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考研,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后修正为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个层次为缺失性需要,后三个层次为成长性需要。该理论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也就越强,潜力也就越大;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所有生物都有对食物和水的需要,但只有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初中心理课教学内容,涵盖了多个具体话题和活动,如“开学第一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期末总结”帮助学生反思成长,“思维训练”与“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适应力,“社交与人际关系”部分则深入探讨了友谊的维持、拒绝与赞美、亲子与师生交往等话题。
本图整理精神分析发展的脉络框架和重点任务的重要理论,包括人际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当代弗洛伊德修正者、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弗洛伊德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普心第十章 动机、需要与意志
动机概述
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
激活
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指向
维持和调整
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生理动机
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是以由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社会动机
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利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动机等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重点)
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型的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
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动机理论
动机的早期理论
本能理论
詹姆斯: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
麦独孤(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他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
洛伦茨: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
弗洛伊德: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动力是由与生俱来的本能驱力决定的
驱力理论
伍德沃斯: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驱力是个体由于生理需要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赫尔:提出驱力减少理论
唤醒理论
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三个基本原理
人们偏好最佳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的关系是一条倒U形曲线
简化原理:重复的刺激会降低唤醒水平
个体经验偏好原理:个体经验对偏好有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复杂的刺激
诱因理论
由斯彭斯提出,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能是复杂的事件和情境。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动机的认知理论(6)
期待价值理论
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归因理论
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把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称为控制点:内控强调结果由个体的自身行为造成或由个体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决定;外控强调事情是由个体之外的因素导致的。
海德的归因理论
人们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两种: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们常使用的两个归因原则
共变原则
排除原则
韦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维度有三种:控制点(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影响个体今后努力的行为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强调努力归因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能力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
自我决定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有机体一直在争取自主性、自我决定感与他人归属感,以满足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感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
自我功效理论
班杜拉提出
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
效果期待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断,这种推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四种途径:
个体经验(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
成就目标理论
德韦克和尼克尔斯提出:成就目标是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觉知
评价成功的标准和原则(3个)
任务标准
自我标准
他人标准
人们对能力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
能力实体观
能力增长观
成就目标分为
掌握目标:把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 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会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
掌握趋近目标
掌握回避目标
平崔克把趋近-回避状态引入掌握目标
成绩(表现)目标:把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 认为只有赢才是成功,依据他人标准,会选择较难或较易目标
成绩趋近目标
成绩回避目标
艾略特把成绩目标区分为, 后者旨在避免消极的活动效果
逆转理论
阿普特尔提出,人的心理需要是对立的,概括起来有四对相反的原状态:
目的-超越目的
顺从-逆反
控制-同情
自我中心-他人取向
需要的种类
按指向对象分为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按起源分为
自然需要
主要由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引起
社会需要
需要的层次理论(马斯洛)
理论内容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包含1954年补充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
理论观点(6)
这五种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但自我实现的需要成人后才出现
层次越低的需求出现得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他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高层次的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需的,但是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又叫生长性需要。
需要层次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不同的人对需要的追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况
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成为推动个体活动的主要动力,而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是当前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层次性)
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需要层次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低级需要满足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如舍生取义。
意志
非考纲范围
意志的特征
目的性
随意性
意志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受意识支配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坚韧性
意志行动过程
准备阶段
行动阶段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双趋式冲突
遇到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又具有同样强度的目标,但两个目标不能同时都获得
双避式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目标
趋避式冲突
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多重的趋避式冲突
人面对多个目标时,每个目标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另一个,必须进行多重选择叫多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的品质
独立性
果断性
坚定性
自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