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000个铁粉:打造个人品牌的底层逻辑 2024.8.1
1、一旦我们与用户之间建立了强信任关系,那么成交就变得简单许多。归根结底,我们卖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人格;用户购买的也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种价值观认同。2、专业度就可以帮你在粉丝心中建立认可度。任何一段关系的升华都不可能依靠讨好与取悦,你要能真切地解决对方的实际需求与问题。要么能解惑,要么能解忧。3、现状和期望之间的落差越大,这个需求就越有可能成为刚需,比如,高尔夫球之于商务、美妆之于女生、成长提升之于职场人士等。4、反复曝光。曝光的目的在于让用户对你看得见、摸得着,在用户心智中持续刷存在感。毕竟用户心智空间有限、注意力容易分散。就连深入人心的可口可乐、苹果系列产品,每年都会在各大媒体平台投放广告,为的就是告诉用户:我还在、我来了。5、打造个人品牌并不是要你讨好、改变所有人,而是要吸引、连接同频的人。你越真、越强,主动找你的同路人就越多。6、我不想在这么慌乱、困难的时候去赚同样慌乱、困难的用户的钱。我想趁这个机会攒能量、攒产品,为明年、后年甚至更远的未来做铺垫。我更想试试我能不能玩好这一场无限游戏。
编辑于2024-08-02 16:52:01涵盖了阅读、学习、运动、健康、家庭、关系、旅行、社交、个人成长、写作与反思等多个方面。更勇敢、更顽强,更有力量承受人生的风风雨雨,走出自己的道路。
1、品质重于数量。对着装比较讲究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衣服的档次。如果你过去经常买200元一件的衬衣,那么建议你少买2件,直接花600元买一件就好,花的钱一样多,但是穿得更有品质。 2、工作时间可以设置4~6小时,学习时间至少设置2小时,以保证自己超越性地成长。 3、忙事业、忙赚钱,是一种能量的外放,如果持续外放,会让身体和意识的能量逐渐降低,而关注我们自己则是能量的内收。比如在太阳下散步,感受阳光穿透皮肤、补充身体能量的感觉;在海边眺望,感受大海的宽阔,聆听海浪的声音,从自然中获取能量补充给自己;静坐一会儿,放下所有的思绪,把忙乱的心收一收,慢慢地感受它;还有人会练习瑜伽、打坐、放空自己等,这些都是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在本我,是一种内收。这并不是说不要忙事业,恰恰相反,越多关注自己,会越有力量做更多的事,做更正确的事。
1、小说写作的技能训练旨在激活作者的写作潜能,培育和提升其叙述故事的冲动、感觉和能力。 2、作者用小说场景中某个人物的主观感知来描绘场景。因此,被描绘的小说场景已不是纯客观的场景,场景中的人物、事情和器物、景观等都被投射了该人物的意识和情感。 3、言说式展示是指作者借助人物的言说行为或言说内容来呈现该人物所处场景中的事件,引导读者从人物的言说活动了解小说场景中正在发生的事件,如同观众观看舞台上的演员表演剧情一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涵盖了阅读、学习、运动、健康、家庭、关系、旅行、社交、个人成长、写作与反思等多个方面。更勇敢、更顽强,更有力量承受人生的风风雨雨,走出自己的道路。
1、品质重于数量。对着装比较讲究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衣服的档次。如果你过去经常买200元一件的衬衣,那么建议你少买2件,直接花600元买一件就好,花的钱一样多,但是穿得更有品质。 2、工作时间可以设置4~6小时,学习时间至少设置2小时,以保证自己超越性地成长。 3、忙事业、忙赚钱,是一种能量的外放,如果持续外放,会让身体和意识的能量逐渐降低,而关注我们自己则是能量的内收。比如在太阳下散步,感受阳光穿透皮肤、补充身体能量的感觉;在海边眺望,感受大海的宽阔,聆听海浪的声音,从自然中获取能量补充给自己;静坐一会儿,放下所有的思绪,把忙乱的心收一收,慢慢地感受它;还有人会练习瑜伽、打坐、放空自己等,这些都是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在本我,是一种内收。这并不是说不要忙事业,恰恰相反,越多关注自己,会越有力量做更多的事,做更正确的事。
1、小说写作的技能训练旨在激活作者的写作潜能,培育和提升其叙述故事的冲动、感觉和能力。 2、作者用小说场景中某个人物的主观感知来描绘场景。因此,被描绘的小说场景已不是纯客观的场景,场景中的人物、事情和器物、景观等都被投射了该人物的意识和情感。 3、言说式展示是指作者借助人物的言说行为或言说内容来呈现该人物所处场景中的事件,引导读者从人物的言说活动了解小说场景中正在发生的事件,如同观众观看舞台上的演员表演剧情一样。
1000个铁粉:打造个人品牌的底层逻辑/伍越歌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3 ISBN 978-7-115-58248-5
序
社交媒体的发展,让很多人将个人品牌误会为社交媒体账号上的粉丝数。我觉得这是对个人品牌最大的误解。过度追求粉丝数——背后反映的心态是唯数据论——这导致很多人的动作变形。比如,通过运营快速涨粉,通过裂变快速涨粉,通过营销快速涨粉,通过炒作快速涨粉,通过追热点快速涨粉
那么,当你和别人一样时,何来定位? 我很喜欢伍老师的个人使命:“帮助每个有一技之长的人,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
要想获得成功,你必须找到一匹可以驾驭的好马。 什么意思? 赛马场上,获胜次数最多的骑师不一定体重最轻、头脑最好或是体能最强。最好的骑师未必能赢得比赛,而赢得比赛的骑师通常拥有最好的赛马。 在你的人生中,你甚至不需要1000个铁杆粉丝,有时候你只需要1个就可以
2010年凯文·凯利(KK)第一次来中国的策划以及《失控》的出版,后来这本书竟然成为科技互联网界的一本奠基之作。KK提到的1000个铁杆粉丝理论启发了微信之父张小龙,张小龙甚至在早期招聘时,会刻意留意来应聘的产品经理有没有读过《失控》,如果读过,立马拍板招进来
我问他,当时怎么看我的文章。他说他完全看不懂,根本不知道我讲了什么!他说他想找一个不在那个圈子里的人。因为圈子里很多人已经有点老油条了,得找一个不油的人
比如我身边很多拥有百万、千万粉丝的大V和公司创始人,他们碰到困难时,首先还是向身边的人打听。他们做最重要的决策时往往要听听身边人的看法。当他们看到一个有光环加持的人时,他们会去掉这些光环,去看这个人的“作品”及“人品”
起初,伍老师希望将这本书命名为“人格经济”。人格经济,就是基于每个人的品格所延展的经济效应。我曾经在我的线下私房课中说,巴菲特其实没有太多粉丝,他只有十万粉丝,而这十万人是用真金白银给他投票的人。HBO拍过一部关于巴菲特的纪录片,在这个片子里,巴菲特说:“我从不管华尔街的人怎么评论我,我只关心我的股东怎么看我。”巴菲特的“粉丝数”比很多百万大V的“粉丝数”少多了。但他的粉丝是每个人至少拿数十万美元给他投票的。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一股股票是42万美元
给巴菲特投票的人,都是他所在公司的投资者,他们用自己的真金白银来表达对巴菲特的信任。在伍老师的书里,这样的关系,是他更认可的“粉丝”关系,这样的粉丝关系反而是建立在更加平等、基于价值认可的信任基础之上的深度关系。而社交媒体上因为一个搞笑视频而获得的“粉丝”,关注成本很低,取关成本也低,粉丝和博主之间,并没有建立真正的联系。这就好像你在老家县城的广场,看到一个人在那里表演了一段胸口碎大石,你在现场点了一个“赞”(假设现场真有这么一个按钮),这只能算关系的开始
有些人有一百万粉丝,可是找不到投资人、合伙人;有些人只有几百个粉丝,可是有一帮人愿意相信他、支持他、陪他一起奋斗。谁的粉丝更有价值?谁的粉丝更有影响力?一目了然。乔布斯说,1个出色的人才顶50个平庸的员工。其实我觉得人和人的差距可能不止1:50,我甚至觉得是1:10000的关系——1个优秀的人才,顶10000个平庸的人。个人品牌也一样,你需要努力去找、去吸引一个以一当万的人,而不是通过“派红包”等各种手段吸引看似规模庞大、却稀释价值的粉丝。看起来1000个粉丝好像很少,但从关系的维度来看,如果谁能建立1000个极其深度又高质量的关系,我相信这1000个粉丝产生的价值是无限的
好的产品需要什么样的包装,比如辨识度、专业度、连接度与价值度。我认为他的这个框架能给有一技之长的人补上自己不擅自我包装、自我营销以及自我价值塑造的短板,但同时他的书又不是那么强的套路与技法
个人品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人品,不仅仅体现在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上,还体现在一个人的风骨、态度上,这是个人品牌的内核;作品,意味着你是否专业,能否解决他人的实际问题,这是个人品牌的核心武器
在一个五线小城镇创办了一家家具店,自创业第一天起,就给自己、给弟子们定下3条经商准则:永不卖次品,永不卖旧款,用最好的材料引领家具设计创新
其实,我们身边绝大多数人本身都拥有个人品牌,也就是说,是人品与作品兼具的人。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打造个人品牌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名字、口碑、实力目前仅仅被自己的亲朋好友及圈子内的人熟知,受众太小了,个人应有的价值没有得到释放,即没有“出圈”。那些潜在的客户、合作伙伴,那些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他们并不知道我们就是他们要找的、值得信赖的人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出圈的杠杆,比如,移动互联网。以它为媒介,我们可以把才能、个性、思想、理念,传播、扩散出去,让更多人看见,从而获得更多拥趸、更多“铁杆粉丝”。 这也是我为什么孜孜不倦地鼓励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去打造个人品牌。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帮我们解决了信息有壁垒、传播速度慢、客流量小等诸多问题,为我们搭好了舞台,给了每个人发声的机会,更为好人品与好作品兼具的人提供了一个出圈的机会。 这也导致今天的商业逻辑、客户购买的底层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3种。 第一种,需求驱动 当一个客户有了购买需求时,他会自行去市面上了解哪家公司的产品更好,进而决定在哪儿成交。在这种交易逻辑下,卖家是极其被动的。卖家不知道客户在哪儿、会不会信任自己、会不会选择自己的产品,只能任由客户挑选。遗憾的是,这种交易模式在今天的商业活动中,依然被绝大多数人使用。 第二种,环境驱动 环境驱动即周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比如,一个人看到身边的人都在买保险,家里人也提醒他给自己配置一份保险,在这种环境的驱动下,他的需求被激发了,货比三家,对比、分析、评估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及代理人后,与其建立了信任关系,完成交易闭环。 同样,在这种交易逻辑下,卖家依然是一个被动的角色,等着客户来挑选,眼巴巴地期待着与客户建立信任关系,完成交易。 第三种,信任驱动 此时,交易逻辑翻转过来了,即先建立信任,再谈其他。客户一旦跟卖家建立了信任关系,那成交还成问题吗?这不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吗?
一旦我们与用户之间建立了强信任关系,那么成交就变得简单许多。归根结底,我们卖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人格;用户购买的也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种价值观认同。 我把这种现象叫作“人格经济”。驱动这一切有效运转的,是那些高度认可、高度信赖我们的铁杆粉丝
1000个铁杆粉丝理论。在KK看来,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便足以养活自己。 什么是铁杆粉丝? 就是不论你卖什么,凡是跟你有关的,他都乐意付费购买;不仅自己买,还无偿地、自发地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购买;如果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他还会据理力争、捍卫你的形象。 一个拥有百万、千万粉丝的博主,不一定有1000个铁粉;但拥有1000个铁粉的博主,其变现能力不可小觑。 我们不妨试着计算一下,假设1000个铁杆粉丝每个人只给你裂变5个人,这5个人再分别给你裂变2个人,那么你背后站着多少人?10000人。这10000人,是欣赏你、直接跟你成交的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标记在你平台账号后面的那个数字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打造个人品牌,并不是要我们一味地吸引更多粉丝围观、追求粉丝数量增长,而是要吸引精准用户,经营好用户关系,把更多的普通用户升级为铁杆粉丝
获取铁粉的方法定义为“4°铁粉模型”,具体包括“辨识度”“专业度”“连接度”“价值度”
第一点,辨识度
让目标用户看到你的与众不同,一提到某个标签,粉丝能第一个想到你。辨识度的目的是让目标用户从看见你到记住你
你看,当你在目标用户面前极具特色时,他们就会把你铭记在心。换句话说,一个人只有被另一个人所记住,你们之间才有可能进一步建立深度关系,对方也才有可能成为你的铁粉。 辨识度的构建有3个关键要素,包括品牌定位、品牌名、人设
第二点,专业度
专业度就可以帮你在粉丝心中建立认可度。任何一段关系的升华都不可能依靠讨好与取悦,你要能真切地解决对方的实际需求与问题。要么能解惑,要么能解忧
以下几点是一名真正被认可的IP必须要做的基本功。 1.输出的内容是有体系的。 2.能创作爆款。 3.口头表达能力或写作能力过关。 4.有自己的代表作。 5.能持续输出
专业度让你能给对方交付,交付,不就是收获铁粉的路上最好的通行证之一吗?
第三点,连接度
许多拥有百万粉、千万粉的博主粉丝黏性差、变现难,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其连接度不够,甚至根本就没有连接度。没有连接,用户就无法被激活。 想要提升连接度,你可以问自己以下3个问题。 1.我跟多少名粉丝一对一交流过? 2.我跟多少名粉丝线下见过面? 3.我带多少名粉丝一起成过事?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践行一件事:每周至少给一个学员提供不少于一次的帮助。帮助大到给对方量身定制方案,小到进行真诚的关怀与问候
每给一个人提供一次帮助,我就好像在一家银行存入了一笔资金,这家银行叫“社交影响力银行”。我的“存款”在不断地增加,给我带来了远超预期的价值回报
与每一位粉丝见面。准确地说,是走到每一位粉丝身边,跟他们一对一地交流。比如,她会现场送粉丝一幅书法作品,真诚地与粉丝互动,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跟他们做朋友。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连接,使粉丝开始更好地了解她、认可她,并最终选择信赖她
第四点,价值度
如果说专业度是对你能力的认可,那么连接度则可以提升粉丝对你的信赖。 有了信赖,就有了铁粉,你又何愁没有客户、没有财富呢? 价值度,便由此诞生
4°铁粉模型=辨识度+专业度+连接度+价值度。辨识度,让粉丝记住你;专业度,让粉丝认可你;连接度,让粉丝信赖你;价值度,让粉丝奖赏你。4°铁粉模型的核心思想关注的不仅仅是流量,还有流量背后的人与价值
跟伍老师学,你可能不会短期内爆红,但会赢得越来越多的尊重
在我看来,这就是高手与普通人的根本差异。高手修的是尊,普通人求的是利。高手向内探索,提升自我,赋能他人,顺带变现;普通人不断向外求,求名、求利、求“火”、求好运,他们只关注自己,关注眼前的短期事务。 殊不知,爆红或暴富,对于个体来讲,并非好事,尤其是当你的人品与作品还不足以支撑这一切时,你就很容易“暴雷”。因此,越是在这个容易爆红的大环境下,我们越要耐得住寂寞,恪守价值追求
我之所以弱化流量的概念,是因为流量背后是人,流量源自好的内容,流量的本质是人心,流量已经从追注意力、追优质内容转变为追人。当一个用户、一个粉丝开始“追”你这个人时,恭喜你,你已经开始真正获得影响力了
在我看来,所谓爆红,并不是你要有铺天盖地的曝光率,也不是媒体平台上拥有千万粉丝、赚取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而是你的观点、思想、作品、方案,正面影响了多少人、帮助了多少人、促进了多少人。要想真正获得影响力、持续获得影响力,最简单有效的做法就是持续精进,持续给目标用户提供价值,如此,他们才会真正认可你、推荐你、捍卫你、助推你一直“红”下去
我一直有一个小小的使命:帮助每个有一技之长的人,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这里的有一技之长的人,并非指精通某项技能的“大家”“大师”,只要你是能解决问题的人、有态度的人、愿意正面影响他人的人,那么都可以算作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有可能真正打造出个人品牌
第1部分 辨识度:从被看见到被记住
把我们的个人特色、专业专长、价值理念、思想情怀等,精准、真实、真诚地呈现出来。 一个人之所以被另一个人记住,是因为这个人跟他人有所不同。这个不同,就是我们所讲的辨识度,它包含品牌定位、品牌名、人设等关键要素。 一提到某个标签,如果目标用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那么从一定程度而言,你的IP定位、你的辨识度,也就真正建立起来了
比如,通过目标用户能接触到的流量平台,如微信朋友圈、视频号、小红书等,持续公开表达自己的思想、价值观、生活理念,展现自己的才艺、生活状态……这种方式,显然可以达到一对多的效果,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内,你一个人可以影响更多你想要影响的人。你只有被更多人看见,才能吸引、筛选、连接更多的铁杆粉丝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许多高手不愿把面纱掀开、走进大众视野呢?跟许多学员深度交流后,我发现,当初影响他们公开表达的,除了所谓的“才华不足以支撑公开表达”,还有另一个底层原因: 没有分享欲。 不得不说,没有分享欲的人是做不好个人品牌的。你若不表达,那么没几个人能看见你,自然就没人会关注到你
那些对生活有向往、对事业有激情、对他人有热情的人往往更乐于且勇于公开表达(看看那些活跃在一线的艺人、名人、企业家就知道此话不假,好比一向低调的任正非,尽管很少公开露面,但“任正非内部讲话稿”也在四处流传,影响巨大);反之,那些生活平淡乏味、安于现状的人,更习惯于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被人看到
一个人是否喜欢公开表达,其实与他内心的能量指数息息相关[1]。换言之,一些人的公开表达欲之所以不强,是因为他们内心缺乏分享动机。这个分享动机既可以是利他的,如分享干货与方法论,帮助某人解决某问题;也可以是利己的,如分享自己的生活、情绪、喜好、荣誉,以此获得他人的点赞与反馈,从而滋养自己。不论利他还是利己,总之,这个人的内心世界里一定要有一股对明天充满期待与渴望的力量,抑或想要通过自身去影响、帮助他人的力量。这些动机越明确、越强烈,他们的表达欲也就越强,他们也就越有可能被更多人看见,与外界建立桥梁,逐渐影响他人心智,形成个人IP,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铁杆粉丝
打造个人品牌的目的从来不是成名、吸粉、搞钱,而是借助互联网媒介去呈现一个有点才能、有点意思的自己,去影响、帮助他人,让他们变得更好。你的目的越纯正,你的个人品牌之路就会走得越轻松,拥有更多铁粉的概率也相对越大
分享欲强,并不是叫你学会耍嘴皮子、斗嘴、一个劲儿地秀自己,这样的人显然不是在公开表达,而是在公开表现、公开作秀
选择平台:用个人品牌思维整合资源,精准出圈
是否符合个人调性
所谓符合个人调性,就是说这个平台的表达形式符合你的个人习惯、能发挥你的个人特色。拿线上平台来讲,在表达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短视频、音频、文字、图片。找一个你最舒服的表达形式来进入某个平台,对于你开始公开表达极为重要
我有个朋友出了本新书,他觉得直播是个很火的带货方式,就决定去直播卖书。我知道他的缺点是什么(在生活中,他极为内向,不善言辞,平日里跟陌生人交流时防备心极强),因此,我不建议他做直播。但一心只想卖书的他,不愿意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决定尝试一下。结果不出所料,销售数据很惨,甚至有些已经预定了书的读者也退货了。 问题出在哪儿呢?这位朋友在直播镜头里神情紧张、目光闪烁、坐立不安。这样的他,跟读者透过其文章所感受到的那个“才思敏捷”的专业形象截然不同。自我定位不精准的他,没有意识到镜头对面都是活生生的人。 可见,符合个人调性的目的是扬长避短。你只有让自己舒服了,用户才有可能舒服
平台用户是否精准
他们会来到这个平台吗? 他们会花多长时间在这个平台上? 他们来的频次有多高?
平台是否处于上升期
1.种子用户质量如何? 2.官方做了哪些投入? 3.官方愿意为创作者提供哪些支持?
也许线下平台的用户基数没那么大,很难马上影响很多人,但它的用户黏性是线上平台无法超越的,甚至可以说,一个线下用户抵得过上百个线上用户
品牌定位:找准赛道的3个锚点
一套构建个人品牌的方法,即“找自己”的方法,这会让你从一开始就大概率走上正确的道路。 我把这套方法归结为定位的3个锚点,分别是热爱、擅长、需求
热爱
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也许在别人看来困难重重、不可思议,但我们自己知道,不做这件事,我们才会真的苦不堪言。在我看来,读书跟看电影、追剧,其实是一回事。每次走进书房,看到新买的一箱书还没来得及看,我内心就十分着急,这跟有些人看到新剧更新了自己还没来得及看是一回事。 梁宁说,上天安排了一个人的命运,或者说给一个人使命,其实是给他一个爱好,一种真实的喜欢,一种叫作“瘾”的东西。 我们要找的,就是这个东西。一旦找到这个东西,大概率你会闪闪发光,而这个东西,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擅长
从新手到老手,从老手到高手,每一次转换都是一次打破,更是对自我进行更精确的定位的过程
需求
现状和期望之间的落差越大,这个需求就越有可能成为刚需,比如,高尔夫球之于商务、美妆之于女生、成长提升之于职场人士等
脱颖而出:打造差异化定位的4个秘诀
当你基于特定群体进行定位时,你的个人品牌相对而言也就更有竞争力。这会让用户觉得,你是懂他们的,你的解决方案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你是跟他们一起成长的
找对手(从各个平台搜索)—拆解对手的信息(同一主题的内容方向、维度)—绕开对手(锚定你的分支,并占领它)
3种。 (1)生活还原形式。专门以生活中的各类场景为话题,进行英文教学。比如,“在餐厅点餐,怎么用英文交流?”“入职新公司,怎么用英文介绍自己?”这种形式的好处是用户获得感很强,每次可以学会一个知识点;存在的问题是容易被模仿,甚至被超越。 (2)名家语录形式。搜集、剪辑一些名人的英文演讲,这类作品的点赞量往往很高,但需要注意版权问题。我们要明白,这类内容看似数据不错,但做这类内容的账号用户黏性不强,用户点的赞,不是给账号运营者的,而是给那个演讲的名人的。 (3)个人演绎形式。这是很令我惊喜的形式定位。比如,账号运营者亲自站在镜头前,绘声绘色地演绎各类单词的发音,以及各个国家的人怎么说英文等。他把知识点植入各类情景剧,很容易将人带入情境。这类真人出镜且带有情感交流的定位方式,用户黏性应该不错。 我们可以看出,相对来讲,形式本身的门槛并不高,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模仿。要想在形式上真正拥有竞争力,关键是给形式注入灵魂,即植入你的思想、价值观,而不是只关注行式本身。形式再华丽、再多变,如果没有灵魂,就没有生命力,就容易被对手复制、模仿
具体来说,怎样注入灵魂呢? 答案是,搭建一个载体。 你可以通过这个载体体现你灵魂深处的个性、情怀、思想、价值观。当然,前提是这个载体你能驾驭且热爱。这样,你就做到了灵魂(思想)与肉体(形式)的有效融合
形式差异化定位,一旦找到了灵魂,占领用户心智的便不再只是你的内容了,而是你这个人
反复曝光。曝光的目的在于让用户对你看得见、摸得着,在用户心智中持续刷存在感。毕竟用户心智空间有限、注意力容易分散。就连深入人心的可口可乐、苹果系列产品,每年都会在各大媒体平台投放广告,为的就是告诉用户:我还在、我来了
品牌名:如何起个自带流量的好名字
名字+专业定位
比如,你是名摄影师,名字叫张三,那么你的品牌名可以是“摄影师张三”或“张三教你拍美照”,既突出了名字,也彰显了身份
我个人特别欣赏的博主们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取名的,如我的一位擅长蒙氏教育的育儿博主朋友亚楠,品牌名就叫“蒙氏育儿亚楠说”
名字+态度
如果你走的不是“知识IP”的定位路线,或者专业领域不足以彰显你的内在价值,抑或你还想展现一下自己的个性,那么你可以尝试另外一种取名技巧:名字+态度
所谓态度,可以是你的价值观、个性宣言,或者你的思考,等等。 再拿张三举例,如,张三的打怪日记、张三就爱吐槽…… 这类取名方式的关键在于,你的“态度”要能反映你的真实个性或价值观,且这种个性与价值观符合你的人设及定位。不能什么词火用什么,或者一时兴起取名
保持一致
在不同平台的品牌名要尽可能保持一致
名字一致会让用户更快速地找到你、识别你,且能保护你的品牌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改变名字呢?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拓展新品类、打造新的子品牌时。 比如,樊登老师的个人号叫“樊登”,给自己的读书社群取名为“樊登读书”,所有想要涉猎的线上、线下平台均使用这一名称
面对要不要改名的问题时,我认为最应该问的其实是你的用户。如果你改名并不影响用户对你的认知和连接,反而能帮助你获得更高的人气,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反之,如果你一改名字,用户很难找到你,甚至不认得你,那你改名字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说到底,好的名字都是为了让更多的目标用户更好地靠近你、了解你,从而给你带来更多机会、更多好运
辨识度:让目标用户记住你的2个关键
在风格上,践行个性点
真正深入人心、拥有高价值的IP,首先一定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有自己的态度与观点,有自己的个性与原则,有自己的偏好与坚守
不少有影响力、公信力的人都颇有个性
也许在旁人看来,这些有个性的人满身是刺,不好相处,但其实,他们有着一针见血的真。这份真,让他们活出本我。 本我,不就是最舒服、最鲜明、最独特的个人风格吗?
我始终坚守与践行以下原则: 不上门(若要我上门谈判,只能说明我的影响力还不够,是我的问题); 不讨价(有人讨价,表明我的付出、我的作品在对方心中不值那个价格,是我的问题); 不应酬(我既不胜酒力,也不喜欢目的性强的社交活动,是我的问题)。 这三个“不”说到底是我个人的问题。我只有时刻要求自己做得更好一点。这是本分,也是本质,更是通往用户内心的最短路径
要想不被遗忘,就要做个对他人真正有用的人。 没有什么比用作品、用结果说话更酷的事了
打造人设:真实就是最好的人设
如果你的真情实感让某些人不舒服,进而对你有了看法,你应该高兴才对啊——你终于可以删除一个“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朋友了
打造个人品牌并不是要你讨好、改变所有人,而是要吸引、连接同频的人。你越真、越强,主动找你的同路人就越多。 记住,展现小缺陷能让你交到真朋友,能赢来真人气。我衷心奉劝你,不要再“端着”了
验收学员的内容创作成果时,我依照以下3个标准。 1.你的作品、内容有没有植入你的价值观? 2.你的价值观能否诠释你最真实的想法? 3.你的真实想法是否给你的用户带来了正向价值? 也就是说,真实的价值观建设首先要听从内心,其次要立场鲜明,最后要有真知灼见。 如果满足上述条件,我相信用户一定会深切感受到你人品、作品的魅力,进而被你圈粉
小白红利:普通人也能打造个人品牌
当你从一个普通人不断变得“专业”时,就会有更多见证你成长的普通人视你为榜样、偶像,愿意学习你、追随你
普通人除了做一个本地生活的服务者,还可以尝试做个人生活的分享者,分享你的日常琐事,分享你读过的书,分享你种的水果蔬菜,分享你的学习成长……总之,把你日常生活、工作中那些正面的、温暖的、真实的心情与故事展现给众人。如此坚持下去,你一定会吸引你的同频者,影响某一部分人
但我必须提醒你,所谓“个人生活的分享者”并不是简单粗暴地把你的日常生活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下来,然后点击上传。这样的做法几乎很难创造价值,所以没有太大的意义
不管你想要输出什么,不管你这个人有多普通,你分享个人生活的前提是:你还算是一个有趣的人。 这就是那些没资源、没背景、没绝招,甚至没颜值的普通人打造个人品牌的核心秘诀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有趣呢? 有趣绝对不是你多么搞笑、多会讲段子(尽管有些搞笑、会讲段子的人确实很有趣),有趣也不是你多么智慧、多会说话(尽管有些智慧的人、会说话的人的确很有趣),这里的有趣,要求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热爱生活的人不会发一些抱怨、无聊的内容去干扰用户;热爱生活的人不会把日子过得一地鸡毛,如一潭死水;热爱生活的人就不会丧失人格、毫无主见;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笑、爱身边的人,容易被那些美好而温暖的人、事、物所感动
事实上,热爱生活不光是打造个人品牌的基本素质,也是在这个世界谋求发展的一项硬本领。正应了那句话:爱笑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总结一下,普通人打造个人品牌的切入点有以下两条: 1.做一个用心的服务者; 2.做一个生活的分享者。 任选一个方向,认真做下去,相信结果不会太差。 任选一个方向,认真做下去,你也有可能收获众人的关注
我所说的公开表达,并不是指一天发几十条朋友圈,而是在即使没有任何直接收益的情况下,仍愿意公开分享自己的才能与思想
第2部分 专业度:从被记住到被认可
要想获取铁杆粉丝,光被人记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粉丝能在你这儿获得他要的解决方案,即你能真正帮助对方。因此,你要么在能力上变得更强,要么在情感层面变得更具同理心,也就是我们说的解惑或解忧。如此,你与用户的关系才能维持
专业度具体体现在:输出的内容是有体系的,能创作爆款,口头表达能力或写作能力过关,有自己的代表作,能持续输出。从被记住到被认可之间隔着一条“专业度”的河流。专业度做好了,认可度就来了
内容体系:做内容输出时,如何体系化运作
我们在公开表达、做内容输出时,一定要体系化运作。这就好比建一所房子,确定了地基,我们还需要提前设计好完整的户型图,确定配置多少间房、每间房的用途是什么、每间房的格局及装修风格又是怎样的,等等。如此,房子才能成型,且满足户主的实际需求
很多新手在线上平台公开表达时很容易犯的毛病是随意发挥。就像发微信朋友圈一样,想到什么就发什么,想什么时候发就什么时候发,毫无章法。微信朋友圈的确可以很随性(如果你不依靠它来打造个人品牌),但某个特定平台更像属于我们个体的一个“电视台”。既然是“电视台”,我们就要做好栏目规划、内容建设,要让关注它的用户知道,在你这里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内容
成体系的内容规划不仅能让用户感知到你很专业,还能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你、了解你,进而对你产生强烈的信任感
一个完整的IP内容体系搭建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秀肌肉”“展温度”“撩产品”
一、秀肌肉
秀肌肉是什么意思呢?表达、展示你的专业性
第一,基于你的IP定位、进入的赛道、塑造的身份,输出符合人设及定位的内容。比如,你是一个财经博主,那么就应该让关注你的用户看到并学习与财经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你是一个育儿教练,那么60%的内容就应该围绕育儿话题展开
第二,输出与人相关的内容。比如,讲你的企业、你的客户、你的团队、你的合作伙伴的故事,当然,还有你个人的故事。透过你与他人的关系视角来展现你的专业,比如,你是如何交付产品的、你是如何赋能他人的、你帮助什么人解决过什么难题,等等
一个人认可另一个人不完全是因为他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因为他具备某种让人信赖的特质。由此可见,在内容体系当中,还应设置一个栏目来展示你的温度
二、展温度
展温度,顾名思义就是在你的用户、读者、粉丝面前展示你鲜活、真实的形象。你的烟火气、你的灵气、你的喜气,乃至你的脾气,都可以真性情地表达出来。不论通过文字表达,还是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这一部分应该在你整个内容体系中占据30%的空间。从个人品牌打造的角度来说,它不仅可以锦上添花,还可以直接让陌生用户对你这个人的好感得到指数级增长
我个人的视频号开通至今只更新了三四十条内容,但在创作早期,我就做了体系化的布局。除了讲个人品牌专业知识,我还设置了一个音乐栏目,分享一些我特别喜欢并打动过我的歌曲。音乐栏目一推出,就获得了很多用户的喜爱,他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说“看到了一个文艺范的伍老师”,潜台词是看到了我的另一面
我的学员也常常给我带来正反馈。他们在内容模块中尝试“展温度”后,其用户黏性明显增强。他们有的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的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有的分享自己的小爱好……凭借此类展示,他们获得了不少关注。所以你看,展温度对个人品牌建设增色不少
三、撩产品
我之所以用“撩”,说白了就是不要将太多精力用在营销上,但这一步也不能没有。所以这一环节只占据非常小的比例,即10%
撩产品并不意味着不好意思谈钱。恰恰相反,撩产品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在我这里,“撩”只是一种方式,它建立在不打扰用户、尊重用户的前提下。一个好的产品,如果销售方式不对,即使用户很需要,也可能因销售方式不当而招致用户的反感,从而无法成交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样撩产品呢?请做好以下3点。 第一,选对产品。不论虚拟产品,还是实体产品,都必须符合你的人设,符合你大多数用户的实际需求。这是前提。 第二,包装你的产品。将你的产品植入你的内容。比如我们常提的“软文”。一篇好软文的首要任务是不引起用户的反感,即使用户知道你在带货。 第三,带货的频率不要太高。真正的高手会激发用户的需求与好感,进而让用户主动购买
当你按照这一原则搭建你的内容体系时,你的内容将不再单一、不再枯燥、不再同质化,用户对你的感知也会是专业的、有温度的、可连接的
打造爆款:打造爆款内容的4个底层逻辑
爆款内容指点赞数、评论数、阅读数均达到一定高度的内容。公众号运营者常常以“10万+”来表示该内容受欢迎;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博主特别喜欢拿点赞数来衡量作品是否火爆。这些数据的确能反映作品的热度,但在我看来,真正的爆款内容不应该仅仅靠这些来衡量,转发数及转化率才更应该受到关注
转发数代表有多少用户愿意将你的内容主动传播给他的亲朋好友,这体现了用户对你内容的共鸣与认可程度;转化率指通过这条内容,围观的人群当中有多少人关注了你的账号,或是愿意购买你的产品与服务,这体现的是用户对你这个人的信任度
当转发数与转化率提升时,你的点赞数与阅读数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我们在创作时不要本末倒置,要深度思考以下问题。 什么样的内容会让用户产生共鸣? 什么样的内容会让用户对我们产生信任感? 这样深度剖析,我们才能真正触达事物的本质,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引导更多人点赞上,而是把更多心思放在如何使后期传播更有效上
打造爆款内容的4个底层逻辑
一、帮你的用户发声
内容传播的本质,是你帮我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做到了我想做的事
这群人是在为我点赞吗?其实不是,他们赞的那个人叫于东来[2]。他们只是在为胖东来点赞吗?其实也不是,他们把转发与转化都给了我,感谢我说了他们想说的、做了他们想做的。可以这样理解:他们欣赏我做这件事的眼光与品位,赞赏我在这件事上的态度与认知
基于这一底层逻辑,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打造爆款内容的公式: 话题自带流量+戳中痛点,代替用户发声=自动传播,生成爆款
也就是说,你讲述的主题,自身要具有一定的热度,在此基础上,按照你的判断与见解,你要分析这个主题想表达什么。做了这些工作后,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交给用户吧,好的作品自然会被用户传播
需要提醒你的是,帮用户发声并不意味着要你迎合、讨好用户,恰恰相反,我们要坚持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与认知。在这个主题下,当我们的观点与认知和某些用户的观点与认知契合,或者帮助某些用户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时,我们就与用户产生了共鸣
二、表达你的态度
很多人创作的内容要么拾人牙慧,要么人云亦云。运气好,说不定还能火一阵子。殊不知,这样的作品,没什么生命力。没有态度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用户就很难通过作品认识、连接你这个人
是在面对冲突或诱惑时,能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说自己信奉的真话,做自己做得到的实事。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个性。在创作时,这种态度与个性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独特观点
我在招私教学员时最重要的一项评估标准是看对方有没有态度,有没有个性。如果没有,纵使他一表人才、特点鲜明、学历亮眼、家境优渥,那么,他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平台中脱颖而出
我坚持认为,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与标准,这不是耍酷,而是为了让自己舒服,同时不给他人添麻烦。 做人如此,创作内容更要如此。 你要基于个人的价值观与认知勇于表达。“勇”来自哪里?来自你的专业、你对自我的了解、你对他人的关心。逞口舌之快、匹夫之勇、哗众取宠等都不算“勇”
在内容创作上,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有态度呢?可以从3个角度入手:价值观角度、情感角度、干货角度
什么态度?有情有义的态度。 这就是我们说的,从情感角度构建自己的态度。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从情感角度入手往往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前提是你的情感是充沛的、真实的,不是为了渲染气氛而表演,否则就变味了。虚情假意的人往往拿捏不好情感的分寸
干货角度又怎么理解、表达呢? 顾名思义,干货角度更多的是提供解决方案与权威观点,你可以举一些名人教育孩子的方法论,陈述他们是如何理解父亲陪伴的,在那种状态下,他们的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你还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父亲对孩子的实质影响,等等。 你的态度代表了你专业的认知与价值观的走向,反映了你有没有真正地表达自己
三、做好选题
很多人每天都在更新内容创作,甚至持续日更,想着总有一篇(条)会成为爆款,但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战术上的勤奋难掩战略上的懒惰
我常常建议我的学员,尤其是初次进行内容创作的学员,与其日更,不如花更多时间去做选题,花更多时间去打磨一条内容,这样才更有可能使内容出圈。我甚至愿意称这样的做法为爆款战略
爆款战略的根本要素之一就是选题。那么,选题究竟怎么做呢?好的选题需要同时满足3个因素:有热点、合人设、高价值
(1)有热点。热点又可以被分解为短期热点和长期热点。什么是短期热点?“今日热榜”“百度指数”“微博热搜”都可以给你答案。什么是长期热点?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几乎每个层次的核心需求都是长盛不衰的热点话题
(2)合人设。合人设指的是选题一定要符合你的IP定位。我有个学员是立足传统文化的教育博主,有一天她义愤填膺地讲了娱乐圈当时的一个热门话题,结果掉了很多粉。她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是因为那条内容除了批评、情绪宣泄一无所长,并没有结合她的身份、专业知识对此进行解构,反倒让人觉得是在刻意蹭热度
是不是完全不能讲与自己定位不相关的话题呢?并不是。但我们需要将这类话题与自己擅长的知识有机结合。按理说,万物可以互联,内容也是。但前提是,你能从万物中找到适合你自己领域的切入口
(3)高价值。好的选题,一定带有某个解决方案,要么给人解忧,要么给人解惑。如果只是满足你的个人私欲,宣泄你的个人情绪,那么,这样的选题不如不做。那些被无数人点赞、转发的内容,一定是实实在在地给目标用户提供了高价值的内容
四、激活即时情绪
真正的爆款内容一定是带有情绪的,就像一个真实的人,应该有喜怒哀乐。一个人准确传达他的喜怒哀乐时,他的作品也就有了感染力,对方就能接收到他想表达的内涵
人一般会天然地被3种情绪触动,分别是幽默、愤怒、温暖,因此,人们更容易被传递这些情绪的内容点燃
(1)幽默。幽默的人总能给人带来快乐,幽默的内容也是。周星驰作品中的无厘头幽默,卓别林的黑白幽默,黄渤的高情商幽默……总让人意犹未尽。中国有句老话: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是逗人笑的人呢。在我看来,幽默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魅力。当然,在创作中,不要为了搞笑而搞笑,更不要试图用一些低俗的梗来逗用户发笑。要想真正提升你作品的幽默程度,你首先得做一个有幽默感的人
(2)愤怒。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愤怒?在被不公平对待、委屈、被误解等情况下,人往往容易愤怒。若你创作的作品中出现这些情境,用户的愤怒之情则很容易被激发,进而产生替你及你的作品打抱不平的冲动。许多爆款内容中都带有这样的情绪
(3)温暖。毋庸置疑,没人会讨厌、拒绝、排斥温暖的东西。在互联网上,有许多传递温暖的博主,如李子柒、房琪kiki。我很喜欢看她们的作品,作品中有一种治愈人的力量
你的作品如果具备上述3种情绪中的一种,也就具备了成为爆款作品的潜质。不论传递哪一种情绪,归根结底,我都希望你的作品不要干瘪、生硬。所谓人气,不就是看你的作品有没有体现你作为一个人的生气吗?
总之,搞清楚了打造爆款内容的4个底层逻辑,也就找到了那些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在进行内容创作时,你就可以有的放矢。这些方法也许不能百分之百帮你做出爆款作品(毕竟,时机与运气也很重要),但至少能帮你规避许多陷阱,不进行无效创作,找到做出好内容的最短路径,让你作品的转化率与转发数大幅提升
写作:打造个人品牌的硬核技能
第一个好处,写作是一种深度成长的方式。当你愿意静下心开始写作时,你就可以与自己对话。借助写作这种表达方式,你会很好地认识自己,明白自己在想什么、思考深度如何、有着怎样的情绪。这时,你几乎可以窥见自己身、心、灵各个方面的状态。换句话说,写作自带疗愈效果。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
林清玄就表达过自己对于写作的看法。 一个人活在世上,可能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然后什么都没留下就离开了尘世,因此我常鼓励别人写笔记,把生活、感受、思想记录下来,这样,一则可以时时检视自己生命的痕迹;二则透过静心写笔记的动作可以“吾日三省吾身”;三则逐渐使自己的思想清明有体系
写作除了能加速一个人的成长,还能提升一个人的品牌影响力,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社交武器。这便是写作的第二个好处
在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推动下,你的才能、思想可经由写作在同一个时刻影响成千上万人,也就是说,写作是一个拥有超级复利能力的影响力武器。被更多人看见了,个人品牌的种子也就开始生根发芽了
如果非要说创作技巧或评估标准,你只需要做好以下3点: (1)有逻辑; (2)有观点; (3)有真情
一言以蔽之,你要能真情实感地把一个东西讲得有理有据。说白了,你要能真诚地把话讲明白
写什么呢? 写你自己。 对。你无须写那些远方的、陌生的、形而上的、看不见的东西,只须写发生在你身边的人与事,比如以下内容。 为你看过的书写一段书评或读书感悟。 为你看过的电影写一段影评,或者只是抒发一下你真实的感想。 为你的旅行写一段旅行感悟或者攻略。 为你参加过的学习课程写一段评价或者学习感悟。 为你的工作写一段总结
为你的成长做个总结,给你的未来写一段期许…… 你看,围绕自己,你可以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些东西你很熟悉,且只有你本人最清楚。它不需要多好的文采,不需要多华丽的辞藻,不需要各种写作套路。你只管把话说明白,呈现感情的真实状态。毕竟谁也没法取代你的情绪、你的观察、你的思考。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代言人。 当你愿意坦诚地把你自己写明白时,你的个人品牌之路就有了新收获
讲课:如何成为一名可持续圈粉的老师
重要的其实不是第几次,而是你有没有做好眼前这次,你只有做好了第一次,才有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不是吗?只要你做好了第一次,就会有成果。也许那个成果很小,但当你的小成果越来越多时,总有一些会变成大果子,而你自然也会被更多人所看见、认可、信赖
有成果,才有口碑;有口碑,缘于得人心。这会逐渐形成一个增强回路。这个增强回路的第一推动力显然是“人”这个因素
也就是说,真正圈粉、令人尊敬的老师,一定还是个关注人的高手。他懂得因材施教、关注学员的个性、激发学员的内在动能,而不是“把茶壶里那点儿东西倒出来”,然后拍屁股走人
作为一个老师,或者被人称呼一声老师,我觉得除了要交付实打实的干货、帮学员取得成果、关注人,还一定要有情怀
什么是情怀? 情怀看似虚无缥缈,但若细心剖析,清晰可见的则是初心、责任、担当、悲悯,体现在行为里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情怀,对于一个真正的老师来讲,也许不能带来太多的利益,但能让人走得更远。可以说,它具有反脆弱性,能帮助我们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价值与意义,告诉我们既然为人师,就要对得起这一声称呼,为人负责、关注人而不仅仅是关注事。 如此,你才能吸引更多学员,你的个人品牌影响力也才会越来越大;当你的个人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时,你也自然会吸引更多学员。这个正向循环的关键要素就3点:有成果、关注人、有情怀
作品:一个人真正被记住的是你的作品
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下更多功夫去打磨我们的作品,而不是包装我们的头衔、背景、经历。在我看来,每个打造个人品牌的人都至少要有一个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代表作
什么是代表作?它可以是自己写的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门课、一个能代表你能力及品位的产品。它是个人品牌最好的载体
所谓文如其人,这里的“文”,可以指代我们的作品。当你的作品不掺水分、质量很高时,你的人品自然而然也就让人信得过
我们一定要抱着长远发展的眼光,耐得住寂寞,慢下来好好积累、打磨属于自己的代表作。 在面试候选人时,除了简历,我还会向每一位候选人要一份他们自己的作品。遗憾的是,即使是履历华丽的候选人,也有很多从来没有创作、积累过属于自己的作品。比如,某个课程运营岗的候选人,看似做过销量过千万的课程,但其实功劳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更多依靠的是平台自身的流量及团队的协作,离开了平台与团队,他可能就无法达到这一高度。这就不能算作他的代表作
想要让人气居高不下、保持个人品牌的竞争力,一方面需要不断迭代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积累自己的代表作。做了门好课,还要写一本好书;有了一本好书,还要辅导出一个有影响力的学员;有了第一个标杆案例,还要有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标杆案例……只有当你的代表作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元时,你的个人品牌才不会被人遗忘
输出:如何做到持续输出
一个人如果不持续输出,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同赛道的对手、新人会毫不留情地把用户的注意力抢走。想想演艺圈的流量明星,常常是一代新人换旧人。一个人几年没作品,甚至只是一段时间内没有曝光率,其影响力就会直线下降。正所谓,花无百日红,想持续“红”,就要持续输出优质内容
持续输出有两个核心关键词:一个是“持续”,另一个是“输出”。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许多人在做视频号、公众号等自媒体,一开始大多数人兴致高昂,每天定时、定点地输出内容。然而一个月后,日更变成了周更;三个月后,周更变成了季更;一年后,还在持续输出的人所剩无几
为什么许多人会出现无话可讲的情况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打造出一套成熟的内容生产机制。这就好比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花钱,即使家财万贯,也会坐吃山空
在我看来,构建内容生产机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构建一个内容库,持续不断地给这个库添砖加瓦。 具体怎么构建内容库呢? 一个字:借。 比如,可以向人借——向竞争对手、牛人、专家老师等借。你去看他们都在输出什么、输出的哪些话题最火,再结合自己的观点与思考去表达、诠释这个话题。这并不是要你去抄袭、模仿他人,你要做的仅仅是寻找灵感
除了人,我们还可以向书、课借灵感。所有大量输出背后都是大量输入
你需要培养敏感的内容嗅觉,迅速判断某个句子、观点对你是否有用,是不是自己未来的内容体系中需要的
当我们内心有强烈的想要钩住好内容的欲望时,好的内容素材会“自动”出现在我们面前,“乖乖上钩”。很多人之所以江郎才尽,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停止了主动思考与学习
这些好的内容素材会在你的内容库中产生大量“内容利息”,源源不断地供你使用,解决内容输出的问题
要想做到持续,就要拥有成熟的内容生产机制,而成熟的内容生产机制既要包括充盈的内容库,还要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成就感
很多人做事之所以坚持不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获得正向反馈。以嗑瓜子为例,为什么很多人可以持续不断地嗑,甚至停不下来?这是因为每嗑一颗瓜子,我们就会及时尝到一粒瓜子仁。很多人短视频、文章等作品日更了大半年,阅读量、点赞数还是个位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源源不断的内容,他内心的热情与动力也会消减,进而停止更新,其原因是没有获得及时的正向反馈,没有成就感。 可见,一名真正优秀的内容创作者一定要学会自己创造成就感,而不是等着别人送来鲜花与掌声
在内容输出上也是如此,不要急功近利、渴望直接制造一个超级爆品,要先从自己最想表达也最擅长表达、大多数用户也需要的内容开始。当你对自己的内容有底气时,用户给你的反馈自然不会差
在内容输出上,我们要的不是频繁的更新,而是花更多时间与心力打磨一个自己拿得出手的作品。想要获得更多的正向反馈,想要获得成就感,首先要过自己这一关
自己这一关并非高标准、高要求。在我看来,激发自信心才是最重要的。这就好比一个男生追求一个女生,并不是要把自己包装成高富帅、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男人,而是在评估自己的真实情况后,发掘自己身上的某个闪光点,如责任感、才华、有趣等。这样,即使被拒绝,你也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还会安慰自己“只是还没遇上对的人”,从而继续寻找下一个对象
持续输出=持续+输出=成就感+内容库 如此,即使道阻且长,我相信你也不会走得太累
第3部分 连接度:从被认可到被信赖
想要获得用户的信赖,一定要完成这样一个跨越:让用户从认可我们的专业能力转变为认可我们这个人
这个时代不缺有才的人,但缺有心人。因此,对于IP的竞争来说,交付是基本,交心才是撒手锏。所以,我们不能把用户当流量、数据,而应把他们当朋友,进行深度连接。这部分内容其实都在讲一件事:如何更好地与用户进行连接
用户思维:跨越与粉丝间的沟通障碍
每次跟奶奶通电话,我都会瞬间切换使用“小白思维”。这是因为她没接受过正规教育,听不懂普通话,理解不了许多“高深莫测”的成语与这个世界的新事物。 譬如有一次,她问起我的工作。我如果告诉她,我是一名个人品牌教练,奶奶肯定听不懂。因此,我切换成小白思维,对她说:“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一个人,把他优秀的地方展示出来,让他变得更出名,被更多人喜欢。”奶奶听完,求证地反问道:“是不是就跟媒婆一样,把一个男生打扮一下、包装一下,让他被更多姑娘喜欢?”我听完连连点头。奶奶也对自己很满意地哈哈大笑起来。看来,论用户思维能力,奶奶还略胜一筹,这也让我们之间的沟通至今仍保持着极大的乐趣
用户思维的第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让用户听得懂
其中一个值得被关注的细节是他们对用户的称呼不再是“大家好”,而是“你好”。可不是吗?用户看你的文章或短视频时,本来就是一个人,而不是一群人
用户思维的第二个典型特征是让用户有成就感
一位用户在网上买了一款路由器。在产品介绍文案里,路由器的信号能翻山越岭,其外观也令人赏心悦目,用户觉得靠谱,就下了单。但买回家后折腾半天,依旧没连上网络,只好打开说明书,耐着性子,折腾了好久才完成安装。请问他会给好评吗?估计很难。因为这款产品让这个小白用户毫无成就感
学员在意的并不是“这位老师本来有多厉害”,而是“他能让我变得多厉害”。思考到这一点后,我兴奋异常,内心仿佛有一道火焰冲天而起。我随即调整了自己的授课模式。从之前的全程一个人讲,变成了60%的时间由我来讲,剩余时间辅导学员现场练习与实操。最精彩的莫过于学员现场实践的环节。从此,课堂里隔三岔五就能传出学员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关卡后发出的笑声或掌声。课程结束后,学员们眼中闪着明亮的光,充满骄傲与喜悦。我的评分从此基本维持在4.9分到5分的状态,我的信任值亦大幅提升。这背后最根本的变化不过是授课模式能激发学员的参与感,帮助学员找到并建立自己的学习成就感
内容创作也是如此。如果你创作的短视频、文章既能让用户理解,又能引导、激发、支持用户自行获得解决方案,那么他们对你的信任值也会与日俱增
可见,信任值的来源之一是你懂用户。有时,懂比爱更重要
铁杆粉丝:为什么连接比拥有重要
但这真的值得羡慕与嫉妒吗?如果进一步观察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小哥哥、小姐姐的很多粉丝都是“伸手党”,与作者并无情感、思想层面的连接。这一点从其广告代言就可以见得。从本质上说,他们光有好看的皮囊(数据),但没有精神支柱(黏性)
这就衍生出一些对打造个人品牌的群体而言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粉丝数?真的是粉丝越多越有价值吗?
从本质上来讲,我们并不是要一味地获取更多粉丝、追求粉丝数量,而是要吸引精准用户,经营好用户关系,把普通用户升级为铁杆粉丝
所谓铁杆粉丝,即不论你卖什么,但凡是跟你有关的,他们都乐意付费。他们不仅自己买,还会无偿地、自发地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买,如果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还会尽力去捍卫你。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他们是优质且有一定购买力的忠实用户
优质,即拥有正向价值观且有一定思考力的用户。这就首先把不理智的、盲目追星的粉丝排除在外了。购买力,即对方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或消费意愿。忠实,即对方无条件支持你,甚至愿意给予你力所能及的所有帮助。铁杆粉丝的本质在于帮助创作者脱离长尾,逐步向头部发展,尽管他们看上去寡不敌众,有时却可以惊人地以一敌百
铁杆粉丝究竟如何产生呢?我认为在吸引铁粉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好以下3点,也大概率可以加速铁粉的成型
一、收过费
在我看来,没有为你的知识、产品、才华付过费的人,不能被称为铁粉。反之,你想要让一个普通用户成为你的铁杆粉丝,你也必须向他收过费
几年前的我,一谈钱就脸红,如果对方还跟我打感情牌,我就会免费给予他各种支持。然而结果往往是,他们一个个离我而去。事后,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我发现至少有以下3个原因:1.你一直不要我的钱,我不好意思经常麻烦你;2.你都不敢收费,估计水平也一般;3.恰巧被其他人收了费,我不得不转身离开
时至今天,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的线下课收费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但竟然有90%的学员来自朋友介绍。我问那些介绍的学员为什么这么热心肠,他们告诉我“因为我觉得你的课超值啊”
你看,在对的人面前,费用的高低根本不是障碍。事实上,很多事都一样,对方付出越多,就越会认真对待;对方越认真对待,结果往往就不会太差。经济学中有一个类似的解释,叫沉没成本
显然,收费是一个很好的筛选工具。筛出愿意与你深度连接的人,他们更有可能被你的人品及作品所吸引,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铁杆粉丝
二、成过事
收了费就意味着大概率是要能成事的。如果一个用户付了费,但除了一堆你自以为是、不痛不痒的说教,其他什么也没得到,那么这样的你不仅得不到铁粉,还会直接掉粉,严重点还会因此臭名远扬
在职场,一个管理者如何才能被一线员工追随?是好吃好喝犒劳他们,是亲力亲为、手把手指导他们,还是放任不管,允许他们随心所欲?答案都不是,而是带着他们打胜仗
在打造铁粉的路上,一定是你帮助目标用户拿到了他想要的结果,解决了他的问题,让他变得更好。这样,他的超值感才会油然而生
一个非常简单好用的操作方法:解决用户刚需。也就是解决既重要又紧急的那项需求
对于创作者、打造个人品牌的人来说,用户之所以关注你、毫无条件地支持你,绝不是因为你秀色可餐,更不是因为你便宜,而是因为你解决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刚需问题
想要解决刚需,我们就不得不量体裁衣、按需定制,只有了解了刚需是什么,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推荐3种我个人常用且有效的方法:1.一对一咨询;2.教练式辅导;3.主动连接
这不仅可以帮你避免纸上谈兵,并且一定会大大提升你交付的有效性,提升用户的获得感,帮助用户看到你不仅懂他,还能治愈他
三、交过心
与他深度交谈后,我发现其问题很明显:作为主打IP的他,每天的工作方式就是从早晨到深夜泡在办公室,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自己打磨课件、看书学习,就是跟团队一起打磨课件、看书学习,手握诸多渠道资源及数万用户的他,竟几乎从未主动跟用户连接过
最终,我送了他3个字:走出去。效果很快就产生了。成为“空中飞人”的他告诉我,他与一个非常优质的渠道进行了合作,进入了几个更专业的圈子;更重要的是,用户近距离地认识到了活生生的他,对他有了情感连接;在与用户的直接碰撞中,他的内容产品也比早前更接地气、更受欢迎了
我在个人品牌课上一直强调一个观点:连接比拥有重要1万倍
一个人账号上的粉丝数并不代表实际上有这么多人认可你。如果你真切地与粉丝有过生活层面的互动,那么转化率至少可以提升50%,甚至更高。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如果看直播,你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有些明星的直播带货销量竟然比不过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素人主播。素人主播之所以能“打败”明星,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他们对产品相对更熟悉,二是素人主播更懂用户,也更宠用户,他们能想粉丝之所想、急粉丝之所急,跟用户几乎没有距离感
我很开心地看到B君也开始做起了线下主题沙龙、线下公开课,开始发起粉丝活动,与粉丝一起“搞事情”。事业打开的同时,我发现B君的气色似乎都好了许多
张小龙在一场演讲中讲到这样一个观点。用户到底是什么?我们回答最本质的问题:用户是人!你又把用户当成什么呢?用于装饰门面、掩耳盗铃的数据?还是用各种套路引诱过来、用来收割的流量?如果以上都不是,你把用户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那别忘了给他一个拥抱,他极有可能成为你的铁杆粉丝
高质量社群:如何筛选同频的粉丝
近些年,“社群经济”这个词跟个人品牌一样火热,可以说,它成了每个打造个人品牌的人的必备战略布局。其核心价值在于,社群算是一种很好的私域流量,它能激活用户与我们的信任关系,让用户随时随地找到我们
用户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社群?你要给用户一个理由
真实理由是5个字:价值+价值观
也就是说,你社群的存在要能解决用户的特定问题。比如,一名创业者加入一个创业社群,是为了解决创业方面的问题;一对父母或准父母加入一个育儿社群,想要解决的肯定是与育儿相关的问题;哪怕只是一个供大家闲聊的社群,如果能持续存在,也一定是因为它解决了社群成员的某些情绪、情感问题
所以,在创建社群之前,我们就必须明确社群能提供什么价值,这个价值越具体越好。比如,徒步100公里社群、读书100天社群、考研社群、个人品牌变现社群等
除了提供价值,吸引一个人加入某个社群还少不了另一个重要因素:社群价值观。人与人的深度交往靠的是价值观的契合,一个社群也是。社群让共同认同某种精神、拥有某种喜好、追求某个目标、认同某种生活方式的人走到一起。只有让志同道合的人进来,社群才能持续处于活跃状态。而这恰恰也能帮助我们将自己的社群与市面上其他同类社群从本质上区分开来,从而具备差异化优势
想要构建社群价值观、建立差异化,我认为筛选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甚至可以说社群本身并不是用来圈人的,而是用来筛人的。因为社群不是开在路边的某个商场里的,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可以完成交易闭环的,社群的交易在一个用户入群之后才正式开始,所以社群需要的是陪伴、关注、互助,是氛围
想要构建好社群价值观,吸引同频的人,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筛选
一、价格筛选
很多社群之所以无效——鱼龙混杂,氛围冷清,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开始没有给自己的社群定价
定价并非漫天要价、越高越好,而是要根据价值合理定价。但不论定价多少,我都建议你不要免费,哪怕定价1元、9.9元,象征性地收费也可以。这样做的好处是能直接赶走一群投机的人,让进来的用户感觉自己有沉没成本,即使价格微不足道。这也正应了一句老话:免费的没好东西,免费的不被珍惜
我曾有一些学员在做社群引流时不敢给自己的社群定价,觉得自己的目的是引流,是从流量池子里进一步筛选出高价值、高单价的客户,所以做了个免费社群。结果是什么呢?社群里乌烟瘴气,各类人都有,后来只能草草关群
二、能力筛选
它能让专业地位相当、能力相近的人并肩作战、抱团取暖。要知道,没有哪一个高层次的人会无缘无故地待在一个肤浅的小白社群里
我有一些金融保险行业的学员做了一个面向客户的财富践行社群,里面既有上市公司的CEO,也有学生党等。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需求也不同,提的问题自然各不相同,这让社群的话题始终没法同频、无法集中,社群管理因此错综复杂,运营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高能量的人一个个走掉
所以,能力筛选是一项特别重要的筛选标准。比如,在进我的个人品牌社群之前,我会对学员进行面试,面试的标准很明确:是专家型人士,如医生、律师、会计师、投资人等。尽管他们的职业不同、行业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专家型人士。我有一位朋友发起了视频号创作者社群,要求加入的每一个创作者的粉丝数必须大于等于3万,这也是同样的逻辑。这就跟下棋一样,势均力敌才能维持长久的趣味。正如有句话所说,优秀才能吸引优秀
三、意愿筛选
意愿筛选可以有效测试用户对入群这件事本身有多期待、多渴望
我个人最常用的方式是要求报名者写一份自我简介及一份入群申请,并且不少于800字。这不仅能很好地防范一批不劳而获之人,而且通过这份资料,我还可以对入群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的个人线下IP课、私教课都会进行准学员的意愿筛选,通过意愿筛选的人往往学习动能强烈;动能强烈了,学习效果也就会随之提升。这能从一开始便形成正向循环
意愿筛选常见的方法还有填写问卷、转发朋友圈等。总之,只有激发了用户的参与感与付出感,用户才会更认真地对待社群活动
四、信任筛选
信任筛选,说白了就是信任背书。每个参与者都需要找另一个得到认可的人或机构做推荐方可入群。这也是一种常见且好用的筛选用户的方式
许多商学机构在招生时,要求学员有校委或校友的推荐,才有资格申请面试。其目的在于借助更高能量的人的推荐,最大限度地寻找合适的学员,减少时间与沟通成本,提升举办方品牌的权威性。如果你的社群也有这样做的必要,可以采用同样的逻辑
总之,这4种常见的筛选方式不是为了打着筛选的名义来进行饥饿营销,或博取流量与话题,而是把分散在各个领域的人有序地连接起来,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交秩序
早前在做社群时,很多学员最头疼的一个问题是,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社群,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僵尸群”,社群内不是充斥着各类广告就是鸦雀无声,偶尔用红包炸出一些潜水的人,他们顶多冒个泡,旋即又成为一潭死水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运营。那如何才能有效运营、激活社群呢?至少要建立4种感受:入群仪式感、链接同频感、集体荣誉感、个人成就感
1.入群仪式感
如果把社群比作一个部落,那么入群仪式就相当于一次认证会与欢迎会,代表部落对新成员的认可与欢迎,负责人正式向所有人宣告:从此之后,他跟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一个新伙伴加入一个社群时,我们也要帮助他破冰,让先来的人对晚来的他,建立清晰而友好的认知
最常见的做法有,给对方发一个纸质或者电子版的录取通知书,并提前邀请对方写一份自我介绍,入群后第一时间发布在社群中。在自我介绍的档案中,要请对方更多展示自己的优点与需求点。比如,过去三年你做过的最成功、最有价值的3件事,你可以给什么人提供什么帮助,你最想在本群获得什么资源或知识技能,等等,以此展现自我魅力,促进社群成员资源整合,发扬互助精神
2.链接同频感
其实,一个社群,即使是你发起的,你是群主,它也不是只属于你的,而属于社群中的所有人。社群的基调一定是陪伴,是互助
所以,作为群主,你除了交付你能交付的,还应该鼓励、撮合、激发社群成员之间的往来与互动。当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特别好时,他们会把这种美好的体验与获得感投射到你身上,进而觉得这个社群价值无穷
在我个人的知识IP社群里,尽管我不太擅长社交,但我一直鼓励成员之间多多走动。于是,常常有成员向我传来喜讯,自从加入这个社群,有人找到了合伙人、优秀人才、合作伙伴,甚至还有人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你说,这样的社群会一片死寂吗?
3.集体荣誉感
一个高能量、高热度的社群就像一个部落,而一个常青部落一定是有组织、有温度的
在组织形态上,我们要成立自己的社群委员会,有群主、副群主、助教,也有学习委员、活动委员、财务委员等各个职能的负责人。具体职能可以根据你的社群规模及社群风格来定义
在日常成长的路上,我们要创造机会,如线下见面会、游学、公益活动、旅行等各类具体项目,激发社群成员共同成长。这能有效提升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强化社群归属感
以我的知识IP社群为例。我们一起完成了公益支教、公益募捐,每季度还会举办线下知识饭局,让每个人都有发光发热的机会,也让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4.个人成就感
个人成就感跟社群成员个人息息相关。个人成就感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他愿不愿帮你介绍其他人,愿不愿意在下一年继续驻扎在此,与你同行。作为社群发起人与群主,我们最首要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个个体在社群中变得更好
比如,考研社群的成员顺顺利利地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创业社群的成员顺利地融资或者达成了某项合作;育儿社群的成员的孩子更健康或学习成绩变得更好,等等。即他入群时的需求在你这里得到了解决。这背后需要你用心交付
在形式上,我们可以多制作跟用户个人信息相关的海报
比如,展现他在社群中获取的各类荣誉、参与的各类关键事件、完成的作业情况、学习的成绩、付出的行为……总之,我们要善于利用每一个机会,用海报的形式把社群伙伴的贡献、收获等定格住。这样做最直观的好处是用户本人更愿意转发海报到他的朋友圈。每当他公开“晒”一次自己的成绩,他内心的成就感就会增加几分
最后我想说,再好的社群也终有宣告结束的那一天。我希望,当那一天到来时,你的社群成员已经达成了当初入群时的目的——想考研的都考上了;育儿的,孩子都成材了;要创业的,公司都融资上市了;想做个人品牌的,影响力都提升了
总结来看,如何让用户愿意跟着我们呢?答案当然是:基于用户需求,升级社群。从运营的角度,我把它总结为“三个一”,分别是兴趣一致、目标一致、群体一致。其底色依然是价值+价值观的双保险组合。要知道,高质量的社群永远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陪伴、共同前行
标杆案例:让粉丝看到你的实力与真心
想要在一个地方、领域站稳脚跟,首先要做的就是打造标杆案例,让那些有行业影响力的人成为你的粉丝、读者,成为你的学员、用户,让他给你做背书
也许有人会问:“道理我都懂,可是又该如何打动有影响力的人、打造标杆案例呢?”一个关键词是筛选。我一直跟学员讲,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则,要懂得克制,不能什么学员都收、什么粉丝都维护、什么钱都赚
在个人品牌的起步发展阶段,很多人一贯的做法是先考虑让自己活下来,还常常理直气壮地跟我说:“饭都没得吃,如果再去筛选,那我岂不是赚不到什么钱了。”听上去好像是这么一回事。但只要你稍加分辨就会发现,这个观点其实漏洞百出。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一个农民,而你已经饭都没得吃了,你是不是更应该抓紧除草、驱虫、播种、施肥呢?只有在一开始就做好个人品牌的系统建设,才能有的放矢,不仅有饭吃,还能吃香喝辣
筛选并不是让你什么都不要、什么都拒绝,也不是做饥饿营销、演戏给别人看,而是筛选出对的人。什么是对的人?有四个标准:在业内有影响力、能成事、有购买力、品行正
做筛选并不是简单地做减法,而是在一开始就锚定、找准切入口,然后全力以赴。可能在短时间内你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回报,但一旦打通,未来就是一片星辰大海。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去做难而正确的事
与其每天让自己涨点粉,做点短期的变现,倒不如集中精力打造一个标杆案例。有了第一个标杆案例,我们就可以着手打造第二个标杆案例,当有了几个成功案例后,你的思想、才能、名字就会辐射更大的范围。当你有了高势能的标杆案例,从战术上来讲,你就完全可以进行降维打击了,也就是高维打低维
当然,想要做到降维打击、打造标杆案例,自身要能吸引优秀种子。只有你自己变得强大、优秀,种子选手才会蜂拥而至。可以说,人在打造个人品牌前期是非常寂寞的,也必须耐得住寂寞。我们得安安静静、扎扎实实地耐心修炼自己、打磨产品,而不是借着三脚猫功夫去江湖上晃荡并混圈子、搞流量、做变现,这样会越走越偏、越走越无力,最终被淹没。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会有一群骏马任你挑选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但在我看来,应该是“高徒出名师”。没有成材的学生的老师是称不上名师的;同理,如果没有标杆案例,一个人的个人品牌则很难建立。真正拥有个人品牌的人,用户会帮你说话,铁粉会帮你吆喝
弱关系:做自己的贵人,才能遇见贵人
熟人掌握的信息、资源,具备的能力、视野几乎相差无几,而弱关系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它能打破信息壁垒,传播新信息
什么是弱关系?简单来讲,就是很少联系甚至没见过面、相对不那么熟悉的人之间形成的关系。这些人往往很容易成为我们的贵人,助推我们在关键时刻、关键阶段来个华丽转身
并不是反对你跟这些人来往,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知根知底的老朋友,在我看来,只能算是我们人生发展路上的基本盘,给我们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一个人要想获得快速成长、关键性成长,就一定要不断进行圈子升级,不过度依赖熟悉的人之间的强关系
几乎每一年,我身边都会走掉一批旧人,与此同时,也会迎来一批新人。弱关系的扩充,让我不断脱胎换骨,看到新风景
弱关系究竟有多大的能量,其实从我们日常输出的内容中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给我们点赞、打赏、转发最多的人,购买我们产品、服务最多的人,甚至渴望亲近、无条件信任我们的人往往是我们不认识、关系平平的粉丝、读者、用户,而非嘘寒问暖的七大姑八大姨。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应该把内容对象放在遥远的陌生人身上,这会使我们的内容表达更客观、更大众、更全面,最终才有可能引发群体效应,毕竟对我们来说,陌生人的数量要远远多于亲朋好友的数量
我在课堂上经常讲,打造个人品牌不是为了获得亲朋好友的夸赞,而是吸引远方的目光。当明白这一点后,若你发现哪一天哪个作品或产品没有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时,你也就见怪不怪了。毕竟我们要服务、影响的对象不是他们。谁叫他们对我们太过熟悉了呢。太熟悉,也就没了新鲜感;没了新鲜感,便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这最终也会使他们失去持续支持的热情
提升弱关系的3个方法
一、请他人帮一个忙
求助之所以这么神奇,不过是因为主动求助会让对方感觉自己很重要、被需要、被肯定,这是人性的魔力
如果你觉得达成自己求助的事件对对方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或者你觉得对方有可能拒绝你,你也不必焦虑,你可以拿出自己的诚意,并且要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比如,向对方支付一笔费用或者用心赠送一些对方用得着、喜欢的礼品,等等
我个人在学习上的投资早已超过100万元,这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许多良师益友。这些因学习铺开的人际关系,从后来所产生的回报看,远远大于我当时的付出。付费学习一定是收获贵人、加速成长最快捷有效的一条路。当然,前提是你要跟对人
二、帮他人一个忙
在我看来,任何人都有别人不可取代的优势;一个人即使再厉害,也一定会有缺口。只要找到对方的缺口,我们就可以“乘虚而入”
一个自媒体大咖的缺口可能是好的文案、剪辑、设计师、运营人员、铁杆粉丝;一个明星的缺口可能是经纪人、化妆师、摄影师、生活助理等幕后人士;作家看似一个人、一支笔便可行走江湖,其实他也同样需要好的编辑、策划、营销人员,甚至是优秀的读者提供试读反馈,等等
三、让自己值得被帮助
什么样的人值得被帮助?要么你有一定的能力,要么你有一定的潜力。毕竟,弱关系里的人本来跟你没有直接关系,不是你的亲朋好友,没有任何责任与义务来帮你。要想彻底强化这段关系,关键在于你自己。这也是我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必要打造个人品牌的原因。你只有让他人看见你,他人才有可能欣赏你、认可你
在学校,一个学生能得到老师的喜爱是因为该学生表现优秀;一个员工能获得老板的认可是因为这个员工能完成KPI;一个普通人之所以能得到贵人相助,也一定是因为这个人做对了一些事。任何人都不会平白无故获得加持,凡事都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这个人在本质上并非“一无是处”。黄铮之所以获得丁磊、段永平的加持,岳云鹏之所以获得郭德纲的加持……只不过是因为贵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某种可能性、闪光点。正如查理·芒格所说:“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让自己配得上它。”
做自己的贵人,才能遇见贵人。以下几点,我希望我们可以一起践行。1.做一个乐观的人(爱笑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2.做一个乐于公开分享的人(一个人的思想、才华,只有通过公开分享才能被看见)。3.做一个不断精进的人(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4.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一个人的价值来自他帮助多少人解决了多少问题)。5.做一个爱自己的人(爱自己,才会被人爱)
品牌故事:如何讲出高价值的故事
从本质上来讲,不论你推销什么,卖的其实都是你这个人。由此可见,真正拥有个人品牌的人也一定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
为什么一个人会不由自主地代入故事中?为什么人那么喜欢听故事呢?因为讲道理都是证明“我是对的”,而讲故事是帮助他人看到可能性。前者是冰冷的数据与逻辑;后者则充满了温度,能让他人感同身受。比起堆积如山的数据,人们更容易接受故事
故事的真正魔力在于能帮他人以更低的成本了解、读懂我们
讲故事并不是叫你讲一个童话故事,其原材料并非虚构,而是真实的,讲故事的人只是把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出一道“美味佳肴”
2个“制作美味佳肴”,即讲好个人品牌故事的方法
一、逆袭法
逆袭法,顾名思义,意味着一个人过去的情况一般,但通过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华丽转身,过上了好日子。这个模式特别适合我们普通人,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达:起点低→过程苦→结果好
起点低指的是个人的身世、成长环境、学历、资源等条件不是十分优越,是从过往客观的层面来切入的,过往客观即已经发生了的、不可更改的事实,且这些事实不甚理想。这部分的内容如果讲得好,你会很快让目标用户有代入感,让他们感知到自己跟你是同类人
过程苦指的是在成长的路上经历的波折与困苦,这可以是外在冲击,也可以是个人精神层面的创伤。在这个环节里,你要把背后的故事,即不为人知的辛酸讲出来,多描绘具体的事件、细节、场景。你承受、遭遇的疼痛越大,你的故事张力也就越大,读者的共鸣也就越大。需要注意的是,讲故事并不是让你卖惨,而是卖你的观念。读者更想看到的是,惨痛背后,你是怎么抵抗、克服、解决的
结果好。故事的结尾部分,一定要让读者看到今天的你与当初那个平凡的你相比早已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好结果会使你之前受的苦、低起点都成为你传奇色彩中最鲜艳的那一抹
这类故事的传播本质在于,你的普通,会激发许多人的代入感;你的逆袭,会激发许多人的斗志,他们会以你为榜样,向你学习
一个有生命力的IP不也是如此吗?通过正面引领让更多人变得更好,而不是让更多人为你疯狂
二、万能故事法
靶心人公式。它源于很会讲故事的许荣哲老师。由于这个公式实在太强大,我索性把它定义为万能故事法。所有人都可以拿它来讲故事,所有人都可以用它学会讲好一个故事。该方法具体分为7个步骤: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折→结局
目标,即你的梦想、规划。比如,想进入某个工作单位、希望公司上市、想过上一种理想的生活,等等。这个目标是明确且坚定的
阻碍,即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有过哪些障碍、困难、疼痛的遭遇,类似逆袭法中的“过程苦”
努力,即你是怎么克服阻碍的,采取了哪些行动,尝试过哪些努力
结果,即通过努力,你取得了怎样的结果。但这里的结果可能只是一时的成功,并不一定是最终美好的结果
意外,即突如其来、始料未及的遭遇,推动故事开始朝新的方向走
转折,意味着危机背后的良机,推动结局往好的方向发展
结局,要么是历经千辛万苦、世事沧桑后,故事的主人公梦想成真,要么是主人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传奇结局。总之,结局不论是悲伤还是喜悦,都要让读者感受到故事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举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海的女儿》(美人鱼的故事),来完整诠释这一公式。美人鱼的目标是什么?嫁给王子。她的阻碍是什么?没有脚,上不了岸,见不到王子。因此,她费尽心思,努力找到巫婆,希望巫婆能赐给她一双脚。巫婆答应了,但需要牺牲美人鱼身上最好的东西——她优美的嗓音,并且告诉她,如果王子没娶她,她就会变成一团泡沫,然后消失。结果是什么呢?美人鱼上岸了,也见到了王子,短暂地过了一段好日子。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王子告诉美人鱼,他终于找到了当初在大海里救他性命的女孩——隔壁国的公主。王子显然是搞混了。他还告诉美人鱼,他已经决定跟邻国公主成婚。美人鱼由于失去了嗓音,讲不了话,她的心都碎了。故事讲到这里,转折出现了,这个部分往往是故事最高潮的部分。美人鱼的姐姐向巫婆求情,希望巫婆可以救妹妹。巫婆说,只要你妹妹愿意拿我手上这把匕首去刺杀王子,她就可以活下来。最终结局是什么呢?美人鱼不忍对心爱的王子下手,悲伤地掉下眼泪,她将匕首扔向大海。最终美人鱼变成一团泡沫,死去了
你看,用万能故事法的7个步骤一拆解,整个故事的脉络立马变得十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递进。看似简单的故事,同样可以引人入胜,感动万千读者。你也不妨把自己的故事套进去,同样可以快速讲出一个打动人心的好故事
比如,我们可以把它拆解为“目标→阻碍→努力→结局”。许荣哲老师把它叫作努力人设模式。故事的主人公带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为了达成目标愿意倾其所有、全力以赴的人”。举我某个学员的例子。目标:挚爱孩子的她,致力于用全部力量给孩子打造一个美好的世界。阻碍:丈夫常年出差,两地分居,婚姻不和。再后来,丈夫变心,她忍痛离婚。努力:她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其他城市。一边自我提升,考取了医学博士;一边陪伴两个孩子读书。由于熟知并认可保险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博士毕业后,她主动走进某保险公司的大楼,成为一名最懂医学的保险顾问,用她的专业与人品赢得了一个个大客户。结局:如今的她,组建了一支近200人的医疗博士保险团队,年收入过千万。两个孩子都考入名校。每年暑假,她都会拿出1个月的时间带着两个孩子旅行,在山山水水间留下了他们的欢笑。她还把这一个个幸福的瞬间拍成短视频,获得了成千上万妈妈粉丝群体的赞赏与好评。你看,这4个简单的步骤,同样可以完整地讲出一个好故事
如果把故事拍成短视频或者写成文章,短短两三分钟便可帮助他人快速地认识你、读懂你,感受到你努力时散发的人格魅力,进而对你这个人产生信赖,并由此产生未来的各种商业价值。我们再来做一个排列组合:目标→意外→转折→结局。许荣哲老师称它为意外人设模式,即这里的目标跟你最终实现的结局是完全不一样的。你起始的目标是A,结局却是意料之外的B
以我的一个朋友J为例。目标:J家贫,父母常常被人瞧不起。因此,他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J身上,希望他功成名就,有稳定工作,成为一个让父母骄傲的人。意外:J通过努力,的确达成了父母的愿望,进入了知名企业。但那份在别人看来很好的工作,却令他苦不堪言。他始终难以适应这家企业的工作环境,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他没有信心继续走下去。转折:长时间的压抑让他爱上了心理学,于是开始不分昼夜地阅读、探索与研究心理学。他开始在知乎、公众号输出大量干货文章。短短3个月,他竟然获得了超过十万粉丝的赞赏。结局:粉丝的认可,给了J莫大的信心。他听从内心的召唤,毅然决然地辞掉那份他人艳羡的工作,过起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写书、讲课、更新自媒体文章……如今,他一年的收入约是过去七年收入的总和。最重要的是,他活成了一个笑容灿烂的大男孩
看完努力人设跟意外人设这两种人设模式,也许有人会问,究竟哪种人设模式更能打动人呢?在我看来,二者本质上并无优劣高低之分,关键是看你讲给谁听、在什么场景下讲。前者很励志,后者很勇敢。拥有这两种人生成长历程的人都值得赞赏,都会有一批拥趸。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我们大可不必为此纠结
此外,不论你采用哪种方法讲个人品牌故事,以下3点一定要重视
第一,你讲的故事是真实的。真实才有真情实感,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第二,这个故事一定要表达你的观念。透过故事,读者能感受到你是一个有着怎样性格、信念的人。正如作家玛雅·安吉罗所言:“人们会忘记你说过的话,也会忘记你做过的事,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受。”
第三,从本质上讲,讲好一个故事就是讲好你的使命感。一个陌生读者、粉丝在网络上、现实中遇见一个陌生的你,能吸引他们的,并不是你的外表,也不是你的财富与社会地位,而是你帮助多少像他们那样的人取得了成功。这句话也许听上去很虚,但故事中笑到最后的人不都是如此利他吗?
很多学员告诉我,他们之所以主动来报我的课、来连接我,就是因为听了我的使命故事:帮助每个有一技之长的人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
去找到你的使命,去书写你的故事吧!
风险管控:如何应对他人的非议与攻击
当一个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到了一定程度时,几乎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某些人的蓄意攻击,如诽谤、嫉妒、打压、轻视、陷害等。这就叫“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互联网让每个人都有了自我表达的机会,也放大了形形色色的人的缺陷。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不怀好意的人,其中很多人甚至还是有组织、领薪水的。在这背后,有的人被人当枪使;有的人是因为你动了他的奶酪,嫉妒心作祟;还有一些人最本质的问题在于,认知水平不够,分辨不清什么是美、丑、好、坏
当你遇到这样的人时,无须跟他争论、对质,你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远离他
在心理学中也有类似的理论,叫达克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认为正确但其实错误的结论,他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也无法辨别错误行为。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无知,越容易盲目自信。我们要远离这样的人。再说,我们也不需要这样的粉丝
如果你不幸遇到却没及时躲开,其实也不用担心。有的时候,被黑反而有助于提升你的真实人气。正如艺术家马塞尔·杜尚说的,一件作品的著名程度取决于它被谈论的次数。一个人的知名度也是如此
在个人品牌建设的路上,除了人为攻击的风险,还有一种风险是客观事实的风险。比如,前两年刘德华在某体育馆开演唱会,中途因嗓子发炎失声,他哭着向全体粉丝鞠躬致歉,并承诺所有门票可退。粉丝们不仅没任何抱怨,反而对他充满疼惜,现场一片沸腾的“华仔加油”之声,许多粉丝称“绝不退票”。这一风险事件可以说被处理得非常完美。这背后有什么高深莫测的技巧吗?并没有。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刘德华本人的真诚:真诚地唱到了“开不了口”,真诚地鞠躬致歉,真诚地承诺可全场退票。我们再来设想一个场景。你参加某次大型活动,不幸航班晚点,你迟到了;或者活动中途你的身体突然抱恙,而这时刚好轮到你出场。面对这种状况,你会怎么处理?我能想到的唯一答案就是说明情况,真诚道歉,适当补偿。再无其他
很多时候,客观事实的风险是我们无法预料、没法掌控的,那么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真诚、真诚、再真诚。错了就是错了,发生了就是发生了,该赔偿的赔偿,该道歉的道歉,不要试图狡辩,也不要硬撑(如果是身体因素更是如此),不要想着蒙混过关
所以,面对客观事实的风险时,真诚就是一把利剑。一个人真不真诚,对方一定感受得到,感受不到的真诚都不是真诚。另外,真诚是教不会的,也不需要教。做人如此,内容创作也是如此。我们不妨少点套路,少点技巧,多点倾听,多点同理心
个人品牌打造之路是一场修行之旅,一路上肯定会有突如其来的风雨,用真实做底色,用真诚做利剑,就能阻止、解决一半以上的外部风险。那剩余的风险呢?剩下的是内部风险,说白了,是自身造成的风险。处理这些风险,要看个人的价值理念、看个人的品质与修为
内部风险能真正击垮一个人。其中,贪图名利就足以使很多人掉入万丈深渊。比如那些抄袭者,有的不仅堂而皇之地洗稿,还拒不认错,以为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及某些见不得人的幕后关系就可以阻止、销毁一切,实则早已失去人心。这样的人屡见不鲜,但他们终究无法长远发展。其实,真正的个人品牌离不开两个核心支柱,一个是人品,一个是作品。做好这两点,就可以规避绝大部分的风险
价值度:从被信赖到被奖赏
当你完成了辨识度、专业度、连接度的提升后,不用我多说,你的价值度自然会提升。因为赚钱的前提是存在信任。一个东西之所以值钱、能卖出去,是因为匹配到了需要它、欣赏它的买家。个人品牌也是如此,当你拥有了1000个铁杆粉丝时,想不变现都难
所有能持续卖出好价的IP背后一定有一个长期主义者,这样的人本身就值得被奖赏
变现:4种高价值的变现方式
当你IP立起来了,想不变现都难
一旦一个人有了被人信赖这块基石,个人品牌的变现之路也就走得通了,不存在不能变现的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如何做好价值变现
此处分享4种常见且高价值的变现方式
一、机会变现
当你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粉丝数,或者一定的影响力与铁杆粉丝,一定会出现一种情况:各种荣誉及商业合作会主动找上你
比如,媒体会授予你各类头衔,相关平台会给你颁发各类荣誉证书,各种跟你定位相关的商业平台会邀请你担任要职……这些看似比较表面化的东西,在我看来,也是一种非常高价值的变现,甚至比你直接获得经济收益更值钱。你会因此收获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拥有更多权威背书,连接更多优质资源……这些岂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我自己就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每天坐在家里,也能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合作信息。比如,邀请你出书的各个出版社与书商,邀请你担任某大赛评审的顶尖金融平台,邀请你出席某颁奖盛典的媒体,邀请你加入某协会、商会的各类主办单位,包括各类会谈、饭局……这时,只需从同质化平台当中保留少数优质的1~2家,避免权益冲突
为什么别人会主动找你?无非是因为你能给他们带来流量,带来品牌溢价。而对于你来说,更应该看到的是平台、资源、人背后都是财富的孵化器。这是你出道的机会,也是创造财富的杠杆。因此,出现这样的机会时,你要好好珍惜。当然,你也要学会甄选和拒绝,切忌沉迷其中。不要为那些无关紧要的、拉低身份的、理念不一致的合作浪费精力
曾经有个大V饭局,举办方特地告诉我饭局上都有谁在。当我听到某某某也在时,就谢绝了这次饭局。理由很简单,气味不合。哪怕对方的确能给我带来不少商业回报
还有一些所谓的微信高端社群常常发来邀请,希望我加入,还告诉我里边都有谁、资源多么宝贵,等等。不熟悉的、观念不同的、目的不明确的社群,不论有多高端,我一概拒绝。据我所知,许多人打着名人的旗号对外卖社群,向普通用户收取入群费。我觉得把我的名字与头像跟那些莫名其妙的人放在一起,我会浑身不自在。不是我耍大牌,说实话我也没资格耍大牌,我只是觉得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很宝贵罢了
品牌之所以有价值,跟做人其实是一回事,你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因为你的羽毛本来就很珍贵。这样,你才能收获真正高质量的机会,进行高质量的机会变现
二、产品变现
产品变现可以说是个人品牌变现最直接的方式。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产品分为实体产品和虚拟产品。如果你是一名保险代理人,那么你的实体产品就是保险产品及招募下线代理人;如果你是一所医疗美容机构的管理者,那么你售卖的实体产品可能是美容类产品;如果你是一名美食博主,那么你可以卖土特产或自制的美食,等等
如果没有实体产品,怎么办呢?很简单,去生产虚拟产品。常见的虚拟产品有课程,它包括线上课程、线下课程。可以说,课程产品是每一个知识IP必备的,甚至是每一个打造个人品牌的人都应该做且非常适合变现的产品。这也间接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各行各业的老师层出不穷。因为课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你的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一定要有差异化价值,质量一定要高
不论实体产品还是虚拟产品,变现的核心在于两点,一个是产品成熟度,一个是产品匹配度
在实际辅导学员的过程中,我见过一些急于变现的学员,他们在产品还不成熟甚至还只是一个概念、一个雏形时,就开始对外销售,这样的行为会缩短自己的品牌生命。另外,你所卖的产品也一定要跟你的粉丝、读者、用户高度匹配,确保产品是他们需要的,越刚需,产品就越好卖
三、服务变现
如果你什么产品也没有,那么还可以做什么呢?服务变现
什么叫服务变现?就是用你的专业才能、你的思想智慧给人解惑或解忧。比如,心理咨询师给人做心理辅导,律师帮人打官司,医生给人治病,投资顾问教人赚钱……
服务变现常见的模式有,做社群、顾问、咨询、私人教练等。它最考验一个人的是你与他人连接的能力
一个好品牌的背后一定是一个真心实意的陪伴者,既能给用户带来实际价值,还能陪他一起成长,一起变好
其实,服务变现这一模式最能体现、培育我们与用户之间的深度关系,能让我们收获一批真正的铁杆粉丝,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
说实话,在我个人一年的收入中,私人教练、顾问的收入占比高达70%。也就是说,我日常讲课、写书、拍短视频所产生的收入只占我个人收入的30%。前者是服务变现,后者是产品变现。服务变现是最能让你获得品牌溢价、最容易出实质性成果的方式
四、广告变现
拥有个人品牌的人几乎不可避免地会被广告主找上门来,比如常见的接代言、直播带货、软文植入等
第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广告变现一定要符合你的人设
我有个学员是一位深耕传统文化的博主,某次接了个山寨面膜的广告,尽管他一次性入账金额不菲,但与此对应的是,一夜之间流失了数千粉丝,并且在粉丝心中留下一个无法抹去的负面印象。显然,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即使这款产品本身很符合现有粉丝的需求,但也别忘了一定要符合你的人设
广告变现还需要确保所接产品货真价实
在直播带货时,因为假货问题翻车的博主、艺人绝非少数。问题基本出在选品及供应链上。想要直播带货,就得对用户好一点、尽责一点,对你自己做的事专业一点
在我看来,广告变现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重点:切忌过于频繁地接广告
我有一个自媒体朋友做了3年公众号,积累了40万用户,很厉害吧?他的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男生。但奇怪的是,他至今都没有任何一款属于自己的产品,也没有做任何服务变现。他的收入全靠广告变现。他凭借几十万粉丝,每周接一条广告,平均一个月4条,每条报价3万~4万元,用他的话来说,轻松月入10万元,年薪过100万元。不到30岁的他,买车买房,全世界旅行。但好景不长
有一天他突然找到我,向我诉苦,希望我能帮帮他。原因是,最近他的粉丝正在成规模、成组织地“潜逃”。睡一觉起来,粉丝流失好几百。他开始慌了。而原因很明显,他只把粉丝当成普通的消费者,而不是朋友、恋人、顾客。他频繁地接广告,粉丝们终于忍受不了了,开始集体反抗
殊不知,个人品牌之所以能变现,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粉丝账户。这就跟你的存款账户一样。如果你不投资,只消费,那么这个账户终究会被掏得一干二净
千万不要为了变现而变现,任何一种变现都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目标用户、为用户解忧或解惑。当你这样以终为始思考时,你就会很清楚自己应该给粉丝提供什么产品或服务、应该接什么样的代言或广告。你若只奔着钱去,往往赚不到钱。当你认真对待用户、认真做好内容与产品时,“奇怪”的事一定会发生:钱会自动来敲你的家门。所以,我也称它为人格变现
获利:让你获取回报的3种模式
获利的具体模式。模式对了,IP变现才会真正落地
熟悉我的朋友因此常开我的玩笑:伍越歌拒收的钱比实际到手的钱要多得多。放在2年以前,这句话只有一重含义,就是伍越歌不懂得怎么变现、不懂得怎么高效赚钱。但在今天,这句话却有了另外一重含义,即伍越歌知道什么钱该赚、什么钱不该赚,以及如何才能持续获利。这背后发生的根本变化在于,我对获利这件事本身进行了系统升级,切换了新的模式
我们可以把获利分为3种模式,分别是用时间获利、用钱获利以及让别人获利
一、用时间获利
这几乎是所有人最初的获利模式:通过售卖自己的时间去换取物质回报
一个白领通过辛勤工作获取薪水;一个滴滴司机按照分时与公里数计算个人收入,想要赚得多,路程就得跑得更远,路程跑得远就得耗费更多的时间;一个工厂流水线工人只有加班加点,才能多劳多得。这三类人都在用时间换取对应的回报
唯一不同的是,不同的人的单位时间价值,即单价有所不同。有的人一小时值20元;有的人一小时值200元;还有的人一小时值2000元,甚至20000元、200000元……造成这种现象及影响这个数据的主要有3个因素:个人能力、平台、个人品牌力
能力越高,你的竞争力越高,别人也就愿意给你更多的金钱。除了能力,你在什么平台上赚钱也是一个核心因素。当然,能力越高,你进入的平台也会越好
我从一名独立的培训师开始做起,到今天成为一名在金融圈、在更多专业工作者群体中较有影响力的IP教练。金钱回报也从当年的年薪升级为今天的日薪、时薪,从一个月5000元到今天的按天、按小时收费,这些高溢价都来自我个人品牌的崛起
然而,从创造收入的模式来看,我尽管不再朝九晚五,不再依靠某个平台,并且享受了个人品牌的溢价。但说到底,我的收入依然在跟时间挂钩,我一天不讲课就会损失一天的课酬。我的获利模式依然是比较初级的,而我的时间显然是可以“改造”的,是可以“一课多吃”的
比如,我把自己的线下课录制成课程视频,放在线上售卖,这样我几乎不用管理,每天就会有收入,日积月累,也收入不菲;我的课程内容又可以写成一本书,通过书,我不仅可以持续赚取版税,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粉丝、学员;书的内容又可以单独摘选出来拍成短视频,继续分享给更多的用户、粉丝,从而源源不断地带来新的付费学员。这不就是所谓的“睡后收入”吗?
要想获取“睡后收入”,关键在于你要懂得在个人品牌的加持下,去生产那些可长期复制的内容产品。这里的前提是你的内容产品一定是优质的,且不会被时间淘汰。如此,你便可以轻松地实现“一课多吃”,走出时间的囚笼了
二、用钱获利
钱生钱这种获利模式显然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资本的人
我一直建议许多年轻人(比如职场新人)不要炒股、炒期货,因为初出茅庐的你本金往往不多,即使赚了1倍、2倍的收益,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你的财务问题,你还冒着极大的资金风险,消耗着个人非常宝贵的时间成本
我认识的那些所谓财务自由的人,那些年入数千万、年入过亿的人,没有一个是一夜暴富的,他们都懂得并能践行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放长线,钓大鱼。他们非常明白,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是你急于求成便能成的,花开一定有期。 但想要做到这一点,有个最大的前提:你能持续在场外赚到钱。 随着你的能力、个人品牌力的不断提升,你所能提供的场外资金就会越来越多。这会让你持有的某个投资标的进可攻、退可守,不会跌几个点就束手无策,忍痛割“肉”。 由此可见,想要让钱去生钱,根源在于你愿意把钱花在投资自己这个人身上:投资自己的大脑,投资自己的身体。应该没有什么标的比你自己更牢靠了吧?既不会跑路,又不会倒闭。正所谓钱花在哪里,哪里就会开花,一如你把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就会留下痕迹
从货币属性来讲,钱本身没有任何价值,价值来源于交易,只有在流通的过程中才能创造价值。说白了,会花钱的人才赚得到大钱
被誉为“世界上最会生活的人”的松浦弥太郎就说过:“不买就什么也学不到,想知道的事要花大钱。”所以,别再羡慕那些享受钱生钱的“躺赢”的人了,他们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昨天、前天他们懂得也舍得对自己这个人进行定投
我团队中有个小伙伴常常被同事、学员、客户夸赞,当然也包括我这个老板。那是因为她总有超预期的表现。例如,我想设计一张课程海报,她一定会跟我说,“伍老师,交给我吧”;我想把上课情景制作成一部微电影,她一定会站出来说,“伍老师,我来搞定吧”;我想在课堂上给学员拍一些美美的照片,不用多想,她一定会信心十足地把活儿揽过去。我常开她的玩笑:“还有什么是你不会的吗?”后来我才知道,她“背”着我利用空闲时间,报了各种职业技能训练营与辅导班,也不问我报销。她说,投资自己,总不会吃亏的。这样的人不受欢迎才怪。升职加薪受器重,当然也就理所当然了
有的人有了钱就会各种买买买,看似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但他们的钱包只会越来越扁;有的人有了钱也会去花,但他们会花在自己的成长上、花在家人朋友身上、花在健康上、花在所服务或赋能的对象上。第一种人看似很富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只会越来越穷;第二种人看似钱都白花了,但不论走到哪里,他们都精神抖擞、健步如飞,都有人嘘寒问暖、把酒言欢,都是那么受欢迎。 这是因为,社会不是根据每个人所占有的,而是根据每个人的贡献来分配财富的
三、让别人获利
让别人获利的根本目的不是获利本身,而是释放更多的时间,我们可以自主支配时间、把时间自由地花在对未来更重要、价值回报率更高的事上。既然如此,那么哪怕你不是老板、老大,你也完全可以自己做主,用钱去买时间
用时间获利的模式是我们牺牲自己的时间去赚钱,我们通常会这么跟他人说:“这赚的都是辛苦钱。”也的确是辛苦钱。但高手一定是更轻松的,因为他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时间。 比如,你花钱请一个人——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来计算——你一天就拥有了24小时+8小时,共计32小时。请100个人呢?就是100×8+24=824小时。想必你已经看出为什么那些老板级的、有大成就的人,比别人获利更多了,因为他们拥有的时间是别人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几千倍。时间就是金钱,这是事实,并不是一句鸡汤
有一次,一位朋友知道我有车,请求我开车去机场接他的一个朋友,那会儿我也的确没什么特别的事。拒绝朋友当然是不够意思的。我便答应了他,然后自己用手机叫了辆滴滴商务车,花300元就解决了。我为什么这么做呢?很简单,来回机场一趟,在不堵车的情况下,我至少需要花2小时。按照我2小时创造的成果来计算,或者直接按照我2小时的课酬来计算,我的时间成本是滴滴车费的好多倍
我常常跟我那些企业家、创业者、各领域专业人士的学员讲,打造个人品牌,持续公开表达,持续公开输出内容,你一个人是搞不定的。就拿拍一条短视频来讲,完整的生产链条包括选题、文案撰写、拍摄、剪辑、运营、维护等一系列工作。这会占据你非常多的时间,你的主业一定会大大受到影响,再说,你就算拼死拼活去干了,又怎么比得过那些团队作战的机构与平台呢? 所以,当你真正想要做好个人品牌,或者说当你的个人品牌影响力已经到了一定程度时,你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花钱买别人的时间,组建团队,集体作战
不论今天的你正处于3种模式中的哪一种,我都希望你愿意跟时间做朋友,提高自己的单位时间价值,学会在自己身上花钱、花时间,创造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学会定价:把值钱的产品卖个好价钱
一个拥有个人品牌的人跟传统商家的产品定价策略是有所不同的,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用户买的不仅仅是你的产品,更是你的品牌、服务。而品牌与服务是无法用具体数字来衡量的,这是用户对你这个人的一种认知。换句话说,他觉得你值这个价,那么这个价就成立且好卖,反之亦然
所以,个人IP的产品定价公式应该是成本+期望的利润空间+供需关系+用户认知。权重最大的应该是用户认知
订阅他公众号的读者的确多了,但读者类型并没有变化,还是一群大学生及职场新人,这类人的消费力是不足的,高价线上课对于他们来讲,是有压力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在这些人的眼中,他们对你的认知是你只值199元。这并不是说你能力不行、个人品牌很弱,而是因为很多时候你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产品本身,还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是谁。受众的支付能力直接影响你的价格体系
那么,难道我们就只能卖低价货,没有机会提高单价,推出高价产品吗?不要着急,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基于用户的成长速度
比如,过去你的用户中大多数人可能还是职场新人,但如今许多人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甚至开始自己创业,成为商业新锐。当你追踪到你的用户的成长高度时,再推出高价产品,就完全没问题。甚至可以说,这时你很有必要推出高价产品,以陪用户更好更快地成长
我有个学员跟我分享了一件趣事。她去参加某个上万元一天的高端专业课。在现场,她发现她的两名粉丝也报了名,跟她做了同学。她一边欣喜,一边惊讶,跟粉丝们打招呼。粉丝无奈地说,张老师,你的课都太基础了,什么时候也推出高端课啊,我们一定买。她这才发现,她忽视了粉丝们成长的速度,这导致了粉丝的流失
这也是为什么我反复对所有IP课的学员讲,一定要多跟你的粉丝连接,而不是停留在线上的热闹。你只有深度地走近他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成长速度与轨迹,进而更好地陪伴他们、帮助他们。粉丝与IP之间一定是一个共同成长体。哪一方成长慢,哪一方就会失去另一方
二、改变产品形态
假设你绝大多数的用户目前还只是一名职场新人,精英群体很少,这时你想要定高价产品,怎么办呢?很简单,改变产品形态
比如,你的线上课还是199元,但你把线上课调整为线下面授课,除了线上线下的集训课,你还可以推出私教服务,限额一对一辅导。课程附加值高了,你就可以定更高的价格
当然,如果你的用户本身就非常高知、高阶,其购买力及对你的认可度都不错,那么你就不存在为了卖高价而刻意调整产品形态的问题。我有许多专家型学员,如投资人、律师,其本身的圈子与势能都不错,关注他们的用户也都是优质用户,他们的课程定价自然不低
不管低价还是高价,本质上都是在提升你在用户心智中的认知,既要让他们觉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也要打出你的品牌力
所以,我一直跟学员们讲的一个观点是,不要为了销售额好看而低价销售,不要为了能成交而低价销售,不要为了与对手竞争而低价销售。当然,也不要为了贵而贵,不要因为贪财而贵,不要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而贵
尽管我向来认为每个拥有个人品牌的人本来就很贵。但贵一定要贵得有道理。正如俗话讲的,一分钱,一分货。如果你影响力超群,处于一线网红阵容,那么毋庸置疑,你可以定很高的价。但对于大多处于二三四线,甚至刚刚站稳脚跟的IP来说,要想卖得更贵,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你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用心力与体力来升级用户认知
对于一名知识IP来讲,所谓大成本更多的是你的精力成本、时间成本、用心成本、资源成本。这些成本全部加起来,怎么会不贵?只要你愿意拿出这些成本,那么从原则上来讲,你就可以推出高端服务,定一个相对高的单价,名正言顺地让自己一身“贵气”
事实上,越贵的东西越好卖
这在经济学中还有个有趣的解释,叫凡勃伦效应,指的是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理呢?这是因为,用户获取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一种社会心理上的满足——满足其虚荣心与尊贵感
电影首映礼的票价贵出许多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帮用户赚取社交货币,让他优先于其他人观赏到作品,让其感觉自己被特别对待了。同理,作为知识IP,推出某款知识产品时,想要卖得更贵,我们同样可以从满足用户心理的角度切入。比较常用的方式有4种
第一,设置门槛
采取面试、笔试等方式筛选学员。这样,被录取的学员就会觉得自己十分优秀,也愿意支付更高的学费
第二,联名认证
比如,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的学员可以获得某权威机构的权威证书。这会让用户觉得自己很厉害,物超所值,更有意愿去公开发朋友圈,间接地帮你宣传。当然,前提是权威机构愿意跟你联名办学
第三,限量限额
想必你经常看到市面上一些产品在销售时会限额,并提示用户若错过了还需再等多久;买某某产品时,提前下单的消费者可以享受早鸟价,这会让买到的人感觉自己很幸运,让他愿意为自己的好运支付报酬
第四,稀缺服务
。比如,珍藏版的书就可以比普通书卖得更贵,一对一私教就可以比一对多的集训卖得更贵,等等。用户一旦认可你,他就愿意花更多的钱来买常人没有的服务
在这四种交易的背后,产品还是一样的产品,只是因为你帮用户创造了一种心理满足感,你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若想卖得更贵,我们还可以反其道而行,帮助用户提升获得感,换言之,制造一种心理错觉,让用户感觉自己赚到了。在这里,同样给你分享4种特别好用的方法
1.更小单位定价
关于年度服务项目,我也同样建议你采取更小的单位来定价。比如,你可以把一年顾问费50万元的项目分阶段设立,如半年25万元、3个月12万元。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给更多没那么懂你的人了解你、向你学习的机会。他如果觉得3个月收获很大,就有可能报半年、一年的服务项目。小单位里往往蕴含着大成交
2.陪衬定价
陪衬定价,即拿另外一种消费属性的高价物品与他向你购买的服务或产品作对比,帮他看到你的服务与产品其实也不贵,更值得投资
举个例子,我有不少学员都做了线上课,算是引流型的产品,定价都不高,普遍在99~399元。在进行价格描述时,我常常教他们用其他消费属性的等价物来做陪衬,效果往往还不错。比如,“少喝两杯咖啡,你就可以掌握一项升职加薪的硬技能”“只用吃一顿火锅的钱,你就可以连接高手,掌握高手年薪千万背后的思维体系”
前两年,有人说我的私教费太贵。面对这样的人,我要么直接拒收(讨价还价说明他还不认可我,而没有信任力,是做不好辅导的),要么我觉得他有成长潜力,便会换个陪衬物,帮他看到我的课程物有所值
陪衬定价可以转移用户对损失金钱的恐惧,把关注点放在获得未来的收益上
3.尾数定价
4.保障定价
当然,你的保障一定得落到实处,这对你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你得把产品、风控等都一一做好评估。万一发生什么无理由退款事件,你要有兜底的智慧与代替方案
想要卖得更贵、让个人品牌更值钱,在定价层面,我还需要给你提几个醒
第一,千万不要打价格战
在个人品牌领域,任何一条赛道都没有一个人能独领风骚。如果你想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想加速扩圈,你需要非常强悍的资本助力
第二,不要用信息差赚差价
互联网世界就是一个扁平的世界。任何一个事物,也许昨天、今天他人不知道,但不意味着明天人家还不知道。在我看来,赚信息差的人是可耻的,注定会自掘坟墓。我亲眼见过许多这样的人,红极一时,落寞一世
第三,坚守一个价格
说白了,不要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定出来的价,一定是透明的、统一的。当然,对于实体产品来讲,在不同地区有不同价格,这是没问题的,也应该这样。前提是地区统一、群体统一。就像许多新零售品牌,线上跟线下价格相差无几。统一价格的做法会让品牌更立体、更真实、更容易被信赖
记住一句话:卖得更贵从来不是目的,提升用户对我们的认知才是
产品体系:如何更好地为目标用户服务
这也是我要先跟你讲定价再来讲产品的原因,当你明白可以卖很贵后,你才能知道如何为产品设计定调、如何展开设计。就好比一个人先清楚我要去哪儿,才知道我要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是乘坐飞机,还是搭乘高铁,抑或只需徒步
其实,一个成熟的IP至少要有3类产品,即引流型产品、利润型产品和溢价型产品
一、引流型产品
引流型产品必须满足的一个条件是可复制。也就是说,你花时间、成本做出来后,可以在多个平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销售。比如,做一门线上网课可以在全网传播,成本只需付出一次;出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一次成本、多次复制的引流产品。再比如,有些人针对其目标用户设计、整理了许多素材、模板,将其打包成一个产品,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可复制的引流方式
尽管是引流产品,但作为一个很贵的IP,我们必须保证我们的出品是高质量的,是能代表我们的身份与能力的
在这一点上,我见过一些学员吃过大亏。他觉得既然是引流产品,就可以粗制滥造,或者东拼西凑,不愿讲重点干货。结果不仅没获得新粉丝,反而丢失了许多老粉丝
引流型产品最大的价值在哪里?或者说,我们为什么需要做引流型产品?理由很简单,扩充流量,建立信任
我自己也花时间、投入成本、联合合作机构,单独面向金融行业推出了一门线上课,还请来了专业的编导、制作团队。不论内容还是制作效果,都朝着精品化方向运作,甚至比我高单价的训练营的课程制作水准还要高。我的出发点很简单,比起卖多少钱,更重要的是能渗透金融行业更多的人,在他们心中建立信任,从而转化出更多的铁杆用户
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引流课的核心目的是扩充流量,建立用户的第一印象。跟高价课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覆盖面有多广,杀伤力就有多强
既然引流课的目的是引流,那又该如何定价呢?首先我建议你不要免费。哪怕你只设置为1元或9.9元包邮,也比免费要强。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免费的往往没好东西,更糟糕的是,由于没有任何门槛,你会吸引来无数只是为了占便宜的人,这会直接影响那些真正想学习、想跟你连接的人
至于具体定价多少,并没有一个标准说法。还是前文提到的,你能卖多少价,是由用户对你的认知决定的。你觉得这个价能卖出去且能带来复购,那么这个价就是合理的。但我整体的建议是,不要定价太高,或者尽可能低价。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卖课,而是积攒流量
二、利润型产品
顾名思义,比起引流型产品,利润型产品是能为我们带来一定利润的。它的存在给了信任我们的用户一个非常好的承接,否则流量就被浪费了
想要做好利润型产品、进一步留住用户,有两个条件我们必须满足
第一,强关联。利润型产品与引流型产品的主题及内容的关联性要强。不能说引流型产品是A,结果利润型产品变成了B
第二,硬本领。比起引流型产品,在出品上,我们对利润型产品一定要有更高的要求
比如,你的利润型产品是一门同主题的课,那么你的内容要就完整性与丰富度至少有50%以上的迭代。拿我自己来举例,我引流的产品是一门录播课,那么我的利润型产品的交付就成了现场直播+辅导,或者直接转为线下面授课,并且内容做到了70%以上的迭代
如果你做的是实体产品,也是同一个逻辑。一定要超出用户对你的期待,给用户制造惊喜,同时也要体现你的综合实力。要想让利润型产品客源不断,就得拿出你的看家本领,不能藏着掖着,更不能照本宣科
今天这个时代是不缺有品位、有购买力、追求美好产品的用户的,缺的只是好匠人、有良心的好产品。作为一名真正拥有个人品牌的人,有权利、有责任,也要有这个能力去生产更多优质、用心的产品,去真正解决用户的难题与痛点
不要去眼红那些短期内就名利双收的人,要知道,很多千载难逢的机会、很多真正赚大钱的IP恰恰来自用户对某些人的失望。在这个时代,只要用心做产品,不管多高的价格,总有人愿意为你买单
所以,利润型产品是整个IP背后最为关键的一环,做好了就能从中筛选出真正的铁杆用户,做坏了你的IP也可能跟着崩塌
三、溢价型产品
这类产品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就是贵,是真的贵,至少要比你的引流型、利润型产品贵数十倍。比如,你的利润型产品的单价是1万元,那么溢价型产品可以达到10万元、20万元,甚至上100万元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IP才刚崛起,能溢价这么多吗?在上一章,我提到一个观点,想要溢价,就得付出更高的成本。如果你能做到,当然是可以获得溢价的
溢价型产品不论从价格体系还是IP势能来说,它都发挥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锚定。说到底,它是为我们的利润型产品引流的,是提升我们影响力的一种有力举措
当然,你也不能漫天要价。没有成交的溢价型产品反而会打你的脸,让更多人认为你不过如此。就像有些挂牌新三板的公司,如果没有任何成交,就算挂了牌,也称不上是个上市公司
那么,怎么做好溢价型产品呢?有两点至关重要
第一,稀缺感
对于用户来讲,这个机会一定是难得的,是少数人才会享有的权益,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高溢价。比如,产品的限量版可以卖贵几十倍,知识IP的私教可以卖贵几十倍。这是因为数量、名额、资质都有限,有限意味着你会为了他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付出更高成本、给他更大的能量
第二,获得感
即能实实在在给他帮助。所以,除了用心交付,针对用户,我们还一定要做好筛选。对于那些你帮不了的用户,就干脆一点,拒绝了事。一旦收了人家的费用,就要负责,给对方强有力的支撑,为人解惑、解忧
溢价型产品的背后,还蕴含着一个最大的价值,那就是打造标杆案例。对方付出了更多,你也付出了更多,这样彼此信任,共同前进,这比那些只是听了你一门课的人大概率更能出成果
这些标杆案例又会不断给你的IP带来溢价,让你越来越值钱
引流型产品给IP扩充流量,建立信任;利润型产品让IP秀出肌肉,为个人品牌筛选铁杆粉丝,持续盈利;溢价型产品给IP拔高势能,打造标杆案例。这样的产品体系不仅可以让IP背后的人赚到更多钱、更好地赚钱,更能提升一个IP在用户心智中的含金量
另外,在产品设计中,我们始终要做好的一点是做出持续陪伴用户成长的好产品。用户在成长,我们更要加速成长。每成长到一个阶段,我们就需要有新的产品来为用户赋能。所以我们需要对产品不断进行迭代,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用户开发不同的产品,覆盖用户的整个生命周期。
还是那句话,在这个时代,不缺买得起好产品的用户,缺的是制造好产品的人,做好产品的人才是真的贵。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做自己、做别人的贵人
长期主义:个人品牌长盛不衰的底层逻辑
时间只是长期主义的一个衡量值,而不是绝对值。一件事并不是你坚持的时间久,就一定会成功。只不过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刚好都付出了极高的时间成本。也就是说,长期主义并不是叫你一根筋地傻傻坚持。请你花一分钟的时间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思想懒惰,只是一味地机械重复呢?时间,只跟优秀的人做朋友
那么,什么是优秀的人?优秀的人有两种尤为显著的能力:自我革新的能力和守住初心的能力。自我革新意味着你勇于打破成见,乐于创新
守住初心是一种什么能力呢?再看看我那位学员的例子。他写了1年的公众号文章,可效果平平,所以放弃了。你觉得他的问题出在哪里?是不够努力吗?是不能坚持吗?是真的没有红的运气吗?其实都不是,而是因为他的出发点在一开始就错了。他做公众号、写文章的目的只是红,是获得粉丝。也许有人会说,难道我做公众号不应该是为了这些名和利吗?难不成是为了锻炼文笔、陶冶情操?
我想,稍微懂得社会生存法则、懂得商业规则的人都知道,一个人之所以对你好、一个人之所以愿意跟你合作,是因为你能给对方提供价值。如果自始至终你都抱着“我要红”“我要赚钱”“我要获取粉丝”的信念,那么你的思想、行为、内容、产品就一定会跑偏,这自然就打动不了用户,而你的坚持,也无非是自我感动。面对这样的人,时间怎么会与之做朋友?
所以,做正确的事的前提是,你要懂得拒绝诱惑。不要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就丧失了方向。在打造个人品牌的路上,你会遇到太多的诱惑,但我敢说,有很大可能,诱惑背后都有甜蜜的陷阱
我要的不是粉丝数,而是粉丝质量;我要做的不是娱乐网红,而是知识IP;我要的不是名利,而是一份信赖与尊重
在接触我之前,有许多学员都曾在其他大V处报过课,他们告诉我,当初吸引他们过去的原因,是那些老师向他们承诺:零基础也可以做出爆款、多少天可以涨多少粉。说得简单粗暴一点,那些老师可以帮助他们“一夜成名”。事实如何呢?他们的粉丝数的确是增长了,但基本上是买来、刷来的僵尸粉。他们的确生产出了爆款,但同样也是刷出来的,并且由于内容较浅,引来骂声一片。他们赢得别人的尊重了吗?并没有。他们赚到钱了吗?学费都赚不回来。典型的“看似抄了近路,最后却走了弯路”。所以你一定要明白,如果你当下做的这件事不能为你的未来加分、铺路,那么我建议你不要去做
真正的高手、长期主义者都是无限游戏的玩家,而不是有限游戏的参与者
什么是有限游戏?有限游戏的目的就是让游戏结束,比如球赛要决出胜负;玩游戏要决出胜负。胜负一出,游戏即止。那什么是无限游戏呢?游戏的目的就是让游戏继续,比如,婚姻生活不是为了争个对错,而是为了让家庭更和谐;学习不是为了拿证,而是为了提升自己;创业不是为了上市,而是为了更好地做大做强。如此,游戏才能持续进行
拿个人品牌来说,有限游戏者打造个人品牌的目的通常是圈粉变现,为达目的,他们可以不择手段。无限游戏者呢?他们是为了把价值带给用户,为更多用户解惑或解忧,做好了这些,变现自然不成问题,因此,他们每一步都跟用户在一起
我不想在这么慌乱、困难的时候去赚同样慌乱、困难的用户的钱。我想趁这个机会攒能量、攒产品,为明年、后年甚至更远的未来做铺垫。我更想试试我能不能玩好这一场无限游戏
小王子之所以觉得玫瑰花很美,是因为他付出了心血;你之所以觉得你的孩子可爱,也是因为你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你之所以能赚到钱、能打造IP,是因为你始终为关注你的用户创造价值。面对任何一件事,你越能真心付出,就越会觉得其乐无穷,结果也就越好,游戏也就可以无限地玩下去。这样的你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个人品牌也就有了长盛不衰的可能
后记
写这本书还有一个小小的动机是一些学员跟我说:“伍老师,您的私教费大几十万元;您的线下课收费也过万元,这对那些拥有一技之长但目前还不足以支付您学费的人来讲,着实可惜啊。”
我那些年薪千万的学员告诉我,几乎20%的客户贡献了他们80%的业绩;那些取得大成就的人也往往是20%的人在背后为他们加持;那些日子过得很快乐的人也几乎是20%的人为他们贡献了多巴胺。二八定律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结果只取决于一小部分因素。个人品牌打造也是如此。我们应该用好的内容、产品,用好的初心把时间、注意力、才能放在那些能成才、支持我们、与我们同频的人身上。与粉丝做朋友,与粉丝共同成长
在创作这本书前,我也看过市面上许多跟个人品牌相关的书,它们更多的是在教你如何一夜暴富、一夜爆红,教你一些技法,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把个案的成功复制到所有人身上;不能把一时的成功视为可以持续的爆红;不能把伪装化名为包装。这也是为什么MCN机构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再标准化地去培养、孵化,也难以打造第二个李子柒、李佳琦
我希望这本书能真正帮你搞清楚个人品牌打造的底层逻辑,即回到人与价值上,去做一个更真实、更有态度、更有能量的自己。正如著名商业顾问刘润老师所讲:“如果只教给你各行各业的‘干货’(方法论),那只是‘授人以鱼’,一旦环境出现变化,‘干货’就不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