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六章免疫耐受
这是一个关于第十六章免疫耐受的思维导图,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表现为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免疫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着正常的免疫应答。这种现象与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有本质的区别,后者通常表现为机体对各种抗原均呈无反应或反应低下的状态。
这是一个关于第五章补体系统的思维导图,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和组织液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不耐热蛋白质,是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分子,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这是一个关于第四章抗体的思维导图,定义: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这是一个关于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的思维导图,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免疫耐受
免疫无应答
概念: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不形成特异性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状态
分类
非特异性:免疫缺陷、免疫抑制
特异性:免疫耐受
概念: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产生的免疫无应答状态。
特点:具有高度特异性,只对特定的抗原不应答,对不引起耐受的抗原,仍能进行良好的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的形成
一、抗原因素
1.抗原的剂量
高剂量抗原→高带耐受
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Tr活化→T/B耐受
低剂量抗原→低带耐受
不足以诱导有效应答→T细胞耐受
TI抗原高剂量→B细胞耐受
TD抗原低剂量→T细胞耐受
TD抗原高剂量→TB细胞耐受
2.抗原类型及剂型
小分子可溶性蛋白单体:不易被APC摄取提呈→耐受
3.抗原免疫途径
门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或皮内注射
口服抗原→局部黏膜免疫、全身耐受
4.抗原持续存在
没有APC提供的共刺激信号,单纯被自身抗原反复刺激的T细胞→凋亡、免疫耐受
5.抗原表位的特点
N端氨基酸→耐受原→诱导Treg细胞活化
C端氨基酸→活化抗原→诱导Th细胞活化
二、机体因素
1.年龄及发育阶段
耐受的诱导:胚胎期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最难
2.生理状态(免疫抑制措施的影响)
全身淋巴组织照射、免疫抑制剂
3.遗传背景
免疫耐受的机制
一、中枢免疫耐受
概念: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细胞和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1.T细胞免疫耐受
克隆清除:高强度信号易于诱导细胞凋亡
调节性T细胞:稍低强度的信号更倾向于诱导nTreg产生
2.B细胞免疫耐受
克隆清除:表达的BCR能与自身抗原呈高亲和力结合→细胞凋亡
受体编辑:重新激活Rag酶,合成新的轻链
细胞失能:下调mIgM,使其失去识别抗原的能力,进入外周
二、外周免疫耐受
概念:成熟T和B淋巴细胞在外周遇到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1.克隆清除
高水平、持续的抗原刺激→T细胞反复活化→上调Fas及FasL→活化诱导的细胞凋亡
2.免疫忽视
低亲和力TCR或低浓度自身抗原→不足以活化初始T细胞
3.克隆失能或失活
不能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缺乏第二活化信号
4.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
Treg→IL-10、TGF-β→抑制DC、Th/CTL
5.免疫豁免部位抗原在生理条件下不致免疫应答
生理屏障、抑制性细胞因子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意义
生理性耐受:自身耐受,对自身组织抗原不应答(如打破→自身免疫病)
病理性耐受:对病原生物,肿瘤抗原不应答→持续感染、肿瘤
建立免疫耐受——治疗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1.口服或静脉注射免疫原
2.使用变构肽配体
3.阻断共刺激信号
4.诱导免疫偏离
5.骨髓和胸腺移植
6.过继输入抑制性免疫细胞
打破免疫耐受——治疗慢性感染和肿瘤
1.阻断免疫抑制分子
2.激活共刺激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