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抗原
这是一个关于第三章抗原的思维导图,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细胞(TCR)、B细胞(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并能与之结合,发挥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两种基本特性。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生成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而抗原性则是指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这是一个关于第五章补体系统的思维导图,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和组织液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不耐热蛋白质,是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分子,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这是一个关于第四章抗体的思维导图,定义: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这是一个关于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的思维导图,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抗原Ag
能与T细胞的TCR或B细胞的BCR特异性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抗体,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的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
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半(不完全)抗原
不具备免疫原性,具有免疫反应性
但与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
载体
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
抗原表位
概念
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化学本质
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和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抗原结合价
1个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总数
天然抗原:一般由多种、多个抗原表位组成——多价抗原
类别
T细胞表位
识别由APC加工后与MHC结合的复合物
表位性质:蛋白多肽
表位类型:线性表位
由连续线性排列的氨基酸构成
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位置
B细胞表位
无需APC、MHC参与
表位性质:蛋白多肽、多糖、脂多糖、核酸
表位类型: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
若干氨基酸或多糖残基等不连续排列、但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形成的特定构象
表位位置: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
共同抗原表位
定义:不同抗原间可能含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抗原:含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原诱生的抗体或活化淋巴细胞不仅可与自身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还可以与其他抗原中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反应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性的因素抗原
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
异物性
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
免疫系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自己”物质产生耐受,不能识别;对“非己”物质能识别
化学属性
蛋白质 ;多糖 ;脂类、核酸
分子量
抗原的分子量越大,含有的抗原表位越多
分子结构
直链氨基酸,免疫原性弱
含苯环氨基酸,免疫原性强
分子构象
变性后构象表位的改变可以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
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结构也可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抗原性
易接近性
氨基酸残基侧链位置的不同→抗原表位与淋巴细胞表面对应抗原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
物理性状
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
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宿主的特性
遗传因素
MHC基因多态性及其他免疫调控基因差异
决定个体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与否及应答程度不同
年龄、性别、健康状态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剂量太低或太高均不引起免疫应答
重复进入,引起强免疫应答
途径: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口服
第三节 抗原的分类
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
胸腺依赖性抗原
TD-Ag(T细胞依赖性抗原)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
非胸腺原来抗原
TI-Ag(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
TI-1Ag
使不成熟和成熟的B细胞应答,有B细胞丝裂原性质
细菌脂多糖LPS
TI-2Ag
使成熟的B细胞应答,无B细胞丝裂原性质
肺炎球菌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
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
异嗜性抗原
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物种间的共同抗原
溶血性链球菌/肾小球基底膜→急性肾小球肾炎
溶血性链球菌/心肌→心肌炎
大肠杆菌O₁₄/结肠黏膜→溃疡性结肠炎
异种抗原
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
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
细菌外毒素、类毒素(百白破)
抗毒素(马血清):是抗体也是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
ABO血型抗原
Rh血型抗原→新生儿溶血症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白细胞抗原HLA)
介导人体间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移植抗原
自身抗原
隐蔽的自身抗原
眼晶体蛋白、甲状腺球蛋白、精子
修饰的自身蛋白
药物成分使自身组织细胞发生改变
独特型抗原
抗原的来源
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
合成方式
天然抗原
人工合成抗原
颗粒性抗原
可溶性抗原
第四节 非常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定义:以极低浓度(1~10ng/ml)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的T细胞克隆的强抗原。
作用特点
具有强激活T细胞作用
不受MHC限制
非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
二、佐剂
定义: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弗氏佐剂
完全:含灭活的结核分枝杆菌和矿物油
不完全:仅含矿物油
佐剂作用机制
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长抗原在体内的潴留时间
刺激抗原提呈细胞、增强其对抗原的加工提呈能力
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生物学作用
提高免疫原性
提高抗体的滴度
改变循环抗体的类型
促进炎症的发生
三、丝裂原
定义:又称有丝分裂原,为一种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作用机制: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进行有丝分裂,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
特性比较
结构特点
复杂,含多种表位
子主题 2
表位组成
B细胞和T细胞表位
重复B细胞表位
T细胞辅助
必需
无需
MHC限制性
有
无
激活的B细胞
B2
B1
免疫应答的类型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
IgM、IgG、IgA等
IgM
免疫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