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遗传学-线粒体基因组
医学遗传学-线粒体基因组思维导图,线粒体基因组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粒体中的一种遗传物质,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线粒体基因组能在细胞内自主复制,并且一个细胞内的线粒体数量众多,每个线粒体内部又含有多份基因组拷贝,因此一个细胞中存在大量的线粒体基因组。
编辑于2024-05-29 22:15:0604 线粒体基因组
概述
线粒体概述
线粒体(mitochondria)是糖、脂肪、氨基酸等能源物质最终氧化释放能量的场所
生命活动中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细胞的动力工厂
线粒体的形状、大小、数目和分布在不同类型细胞或不同生理状态下差别较大
在细胞生理功能旺盛、需要能量较多的部位更为集中
1981年,剑桥大学的Anderson小组测定了人mtDNA的完整DNA序列,称为“剑桥序列”
线粒体的基本结构
电镜下观察线粒体是由 两层 单位膜围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包括:外膜、内膜、膜间腔、基质 四个功能区
嵴
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可增加内膜的表面积
基粒
ATP合酶复合体
线粒体基因组
概念
线粒体是细胞质中独立的细胞器,也是动物细胞核外唯一含有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细胞器
每个正常人的细胞内约有数百个线粒体,每个线粒体内约有1-15个 mtDNA分
由此每个细胞可具有数千个mtDNA分子,从而构成细胞 mtDNA异质性 的分子基础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mtDNA: 长 16569bp 的 双链闭环 DNA分子、外环为重(H)链,内环为轻(L)链
37个基因
2种 编码 rRNA(12S和16S)基因
22种 编码 tRNA基因
13种 蛋白质编码基因
mtRNA特点
基因间排列紧凑,利用率高
mtDNA 没有内含子,缺少终止密码子
H链富含G,L链多含C
mtDNA无核苷酸结合蛋白,不与组蛋白结合,无DNA损伤修复系统
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特征
1.mtDNA具有半自主性
mtDNA能够独立地复制、转录和翻译,表明有一定的自主性
mtDNA仅编码13种,绝大部分蛋白质亚基和其他维持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都 依赖于核DNA(nuclear DNA,nDNA)编码,在 细胞质中合成 后,经特定转运方式进入线粒体
mtDNA基因的表达受nDNA的控制,线粒体氧化磷酸酶化系统 的组装和维护需要nDNA和mtDNA的协调,二者共同作用参与机体代谢调节
线粒体由两套遗传系统共同控制
nDNA与mtDNA基因突变均可导致线粒体蛋白质功能障碍,线粒体能量代谢缺陷
2.遗传密码和通用密码不同
如:有4种密码子和核基因组不同
tRNA兼用性较强,仅用22个tRNA来识别多达48个密码子
3.母系遗传
受精卵中的线粒体几乎全部来源于卵子,也就是来自母系,称为母系遗传(maternal inheritance)
即母亲将mtDNA传递给她的所有子女,但只有她的女儿能将其mtDNA传递给下一代
4.mtDNA突变率极高
原因
mtDNA裸露、不与组蛋白结合
缺乏有效的DNA损伤修复系统
处于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环境
复制时易发生错误
mtDNA的突变率比核DNA高10~100倍,其高突变率 造成个体及群体中其序列极大的不同。平均每1000个碱基就有4个不同
由于遗传的选择作用,线粒体遗传病并不常见,但突变的mtDNA基因却很普遍
突变普遍,但病不常见
5.同质性与异质性
同质性(homogeneity)
一个细胞或组织中所有的线粒体具有 相同的基因组 ,全部为野生型或全部为突变型mtDNA,称为同质性
野生型:正常
突变型:发病
异质性(heterogeneity)
一个细胞或组织 既含有突变型,又含有野生型mtDNA
在异质性细胞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线粒体DNA的 比例 决定 了细胞是否出现能量短缺
注意:同/异质性 针对的对象不是个体或群体,而是一个细胞或组织
6.阈值效应
异质性 细胞的表现型依赖于细胞中突变型和野生型mtDNA的相对比例,能引起特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突变mtDNA的 最少 数量称 阈值
突变的mtDNA 达到一定的比例,超过阈值 时,能量的产生就会急剧地降低至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最低需求量以下,引起某些器官或组织功能异常,这就是 阈值效应(threshold effect)
阈值是一个 相对概念,易受突变类型、组织、老化程度变化的影响,且 个体差异很大
中枢神经系统 对ATP依赖程度高,对氧化磷酸化缺陷敏感
7.遗传瓶颈与复制分离
遗传瓶颈
定义:卵细胞成熟过程中mtDNA数量剧减的现象
遗传瓶颈的发生是一个随机事件
是指卵母细胞中线粒体数目由10万个到卵母细胞成熟时锐减到10~100个的过程
遗传瓶颈的意义在于改变突变线粒体基因的比例
导致后代患线粒体疾病的概率很难预测
复制分离
细胞分裂时,突变型和野生型mtDNA发生分离,随机地分配到子细胞中,使子细胞拥有不同比例的突变型mtDNA,这种随机分配导致mtDNA的异质性变化的过程称为复制分离
异质性细胞中突变型mtDNA和野生型mtDNA的比例会发生漂变,向同质性的方向发展
阈值效应、母系遗传、遗传瓶颈 → 可变的表现度、外显不全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疾病
概述
目前mtDNA已发现 390多种 与疾病相关的点突变,200多种 缺失和重排
发病机制
广义的线粒体遗传病(mitochondrial genetic disease)是指以线粒体功能异常为病因学核心的一大类疾病,包括 线粒体基因组、核基因组 的 遗传缺陷 以及二者之间的 通讯缺陷
狭义的线粒体遗传病是指 mtDNA突变(自发或遗传)所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线粒体遗传病的突变类型
点突变
2/3 的点突变发生于编码 tRNA、rRNA 的基因
1/3 的点突变发生于编码 mRNA 的基因
符合mtDNA的编码情况
37个基因
2种 编码 rRNA(12S和16S)基因
22种 编码 tRNA基因
13种 蛋白质编码基因
大片段 重组
包括缺失和重复,以 缺失 常见
缺失片段可从1.3kb到8kb不等
mtDNA拷贝数量变化
mtDNA拷贝数大大低于正常,仅见于一些致死性婴儿呼吸障碍、乳酸中毒或肌肉、肝、肾衰竭的病例
常见线粒体遗传病
概述
一组多系统疾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 和 骨骼肌 对能量的依赖性最强,故临床症状以中枢神经系统 和 骨骼肌 病变 为特征
分为线粒体脑病、线粒体肌病和线粒体脑肌病
Leber视脑肌(MERRF),氨糖苷抗聋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LHON)
发病率:男性为女性4-5倍。好发年龄为 15~35岁
男比女多,年轻好发
临床症状:表现为 急性亚急性视力减退,中心视野丧失 最明显,主要病变为 视神经退行性变
特征:无痛性,视神经和视网膜神经元退化,视盘萎缩
LHON发病的分子机制
主要突变类型
G 11778 A
突变率最高,占总数的50%~80%
T 14484 C
G 3460 A
典型案例
线粒体脑肌病 ME
概述
是一组由于线粒体DNA或核DNA缺陷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缺陷所致的多系统疾病,以 中枢神经系统 和 肌肉 病变 为主
多表现为肌力低下、易疲劳、小脑共济失调、癫痫、耳聋、痴呆和代偿性高乳酸血症等
类型
MERRF综合征
肌阵挛性癫痫和破碎红纤维病
属于 线粒体肌病,为多系统紊乱
主要临床症状
肌阵挛性癫痫,伴有进行性神经系统障碍
患者肌纤维紊乱,形态异常线粒体在骨骼肌中积累(可被特异性染料染成红色——破碎红纤维)
遗传学
大部分MERRF病例是线粒体基因组的 转运RNALys基因(Lys为右上角角标) 点突变(A8344G) 的结果
该突变使tRNALys的TψC Loop区发生改变,主要影响线粒体呼吸链的酶复合物Ⅰ和 Ⅳ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
概述
遗传性耳聋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遗传病
通过 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X-连锁遗传、线粒体遗传 等方式遗传给下一代
通过对基因突变的识别可以预防先天性耳聋出生缺陷,控制药物致聋风险,预防或者延缓耳聋的发生发展
药物性耳聋:12S rRNA
基因突变:4.4%
中国耳聋人群遗传因素致聋比例为55%左右
中国人群常见的致聋基因为 GJB2、GJB3、12SrRNA 和 SLC26A4
GJB2:主要引起先天性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耳聋
SLC26A4:主要引起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线粒体12S rRNA:主要引起药物性耳聋(氨基糖甙类药物等)
GJB3:主要导致后天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衰老
概述
衰老与线粒体 氧化磷酸化酶活性降低 以及分裂终末的组织中 突变mtDNA积累 密切相关
与衰老有关的突变类型 主要是缺失,缺失通常包括一个或几个mRNA基因和tRNA基因
缺失的mtDNA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组分缺损或数量减少,生成的能量低于维持正常细胞功能阈值,致使细胞死亡,引起衰老和多种老年退化性疾病
三亲婴儿
半主密码母遗突,同异质阈颈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