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眼球的解剖学及组织学结构
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种内容,眼球壁中的角膜(包括角膜缘和泪膜)、巩膜、睫状体、虹膜和脉络膜以及视网膜。内容物中的房水、晶状体及玻璃体等,尤其着重突出了房水流出途径。图文并茂解释详细,教材文献参考于《眼科学基础》刘祖国第三版供眼视光学使用教材。
编辑于2024-05-24 18:16:15这是一篇关于总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防治原则,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条件,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宿主的分类,寄生虫分类,寄生虫生活史分类,共生关系分类,医学寄生虫学分类。
这是一篇关于眼的临床病理学基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结膜疾病,眼睑疾病,先天性异常,病理学基础,眼科病理学基本概念。尤其着重突出了角膜疾病的相关重点。图文并茂解释详细,教材文献参考于《眼科学基础》刘祖国第三版供眼视光学使用教材。
这是一篇关于眼生化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视网膜,玻璃体,晶状体,房水,巩膜,角膜,泪液。图文并茂解释详细,教材文献参考于《眼科学基础》刘祖国第三版供眼视光学使用教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总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防治原则,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条件,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宿主的分类,寄生虫分类,寄生虫生活史分类,共生关系分类,医学寄生虫学分类。
这是一篇关于眼的临床病理学基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结膜疾病,眼睑疾病,先天性异常,病理学基础,眼科病理学基本概念。尤其着重突出了角膜疾病的相关重点。图文并茂解释详细,教材文献参考于《眼科学基础》刘祖国第三版供眼视光学使用教材。
这是一篇关于眼生化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视网膜,玻璃体,晶状体,房水,巩膜,角膜,泪液。图文并茂解释详细,教材文献参考于《眼科学基础》刘祖国第三版供眼视光学使用教材。
眼球壁
外层(纤维膜)
角膜 (cornea)
解剖学结构
眼球壁外层前1/6
中间薄周边厚——角膜中央薄(0.5~0.57mm)周边厚(1mm)
前表面曲率半径水平方向7.8mm,垂直7.7mm,后表面6.8mm
最主要的屈光介质——前表面屈光力为+48.8D,后表面为-5.8D,总屈光力为+43D,约占眼球总屈光力的70%
角膜折射率为1.376,后方房水折射率为1.336
组织学结构
上皮细胞层
角膜上皮来源于位于角膜缘上皮基底层的角膜上皮干细胞
厚50~100μm,由5~6层细胞组成
组成
表面cell
翼状cell
基底cell
角膜上皮增殖细胞主要位于基底层
再生能力强,损伤后修复快且不留痕迹
前弹力层 (Bowman membrane)
对机械性损伤抵抗力较强
对化学性物质抵抗力弱
损伤后不可再生,愈合时即由不透明的瘢痕组织所代替
基质层 (stroma)
占角膜厚度90%
屈光手术部位
组成
胶原纤维
角膜细胞
细胞外基质
损伤后不可再生,由不透明纤维组织代替
后弹力层 (Descemet membrane)
对机械性损伤抵抗力较弱
对化学性物质抵抗力较强
损伤后可再生
内皮细胞层 (endothelium)
由单层六角形细胞所覆盖
无分裂增殖能力
损伤后不可再生(只能依靠相邻细胞的扩张和移行来填补缺损区)——基质水肿
病理学反应:肥大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成人时降至1400~2500个/mm2
特点
角膜的透明性与角膜本身的解剖学特殊性密切相关
角膜不含血管和色素
角膜上皮无角质化,各层细胞及胶原纤维排列规整且折光指数一致
角膜内皮细胞的屏障和活性生物泵功能使角膜保持相对的脱水状态,维持角膜透明
角膜是人体神经末梢密度最高的组织,感觉十分敏锐。角膜感觉以中央最敏感,周边部次之
特殊结构
角膜缘 (limbus)
角膜与巩膜的移行区形成的环带
前界
前弹力层和后弹力层终端的连线
后界
经过巩膜突并垂直于眼表平面
Schwalbe线
角膜缘上皮(分布角膜上皮干细胞)是复层鳞状上皮,与球结膜上皮相移行
Vogt栅栏区(与白色巩膜界限清楚)
角膜缘血管网供应角膜周边部、球结膜、表层巩膜和前部葡萄膜,为其提供营养
解剖结构:是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的所在部位 临床:是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 组织学:是角膜干细胞所在之处
泪膜 (tear film)
泪液呈膜状覆盖于眼表上皮之上
泪膜厚度为7~10μm
表面——脂质层
睑板腺分泌产生(延缓泪膜蒸发)
中层——水样层
泪腺或副泪腺分泌产生
内层——黏蛋白层
眼表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稳固泪膜与疏水性的角结膜表面的连接,使泪液均匀分布)
巩膜 (sclera)
解剖学结构
眼球外壁后5/6
儿童由于巩膜较薄透见葡萄膜的色素而呈淡蓝色
后部与视神经交界处分为两层
内1/3呈网眼状,称巩膜筛板,视神经纤维束由此处穿出眼球
外2/3移行于视神经鞘膜
后极部最厚约1mm,向前逐渐变薄,赤道部为0.4~0.6mm,眼外直肌附着处最薄,仅0.3mm。自此向前,巩膜厚度逐渐增加
最薄弱部分——角膜缘和筛板以及眼外肌止端附着处——易发生眼球顿挫伤
组织学结构
巩膜上层
含丰富血管、感觉神经纤维
巩膜基质层
由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基本不含血管
含大量弹性纤维,随年龄增长而加强,到老年则逐渐减少
棕黑层
含大量弹性纤维和色素细胞,从而使巩膜内面呈淡棕色
脉络膜上腔
棕黑层与脉络膜外表面之间存在的潜在腔隙
内层
视网膜 (retina)
解剖学结构
为一层由神经组织构成的薄膜。中心凹处最薄,视盘附近的视网膜较厚
前界起始于锯齿缘,后界止于视盘周围
视盘(视乳头)
眼球后级鼻侧
视盘中心有中央动静脉伴行穿过,供应视网膜内五层的营养
是视网膜上神经节细胞轴突纤维汇集成视神经穿出眼球的部位
视杯(生理凹陷)
巩膜筛孔
视杯或生理凹陷视盘越大,视杯就越大。正常人视杯/视盘(C/D)多在0.3以下
生理性盲点
有大量视神经纤维通过但无视细胞,无感受光线刺激能力
黄斑
视盘颞侧
中心凹
视觉最敏锐、分辨颜色能力最强的部位
只有视锥细胞,密度最高,无视杆细胞
无视网膜血管分布
中心凹反射
眼底镜检查时可见中心凹有一针尖大小反光点
组织学结构
色素上皮层
由单层排列整齐的六角形细胞组成
色素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参与构成了血-视网膜屏障,可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视网膜
神经感觉层
视杆视锥细胞层
每个视锥或视杆细胞都有内节和外节,只有外节可感光,视杆细胞的外节呈圆柱状,而视锥细胞的外节呈圆锥状
视杆细胞
视杆细胞感弱光,含有视紫红质
视锥细胞
视锥细胞感强光和色觉,含有视紫蓝质,主要分布在黄斑部,周边部很少
暗适应:视紫红质合成 明适应:视紫红质分解
外界膜
外核层
外丛状层
内核层
内丛状层
神经节细胞层
神经纤维层
内界膜
视网膜外层的色素上皮层和神经感觉层间有一潜在间隙,临床上视网膜脱离即由此处分离
血液供应
视网膜外五层是由脉络膜毛细血管供血
视网膜内五层是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
中层 (葡萄膜、色素膜、血管膜)
虹膜 (iris)
解剖学结构
将晶状体和角膜之间空间分为前房和后房
正常情况下瞳孔直径约2.5~4mm,瞳孔大小可随光线强弱变化,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以获得最佳视力
虹膜小环处最厚,虹膜根部最薄→眼球挫伤时易发生虹膜根部离断
组织学结构
基质层
含黑色素细胞、血管和神经
平滑肌
瞳孔括约肌
受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收缩时瞳孔缩小(司缩瞳作用)
瞳孔开大肌
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瞳孔变大(司散瞳作用)
基质层内色素细胞内的色素含量因年龄和种族不同而有所差异,并决定虹膜的颜色
色素上皮层(分为两层)
前层色素上皮与虹膜基质相连接,并分化出平滑肌纤维,汇成瞳孔开大肌
后层色素上皮面向后房
两层均含有致密黑色素
睫状体 (ciliary body)
解剖学结构
组成
前部1/3为较肥厚的睫状冠
后部2/3为薄而平坦的扁平部
玻璃体切割手术入口
睫状突
组织学结构
睫状肌
睫状体最厚的结构
平滑肌纤维
纵行纤维
放射状纤维
环行纤维
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睫状体纵行肌和环形肌收缩→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视近(F屈光力增加)
使脉络膜前部前移,同时把巩膜突向后拉,使前房角和小梁网开放,利于房水引流
基质层
睫状上皮层
外层
色素上皮细胞
内层
无色素上皮细胞
分泌房水
血-房水屏障
睫状体还可分泌糖胺聚糖进入玻璃体
脉络膜 (choroid)
解剖学结构
含丰富色素和血管
外侧面
脉络膜上腔
脉络膜上腔在巩膜突、巩膜导水管出口和视神经三个部位由于葡萄膜与巩膜牢固附着而不易分离
内侧面
借光滑的Bruch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紧密结合——视网膜-脉络膜屏障
组织学结构
血管层
大血管层
中血管层
毛细血管层
供给视网膜外层及黄斑部营养
Bruch膜(玻璃膜)
眼球内容物 (+角膜=眼球屈光系统)
房水
由睫状体无色素上皮分泌,眼内透明液体,充满前房与后房
前房
虹膜与角膜后表面之间的空间
中央部较深,周边部渐浅
容积约0.2ml
后房
周边虹膜之后与晶状体悬韧带和睫状突之前的空间
容积约0.06ml
近视者前房较深,远视者前房较浅
与眼轴长度有关(近长远短)
功能
维持眼压和眼球形态
为眼内无血管的组织,如后部角膜、小梁网、晶状体和前部玻璃体,提供营养
对眼内组织起保护和免疫作用
屈光作用
前房角
前房角的前外侧壁为角膜缘,后壁内侧壁为虹膜根部和睫状体的前端,两壁相互移行,组成前房角
是房水排出眼球的主要通道
前房角的前界线是Schwalbe线,即角膜后弹力层的终止端
(从前外至后内)Schwalbe线、小梁网、Schlemm管、巩膜突、睫状带、虹膜根部
巩膜突:小梁网后缘的巩膜组织向内面突出的部分
睫状体的活动可通过巩膜突影响小梁网从而影响房水引流
巩膜静脉窦——Schlemm管
包绕小梁网的环形管道
小梁网(由内向外)
葡萄膜小梁
角巩膜小梁
邻管区
网眼最小
房水流出阻力最大——房水外流主要阻力部位
房水流出途径
主要途径:小梁网-Schlemm管途径
压力依赖式——随着眼压的升高,流出量增大
葡萄膜巩膜途径(10%~20%的房水)
非压力依赖式——眼压的变化对葡萄膜巩膜房水引流量无明显影响
房水中的大分子物质可经此途径排出
约5%的房水可经虹膜表面隐窝吸收,很少量可经玻璃体和视网膜排出
玻璃体
约占眼球后4/5的容积
玻璃体凹
晶状体后间隙
组成
玻璃体皮质(黏稠)
玻璃体基底部
锯齿缘向前2mm和向后4mm之间的区域
是玻璃体与视网膜结合最紧密的部位(发生病变或外伤时此处也不易脱离)
中央玻璃体(稀薄)
中央管
晶状体
解剖学结构
借晶状体悬韧带悬挂在虹膜和玻璃体之间
两面交接的边缘称为赤道部
前、后表面的顶点分别称为前、后极
晶状体前后表面的曲率不同
晶状体的大小,特别是厚度随年龄缓慢增加
厚约4~5mm
晶状体不含血管、神经,其营养完全通过房水进行交换
任何导致晶状体组织新陈代谢障碍的因素,都会引起晶状体的混浊,形成白内障
组织学结构
晶状体囊膜
晶状体上皮
晶状体赤道部的分裂增殖最活跃,并终生保持增殖能力
病理学反应:增生
新生的晶状体上皮细胞逐渐变得较为细长,分化为规律排列的晶状体纤维
病理学反应:化生
晶状体细胞(晶状体纤维)
新生的纤维位于晶状体的外面,质较软,构成晶状体的皮质
而旧的纤维被推向中心部,逐渐脱水、硬化形成晶状体核
晶状体悬韧带
连接睫状突上皮与晶状体赤道部
作用
晶状体是重要的屈光间质,可以通过睫状体的收缩和放松调整晶状体的形状,起到调节的作用
对紫外线有吸收作用,可以保护眼内组织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