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两次工业革命
高中历史两次工业革命详细知识导图,详细概述了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的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深远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导致了工厂成为主要的工业生产组织形式,而经济结构则显著地向工业化方向转移,农业比重减小。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如发电机、电动机等,引发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新航路开辟,殖民活动的详细知识清单,详细梳理了15世纪到17世纪中期欧洲历史的主要事件和趋势,特别关注了欧洲的经济、政治、社会变革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互动。,从经济角度看,欧洲经历了从积累财富到商业中心转移的过程。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通过海外探险活动获取了大量财富。政治和社会层面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欧洲国家通过海外探险和殖民扩张,不断拓展势力范围,逐渐确立了各自的殖民霸权。
详细概述了从1949年至今的新中国经济史,主要聚焦于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变迁。划分了几个关键的历史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年)、探索十年(1956-1966年)、文革十年(1966-1976年)、徘徊两年(1976-1978年)和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5开辟新航、殖民运动、两次工业革命(2)
影响
国际关系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进一步连成一个整体 ②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
政治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趋向完善; ②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
经济
①促进了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形式——垄断的出现; ③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并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
特点:
1、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起步,相互促进下进行(美、德)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日本、德国)
4、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
5、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等
6、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政治前提)
国内统一市场的开辟和国外市场的开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不断刺激工业发展。(市场条件)
疯狂的殖民掠夺以及西方各国通过对本国的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资本条件)
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转化为技术(技术条件)
自由劳动力增加,工人素质提高(劳动力)
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
①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随后电动机和发电厂相继问世
②有线电报、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无线电报出现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①内燃机、柴油机的诞生
②发明汽车、飞机;内燃机车、远洋轮船发展
化学工业的建立
①从煤、石油中提取各种物质作为化工原料
②炸药、塑料、人造纤维等开始使用
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
炼钢技术的进步
转下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条件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2)新发展起来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国际贸易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西方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列强加强了对殖民地掠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客观上促使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
第一次工业革命
①资本: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④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政治: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率先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过程
.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主要发明
珍妮纺纱机(1765哈格里夫斯)
骡机(1779克隆普顿)
水力织布机(1785卡特莱特)
改良蒸汽机(1785瓦特)
轮船(1807富尔顿)美
蒸汽机车(1814史蒂芬孙)
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机器生产基本上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了工场,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1)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提高
(2)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3)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小,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
(1)城乡结构: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2)阶级关系: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阵营
(3)社会变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思想意识
自由主义兴起(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三大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推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
科教事业发展
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消极影响 ①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②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④生产不足被生产的相对过剩取代,工业革命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破坏力越来越大,成为新的经济问题。 ⑤工业革命制造的强大生产力也造就了强大的军工企业,战争的破坏力更加巨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使人类更加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