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中关村案例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中关村案例分析思维导图,回顾了中关村的发展历程,从1984年华夏新技术开发总公司办理营业执照开始,到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人才特区等,每一步都标志着中关村的不断成长和进步。介绍了中关村的创新产业发展体系、创业体系以及三维政策体系等,这些体系和政策为中关村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编辑于2024-06-09 17:58:30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中关村案例分析 宣鸿 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理事长、原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24年5月27日
中关村简介 (中关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提到中关村,会想到: 领军企业:联想、百度、小米、字节跳动、京东、美团 创业人物:柳传志、李彦宏、雷军、张一鸣 高等院校:清华、北大、人大、中科院大学 科技园区:中关村软园、IC园、医疗器械园、生命园 标志建筑:鼎好、海龙、E世界、创业大街、中关村展示中心
中关村的发展历程: 1984年华夏新技术开发总公司 ,办理营业执照 自筹资金+自主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88年中央同意《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报告》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复试验区暂行条例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复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方案(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 2019年10月***向2019中关村论论致贺信,要求中关村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 2021年12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24条 2023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政策先行先试是中关村特色,创新创业是中关村不朽的灵魂:政策先行先度24条、高校超40家,科研院所超200个,发明专利授权约4.3万件占北京75.5%,创制发布1.9万项,创娄孵化机构500+家,股权投资案例数及金额占全国1/6,新设科技企业3.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上市公司487家,其中科创板63家;独角兽企业102家,企业总收入2022年8.7万亿元
新时代中关村发展定位: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总书记向2019中关村论坛致贺信、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信、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
中关村正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发展规划(2020年-2035年)》描绘了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三步走”战略
区域产业选择原则
资源禀赋与环境原则:单位产值、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污染物排放
市场原则:市场增长潜力
产业链原则:与本地产业链协同
比较生产力进步原则:产业比较优势、单位工业用地产值(收入)、人均产值(收入)、人均税收
区域产业战略选择
聚焦战略、快速增长战略
退出战略、多元化战略
人口流动与区域产业发展: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圈集聚、常住非农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政府应对区域内特殊产业给予人才政策,不应干预一般性的要素流动
中关村创新产业发展体系八大要素
政
主要任务:营造最适宜的创新创业环境
中央政府层面:部际协调小组,国家战略、先行先试、举国体制
北京市政府层面:市级领导小组,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关村
中关村创新平台:19和31个部门,央地共建的特定区域经济管理模式
中关村园区管理机构: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各区分园管委会
产
主要任务:创新创业、做强做大
经济实务稳步提升
创业活力不断迸发
高精尖产业结构逐渐成型
学、研
主要任务:培养人才、输送成果、联合研发、创办企业
教育资源密集全国第1
创新人才集中度全国第1
研发机构聚集度全国第1
2022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研发开发费用支出近5000亿元
用
主要任务:政府采购、双赢发展
中央政府、军方机构在北京高度集聚,形成了庞大且特殊的用户群
政府采购、首台套示范应用等直接推动企业做强做大
挑剔的用户群市场,促进中关村企业的产品、技术、服务不断升级
金
主要任务:促进科技与金融的高度融合
2023年5月23日人民银行等9部委正式联合印发《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2022年中关村示范区股权投资案例1646起
截止2022年底,中关村示范区拥有独角兽企业102家,数量位居全球城市第2,拥有上市公司48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10万亿元
介
主要任务:服务产业、服务企业、转变政府职能
中关村拥有100余家围绕产业发展和提供企业服务的协会
中介组织承担了大量的政府委托事务,为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关村社会组织的主要工作:行业与政策研究、产业链协同、标准创制与实施、产学研协作、专利协同与保护、国际及区域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品牌推广、政府服务购买、会员服务
媒
主要任务:引导、教育、培育、传播、活化
2024中关村论坛
中关村杂志
中关村软件园“科技向北”活动
中关村的创新产业发展体系
中关村三维政策体系
以构建生态系统为核心,搭建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平台
形成支持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服务体系
中关村的创业体系
中关村创业体系六要素
领军企业
功能1:不断培养新的创业团队,中关村近一半新创业者出自大公司
功能2:大企业本身也是一个生态 :给创办的企业提供市场、自身创新活力、推动产生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例如:百度系、联想系、抖音系、小米生态、阿里-杭州,腾讯华为-深圳。
高校院所
高校院所是技术源头,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京校十条”鼓励大学老师成为天使投资人,资金投资于学生创业,按照50%给予补贴配套
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疏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探索先试用后付费方式将科持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高端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
既是创新的要素,也是创新的主体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截止2022年,中关村示范区拥有从业人员279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65.1%,拥有研发人员为100.6万人
2011年3月,15个中央和国家部委与北京联合印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
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加大高端紧缺人才和重点人才引进力度,建设外籍人才专门服务平台
天使投资创业金融
高度重视发挥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对创新创业的加速器作用
新增的上市公司中75%以上都获得过创业投资的支持
中关村有1800多家风投机构、天使投资人超过1万人,2022年股权投资案例1646起
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创业者-创业企业家---天使投资人
银行、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创业金融和科技金额服务机构
创业服务机构
截止至2022年,中关村示范区拥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44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65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51家,位居全国前列
六新特征:新服务、新生态、新潮流、新概念、新模式、新文化
十大模式:大企业共享平台、跨境孵化平台、创业金融、创业媒体、创客孵化、创业培训、联合办公、垂直产业链孵化、互联网生态圈
众创空间: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
创业文化
创业文化
创业家精神:敢于创业、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
创新阶业文化、极客精神:合作、分享、融合、极致
不断激发出新思想、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
《创业36条军规》 --孙陶然
创业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创业的机会成本很高
只有不到1/10的人适合创业
创业的成功率不足1/3
中国创业者更不容易
创业者要准备过非人的生活
打工和创业完全是两回事
创业者需要一些天生的特质
中关村发展集团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实践
伴随中关村示范区而生,是承担特殊使命的国有股份制企业 探索了一条国有资本驱动科技创新的“中关村之路”
中关村发展集团设立于2010年4月1日
是北京市政策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 精神的唯一投资平台
是北京市整合创新资源的市场化平台
获得国内AAA级评级和国际类主权A级评级
做政府想做而不能做、市场不愿做的事
连接器、转化器、放大器、路由器
以帮助创新创业者成就梦想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 助人成梦,成人达己
使命:助推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助力国家建设科技强国
愿景: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
价值观:创新、专业、担当、作为
构建4+2业务体系,为双创主体提供全周期、一站式、管家式的集成服务
构建4+2业务体系:产业投资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专业科技服务、空间运营服务、区域协同发展、国际化布局。 集团“十三五”规划 集团“十四五”规划
服务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政、用、产、金、学研、介和媒
构建核心业务、战略投资、合作资源、大数据链接的圈层服务体系 对科创企业及人才的重要性
多种股权形式:绝对控股、相对控权、参股
多种合作模式:股权合作、基金合作、品牌合作、业务合作、人才合作、大数据链接
多种类型资本:混合所有制、合伙人制、职业经理人制
创新运营模式:跨板式、跨生命周期,不以短期盈利为目标,服务更具耐心
以纳入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为契机,纵深推进“活机制”改革,激发企业内生活力 推进中长期激励,健全多层次系统化,激励体系--超额利润分享、项目跟投、员工持股、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等 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压实经营责任,激发经营活力---深入推进职业经理人工作机制等
一个目标:打造“四新”现代新国企典范
两个核心:核心竞争力、核心功能
四大方面: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
三大保障:强化统筹协调、紧抓责任落实、加强政策保障
实现服务科技创新和自身实力的双提升、双促进(1/3)
产业投资服务 集成服务产品203项
管理母子基金46支
基金规模350亿元
累计投资项目2668个
培育上市企业127家
科技金融服务 年均提供融资总额800+亿元
2023年为企业提供融资规模734亿元,服务专精行新企业1030家
创新推出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租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
年均服务科技企业1.7万家 专业科技服务 年均落地北京高精尖项目600+个
“十四五”年以来吸引设立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和平台68个
医疗器械CSO平台
基因组编辑平台
自动驾驶测试验证平台
空间运营服务 全球创新网络节点20个
在京运营特色园区14个
全国运营创新社区521万平方米
打造软件园、IC园、医疗器械园等标杆园区
实现了服务科技创新和自身实力的双提升、双促进(2/3)
注册资本167.77亿元
资产总额977.28亿元
净资产365.7亿元
实现了服务科技创新和自身实力的双提升、双促进(3/3)
经营业绩
营业总收入1164.6亿元
利润总额189.16亿元
净利润134.09亿元
集成服务成效 (2010-2023年)
累计服务创新创业主体15.55万家次
落地北京高精尖产业项目5950个
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总额768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