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语文的教学解读通常分两步走:先从体式特点入手,着眼于这一类的特点和“这一篇”的个性,梳理文本的关键点。然后从学生的角度考量:学生在自行阅读课文时,能否看出这些关键点?是否能联系上下文合适地理解和感受这些关键语句?如学生不能自行看出这些关键点,还有什么困难,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或许会出现哪些问题?
1.备课时,通常先粗粗浏览课文,接着翻看《教学参考用书》,了解课文的要点及其教学意图;然后网上查这篇课文的教案和课件,略作修改,完成备课教案。通常按一套较固定的模式分析课文。比如:“写人的记叙文”,写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说明文”,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文语言;“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备课会投入较大力气,仔细琢磨课文,按照自己的想法有选择地使用《教学参考书》中的某些解读结论。一般的课文,主要凭借《教学参考书》,按教学的常规进行课文教学。有些实在没什么讲头的课文,按知识点过一遍,讲解其中一些重点字词,带着学生读读背背;有时还改为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完成课后作业。
3.习惯于独立分析课文,备课时会参考较多的资料。课文解读往往能在《教学参考用书》之外另辟蹊径,读出一些新意;对课文作者的观点,或有不同意见:对通行的课文分析及其解读结论,或有不同看法;常能找出课文在语言表达或写法上的一些亮点,或开发出某种较为新颖的解读角度;有些课文挖掘较深,有自己的较为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