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1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高等院校相关学科的专业教材,可为广大临床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及社会工作者提供参考。本思维导图总结了教材前两章(概述;治疗关系的建立)的核心要点和具体案例。
编辑于2024-07-14 15:13:51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1
第一章 概述
定义
咨询的定义
咨询乃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帮助过程、教育过程和增长过程
里斯曼(D.R.Riesman)1963年
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心理治疗的定义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人希望消除症状,或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或因寻求个人发展而进入一种含蓄的或明确的契约关系,以一种规定的方式与心理治疗家相互作用
《美国精神病学词汇表》
心理治疗是针对情绪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一位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以慎重细虑的态度与来访者建立起一种业务性的联系,用以消除、矫正或缓和现有的症状,调解异常行为方式,促进积极的人格成长和发展
沃尔培格(L.R.Wolberger)1967年
心理治疗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咨询的特征
咨询体现着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人际关系
咨询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
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需要接收新的信息,学习新的行为,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及做出某种决定,这也涉及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它属于一个特殊的服务领域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确定目标,做出决定,解决难题
咨询的核心条件
共情、理解和尊重来访者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
相似点
二者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常常是一致的
二者进行工作的对象常常是相似的
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二者是相似的
二者都注重建立帮助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不同点
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主要是正常人,正在恢复或已复原的病人。心理治疗则主要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人进行工作的。
心理咨询所着重处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主要问题有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问题,职业选择方面的问题,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婚姻家庭中的问题,等等。心理治疗的适应范围则主要为某些神经症、某些性变态、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康复中的精神病人等。
心理咨询用时较短,一般咨询次数为一次至几次;而心理治疗费时较长,治疗由几次到几十次不等,甚至次数更多,经年累月才可完成
心理咨询在意识层次进行,更重视其教育性、支持性、指导性工作,焦点在于找出已经存在于来访者自身的内在因素,并使之得到发展;或在对现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供改进意见。心理治疗的某些学派,主要针对无意识领域进行工作,并且其工作具有对峙性,重点在于重建病人的人格
心理咨询工作是更为直接地针对某些有限的具体的目标而进行的;心理治疗的目的则比较模糊,其目标是使人产生改变和进步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中国的发展
启动阶段(1949年至1965年)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黄嘉音曾在精神科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他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尤其是少年儿童病人进行了心理治疗尝试,并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陆续在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几本有关著作,对其工作进行了总结。如《儿童心理病态防治案例》(1951年)、《儿童行为反常精神治疗实例》(1952年)及与粟宗华医生合著的《自以为是皇后的女孩:变态心理治疗一则》(1951年)等
启动阶段中,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工作,应属神经衰弱的快速综合治疗
空白阶段(1966年至1977年)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心理学同许多人文社会学科一样受到了批判,被看作是伪科学
准备阶段(1978年至1986年)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事业重新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有人开始着手选题、翻译出版许多西方心理治疗大师的著作,如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霍妮等人的著作
中国心理学会于20世纪70年代末重新恢复活动后,于1979年成立了“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些精神病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及上海、北京的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这项工作
初步发展阶段(1987年至今)
大的综合医院普遍设立了心理咨询门诊,重点大专院校大多开展了这项工作
从1987年起,除翻译出版外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有关著作之外,由我国专家自己著述及编著的有关著作陆续问世
钟友彬的《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1988年)和鲁龙光的《疏导心理疗法》(1989年)
出现了许多专就某一疗法而开设的讲习班,并有治疗演示,如德心理治疗讲习班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一个分支——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于1990年11月在北京成立。1991年年初,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又一分支——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成立。这两个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分别举办了全国性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学术交流会,使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首次成为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的主题
我国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已开始掌握当今世界心理治疗的几种主要理论与方法,并对这一事业的发展方向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们在开展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方面,缺少必要的专业训练
如美国要求专业人员具有临床心理学博士(心理治疗家)、哲学博士或教育学博士(咨询心理学家)的学位。相形之下,我国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必要的专业训练
我国目前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尚缺乏自己的专业刊物
对此项工作领导重视不够,各方人士理解不够,这是广大专业工作者所面临的现状
对专业人员的要求
专业知识、技能方面
作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专业工作者在美国必须具有哲学博士或教育学博士学位
以荷兰为例,一名咨询工作者或心理治疗工作者要获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至少为5年,长者达7年,而且学习的最后一年全部投入临床实习训练。得到学位,毕业之后,一般不能马上找到正式工作,须先去医院或诊所做不拿工资的助理工作人员工作1~2年,有这样的资历之后,才有可能受聘做正式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专业工作人员
我国:从业人员至少应具有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例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至少对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用于其咨询实践之中;至少应掌握一些如谈话、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等。更具体的要求如应具有几十或几百小时的在心理门诊进行临床实习的经验,通过某种较为全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工作职责
对来访者负责
对来访者负责是在具体事物上要以来访者的利益为出发点
帮助的根本目标
其根本目标是促进求助者成长,自强自立,使之能够自己面对和处理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当来访者面临关键问题的抉择时,治疗者不应以权威面目出现,指示来访者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而应该帮助来访者分析清楚其自身对此事的感受,从来访者角度出发,分清每一种抉择的利弊和其可能承受的后果,由来访者自己做出最终的选择
原因
治疗者认为最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来访者未见得是最好的
问题是来访者遇到的,只有来访者自己去解决,因为这是来访者的生活,没有人可以替代他生活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促使来访者成长、自强自立
保密原则
治疗者应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权。这不仅要求治疗者对来访者的有关资料严格保管,予以保密,亦要求治疗者不得在治疗室以外的地方随便谈论来访者的事情,更不能把来访者的事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
例外:如果治疗者所得到的信息表明来访者有自杀或伤害他人或危及社会安全的尝试或企图时,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来访者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个人要求
基本要求
有帮助别人的心
有敏锐的感觉及了解心理的能力
有精神病理的知识
有丰富的经验
保持中立无私的立场
有健康的心理与态度
更高要求
提高对自己的认识
一方面是提高对自己的认识;
对自己的认识指对自己作为一个人有何长处,有何短处,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何类事物最为敏感,对何种事物感觉较为迟钝,对何种人易产生反向移情或刻板印象等。治疗者对自己个人的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其对来访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从而尽可能避免因治疗者的个人因素而导致的治疗阻力的产生
另一方面是提高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的能力的认识
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的能力的认识是指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界限
心理治疗与咨询如同其他的医学治疗一样,即使是医术很高的名医,也不能百分之百地治好所有找他看病的人的病症。治疗者也一样,不可能圆满解决所有人的问题
提高对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与来访者交互影响关系的认识
即要把对方当作一个与自己一样的、平等的人来看待,真诚待人,才能与对方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当对方有很严重的问题,有很大的毛病时,也要平等待人,不要鄙视对方
要分清人与其缺点错误之间的关系,要使对方明白你对他所犯的错误感到不满,而不是对他这个人
切忌“板起面孔”教训来访者
提高对自己专业职责及专业道德的认识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一种专业的帮助过程,不能等同于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谈话或是亲人的肺腑之言
在咨询与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不得以任何口实,使这一过程服务于自己个人的目的
治疗者不应利用来访者为自己谋取个人私利
第二章 治疗关系的建立
治疗关系的特征
治疗关系是一种治疗联盟
霍维茨(Horwitz)在解释心理治疗中来访者的变化是如何产生时强调指出,这种变化是通过人际关系中那些支持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他把这种关系叫作治疗的联盟
这种联盟的建立是为了帮助来访者以更为合适的方式思考、行事
成功的联盟
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能对各种各样的情况进行反应,这些反应往往超出了来访者的预料
在这种联盟关系中,来访者也在学习治疗者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反应,并将应用到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去
自尊心的提高
霍维茨观察到每一位有所改进的来访者对他自己的看法都变得更为积极了,而这种变化的产生非常明显地与他们对治疗者的关心、价值观等的体会有关
移情式的改进
移情是一个心理分析治疗家常用的概念,在这里是指来访者以积极尝试适宜行为的方式取悦于治疗者,这是良好的治疗关系内化的另一种产物
认同作用
这是指来访者与治疗者态度的认同
认同是使来访者产生变化的基本要素
治疗关系的特征
独特性
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与每一位来访者的关系都是独特的
帕特森在谈及心理治疗中人际关系的特点时曾指出:治疗关系不是建立在社会交往的立场上的,它完全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期限内,隐蔽的、具有保密性的特殊关系
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全部过程,都要求治疗者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
反移情的出现亦是破坏治疗关系客观性的大敌,无论是治疗者对来访者体验到过分的积极的情感,或是消极的情感,都会给治疗过程带来消极的后果
治疗关系中的主观性意味着治疗者应以共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来访者,尊重来访者,使之感到温暖
在治疗过程中,这种客观性与主观性在治疗者与来访者关系的交互作用中体现出来。二者统一,更有利于治疗过程的深入发展。
专业限制
治疗关系独特性的限制
治疗关系强调的是来访者对自己感到不满,而要求取得这种帮助。这一点也是治疗者要注意的要点之一。如果来访者在某一方面并不想求得帮助,或是主动停止了咨询,那么,即便是治疗者觉得自己有些新的办法或是肯定能对他有帮助,也不应主动去找来访者
职责的限度
治疗者职责的限制,实际上正是以帮助来访者成长为目标的治疗目的所要求的。在这里,治疗者绝不能越俎代庖
时间限制
时间的限制是保证治疗成效的有效制约。通常治疗或咨询中的一次会谈时间为40分钟至1个小时
让来访者明白,治疗是有时限的,这样来访者就会自发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有效地利用会谈时间
简短的会谈中必要的信息量(如2~3个解释),是有助于来访者学习的;而长时间的谈话,超量的信息反而会使来访者的收获下降
来访者对治疗者提出个人要求的限制
来访者攻击性行为的限制
治疗关系的影响因素 response dimensions
共情 empathy
能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能力,就好像那是自身的精神世界一样
我们平常所谓的“同情”只涉及对对方的物质上的帮助或感情上的抚慰
这里所用的“共情”的概念,涉及进入对方个人的精神领域,并能理解这个精神世界,而不管这期间是否对对方有物质上的帮助或感情上的抚慰
这种共情是特殊的、个别的,而不是泛泛的、一般性的;是能够理解与分担对方精神世界中的各种负荷的能力,而不是进行判断和支持对方的能力
做不到这一点会导致对方认为你不理解他,不懂得他正在经历的一切,或者是根本不关心他的事情
那些有较高水平共情态度的治疗者,倾向于经常运用参与的技巧(attending skills)。另外,会谈中非言语的成分,如目光的接触,身体的姿势等也与共情有关
案例
有一位男性来访者,长期在外工作,一次回家后发现妻子有外遇,愤怒之下砸了家里的东西。他在谈及此事时说:“我当时真气极了,真想把家里的东西都砸了,不过了……”(他的双眼蒙上了一层雾气,十指痉挛似地扭在一起)
初级共情
治疗者:……我可以理解你当时的这种心情……
高级共情
治疗者:……要是我也可能会这样想的。……你是不是觉得这件事对你的伤害太大了?
步骤
治疗者从来访者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以言语准确地表达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
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
共情的练习
与其他人,如工作和生活中的朋友、亲戚、家人一起练习对对方谈话内容的反应。试着把他们所说过的话的意思讲明白,检查一下你是否理解了其中含义
试着去想象在各种各样的情景下,需要你帮助的那些人对你讲述他们的事情,要想象得就像你身临其境一样。试着把他们的经历用准确的图像在你的脑海中显示出来。
如果你不能运用视觉的思维,那么就在想象中运用你正在读的一本小说中的某些关键词来代替——用你所能想得到的所有词汇来描述这个人和他对你讲述的各种情景
努力使你自己有关情绪方面的词汇变得更为丰富,应用字典、小说、电影或其他材料,以便你能准确描述任意一种感情
积极关注 positive regard
积极关注(positive regard)在罗杰斯早期的文章中被称为“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积极关注是一种共情的态度,是指治疗者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注意强调他们的长处,即有选择地突出来访者言语及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
这种积极的关注的出发点是这样的,如果你想帮助来访者,使之有所改变,你就必须相信他是能够改变的,而且他现在自身已具有一些积极因素
有些治疗者也不懂得怎样去发现来访者的积极的方面。他们总是更多地注意来访者消极的方面,而且,即使他们看到了来访者的某些积极的方面也不明确指出来。这对治疗工作是不利的
案例
女大学生为体育课的测试要当着大家的面做一个动作练习而感到非常紧张,而且她的同伴也看出来了,对她说:“你怎么那么紧张呀?”她说:“别人都看出来了,看出我紧张得不行。我难受极了。想到平时别人对我的好印象都会因为这件事而改变,想到他们会和别人说,想到同宿舍的人都会知道,全班人也会知道,我真觉得太难堪了!以后还怎么做人哪……”
治疗者:“这的确是一件让人觉得难堪的事情。但尽管如此,你还是完成了那些动作,并且通过了测试。而且你还做了努力想使自己平静下来……”
治疗者所看到的来访者的积极的方面,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也不是与此事无关不着边际的,而是那些蕴涵在此事之中、存在于来访者本身的积极因素。
常见错误
他们可能会掩盖问题本身,避免去处理那些棘手的、真正的问题;也可能会把问题看得过于悲观,只强调那些消极的方面
“要知道你还有很多长处,一切都会过去,都会好起来的……”这话本身是可以让人感到满意的,但在整个会谈中,却会淡化来访者自身的问题。
这种情境真的让人太受不了了,你会越来越难过的。”这也许是真的反映了对方当时的心境,但这种会谈的持续只能使对方陷入沮丧和困惑之中。
积极关注要求治疗者持续地寻找来访者身上的长处和积极方面,与此同时,直接、明确地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工作
治疗不是帮助来访者把问题抹平或化小的过程,而是帮助来访者正视他们置身其中的世界的过程
尊重和温暖
尊重(respect)来访者要求治疗者要能接受对方,能容忍甚至接受对方的不同观点、习惯等
来访者都是带着问题前来治疗或咨询的,当他暴露了自身问题之后,本身就处于易受伤害的地位,而且此时会变得异常敏感。作为治疗者没有权力而且也绝不应该轻视对方。治疗者强于来访者的仅是与治疗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有时你会碰到来访者有不同意见,他们表达给你听,然后问你的看法。要做到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可采用下列一些说法,如:“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讲得非常清楚,我懂你的意思了”等
若你觉得不能同意对方的说法时,还可以这样表述:“虽然我对这事儿不这么看,但我能明白为什么你会这样想”“我也许不能同意你的这种说法,但我仍认为你有权这么看此事”等。
温暖(warmth)是治疗者对来访者的主观态度的体现,它无法用语言表达,而是以某些人类交往中最基本的成分来表现的。比如语气、姿势、面部表情等。温暖要求治疗者把组成他自身态度的每一种成分都动员起来,以表现对来访者的关心。
一个冷漠的治疗者可能是个称职的专业人员,但在他那种职业的面孔背后却可能潜隐着对来访者无意识的敌意和嫌恶。
只有治疗者真正关心来访者的命运,真正达到共情的境界,温暖才会从他的言谈话语、姿势、动作、眼神、表情中流露出来
温暖不是一种技能,是没有办法借助实践、练习去发展它的。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有待于治疗者自己去开发。而对于治疗者,它又是很重要的,其重要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创造出一种有助于来访者发生变化的治疗气氛
真诚可信 genuieness and authenticity
要开诚布公地与来访者交谈,直截了当地表达你的想法,而不要让来访者去猜测你谈话中的真实含义或去想象你所做的一切是否还提供了什么别的信息
你不要去扮演想象中的十全十美的治疗者,你就是你自己
真诚可信这里面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治疗者要真实地对待自己;另一方面要真诚地对待来访者
不能把真诚简单地等同于要说实话。如治疗者并不关心对方,那么他讲的实话就有可能缺乏对对方的积极关注,因而会有碍于治疗的顺利发展。
案例
一位来访者在上一次来访中,答应了要回去做给她布置的家庭作业,但在第二次来时,却说并没有做那些家庭作业
来访者:我没做那些作业,您会不会很生我的气呀?
治疗者:我希望你能认真做那些作业,你没完成作业我感到有些失望。
这里如果治疗者采取掩饰的态度说“我怎么能跟你生气呢,不会的”,那么来访者就会想对方可能是生气了,只不过作为治疗者不好表示而已。下次再有什么事她就会小心谨慎地说了,或者先编上一套理由再讲
有别的治疗者会说“没什么,现在我们还是来看看今天要谈的问题吧”。这样的治疗者是想转移对方的注意力,避免正面回答来访者的问题。但此时他却可能把真正重要的问题——来访者为什么没完成作业的原因漏掉了。而且对方仍可能会猜测“我没做作业他可能感到不高兴,但由于他是干治疗工作的,只好仍耐着性子听我说。可他怎么不问我为什么不想做那些作业呀?也许他并不真正关心我的事儿,只是为了完成他自己的工作……”
来访者:(停顿片刻)……那您还愿意给我治疗吗?您会不会觉得我这人不可救药了?……
治疗者:(微笑)我并没有那样想过。我刚才说你没做作业使我感到有些失望,这并不是说我对你这个人感到失望。我想你没有完成交给你的作业可能会有你自己的原因和道理。现在,你能跟我说说为什么你没做那些作业吗?
与治疗有关的其他影响因素 action dimensions
具体化(concreteness)
具体化在治疗中是指要找出事物的特殊性,事物的具体细节,使重要的、具体的事实及情感得以澄清
会谈的基调和深度常常与会谈中是否涉及具体问题有关
澄清具体事实
案例
治疗者:你能给我举个具体的例子吗?你说你有些事老要去想,放心不下,那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来访者:反正是看书时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含糊的回答)。
治疗者:那么最近的一次你看书时看见什么就看不下去了,想到什么了?(具体问题)
来访者:比如我看到一个化学公式,就想为什么结果会产生二氧化硫(SO2),以前的知识我是不是还记得。然后又想为什么两个氧和一个硫结合,为什么不与两个硫结合。由这儿又想到氧原子和硫原子的电子数……(具体回答)
有变态心理学方面知识的人看到这里就会明白来访者所谓的“有些事老要去想”的问题,是一种强迫性思维的表现。
如果不具体问,并让其举例而只是让对方表述,比如问对方:“都想过什么?”对方可能回答:“什么都想过,有时是这个,有时是那个……”这样治疗者可能仍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治疗者在治疗中,应注意搞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或者对方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又有什么情绪、情感的变化等
会谈出现迷雾时,可以借用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能给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使事情得以澄清
搞明白来访者所说的词汇的具体含义
有些治疗者往往习惯于猜测对方所说的某个词、某句话的意思,这样做有可能猜对,但更多的时候猜测与推测是站不住脚的。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及时地、直截了当地问对方:“你所说的……是指什么?”或“你理解的……是什么意思?”
还有的时候,来访者会有一些与他自身环境背景有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治疗者一旦发现就应及时了解其含义
即时化(immediacy)
帮助来访者注意“此时此地”(here and now)的情况
治疗者需要影响来访者,使之讲出他们当时的想法和感觉
案例
来访者:我和他结婚这么多年了,想不到他还提出离婚,我真难过,难道那么多年的夫妻感情就这么容易一笔勾销吗?
治疗者:那您现在是怎么想的呢?来访者:我也说不清我是怎么想的,他做了那么多对不起我的事,我怎么还下不了决心呢?别人都不理解我,觉得他已不可救药了,觉得我在哪方面都可以独立。过去家里很多事都是我一个人管的……
治疗者:那么您对他现在是怎么看的呢?
来访者:我也恨他,可又可怜他,心里总放不下他。总希望还能像过去那样,将来退休了两人在一起……唉,我真搞不清自己的感情是怎么回事了……
治疗者:您总觉得您现在搞不清自己的感情是怎么回事,是吧?(来访者点头)那我们先来看看您现在对他都怀有哪些感情和想法好吗?
来访者:(点头同意)……
治疗者:您刚才说又恨他,又可怜他。除此以外还有些什么想法呢?
即时化的另一个内容,是指治疗者对来访者与自己的关系要敏感,对来访者指向治疗者的言语、行为、情感应予以必要的反应
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对来访者的情感体验及行为及时地进行反馈,亦有助于会谈过程的进行和治疗关系的深化
案例
一个初来心理门诊时,不愿谈自己的事情与问题的女中学生,过了一会儿不知不觉地谈起了自己的事情,治疗者就说:“现在你能主动谈自己的事情了,我很高兴。”
她开始感到很紧张,后来能较放松地笑了,治疗者就说:“看你都笑了,现在感觉好些了,是吧?”
此外,当对方谈到难受之事时,治疗者也可及时点出对方的感觉:“你感到很难受,是吗?”“看得出来你觉得心理负担很重,很难受”“你虽然在笑,但实际上你觉得这事儿并不好笑,你提起这事儿时心里并不好受”,等等。
即时化鼓励来访者更多地暴露自我,也是在促进他们与治疗者进行更为开诚布公的交流
对峙(confrontation)
对峙的意义不是要告诉来访者他做错了事情或者说对方是个坏人,而是要向来访者直接指出其存在的混乱不清、自相矛盾、实质各异的观点、态度或言行
在治疗过程中,“对峙”与其说是把来访者自身的矛盾揭示出来,倒不如说是在与来访者讨论这些矛盾更为确切
三种类型的矛盾
来访者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
案例:一位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尽管她在一所普通高中里只是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但她却坚持认为自己才华出众,报考大学时只准备填两个一流重点高校,其他学校一概不去。而了解她的老师、同学都认为她若能考上一个一般的学校已是不错了
由治疗者引出的对峙应能说明人的能力、体力的限度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以适当的方式使对方自己认识到这一点
来访者的思维、感受与其实际行动之间的差异
案例: 一位男大学生说他从未害怕过考试,尽管事实是每逢考试他的体重都会下降,而且每天吸烟量增至20支,每晚入睡变得困难,甚至失眠。这些情况表明他对考试总是焦虑紧张的。
在遇到这类情况时,治疗者需要详细了解与来访者所谈的思想、感情、观点等所有可能有关的细节,以搞清问题的真正所在。在对峙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理解对方,因为他们往往是在有意无意地掩饰某些东西。
案例: 一位青年妇女说她与丈夫感情极深,关系很好,对丈夫什么都满意,但她与丈夫却很久没有同床了。
来访者想象中的世界与治疗者所看到的真实的世界之间的差异
案例: 一位女中学生总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完美的人存在,她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人。她觉得找到了一个自认为完美的人——一个比她大几岁的女青年,认为对方无私、乐于助人、乐观、大方、聪明、能干、好学、上进、朝气蓬勃。但接触一段时间以后却发现了对方消沉的一面,由此觉得对这个世界非常失望
案例: 某位男青年,一定要找一个他理想中的贤妻良母式女青年作为他的终身伴侣。他有许多固定的条件,缺一不可。他找了很久,见到的人总有某方面的缺憾。他感到困惑,但仍不准备放弃任何一个条件……
对峙意味着治疗者要帮助来访者看到他们所憧憬、想象的那些完美、理想的事物是不真实的,帮助对方正视人类其实是生存在不那么完美的世界的
五种对峙的类型
体验式
治疗者在发现来访者所说的关于他自身的情况与治疗者体会到的来访者的情况之间的矛盾时的反应。
教导式
当来访者对有关教育、职业、社会领域以及治疗过程的信息了解有误,信息缺乏,或需要寻求这类信息时治疗者与之的对峙情况
强力式
在治疗者集中注意力于来访者问题的根源上时发生。
微弱式
发生在治疗者强调来访者应负的责任和其病理问题时
鼓励式
治疗者对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以某种积极的方式行事时所给予的鼓励或对其被动的行为不予鼓励的对峙方式
对峙的正确使用
对峙应在高级准确的共情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对峙就可能是无效的,甚至对治疗具有破坏作用
治疗者对对峙的应用应是试验性的
对峙是涉及来访者本人以及治疗者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交流的方式之一,其先决条件是对峙者之间已建立了某种程度的相互关系
对峙应以逐步接近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使来访者有机会同化治疗者所说的东西,使对峙更为有效
对峙一定注意要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建立以后再运用,否则来访者有可能产生愤怒情绪和防御、抵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