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出版专业基础科目(中级)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全面梳理了中国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出版发展历程,包括文字与文献载体的演变、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古代图书的生产与流通、近现代出版机构与出版物的兴起以及著作权与出版行业协会的形成与发展。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中国出版业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揭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编辑于2024-06-30 22:11:39出版专业基础科目(中级)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全面梳理了中国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出版发展历程,包括文字与文献载体的演变、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古代图书的生产与流通、近现代出版机构与出版物的兴起以及著作权与出版行业协会的形成与发展。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中国出版业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揭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出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编辑是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
出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科目,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具体来说,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编辑: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是复制和发行的前提。复制: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的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件的活动。发行: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出版专业基础科目(中级)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全面梳理了中国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出版发展历程,包括文字与文献载体的演变、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古代图书的生产与流通、近现代出版机构与出版物的兴起以及著作权与出版行业协会的形成与发展。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中国出版业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揭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出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编辑是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
出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科目,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具体来说,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编辑: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是复制和发行的前提。复制: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的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件的活动。发行: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第三章 出版历史知识
第一节 文字与文献载体
一、文字
(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
1.迄今所知最早的较为成熟的文字是清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2.继甲骨文之后,在汉字演进过程中出现过的主要字体: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
3.甲骨文和金文因其载体而得名。甲骨文有相当一部分字的形体尚未完全定型。
4.金文因铭刻的时代不同而形体相异:商代类似甲骨文,战国末期则近于小篆。
5.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主要流行于西周末年至秦统一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小篆(又名秦篆),实行“书同文”。
6.隶书是秦时源于民间的字体,已完全脱离了图画的性质,真正成为便于书写的符号。东汉中期出现的八分书,已与楷书比较接近,奠定了汉字的方块形象。
7.在八分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以钟繇所书之字为代表的“真书”,即楷书,也称“正书”。此后,汉字的字体趋于基本稳定。楷书在历史上与书籍复制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少数民族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二、文献载体
(一)早期文献载体
1.甲骨,即龟甲与兽骨。殷代人用甲骨占卜,记录卜辞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2.青铜器,文字最多的青铜器是西周的毛公鼎。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金文”或“铜器铭文”,其中钟鼎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
3.石头,刻有文字、图案的石头通称“石刻”。目前能见到的最早成篇石刻文字是东周秦国的石鼓文。汉代产生了“石经”,最为著名的“熹平石经”(一体石经”隶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佛经石刻中最为著名的是“房山石经”,是中国现存数量最大的文字铭刻。
4.简牍,即“简”(竹片)和“牍”(木片)的合称,把多根简编联在一起称作“策”(册)。目前发展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简牍已具有较完备的书籍形态,后世的书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因袭了简牍的形制。“天头”“地脚”“卷”“册”“杀青”“尺牍”“版图”“书札”“篇籍”等行话,都与简牍有关。
5.缣帛,缣帛与简牍常并称为“竹帛”,故当在同期流行。帛书也有“缯书”“素书”“缣书”等称谓。现存的最完整的帛书,是1973年在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帛书最终导致了纸的发明。
(二)纸的发明及其影响
1.纸的发明
距考古发掘,西汉时期已有纸。
2.蔡伦造纸及其贡献
东汉的蔡伦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蔡侯纸”,在造纸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首先,他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改进生产技术,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新工艺。第二,他主持发了以楮树皮等造纸的技术,这是重大技术创新,扩大了原料来源,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
3.纸的推广应用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纸作为一种新型书籍载体,促进了建安文学与魏晋学术的繁荣。它的产生,将魏晋时期的书法绘画艺术带入了新的境界,并对汉字字体的变化产生影响,比如汉末的“章草”发展成为“今草”,魏晋时带有楷书笔意的楷隶体,都与纸的应用和笔的改善有关。
4.造纸术向域外的传播
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很快传入东亚周边国家。汉末传入越南,4世纪传入朝鲜,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因此有了朝鲜产的“高丽纸”与日本产的“和纸”。 中国纸经西域流传到中亚,最早大概是在4世纪。从8世纪开始,阿拉伯人用中国技术造纸,欧洲则从12世纪开始造纸。
第二节 印刷术的发明、发展与传播
一、印刷术发明前的复制方式
图书主要通过抄写来复制。出现了“写书之官”、“佣书”、“经生”、“钞书人”。
在雕版印刷发明之后,抄本仍长期流通于世,约至南宋末年才逐渐为雕版书所替代。
明清时期,手抄仍是重要的复制方式,如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
二、印刷术的先驱技术
印章与拓石(拓印)的具体作用不同,但都用来复制文字,因而研究者一致认为它们是印刷术的先驱技术。
拓石(拓印)与雕版印刷都是复制技术,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碑刻是阴文、正书、用石板,雕版是阳文、反书、用木板。
三、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一)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极可能产生于隋唐之际
迄今存世的最早的印刷品是1974年于陕西西安出土的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
唐代的印刷出版物,以佛经与佛像为最多,其次是历书、韵书等。
五代时,后唐宰相冯道刻《九经》,成为雕版印刷推广应用的历史转折点。
直到19世纪初西方的铅活字印刷术传入之前,雕版印刷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印刷方式。
(二)活字印刷
1.泥活字印刷
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宋代毕昇发明的。
2.木活字印刷
木活字印刷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已经在西夏广泛应用。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用木活字成功排印了自己编撰的《旌德县志》,并作《造活字印书法》一文附后,是目前所知我国印刷史上最早系统叙述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现的用木活字排印的《邸报》,是我国报纸用活字印刷的开端。
3.铜活字印刷
明代铜活字印刷已很普及。
《宋诸臣奏议》是我国现存时间最早的一部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多卷,全部用活字排印,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刷。
4.古代活字印刷的普及规模
并未取代雕版印刷成为主流。原因是无法解决重印问题,每次重印,都必须费工重排。
(三)套版印刷
套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印刷进入彩印时代,是我国继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之后,对世界印刷技术的又一重大贡献。
套版印刷的广泛应用是在明代后期。明代的套版印书,最著名的有吴兴的闵氏和凌氏。
四、中国印刷术向域外的传播
中国雕版印刷技术从公元8世纪开始陆续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南亚地区。传入阿拉伯大约在11—12世纪。欧洲14世纪末才出现少量雕版印刷。
德国人约翰.谷登堡约在1445年发明铅活字印刷。他使用铅活字与油墨,通过压印而不是刷印方式印刷,并发明了木制印刷机,开创了近代机械印刷的新纪元。
第三节 古代图书的生产
一、古代的图书
先秦时代出现的简书,是我国最早的正式的图书形态。
两汉之际,纸的发明和造纸技术的改进,促进了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一次飞跃。汉朝从立国之日起就动用国家力量收集图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图书大集合。
隋唐之际历朝政府数次的求书活动,促使中国图书第二次大集合。有宋以来,在雕版印刷基础上发明的活字印刷促成了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二次飞跃。
明代的套版多色印刷使图书日益精美,是继雕版、活字印刷之后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三次飞跃。《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成为我国古代图书事业全盛阶段的重要标志。清代纂修《四库全书》促使中国图书第三次大集合。
二、古代的刻书业
(一)官刻
指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开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宋、明两代都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宋代国子监是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机构。
官刻多以正经、正史为主,强调教化功能。五代、两宋时期监本底本优良,校勘精湛。明代监本质量不高,南监印书有“大花脸本”之称。明代的经厂刻书校勘不精,到“藩刻本”享有口碑。
(二)私刻
私刻的主体多是士人学者,所刻书籍的牌记多刊自家堂号、宅名或书斋名等。刻书多是崇尚学问、推广文化、传播知识而非赢利。校刻精审,质量较高。
私人私宅刻书,始于唐五代时,宋元时期已相当普遍。明清时期大盛,品种数量超过官刻,以子部与集部之书为主。私家刻书中,大部头丛书的刻印饶具特色。
(三)坊刻
书商是其主体。我国早期印刷品多为坊刻本。唐代坊刻已相当普遍,最多的是佛经。
南宋时期出现了若干著名坊肆,如建阳余仁仲的万卷堂、临安陈起的陈宅书籍铺和尹家书籍铺等。已形成三大坊刻中心——两浙坊刻(杭州、金华),福建坊刻(建阳),蜀中坊刻(成都、眉山)。
元代主要集中在平阳(临汾)、建阳。建阳仍为书坊聚居之地,刻书最多,刻印医书开始增多。
明初由于取消了书籍税,建阳、南京、苏州等地不少老字号书坊得以发展并长期延续。
清代坊刻业更为兴盛,北京、南京、苏州为刻书最多的三个地区。
书坊刻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所刻书多为四部经典的名家注本、科举程式用书、医书、各类名家名著的选本、通俗文学读物等;形式上多为小字本、巾箱本、互注本、插图本。古人常常称之为“通行本”。
历史上出版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大多出现在以坊刻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活动中。如书耳的运用,正文、注疏、音义、释文合刊的编排方式,分栏、分版和花栏的创新,“绣像”(插图)本的出现,彩色套印和版、拱花技术的应用等。
商人常为谋利而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如“麻沙本”几乎成为“低劣版本”的同义词。反对翻版的观念始于宋代。
(四)寺院刻书
一些寺院也是重要的出版机构。佛、道教典籍的刊印是一个重要的出版门类。寺院也刻一些生活用书、流行读物等。
三、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
最初的编辑工作主要是校勘。冯道刻《九经》,令国子祭酒田敏校勘,实际上是总编辑。小规模刻书,校勘多是兼职,无需专人。坊刻也有校勘,但校之不精。
私刻的业主往往是学者,有能力从事编纂、编辑、编选之事,‘而书坊大都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私家刻书往往延聘专家校勘,保证质量,比如明代汲古阁毛晋刻书等。顾广圻人称“清代校勘第一人”,与出版家黄丕烈合作最多。黄氏最佳的版本,再加顾氏最佳的校勘,珠联璧合,弥足珍贵,学界称“顾黄”。
宋代的《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是最早的有关编辑出版业务工作的条例。该书有“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七个条目。另外,《通志•校雠略》等对古代编辑工作有所介绍。
第四节 古代图书的流通
一、早期书市
到了汉代,书籍的商品性日益明显,西汉末年杨雄的《法言·吾子》中最早记载“书.肆.”一词。公元 4年,长安太学附近形成了“槐.市.”,集市中有“经传书记”的买卖。后汉的洛阳书肆已有一定规模。
二、印刷术发明后图书流通
唐中后期,随着雕版印刷的发明和使用,图书贸易的客体开始由手抄书扩大到印本书;图书的种类逐渐增加;从事图书贸易的主体也由书坊、私家扩大到官府。宋国子监就设有书库官,负责刻书并售书。随着图书交易的增加,图书交易场所、交易时间逐渐固定。
北宋开封有相国寺书市,还有“鬼市子”。
明朝的燕市(北京)、金陵(南京)、阊阖(苏州)、临安(杭州),书市较多。
清朝则有:苏州(吴门)书市、成都书市、北京琉璃厂和四库馆、泉州道口街书市。
第五节 近代印刷业的发展
一、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
1.近代造字技术
为了印制《华英字典》,1815 年左右技师汤姆斯最早刻制了中文铅合金活字。1838 年传教士米怜发明用钢冲压制造中文字模的方法。1858年威廉•姜别利发明“美华字”,在中国通用几十年。姜别利还发明了元宝排字架。
2.近代印刷技术
第一部用机械印刷汉字的图书就是《华英字典》。
点石斋书局首次引进石印技术,于1878年印制《康熙字典》,首印 4 万部,第二次印 6 万部,创当时出版物发行之最。
申报馆引进机制纸印《申报》,并首先使用手摇平版机和单色轮转机。
(二)石印技术的兴盛
石版印刷是最早的平版印刷术。
1881 年出现了中国人自办的石印局: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前者 1891年受清政府委托印刷《古今图书集成》100 部,堪称石印出版物中的精品巨制。
1902 年,上海文明书局员工赵鸿雪自行试制珂罗版获得成功。
(三)铅印技术主导地位的形成
从光绪末年到辛亥革命前后,铅印的物质条件逐渐完备,铅印取代石印成为必然趋势。
二、近代印刷业
在近代,印刷主要用于书刊生产领域,多数印刷厂直接隶属于出版机构。1932年之前,商务印书馆印刷厂是远东综合实力最强的印刷厂,中华书局印刷厂次之。
三、新技术对图书形态的影响
1.开本: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各种铅印、石印图书已基本统一采用 32 开或大 32 开的规格。
2.设计:1884 年点石斋书局印制的《无师自通英语录》,因是双语对照,无法竖排,于是出现了中文从右至左排,英语从左至右排的格式。成为国内现存最早的横排本。而版式的真正改变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3.装帧:在纸张普遍使用后,从当初的卷轴装,到经折装,到旋风装,到蝴蝶装,到包背装,经过千余年的历史演变,最终定格为统一的线装形式。到了光绪末年,随着石印、铅印技术的应用,书籍装帧开始发生一些新变化。书刊整体设计的意识明显得到加强。图片运用更加普遍,类型也日渐丰富。
此时的图书可以双面印刷,出现了精装、平装的样式。书的形态因文字的横排由右翻本变成左翻本。毛边书也日趋向切边书转化。民国时期的图书装帧已完全与世界潮流合拍。此外,新式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这一时期的一大进步。
第六节 近代出版活动
一、近代出版机构的形成
(一)早期传教士创办的出版机构
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成立墨海书馆,这是外资在中国内地开办的第一个近代出版印刷机构,聘王韬为编辑。它首次在中国引进了西方印刷机械和铅活字排版技术。其他还有土山湾印书馆、申报馆、点石书局、益智书会、图书集成局、广学会等。
(二)晚清政府创办的出版机构
1.地方官书局
自 1864 年左右曾国藩创办金陵书局后,扬州的淮南官书局、苏州的江苏官书局、杭州的浙江官书局、武昌的崇文官书局等纷纷出现。它们利用政府的力量,大量刊刻传统文化典籍,以“中学”为主要内容,因学者名家从事校勘而质量精良,而且价格低廉,是为“局刻本”。
2.洋务派创办的出版机构
海关总署造册所(1866)所设印刷厂是中国最早具有外文排字能力的印刷机构。1897年南洋公学成立,其所附译书院出版的《蒙学课本》三编,是中国学校正式使用的第一种新式教科书。
工厂附设的翻译出版机构,有福州船政学堂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而尤以后者为著。后者成立于1868年,停办于1905年,是中国晚清时期译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机构。著名的出版物有《谈天》《地学浅释》《佐治刍言》和《西国近事汇编》等。
二、近代出版机构的发展
(一)民营出版机构的崛起
维新派的著作大量出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等广为流传。同时还有《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报》等报刊宣传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的失败,导致宣传民主革命的图书大量涌现。至辛亥革命爆发前,出版这类图书130余种,最著名者有章炳麟《訄书》(qiu),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等。
革命派创办的报刊达数百种之多,如上海的《苏报》《国民日日报》,广东的《亚洲日报》,武汉的《江汉日报》,安徽的《安徽俗话报》,河北的《直隶白话报》
(二)民营出版机构云集的上海成为中国出版中心
上海出版机构如此繁盛,从业人员如此众多,出版资本如此雄厚,其他城市难望其项背。
(三)有影响力的民营出版机构
1.商务印书馆
成立于1897年,由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人合资创办,开始以印刷为主。1902年成立编译所,由张元济主持,聘请知名学者大力编印教科书。
商务印书馆还努力建全国范围的发行体系,先后在全国各地设立分馆、支馆80余个,同时还在新加坡设有分馆,在汉城、东京、河内等地设有代销处。
它早期的出版业务主要有四类: 一是大量编印教科书,行销海内外。 二是大量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名著,如严复与林纾的著名译作。 三是出版新式工具书,早期以双语工具书为多,后来各类品种大增。 四是兴办各种期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东方杂志》《小说月报》。 1902—1950年,它共出版图书1.2万种。
2.中华书局
1912年由陆费逵(祖上陆费墀chi)、戴克敦、陈寅等人在上海创办。1913年,中华书局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董事局,公司下设编辑、事务、营业、印刷4个所。1937年春,中华书局资本扩充至400万元,在全国各地设分局40余处。
1912—1949年,中华书局共出版各类图书约6000种。创业之始除教科书外,还出版《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童子界》《中华儿童画报》《大中华》《中华妇女界》《中华学生界》八大刊物,风行一时。
3.世界书局
1917年沈知方创办,1921年从独资企业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所的房屋漆成夸张的红色,对外以“红屋”称名,1921—1949年共出书约5500种。
4.其他有影响的民营出版机构
(1)大东书局:1916年由吕子泉等创办,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以及各类图书。
(2)开明书店:1926年由章锡琛创办,由一批著名文化人担任编辑和作者,如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郭绍虞、王统照、宋云彬、周予同、周振甫等。它历年共出书约 1500 种,其中青少年读物和教科书深受读者的欢迎。特别是《中学生》杂志,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
(四)其他出版机构
1.正中书局
1931年由陈立夫创办于南京,隶属国民党中央,成为国民党党营事业。国民政府的出版机构有民智书局、新生命书局、独立出版社、正中书局、中国文化服务社等。
2.文化团体创办的出版机构
(1) 报刊先行,社团后立:《晨报副刊》与语丝社。
(2)社团酝酿,刊物已筹:创造社与《创造季刊》。
(3)社团在先,报刊在后:文学研究会与《小说月报》。
三、近代出版物
(一)近代报纸
1. 1865年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新报》是中国人主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黄胜等编辑。
2. 1873年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是香港首份由个人独资出版的大型日报,该报除星期天外每天发行,具有现代报纸的各项主要特征,接近现代偏重政经消息的财经报纸风格。
3. 《大公报》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1925年11月27日停刊。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组织新记公司于1926年9月1日接办复刊。它成为近代很有影响的一份报纸。1949年之后在香港继续出版发行。
4. 《申报》1872年由英商美查等人合资在上海创办,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1949年停刊。它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二)近代期刊
1. 最早的具有现代涵义的中文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用木版雕印,主要在南洋华侨中免费散发。
2. 国内最早创办的现代中文期刊是1833年由外国人创办、在广州出版的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也有人把它看作是中国第一种期刊。也有学者认为,苏州长洲人唐大烈于1792年开始纂辑出版的《吴医汇讲》已经是期刊。
3. 1868年教会创办的《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广学会成立后,成为广学会的机关刊物,是外国传教士所办最有影响的一种刊物。
4. 1872年英商申报馆创办的《瀛寰琐记》,是中国第一种文艺刊物。
5. 1896年创刊、由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种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杂志。
6. 1900年由杜亚泉创办的《亚泉杂志》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种自然科学杂志。
7. 1904年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最具影响的综合性杂志。
8. 1906年上海书业商会创办的《图书月报》,是中国第一种出版专业杂志。
(三)近代图书
1. 教科书与教育类图书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取消教科书的“审定制”,实行“部编制”。
1942年1月,,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改称国立编译馆的教科用书组。1943年4月,教育部指定商务印书馆等七家出版机构,在重庆组织国定本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简称“七联处”,承担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国定教科书的印刷发行任务。这七家的分配比例是:商务印书馆22%、中华书局22%、正中书局22%、世界书局12%、大东书局10%、开明书店8%、文通书局4%。
2.翻译作品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最早组织人员翻译西书的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根据英国《世界地理大全》编译的《四洲志》。魏源在此基础上做数次增补后,于1852年出版《海国图志》100卷。康有为和梁启超均受此影响。
张元济入主商务印书馆后,出版了大量翻译作品,以严复和林纾为最。严复名著以《天演论》《原富》《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法意》等为代表;林纾小说以《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鲁滨孙漂流记》等为代表。 据估计,民国时期翻译出版的外文图书有4万多种,约占图书出版总数的三分之一。
3.古籍
近代公立的藏书单位、民间的个人藏书家和民营出版机构成为古籍出版的主要力量。据估计,民国时期共出版古籍近3万种。
这一时期出版的工程浩大、质量上乘的古籍精品如下: (1)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十通》《选印宛委别藏》《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等; (2)中华书局的《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 (3)开明书店的《二十五史》和《二十五史补编》; (4)著名藏书家刘承幹辑刻的《嘉业堂丛书》等。
4.工具书
据统计,民国期间共出版工具书1400余种,包括百科全书、字典、词典、年鉴、书目、索引等各种类型。
辞书:《辞源》《辞海》《辞通》《中华大字典》(”三辞一中”)等,向来被列为大型出版工程,其价值受到学术界、文化界的充分肯定。
专科词典:《中国植物学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词典》《中国人名大词典》《动物学大辞典》等。
5.丛书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所出版的丛书总数当在6400种左右,超过了历代出版丛书数目的总和。
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丛书集成》《百衲本二十四史》《万有文库》。
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新文化丛书》《中华百科丛书》。
世界书局:《ABC丛书》《生活丛书》《哲学丛书》《经济学丛书》《心理学丛书》。
开明书店:《开明青年丛书》《世界少年文学丛刊》。
《万有文库》是民国出版史上最大的一套现代普及性综合丛书,第一集1929年问世,收录图书1010种;第二集1935年出版,收录图书700种,分装2000册。
6.文学作品
鲁迅:《呐喊》(收入《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茅盾:《子夜》。
巴金:《家》。
老舍:《骆驼祥子》。
叶圣陶:《倪焕之》。
四、近代对于著作权保护的探索
(一)近代著作权意识的萌芽与《大清著作权律》的颁布
严复、梁启超以及张元济领导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著作权保护的先驱。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了《著作权考》,介绍西方著作权知识。
1902年上海的《外交报》全文译载了《伯尔尼公约》开启了这部国际著作权公约在中国的传播。1910年《大清著作权律》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保护法律。
(二)《中国民国著作权法》的颁布、修订与实施
1915年《中华民国著作权法》颁布,1916年2月公布了《著作权法注册程序及规费实行细则》。1928年修订后的《中华民国著作权法》颁布,同年颁布了《解释著作权法各项疑义令》。1944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再次修订的《中华民国著作权法》,同年公布了《著作权法施行细则》。1949年初,《中华民国著作权法》又作修订。
五、出版行业协会组织的建立
1905年初,北京书业商会和上海书业商会分别成立。商务印书馆的夏瑞芳和文明书局的俞复是上海书业商会的主要负责人。该商会经办了“日本正则英文教科书”一案和美商经恩公司挑起的“《欧洲通史》案”。1930年,它被国民党政府改组为上海书业同业公会。
1927年,郑振铎、叶圣陶、周予同、李石岑、丰子恺等人建立了上海著作权人公会。1932年初,中国著作权协会成立。1936年,北平成立了文化救国会,上海成立了中国文艺家协会。
第七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活动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出版活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创办了《共产党》《湘江评论》《每周评论》《觉悟》《劳动者》《劳动音》等刊物,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等书,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
1920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设立新青年社,出版期刊《新青年》和《新青年丛书》。它原名《青年杂志》,创办于 1915 年,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刊物之一。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一批白话新诗、第一篇白话小说和白话独幕剧剧本,都发表在该刊上。它最初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1917 年迁至北京。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青年》一度成为党的机关刊物。党还创办了《向导》《中国青年》等党团刊物。
1921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决定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由党中央宣传主任李达亲自主持。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出版马列主义著作,开拓了出版业的新领域。其他主要出版机构还有上海书店(上海)、长江书店(武汉)、无产阶级书店(上海)、华兴书局(上海)、北方人民出版社(保定)等。
二、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出版活动
1928年经毛泽东审定印发的《井冈山土地法》是革命根据地第一部土地法,也是根据地早期的出版物之一。1929 年,红四军司令部颁布由毛泽东起草、石印出版的《红四军司令部布告》,是根据地新闻出版史上的珍贵出版物。另外,同期比较著名的出版物还有:《中国工农红军告国民党士兵书》《为反对军阀混战告工农兵群众书》《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工农兵》《前进》《福建红旗》等。
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其机关报《红色中华》、红军军委机关报《红星》等报刊相继创刊,中央出版局、中央印刷局、中央印刷厂、中央总发行部相继成立。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较完整的出版发行系统和网络。
据统计,1927—1937 年苏区创办的报刊近 300 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战斗》《红色中华》《红星报》《青年实话》《斗争》《少年先锋》等。1932—1934 年,共出版图书 400 多种,如《社会主义浅说》《列宁主义概论》《共产党和共产党员》《土地问题讲授提纲》等。
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活动
(一)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出版活动
1.陕甘宁边区的出版活动
主要出版机构有解放社、新华书店、华北书店、大众读物社等。解放社是中共中央在延安设立最早,也是书刊出版最多、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除了编印《解放》周刊外,解放社主要承担马列学院编译的马恩列斯著作,以及其他学术文化团体著译作品的出版任务。1939 年 9 月,新华书店正式成立。
陕甘宁边区出版的报纸主要是《解放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期刊有《解放》《共产党人》《八路军军政杂志》等。图书主要有:《马恩丛书》《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抗日战争丛书》等,以及毛泽东《论持久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单行本。
延安有根据地中规模最大、印刷质量最好的中央印刷厂,还有八路军印刷厂、光华印刷厂和机要印刷厂等,为延安的新闻出版活动提供了坚强的印制保证。
2.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出版活动
(1)晋察冀根据地:晋察冀日报出版社、晋察冀新华书店、前卫出版社和铁流出版社等主要出版机构出版了《战线》《边政导报》《新长城》《晋察冀画报》等期刊,《晋察冀日报》《救国报》《群众报》《北岳报》等报纸。1944.年7月晋察冀日报社编印出版的《毛泽东选集》(5卷本)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的选集。
(2)晋冀鲁豫根据地:1939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1940年华北新华书店、1941年华北书店成立。
(3)晋绥根据地:起初,黄河出版社最为著名。接着是抗战日报社、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晋绥新华书店、吕梁印刷厂等。
(4)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机构有江南社、战时文化服务社、拂晓报社、苏北文化服务社、江淮日报社、苏中画报社等,发行机构有随军书店、大众书店等。
(二)中国共产党的国民党统治区的出版活动
1937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长江局在武汉创办中国出版社,委托进步书店新知书店具体负责经营,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等书籍。1938年1月,《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后迁入重庆。
生活书店1932年7月由邹韬奋等创办于上海,其前身是《生活》周刊社,出书范围很广,先后出版《大众生活》《新知识》等期刊 29 种,出版图书 1000 多种、丛书 20 多种。
新知书店1935年由钱俊瑞、徐雪寒、薛暮桥等多人创办于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由艾思奇、易里出资,由黄洛峰 1936 年创办于上海,以出版大众哲学读物和期刊《读书》闻名,曾出版过《资本论》中文全译本。1948 年,三者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活动
1. 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解放区:出版了一批反映现实的文艺小说,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等
2. 东北解放区:是解放战争中出版成就最大的解放区,主要有东北书店、光华书店、兆麟书店、鲁迅文化出版社等。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出版机构,东北书店出版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受苦人翻身大联唱》《白毛女》《暴风骤雨》等。1948年5月出版《毛泽东选集》,是中国共产党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收入篇章最全、印刷装帧最好的版本,也是东北书店出版图书中最突出的大型巨著。
3. 华中解放区:1946 年华中新华书店出版剧作《李闯王》,印了 40 万册,是当时华中文化界的一个盛举。为纪念邹韬奋,将各区的书店改称“韬奋书店”。
4. 新华书店的合并,是解放战争时期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华东新华书店由山东新华书店和华中新华书店合并而成,华北新华书店总店由晋察冀新华书店和晋冀鲁豫新华书店合并而成。1949 年 2 月 23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成立出版委员会,着手研究全国新华书店的集中统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