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每个人的经济学》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指明你我位置和出路的经济学GPS,这是一本在西方世界毁誉参半的非畅销书。千万不要认为经济学是只属于专家的学科。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经济学的本质。本书走进每个平凡人真实的生活,展现生动、实用的平民经济学。这本书使经济学不再神秘化、精英化,让每个读者都能了解经济学并且给出自己意见!
编辑于2024-06-21 17:11:20我们一直害怕孤独,越是长大越是感到孤独。这个时代,孤独成了现代人的流行病。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在孤独中,我们能更深刻的思考,学会独处,更透彻的了解自己,和自己对话。可以拥有一大把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毫无忌惮的任思维天马行空!每个人都需要孤独,孤独是我们的最好的增值期和生命中最好的礼物。自律的顶端就是享受孤独!
在这本《引爆流行》中,作者德里克•汤普森通过开创性的调查,揭露了“流行何以成为流行”以及“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动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汤普森认为,在“迷恋新奇事物症”和“恐怖新奇事物症”之间有一种临界张力:观众对新事物又爱又惧,却不由自主地渴求。技巧在于,要找准甜蜜点——既要有令人惊喜的内容,又要有足够的传统习俗,以便吸引核心观众。汤普森将其称为“美学灵感”。
这本书由史蒂夫·帕弗利纳所著,作者从计算机数学学霸到游戏公司老板再到全球个人成长导师的转变,为读者提供了7个个人成长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真实、爱、能量三大基础原则和一体、主导、勇气、清醒自主四大复合原则。书中强调成长的本质是持续发现自我与世界的真相,提倡通过写日记、深度交流、设定目标等方法来实现个人成长!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我们一直害怕孤独,越是长大越是感到孤独。这个时代,孤独成了现代人的流行病。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在孤独中,我们能更深刻的思考,学会独处,更透彻的了解自己,和自己对话。可以拥有一大把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毫无忌惮的任思维天马行空!每个人都需要孤独,孤独是我们的最好的增值期和生命中最好的礼物。自律的顶端就是享受孤独!
在这本《引爆流行》中,作者德里克•汤普森通过开创性的调查,揭露了“流行何以成为流行”以及“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动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汤普森认为,在“迷恋新奇事物症”和“恐怖新奇事物症”之间有一种临界张力:观众对新事物又爱又惧,却不由自主地渴求。技巧在于,要找准甜蜜点——既要有令人惊喜的内容,又要有足够的传统习俗,以便吸引核心观众。汤普森将其称为“美学灵感”。
这本书由史蒂夫·帕弗利纳所著,作者从计算机数学学霸到游戏公司老板再到全球个人成长导师的转变,为读者提供了7个个人成长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真实、爱、能量三大基础原则和一体、主导、勇气、清醒自主四大复合原则。书中强调成长的本质是持续发现自我与世界的真相,提倡通过写日记、深度交流、设定目标等方法来实现个人成长!
《每个人的经济学》读书笔记
书籍信息
作者: [英] 张夏准
1963年出生,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被归类为制度学派的发展经济学家
研究领域为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经济发展、经济转型中的政府角色和全球化等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8
相关书籍推荐
《共享经济》
《零工经济》
《故事经济学》
序言:为什么要学经济学
如果经济学没有一个正确答案,那经济事务就不能只留给专家来决策
能够在给定的经济环境下,根据此环境下的道德观和政治目标,判断哪一种论点最说得通
这本书的有何不同
我认真的对待我的读者
这本书有很多真实世界的信息
第一章 生命、宇宙以及一切: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几乎)就是关于生命、宇宙和一切的
经济学研究理性选择或者是研究经济
收入
工作
金钱转移
"福利国家"。建基于累进税和普遍福利
支出
商品和服务的消费
商品和服务必须从一开始就被生产出来(库存)
结论:经济学就是对经济的研究
第二章 从pin到PIN:资本主义,1776到2014
从pin(针)到PIN
亚当·斯密:财富的增长源于生产力(率)的提升,而生产力的提升靠的是更高程度的劳动分工
三个方面提升劳动分工
熟能生巧
节省转换成本
机械化
以pin(针)的生产以小见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密码(PIN)登上舞台
斯密时代的“资本主义”
即生产是为了追求利润
而不是为了自己消费或政治义务
如今和斯密时代的差异
企业所有权由个人转变为大量个体通过股票持有
今日,企业是有限责任公司
工人身份、权力的提升
从完全竞争市场转变为寡头垄断市场
货币与金本位挂钩,股票、金融衍生品、金融体系的诞生
结论:真实世界在变化、经济理论也是
第三章 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资本主义简史
生活比小说更离奇:历史为什么重要
历史影响当下的决策
历史还迫使我们质疑一些理所当然的假设
历史能够凸显经济理论的局限
道德责任——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拿民众做“活体实验”
乌龟VS蜗牛:资本主义黎明前的世界
西欧的增长速度是乌龟的话,其他地方像蜗牛
资本主义起源于十六七世纪的欧洲
资本主义的黎明:1500-1820
西欧人均收入的年增长0.14%
新科学、新技术和新制度的出现
殖民扩张开始
英国东印度公司
殖民留下的巨大的创伤
资本主义通过掠夺殖民完成原始积累,留下了满目疮痍的原社会
非洲大陆国家的边界直线
工业革命:1820-1870
西欧人均收入的年增长1%
人均寿命17岁、一周工作80小时:一部分人的悲惨世界
反资本主义运动的兴起
社会主义的出现
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神话:资本主义发展的真相是什么
英国,保护主义的先驱
关税(进口税)
美国,保护主义的拥护者
幼稚产业理论
自由贸易的扩张——大多通过不自由的方式
自由贸易协定与不平等条约
自由经济全盛时期:1870——1913
西欧人均收入的年增速1.3%
资本主义挂上高速挡:大规模生产的兴起
生产规模变大,风险、不稳定性增加,新经济制度应运而生
“自由”的黄金年代其实不那么自由
第一次全球化
自由主义
最小政府
新自由主义
华盛顿共识
大动乱:1914—1945
世界典型的年收入增长率在1%-2%
资本主义跌倒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自由黄金年代的终结
资本主义有了对手: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资本主义的萧条期:1929年大萧条
启动改革:美国、瑞典左在前头
征收所得税、 增进社会福利
资本主义增长放缓,社会主义超过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黄金年代:1945-1973
人均收入的年增长
西欧4.1%、美国2.5%、西德5.0%、日本8.1%
资本主义在所有方面都表现突出
黄金时代背后的因素
1944年
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收支
IBR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世界银行——项目贷款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
资本主义再混改:亲工人的政策和制度
国有企业或公告企业
有管理的资本主义:政府管制并塑造市场
反周期的宏观调控(凯恩斯主义政策)、选增性产业政策
新的黎明:发展中国家终于开始发展
进口替代工业化
中间道路:适当的政府干预,资本主义运行的最好
过渡期:1973—1979
停滞性通货膨胀(滞胀)
新自由主的起落:1980年至今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与英国战后的妥协的终结
罗纳德·里根和美国经济的重塑
第三世界债务危机和第三世界工业革命的结束
围墙倒塌:社会主义的挫折
一个世界,你准备好了吗: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新秩序
1995年GATT扩展为WTO(世界贸易组织)
终结的开始:亚洲金融危机
虚幻的黎明:从互联网泡沫到“大稳健”
墙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凯恩斯主义之春”与自由市场正统派的回归
量化宽松
央行印钞票然后释放到经济中
后果:失落的十年
第四章 百花齐放:如何“做”经济学
经济学鸡尾酒
古典经济学
一句话总结:市场通过竞争,让生产者随时保持警觉,因此政府不用干预市场
新古典学派
一句话总结:个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不要干预他们,除非市场失灵
马克思主义学派
一句话总结:资本主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但它终将崩溃,因为私有财产权终有一天会成为进步的阻碍
发展主义传统
一句话总结:如果一切都留给市场来做,落后经济体就无法发展
奥地利学派
一句话总结:没人知道的足够多,因此,不要对任何人进行干预
熊彼特学派
一句话总结:资本主义是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但随着企业变大,变官僚化,它迟早会衰退
凯恩斯学派
一句话总结:对个体好,不一定对整个经济总体好
制度学派
一句话总结:个人是社会的产物,尽管他们可能改变社会规则
行为学派
一句话总结:我们不够聪明,因此我们的有意识地用规则限制我们的自由选择
结论:经济学如何做得更好
保持知识多样性,鼓励“交叉授粉”
做好经济学,跟我们所有人都有关
第五章 剧中人:谁是经济参与者
个人就是主角
供需决定市场
组织作为主角:经济决策的现实
最重要的经济决策者是企业,不是个人
企业两权分离
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
有钱的国际组织:世界银行、IMF及其他
制定规则的国际组织:WTO和国际清算银行
推广理念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机构和国际劳工组织
合作社(一人一票制)
由使用者、员工或者独立小商家共同所有
工人(工会)和政府影响企业决策,同时是重要的经济参与者
德国的劳资共决制
个人也不是主流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
分裂的个人:个人有“多个自我”
嵌入社会的个人:社会塑造个人
易受影响的个人:容易被人操纵
复杂的个人:个人不单单是自私的
常常出错的个人:个人并不是非常理性
结论:只有不完美的个人才能做出真选择
第六章 你想要多少?产出、收入和幸福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东西的总货币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NDP)
GDP去除折旧后得到更为准确的数据
国民生产总值(GNP)
GDP和GNP的局限
都是以市场价格计算产出,然后现实中有大量的经济运动发生在市场之外,这些产出只能“估算”
家务工作的市场产出没有计算
如果你娶了你的管家,国家的产出就会减少
真实数据
全球大部分的产出有少数国家创造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产出跟最富有的国家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
收入
国民总收入(GDI)
国民总收入(GNI)
根据不同的价格水平调整:购买力平价(PPP)
国际元单位
收入不等于生活水平
地位商品
真实数据
最富裕的国家,人均收入超过四万美元
最贫穷的四国,人均日收入不足一美元
幸福
适应性偏好和休假意识:为什么不能完全信赖人们对自身幸福的判断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11年分布的“美好生活指数”
结论:为什么经济学数据不可能客观
第七章 你的花园怎么样:生产的世界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生产能力的发展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赤道几内亚)
生产能力低下,连成品的价值都无法确定
科技是经济发展之本
科技不是全部:工作组织的重要性
移动装配线(流水线)
福特主义或大规模生产系统的兴起
科学管理
精益生产系统:大规模生产系统的修正
企业之外的生产能力同样重要
真实数据
为什么6%(经济增长率)的增长是一个"奇迹"
高于10%只有两种可能:发现资源宝藏或从战后复苏。
跟经济增长不同,经济发展无法用单一指标衡量
常用指标:生产结构、基础设施、技能、创新活动
投资在GDP中的占比,一国发展的关键指标
投资率=GFCF/GDP
研发数据对富国说也是一个好指标
工业化和去工业化
机械化和化工过程让制造业的生产率更容易提升
经济的“学习中心”
后工业社会的兴起
去工业化和提高服务业的占比
去工业化不意味者生产更好的制造业产品
一部分去工业化是因为“视错觉”
制造依然重要
真实数据
农业依然出乎意料的重要
在富国,制造业没有以前重要了但仍然比人们想的要重要的多
发展中国家去工业化过早
瑞士、新加坡和印度,以服务业为基础的成功案例
耗尽地球资源?重视环境的可持续性
科技发展带来了问题,也带来了解决的办法
但科技也有极限
为提升生活水平和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发展中国家仍需发展经济
富国应继续发展经济,但不能再把生产和消费放第一位
结论:为什么要重视生产
工厂不只塑造了现代世界,未来还会继续重塑世界
第八章 银行的麻烦:金融
银行和“传统”金融系统
银行业务(在某种程度上)是种信任骗局,但对社会有用(如果处理得当的话)
流动性危机和清偿能力危机
中央银行是解决银行系统信任问题的最重要工具
进一步提振信心:存款保险和审慎监管
资本充足率:它限定银行能够借出的钱只能是其权益资本(股东投入银行的钱)的某个倍数(杠杆监管)
“传统”金融系统
收购、兼并、股票市场指数
投资银行及新金融体系的兴起
商业银行(储蓄银行)
投资银行
关键作用:是帮助股票债卷道德发行和交易
养老基金
主权财富基金
互惠基金
对冲基金
私募股权基金
全能银行
证券化债务产品:将个人债务打包成一张复合债券
资产支持证券(ABS)
居民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
通过“结构化”,ABS还可以变得更复杂——据说更安全
担保债务凭证(CDO)
结构化产品只是转移和掩盖风险,不能消除风险
金融衍生品本质上是赌博,赌的是未来“其他事情”的走向
其他金融衍生品——期权和互换
新金融及其后果
日益增长的复杂性使金融系统更没效率、更不稳定
日益增长的互联性也加剧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新金融让非金融企业更短视
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
金融业过度发展及其后果
人才分配不当
“旋转门”难题
鼓励某种难以发现的贪腐
真实数据
金融危机发生次数大大增加
短期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邪恶联盟”,削弱企业投资能力
非金融企业越来越依靠金融活动获利
结论:金融需要严格监管,正因为他影响力太大了
第九章 鲍里斯的羊马上死掉:不平等与贫困
伊凡并不孤单
追求平等是人类历史的一大驱动力
“我认为,一切都是因为嫉妒”
收入差距过大有害经济:不稳定和阶层流动性变弱
不平等导致较差的社会结果
在很多情况下,越平等增长越快
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过于平等也有害
库兹涅茨曲线:收入不平等的长期趋势
库兹涅茨假说站不住脚,因为经济政策也很重要
不同类型的不平等
测量不平等:基尼系数和帕尔玛比值
使用顶端10%人口与底端40%人口的总收入比值
最平等与最不平等:欧洲 VS 非洲南部和拉美
财富不平等比收入不平等大得多
贫苦
历史上大部分时期,人类普遍的生存状况是贫困
绝对贫困 VS 相对贫困
贫困线:收入中位数的五到六成
不同维度的贫困:收入贫困 VS 多维贫困
贫困程度:贫困人口 VS 贫困缺口
穷人哪里做得不对:贫困的成因
被操纵的市场
真实数据
14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中,其中大部分来自中等收入国家
如果采用国家贫困线,贫困人口在5%——80%都有可能
结论:为什么贫困和不平等可以控制
第十章 我的确认识几个有在工作的:工作与失业
工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不叫的狗:经济学忽视的领域
工作与基本人权
工作如何塑造我们
工作影响身心智的健康
“想工作多久就工作多久”:劳动标准 VS 自由选择
真实数据
强迫劳动
国家劳工组织(ILO),2012年全球大约有2100万强迫劳动人口
童工
据ILO估计,全球有1.23亿名童工
穷国工时比富国长
干旱或洪涝:工时分配的不平等
实际工作时间有多长:带薪休假和年工作时间
工作风险:工伤事故和工作无保障
失业
失业的个人成本:经济困难,失去尊严和抑郁
失业的社会成本:资源浪费、社会衰败和技能减弱
处于两份工作之间的人:摩擦性失业
有些技能不再被需要:技术性失业
政治和工会创造的失业:政治性失业
需求不足:周期性失业
资本主义需要失业:系统性失业
真实数据
黄金时代后,富国失业率大幅上升
发展中国家很难定义失业:不充分就业和低生产率
结论:要重视工作
第十一章 利维坦还是哲学王:政府的角色
政府与经济学
政府不能凌驾与个人之上:契约论
契约论夸大了个人独立性
市场失灵
有些商品只能面向集体提供:公共品
大多数公共品是出于政治考虑从变成“公共”
供应者太少导致社会无效率:不完全竞争
拆分、国有化或监督管理:应对不完全竞争
是不是市场失灵,取决于你怎么看市场运作
政府失灵
独裁者、政治家、官僚和利益团体:政府可能根本没想到促进公共利益
即使政府想纠正市场失灵,也可能做不到,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资源约束
去政治化:让市场摆脱政治
市场和政治
政府失灵论值得重视,但必须有所怀疑
提倡去政治化即使反民主
市场与政治的边界,没有所谓“科学”的划分
白女巫和更高深的魔法
去政治化根本不可能
政府的多重角色
真实数据
政府一百五十年政府规模大大增长
大量政府支出不是政府自己消费或投资,而是转移了
数据无法完全体现政府的影响
结论:经济学是一场政治争论
第十二章 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国际面
国际贸易
李嘉图挑战清王朝和亚当·斯密:相对优势 VS 绝对优势
HOS(比较优势)假设所有国家生产能力相等,从结构上就把幼稚产业保护排除在外
HOS(比较优势)对贸易自由化过于乐观,因为它假设资本和劳动力可被无成本改造被用于任何产业
即使补偿也无法掩盖许多人受损的事实
国际贸易至关重要,不代表自由贸易就最好
真实数据
国际贸易在不用国家或地区中的重要性
许多国家的外贸依存度远高于时间平均值
改变国际贸易结构:制成品贸易增长和被夸大的服务贸易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表
反映一国与他国经济交易的各种领域的逆差(赤字)或顺差(盈余)情况的一种报表
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
贸易差额
收入
雇员报酬
投资收入
经常转移
侨汇
外国援助
真实数据
有些国家的贸易逆差或顺差占GDP一半
经常账户逆差通常小于贸易逆差,而基础账户顺差通常大于贸易顺差
资本进出的突然激增可能产生严重问题
外国直接投资(FDI)与跨国公司
外国直接投资已成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活跃的部分
FDI影响接受国的生产能力
FDI正面影响的证据相当弱
有些跨国公司选择不在某些国家赚钱
FDI对东道国的其他潜在负面影响
转移定价避税
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可能会在信贷市场上“挤掉”当地企业
产生社会成本
改变东道国政策
FDI的好处要完全实现,需要适当的法规
真实数据
FDI流量的增长
大部分FDI发生在富国之间,但最近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占比过大”,主要是由于中国
跨国并购占比上升,改变全球产业格局
移民与侨汇
移民揭示了市场的政治和伦理本质
移民通常有益于接收国
“智力外流”和“智力回流”:对输出国的影响
真实数据
移民富国的人数有增加,但增幅没人们想的那么大
三分之一的移民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侨汇大幅增加
侨汇太多的利弊
过多的侨汇助长金融泡沫的膨胀
结论: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国
后记 如何用经济学提振经济
如何“使用”经济学
经济学是政治争论
不要成为“拿锤子的人”:“做”经济学的方法众多,各有优劣
事实就已经是理论:事实,甚至数据,都不是客观的
经济不只有市场:还需要考虑生产和工作
那又怎样:经济太重要,不能只丢给经济学家
“所谓专家,就是那种不想学如何新东西的人”:如何不被经济学家“利用”
另一边的话也要听:谦逊和开放思想
智识上的悲观主义,意志上的乐观主义:改变很难,但不是不可能
最后的想法:比你想的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