Qs分别表示供给量和供给量的变动量
3. 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
1. 当某种商品的E>1时,则这种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充足
2. 当E<1时,则供给价格弹性不充足
3. 当E=1时,则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为1
4. 即E=0时的供给完全无弹性和
5. E=∞时的供给完全有弹性
非常少见
4.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 时间
时间是决定供给价格弹性的首要因素。在短期内,供给价格弹性一般较小;相反,在较长的时期内,供给价格弹性一般比较大
2. 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
生产周期越长,供给弹性越小
3. 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投入替代品大,相似程度高,供给价格弹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