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基础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经济基础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知识点,考点总结。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编辑于2024-05-25 16:30:48经济基础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1. 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
生产者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企业或厂商
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2. 企业形成的相关理论
1. 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不是补充,不是核心是替代物)
2. 企业和市场机制是两种不同的协调生产和配置资源的方式,形成两种交易
1. 企业内部交易
通过一个组织或企业家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在内部进行的交易
2. 企业外部市场交易
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的市场交易
3. 交易费用
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用
1. 产生于签订契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或者是由于事先不可能被预见到而未写进契约,或者是能够被预见到,但因为太复杂而无法写进契约
2. 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4. 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
交易成本的节约
企业交易方式的交易费用<市场交易方式的交易费用
5. 节约交易成本的原因
减少了需要签订契约的数量
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要素投入到企业之前需要与企业签订契约,同意为了一定的报酬在一定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在企业内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合作时,就不再需要与他们签订一系列的契约
企业在市场上购买中间产品是需要交易费用的,包括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签订合同以及监督和执行合同的费用,而企业却可以在内部生产一部分中间产品,从而降低一部分交易费用
企业在与生产要素所有者签订契约时,特别是与一些具有专门技能的雇员,如专门的产品设计、管理人员,可以签订长期契约,这将比从其他企业那里购买相应的服务更为有利,也相应降低了交易成本。
3. 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投入
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
一般被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类型
1. 劳动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 资本可以表现为货币形态和实物形态,资本的货币形态就是货币资本,资本的实物形态又称为资本品或投资品,包括厂房、设备等
3. 土地包括土地本身及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
4. 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各种能力
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
两种
可变投入
当各种投入要素可变时,研究的是企业的长期行为
不变投入
当各自投入要素不可变时,研究的是企业的短期行为
生产
定义:生产者或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通过产品的生产,并提供给社会使用。因此,生产就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
产出
定义:生产者向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出和无形的服务产出,有形的物质产出包括食品、机器设备、日常用品等;无形的服务产出包括医疗、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旅游服务等。产出是企业获得销售收入的基础
生产函数
定义: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生产函数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所有企业都有生产函数
公式:Q=f(X1,X2,…,Xn)
假定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为X1,X2,…,Xn,Q为所能生产的最大的产量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
定义:也称短期生产函数
公式:Q=f(L,K)
K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这时总产量的变化只取决于劳动量L。随着劳动量的连续变化,会引起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动
总产量(TP)
指生产出来的用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如多少吨水泥
边际产量MP
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或产出,用公式表示就是: MP=△TP/△L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也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其基本含义是: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临界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临界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平均产量(AP)
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或者说是每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用公式表示就是: AP=TP/L
规模报酬
也称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也就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3类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不变,即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例如,当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都增加100%时,产量也增加100%。
规模报酬递增,即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例如,当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都增加100%时,产量增加大于100%
规模报酬递减,即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例如,当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都增加100%时,产量增加小于100%。
4. 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成本
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也可以说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
1. 机会成本
指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2. 显成本
指企业购买或租用的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
3. 隐成本
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隐成本是企业自己拥有并使用的资源的成本,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机会成本,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和计算
4. 经济利润
企业的所有显成本和隐成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可称为超额利润
5. 正常利润
指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作为隐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的,因此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
成本函数
成本函数是表示企业总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公式
短期成本函数
定义:是指生产时间很短,总有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因而就有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
固定成本
指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其中主要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等
可变成本
指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其中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以及生产工人的工资费用等
公式:C=b+f(q)
C为总成本,q为产量,b为固定成本
决定短期成本变动的因素
劳动生产率
即平均产量,每单位劳动的产量或产出
全要素生产率
每单位总投入(包括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产量或产出
短期成本函数分析
定义:短期总成本就是企业在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公式:短期总成本TC=总固定成本TFC+总可变成本TVC =平均成本AC×总产量Q
平均成本
定义:平均总成本,即我们常说的单位产品成本,是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是总成本除以总产量所得之商
1. 平均固定成本
定义: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
公式:AFC=TFC/Q
2. 平均可变成本
定义: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公式:AVC=TVC/Q
公式:平均成本AT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短期总成本TC/产量Q
边际成本
定义: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可变成本的增加额
公式:MC=△TC/△Q=△TC/△Q
MC代表边际成本,用△TC代表总成本的增加额,用△Q代表总产量的增加额
规律及关系
1. 平均固定成本AFC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是因为固定成本在短期内不变,产量增加,则分摊到每一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就减少了。其变动规律是开始降低幅度很大,以后降低幅度越来越小。
2. 平均可变成本变动AVC开始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和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呈现降低趋势,但是当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又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平均总成本的变动规律与平均可变成本变动规律相似,也是随产量增加先下降后上升,都具有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3. 边际成本MC与平均总成本ATC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明显的关系,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M。在M点之前,边际成本曲线低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M点之后,边际成本曲线高于平均总成本曲线。
当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下降时,边际成本必定小于平均总成本。当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上升时,边际成本必定大于平均总成本。当边际成本与平均总成本正好相等时,平均总成本处于最低点。
4. 边际成本曲线MC与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相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M'。在M'点之前,边际成本曲线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在M'点之后,边际成本曲线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而且,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都快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概要
在以上三条曲线中,边际成本曲线最早到达最低点。由于平均总成本既包括平均可变成本,还包括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受固定成本的影响,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M的出现晚于且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M'。当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已经到达最低点M'时,平均总成本曲线还没有到达最低点M,也就是说,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的交点M'的出现晚于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交点M的出现。此外,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小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小值,即M点的位置高于M'点
短期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
包括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
长期成本函数
定义:企业在这个时期内可以调整生产要素,从而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这样,长期成本中就没有什么固定成本,一切成本都是可变的
公式:C=f(q)
C为总成本,q为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