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脉穴位假说
经脉穴位假说机制,展示了对经络系统及其与现代医学关系的深入探讨。它提出了多种关于经络本质的假说,并结合了古代文献《黄帝内经》与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提到了经络系统的定义和功能,强调了它在调节体表和内脏相互关系、维持身体功能平衡中的作用。然后,它对比了古代经络观念与现代医学理解的差异,并提出经络可能涉及到人体的神经和循环两大系统。
编辑于2024-05-29 14:55:28经脉穴位假说机制,展示了对经络系统及其与现代医学关系的深入探讨。它提出了多种关于经络本质的假说,并结合了古代文献《黄帝内经》与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提到了经络系统的定义和功能,强调了它在调节体表和内脏相互关系、维持身体功能平衡中的作用。然后,它对比了古代经络观念与现代医学理解的差异,并提出经络可能涉及到人体的神经和循环两大系统。
针刺素髎穴对家兔失血性休克影响的实验观察 实验针灸学实验,观察针刺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的作用,为针刺急救提供实验依据。
针灸足三里穴对小鼠胃肠蠕动的调整实验,观察针刺与艾灸足三里穴对小鼠胃肠蠕动的影响,已以了解并比较针、灸对胃肠运动的作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经脉穴位假说机制,展示了对经络系统及其与现代医学关系的深入探讨。它提出了多种关于经络本质的假说,并结合了古代文献《黄帝内经》与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提到了经络系统的定义和功能,强调了它在调节体表和内脏相互关系、维持身体功能平衡中的作用。然后,它对比了古代经络观念与现代医学理解的差异,并提出经络可能涉及到人体的神经和循环两大系统。
针刺素髎穴对家兔失血性休克影响的实验观察 实验针灸学实验,观察针刺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的作用,为针刺急救提供实验依据。
针灸足三里穴对小鼠胃肠蠕动的调整实验,观察针刺与艾灸足三里穴对小鼠胃肠蠕动的影响,已以了解并比较针、灸对胃肠运动的作用。
经脉穴位假说
经脉—神经相关说
提出:研究人员根据循经感传、气至病所和经穴—脏腑相关的研究资料,将经脉系统命名为“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认为古人所说的经脉就是指人体的神经和循环两大系统,前者为联系系统,后者为运输系统。指出经脉研究发现了现代生理学所没有认识到的新功能,即“经穴一脏腑相关”。
根据:①任何穴位都有神经纤维分布,即使是在血管周围也不能排除神经末梢,麻醉阻滞神经传导后刺激穴位的效应会受到影响;②循经感传的感觉过程必然经过外周神经(包括自主神经)到达高级中枢,否则就不可能产生感觉(只能产生幻觉);③“气至而有效”,在效应器产生功能变化(调节),是由穴位刺激经过各级中枢产生的调节反射;④体表穴位因内脏疾患产生的病理性反应物和其他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理解为反射现象;⑤从穴位沿经络线到效应器,所有的变化(生理病理变化、生物物理变化等)大都是属于自主神经性的;⑥形态学、组织化学关于交感神经调节局部血流的研究支持该假说。
完善:后有学者对该假说进行了完善,认为经脉穴位与内脏有着肯定的联系,大脑皮质与内脏也有着肯定的联系,因而推测经脉、内脏和大脑皮质之间也必有联系,提出了“经脉—皮层—内脏相关”假说。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脉管系统相关说
有学者按经脉循行次序详细地观察了各经脉循行部位的血管分布状况,如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与腋动、静脉,头静脉,肱动、静脉,桡返动、静脉之分支,桡动、静脉,指静脉回流支,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脉网等血管系统有关。
另有人在18个截肢的新鲜肢体的太冲、涌泉、商丘等穴注入墨汁,然后将肢体以甲醛溶液固定,逐层解剖,其中13个肢体出现了被墨汁充盈的纤细管道向上或向下延伸,大部分可循经直达肢体的断面,这种结构的管径为30~40μm的小静脉。因此认为经脉、络脉与血管系统有密切关系。
有人根据《灵枢》对经脉的描述,对比了经脉循行路线和淋巴系统的关系,并在X线下观察了穴位处脉管的显微结构,脉管的传导功能与穴位经络电泳显示为点的形态,认为经脉指的是淋巴管,而络脉则与血管有关,督脉、任脉和带脉与淋巴管收集丛有关。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几乎与分布在该处的深或浅淋巴管完全一致。
总结:根据上述观察结果及对《黄帝内经》中有关经脉的记载分析,认为古人所指的经脉相当于现代的脉管系统,其中淋巴管相当于“经脉”,而动脉和静脉则都属于“络脉”的范畴,即“经络=经脉+络脉=淋巴管+血管(动脉和静脉)”。
二重反射假说
二重反射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短反射,从而引起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
①经脉循行线上的组织存在着相对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其分布可能有特殊的构型。 ②经脉循行线上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血管周围有相对丰富的神经丝(网),主要由交感肾上腺素能、胆碱能纤维和传入神经所组成,这些游离的神经末梢可以相互发生影响。 ③针刺时,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可成为引起另一个短反射的动因。如此相继触发,沿一定方向推进,从而引起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 ④在一系列局部短反射相继激发的过程中,每一个反射环节所引起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进入中枢,上升为意识。在这些局部短反射的代表区在大脑皮质上相互接通,就形成了经脉在大脑皮质上的投影图。 ⑤在经脉循行线上,以神经和血管为基础的局部短反射效应可以认为是一种比较古老、比较低级的外周整合系统,是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功能。脉循行线上,以神经和血管为基础的局部短反射效应可以认为是一种比较古老、比较低级的外周整合系统,是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功能。
二重学说的基本观点
轴突反射接力联动假说
该假说认为,穴位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各种形式的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向中枢传导至感觉神经元轴突分支的分岔处,然后返转,逆向沿其另一分支传向皮肤,在此分支的终末处释放扩血管物质或其他效应物质,使皮肤小动脉扩张、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并使接近此分支终末的肥大细胞进入活跃状态。
小动脉扩张形成潮红,微血管通透性升高形成风团,由穴位直接刺激和由轴突反射引起的肥大细胞活动改变了中间物质的成分和含量,这些中间物质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终末。这些中间物质包括从上一轴突终末释放的递质,微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或电解质,以及构成荷电基质的大分子物质。
由于中间物质导电能力的增强,激动皮肤中与上一神经元末梢重叠分布的下一个神经元轴突终末产生兴奋,进而使下一神经元进行轴突反射,反射的结果同样形成相应区域的潮红或风团,增强中间物质的导电能力。
如此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的潮红或风团就从局部延伸成为跨过若干个皮节的红线和(或)皮丘带。那么,在两个相邻的感觉神经元外周轴突终末之间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该假说提出是“突触样接头”,它包括构成接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轴索终末和介于其间的中间物质。
第三平衡系统说
有学者提出, 古代遗留下来的经络图是一种特殊感觉生理线路图, 依据它的活动规律, 经络系统应列为体内第三平衡系统、其生理功能属于整体区域全息性质。
《黄帝内经》所指的经络(主要是经) 即循经感传线, 书本上的经脉线是取决于生理上的循经感传线, 而不是来自解剖形态的观察;《灵枢·脉度》篇中描述的许多尺寸, 实际测量的是十二经的感传线, 而不是血管,其中“此气之大经隧也”之“气”也应理解为感传;《灵枢·五十营》中所说的“呼吸定息, 气行六寸”, 指的是感传速度,“二百七十息, 气行十六丈二尺”, 其速度相当于2.8 ~ 3.6cm/s, 与循经感传的速度接近, 而决非血流速度。
总结:鉴于经络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调节体表和内脏的相互关系, 使体表和内脏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平衡, 因此经络也是一个平衡系统。它既似神经, 又不似神经, 好像是一个类神经系统。循经感传的速度一般为1 ~ 10cm/s, 较已知的自主神经传导速度至少要慢10余倍。因此, 研究者认为经络不同于目前已知的调节系统, 并把经络命名为第三平衡系统。
脉管外组织液流动说
国外有学者提出经脉可能是血管外组织液流动的路径, 其后进一步指出在这一路径上组织渗透性应该很好, 即流阻应该较低。由于生物组织流阻的检测难度很大, 这一经脉假说一直未能得到实验验证。
经脉作为一种具有低流阻特性的通道 , 除了可以使组织液运行外, 组织中的化学物质也可以通过这一通道进行运输和交换。另外, 一些物理量, 如压力、热、电流、电磁波等也可以循着这条通道进行传播。
因此, 经脉是一种存在于组织间质当中的, 具有低流阻性质的, 能够运行组织液、化学物质和物理量的多孔介质通道, 用简化的语言可称经脉为一种低流阻通道;若强调其运行组织液的功能, 亦可称经脉为一种组织液通道; 若强调它的流体约束性, 则可称经脉为一种液体通道。本假说可称为“经脉的低流阻通道假说”。
其他
除以上6种假说, 尚有其他一些关于经脉穴位实质的假说, 如认为经脉是特化的胚胎“表皮传导”量子系统、脊髓脑干神经网络假说、经络波导说、筋膜说等。也有人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来解释经脉实质。
但这些假说都是从某一层面上阐述了经络系统的科学内涵, 尚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未来将开展更加细致严谨的 研究对这些假说进行验证,经络穴位的实质也终将得到科学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