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导图笔记
徐涛2022强化班课程总结!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有物质观、意识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辩证法、认识的来源和本质、认识的过程和规律、认识的结果和检验标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编辑于2021-08-07 12:38:18马哲
1.唯物论
世界是什么?
物质观
物质范畴
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
物质运动与时空
意识观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论述题)
相互区别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相互联系
1.物质可以转化为(变成)意识,意识可转化(变成)物质。靠实践转化
2.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在哪里
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重点论述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2.辩证法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两大总特征
普遍联系
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特点
方法论意义
永恒发展
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新、旧事物的关系
过程的观点
方法论意义
五对范畴(事物联系和发展环节上的逻辑)
原因和结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与偶然
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与现实
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有
可能性
没有
不可能性
在现实中的依据是否充分
充分
现实的可能
不充分
抽象的可能
现象与本质
二者有关联,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
又因为二者对立,所以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内容与形式
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举例:生产力(内容)与生产关系(形式)之间的关系
三对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回答了事物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①②③④为论述题考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重点论述题!!!
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①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同一性的概念: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的概念: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对抗性(根据激烈的程度)
非对抗性
二者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相互区别: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方法论意义 重点论述题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与方法论联系起来!)
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求同存异
批判地继承
事物之间会相互转化(同一性的相互贯通转化)
②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第一,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性质发生变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意义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还表现为“相辅相成”
学会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逆向思维
和谐不是无差别的一致(不常见)
③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
二者关系
相互区别: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相互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④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概念
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原理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构成
方法论意义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抓关键,看主流
矛盾分析法(方法论总结)
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反向思考,逆向思维——②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福祸相依,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①
中庸、和谐不走极端的思考方法和态度——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③
求同存异,差异中谋求公式——①
两点论和重点论;抓关键,看主流——④
质变量变规律 (回答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概念
质
量
度
量变
质变
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
理论上的方法论
夸大质变导致:激变论 夸大量变导致:庸俗进化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适度原则
对社会主义(质)初级阶段(量)的认识
改革、发展和稳定(改革要适度)
必须具有底线思维
否定之否定规律 (回答了事物发展的最终方向和归宿)
辩证否定观
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方法论
理论上的方法论
只看到回归,没看到发展:循环论(例如佛教,业报)
只看到发展,看不到回归:直线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上升的
3.认识论
如何认识世界?
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认识的来源
实践
实践的本质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1.直接现实性(实践高于认识)
2.自觉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
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中介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关系(最重要)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相互转化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实践的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能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反映特性)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能动反映的创造性)
第三,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的特性与能动的创造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能动反映论的两大特点(优点)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把认识看成是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全面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认识的过程(两大飞跃)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重点论述题!!!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对象
感性认识: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以及规律,全体
形式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
感性认识: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抽象性,间接性
相互联系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片面强调理性认识
唯理论,教条主义
片面强调感性认识
经验论,经验主义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投身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经过理性思考,对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认识过程中的两个因素
理性因素
概念: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指导、解释、和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
概念:人的情感和意志
作用: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重要性:是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认识的规律
反复性
无限性
形式上是循环往复
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结果和检验标准
4.唯物史观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