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血管活动调节
这是一篇关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动脉血压长期调节,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的化学物质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的调节作用。这些体液因素中,有些是通过血流携带的,可广泛作用于心血管系统;有些则在组织中形成,主要作用于局部的血管,对局部组织的血流起调节作用。
编辑于2024-07-07 14:11:11心血管活动调节
神经调节
心脏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兴奋
节前
胞体位于第1-5胸段脊髓的中间外侧柱
轴突末梢释放 Ach(激活节后神经元膜上的N1受体)
节后
胞体位于星状神经节和颈交感神经节
节后纤维释放NE(支配心脏的各个部位,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心室肌;激活β1受体,产生“正性变时、正性变力、正性变 传导”效应
机制
NE与受体结合—G蛋白-AC-cAMP-PKA通路—cAMP水平升高、PKA活性增强—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激活开放—肌质内钙粒子浓度升高—正性变力作用
1)PKA使PLB(受磷蛋白)磷酸化—PLB与肌质网膜中的钙泵解离—钙泵与钙离子亲和度增加—舒张期回收钙离子速度加快—心肌舒张速度加快 —正性变时作用;2)在窦房结P细胞,钙通道磷酸化—4期钙内流增加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自律性增强(4期If电流的增强也与正性变时作用有关);
L型钙通道磷酸化使钙离子内流增加—0期去极化速度及幅度增大,房室传到加快—正性变传导作用
心迷走神经:抑制
节前
胞体位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节前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中,末梢释放Ach(作用于节后N1受体)
节后
纤维末梢也释放Ach(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而对心室肌的支配很少);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受体,引起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机制
Ach与M受体结合—G蛋白-AC-cAMP-PKA通路—cAMP水平下降—表现出与β1激活相反的效用
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减少—负性变力作用;同时Ik-Ach被激活,复极化时钾离子外流加快,平台期缩短,导致钙离子内流减少,收缩力减弱
窦房结P细胞,4期钙离子内流减少和If通道介导的钠离子内流减少—使4期去极化速度减慢—自律性降低——负性变时作用;同时Ik-Ach激活—使钾离子外流增加—最大复极点位增加—导致自律性下降;
慢反应细胞的0期钙离子内流减少—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降低—负性变传到作用
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
如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元相关基因肽、阿片肽
心脏的传入纤维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内均含有大量的传入神经纤维,其神经末梢主要感受来自心脏的化学刺激、机械牵拉刺激、继而反射性地调节交感神经活动和心血管活动;
心交感紧张与心迷走紧张
均起源于延髓心血管中枢,相互拮抗;
安静时心迷走神经占优势;
随 呼吸周期发生变化:吸气时心迷走神经紧张较低而心交感神经紧张较高,心率加快;呼气时相反;
血管神经支配
缩血管神经
又称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释放NE,作用于血管平滑肌α和β2受体(α受体激活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β2受体激活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NE与α受体结合能力较强
安静状态下,存在交感缩血管 紧张,其紧张性主要来源于延髓血管中枢,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1)在不同组织器官血管中的分布密度不同,最大的是皮肤血管,其次是骨骼肌和内脏血管,最少为冠脉血管和脑血管;2)在同一器官各类血管中的支配密度也不不同,动脉>静脉,微动脉密度最高,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密度最低(毛细血管不受神经支配)
舒血管神经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动物试验猫狗等动脉的骨骼肌血管中;
节后纤维释放Ach,作用于M受体;
在平时无紧张性活动,在情绪激动或发生防御反应时发放冲动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支配脑膜、唾液腺、胃肠外分泌腺、外 生殖腺的血管平滑肌,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平时也没有紧张性活动;
脊髓后跟舒血管纤维
皮肤伤害性感觉传入纤维,在外周末梢出可发出分支
一方面感觉冲动沿传入纤维传向中枢
另一方便可沿分支到达受刺激部位临微血管—使血管扩张—局部皮肤出现红润,这种仅通过轴突 外周部分完成的反应称为轴突反射,这种神经纤维后跟舒血管纤维,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心血管中枢
脊髓
受高位心血管中枢活动的控制,是中枢调控心血管活动的最后传导通路
延髓
调节心血管活动最基本的中枢;
RVLM(延髓头端腹外侧区)是产生和维持心交感神经和交感 缩血管神经紧张性活动的重要部位
下丘脑
下丘脑下行纤维:1)直接到达脊髓灰质中间外侧柱,控制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 2)达到RVLM(延髓头端腹外侧区)调节心血管神经元活动;
下丘脑前部
压力感受性反射
肾脏反射
水盐平衡
下丘脑后部、外侧部发出的下行纤维投射到脊髓灰质中间外侧柱和延髓,增强交感神经活性;
电刺激下丘脑
引起防御反应
心率加快
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输出量增加
皮肤、内脏血管收缩
血压轻度升高
骨骼肌血管舒张
其他
在延髓以上的其他脑干部分及大脑、小脑中均有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
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动脉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血管壁所受到的机械牵张刺激
传入神经及其中枢联系:1)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组成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后进入延髓;2)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走于迷走神经干内并随之进入延髓
反射效应:1)动脉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 —压力感受性 反射增强—心迷走神经紧张增强,心 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 紧张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减小,动脉血压下降;2)动脉血压下降: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弱—心率加快 ,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回升
生理意义:负反馈调节,在 短时间内快速调节动脉血压,维持血压相对稳定,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分的波动(该反射的传入神经又称缓慢神经)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颈动脉 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感受动脉血中氧气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氢离子浓度
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上行至延髓孤束核,使延髓内呼吸运动神经元和心血管活动神经元的活动改变
反射效应:调节呼吸,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通过呼吸运动的改变,再反射性影响心血管活动
在平时对心血管活动调节作用不明显,在缺氧、窒息、失血、血压过低、酸中毒时才起调节作用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心肺感受器:位于心房、心室、肺循环大血管壁内的感受器,感受机械牵张刺激和某些化学物质(如前列腺素、腺苷、缓激肽等的)刺激;主要依赖于静脉回心血量,能探测循环系统的“充盈度”,又称容量感受器
传入神经分别走行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内
举例:1)容量感受性反射,主要调节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容量感受器兴奋—传入中枢—引起 交感神经抑制和 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还可降低血浆血管升压素和醛固酮水平,增加肾的排水和 排钠量,降低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2)心交感反射:正反馈调节,心室壁的交感神经传入神经末梢—感受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学物质(如缓激肽、过氧化氢、腺苷),还可以感受心室扩张引起的机械刺激—经交感神经传入—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和动脉雪儿呀升高。
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脑缺血反应
急性大 出血、动脉血压过低、颅内压过高时发生脑缺血反应,表现出交感缩血管紧张升高,外周血管强烈收缩,动脉血压升高,改善脑的血液供应
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模式
在不同的环境刺激或功能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对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活动进行复杂的整合,使机体作为一整体作出反应,适应当时的实际需要。
体液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S)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成员及转换示意图
位于心肌、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脑、肾、性腺、颌下腺、胰腺以及脂肪等多种 器官 组织中
生理作用
循环系统RASS调节心血管正常发育、心血管功能稳态、电解质和体液平衡;
局部RASS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调节心血管活动
AngII:血管紧张素家族最重要的成员,生理作用几乎都是通过激动AT1受体实现
缩血管作用
AngII可以直接作用于全身微动脉,血压升高,也使静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
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
AngII可作用于交感缩血管纤维末梢的突触前AT受体,促进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可作用于中枢的一些神经元,使中枢对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降低,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加强,并促进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加压素和缩宫素;2)增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激素的作用;
促进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
AngII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和合成醛固酮,后者可促进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E/A):与α和β的结合能力都很强
α受体
在血管肾上腺素的作用取决于α受体和β2受体的分布情况
皮肤、肾脏、胃肠道血管平滑肌α受体占优势,骨骼肌、肝血管β2受体占优势
大剂量肾上腺素以兴奋α受体为主,引起这些部位血管收缩
β受体(β1,β2)
在心脏,肾上腺素与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
在血管,小剂量肾上腺素以兴奋β2受体为主,引起这些部位血管舒张
肾上腺素可在不增加和降低外周阻力的情况下增加心输出量
去甲肾上腺素(NE/NA)
主要与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结合,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血压升高可引起压力反射增强,压力反射效应大于NE对心脏效应,导致心率慢
也可与β1结合,而与β2受体结合的能力很弱
血管加压素(VP)又称抗利尿激素(ADH)
下丘脑室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的一种九肽,储存于神经垂体
VP与集合管上的V2受体结合,促进水的重吸收
VP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V1受体,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生理情况下VP发挥抗利尿作用,只有VP明显升高,才引起血压升高
血浆渗透压升高或 禁水,脱水或失血等情况,使细胞外液量减少,VP分泌增加,调节细胞外液的量,并通过调节细胞外液,实现对血压 长期调控
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血管内皮生成的舒血管物质
一氧化氮(NO)
NO生成:L-精氨酸(NO前体)
在NO合酶(NOS)的作用下生成NO
神经元型NOS(nNOS)主要存在于神经元
诱生型NOS(iNOS)主要存在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内皮型NOS(eNOS)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
舒张血管机制
NO高度脂溶性,可扩散至血管平滑肌,激活胞内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GMP水平升高,降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通过激活蛋白激酶使胞内钙离子外流 ),使血管舒张
生理作用
舒张血管,维持血管正常张力
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生,维持血管正常结构和功能
抑制血小板黏附,防止血栓形成
NO释放的影响因素
缓激肽 、5-羟色胺、ATP、Ach、NE、内皮素和花生四烯酸等体液因素可引起NO释放
血流对内皮产生的切应力增加,引起NO释放
雌激素可通过激活eNOS,促进NO的合成发挥舒张血管作用
前列腺素(PGI2)
血管内皮细胞膜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在前列腺素合酶的作用下生成
生理作用:舒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 聚集
PGI2释放因素:搏动性血流对内皮产生的切应力可刺激内皮释放PGI2
内皮超极化因子(EDHF)
舒血管机制:可通过促进钙离子依赖的钾通道开放,引起血管平滑超极化,从而使血管舒张
血管内皮生成的缩血管物质
内皮素(ET)
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21肽
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烈的缩血管物质,对体内各种脏器血管几乎都有收缩作用
ET分型
ET1
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生成
ET2
ET3
ET受体
ETAR
主要分布于血管平滑肌,对ET1有高度选择性亲和力
ETBR
ETCR
缩血管机制
ET1与ETAR结合通过 PLC-IP3/DG-Ca2+通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
生理作用
ET缩血效果效应持久,可参与血压的长期调整
ET-1具有类似生长因子作用,促进平滑和心肌细胞细胞的增殖和肥大
ET-1具有强大的正性肌力作用,但强心作用被其强烈的收缩冠脉、刺激AngII和NE释放作用所覆盖
缓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缓激肽释放酶
是一类蛋白酶,可分解血浆和组织中的蛋白质底物激肽原为激肽
激肽
分类
缓激肽
血浆中的激肽释放酶水解高分子量激肽原产生的一种九肽
与缓激肽受体B1结合
介导激肽的致痛作用
与缓激肽受体B2结合
存在于许多组织中,并与组胺H2受体有高度同源性
激肽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B2受体结合 ,可刺激NO、PGI2、和EDHF的释放,可引起血管强烈舒张,但可引起内脏平滑肌收缩
赖氨酸缓激肽
组织激肽释放酶作用于血浆中的低分子量激肽原产生的一种十肽,也称胰激肽
在氨基肽酶的作用下失去 赖氨酸残基成为缓激肽
甲二硫酰赖氨酰缓激肽
存在于尿液中
生理作用
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参与血压和局部组织血流量的调节
激肽系统与RAS之间关系密切:在可以降解激肽为无活性片段的激肽酶中,激肽酶II就是ACE,它可降解激肽为无活性的片段,又能使AngI水解为AngII
舒血管物质被破坏,缩血管物质生成,缩血管作用被加强
激肽可被激肽酶水解失活
心血管活性多肽
心房钠尿肽(ANP)
利钠利尿
1)舒张血管,降低血压;2)减少搏出量 ,减慢心率,减少心输出量 ;
调节细胞增殖:是一种负调控因子。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的增殖
肾上腺髓质素(ADM)
1)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下降,具有强而持久的降压作用;2)在心脏可产生正性肌力作用,通过增加 冠脉血流量,抑制炎症反应及氧自由基的生成,提高钙泵活性和 加强兴奋-收缩偶联等多种途径;3)还可使肾排钠和排水增多
尾升压素II
阿片肽
1)脑内的β-内啡肽可使 交感神经活动抑制,心迷走神经活性加强,降低动脉血压;2)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是最强烈舒血管物质 ;对心肌具又正性变力和变时作用;还可促进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内皮细胞向受损血管壁的迁移,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
气体信号分子
一氧化碳(CO)
舒血管作用
硫化氢(H2S)
舒张血管、维持正常血压稳态;对心肌具有负性肌力作用 和降低中心静脉压的作用
前列腺素(PG)
分为多种类型,参与多种生理功能活动(包括血压调节、水盐代谢)
PGE2由肾脏产生,具有舒张血管作用,参与血压稳态调节
PGI2由血管组织合成,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
PGF2α能使静脉收缩
细胞因子
如 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趋化因子等
自身调节
代谢自身调节机制—局部代谢产物学说
器官组织的血流量取决于该器官的代谢水平,代谢水平越高,血流量越多
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肌源学说
1)肌源性活动:血管平滑肌本身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2)血管平滑肌受牵拉 刺激时,紧张性活动加强;3)在肾血管明显,在脑、心、肝、肠系膜、骨骼肌血管也能看到,但皮肤血管一般无
动脉血压长期调节
短期调节主要通过神经调节
长期调节主要通过肾调节细胞外液,构成肾-体液控制系统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