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初级经济师】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8-03 03:37:37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
物质资料生产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
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
生产最基本的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最重要的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低→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
定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构成
人的要素:劳动者
物的要素:生产资料
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关系
定义: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社会生产过程
生产: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分配和交换:桥梁和纽带
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
生产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1)奴隶制
(2)封建制
(3)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1)原始社会
(2)社会主义社会
(3)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则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亦然
落后的生产关系、以及超越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体现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的原因
(1)经济规律都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经济规律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类型
人类各个社会阶段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经济规律
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价值规律
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
第二节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社会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
定义
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
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经济制度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低→高)
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由上至下)
原始社会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平均分配
奴隶社会制度
生产资料私有制,不平均分配
封建社会制度
生产资料私有制,不平均分配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生产资料私有制,不平均分配
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为标志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电机和内燃机为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为标志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节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2种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
定义: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社会经济形式
最基本的经济特征:自给自足
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
产生:原始社会
主导地位: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前期
瓦解:封建社会末期
商品经济
定义: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总和,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产生的经济条件
一般条件:社会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分离出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
根本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即生产资料所有制
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为主导,商品经济为补充;商品生产和出卖的目的在于满足不同的消费需要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使资本增值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商品经济进入发达阶段,即为市场经济阶段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
第四节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商品经济
强调经济形态,因此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进行谈论
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
市场经济
强调资源配置的方式,因此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进行谈论
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
市场机制
竞争机制
供求机制
价格机制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
第五节 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的定义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狭义的市场:有形市场,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广义的市场:有形和无形的市场,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体系
定义: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联系和作用下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
市场体系的构成
商品市场
地位: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
构成
(1)消费者市场
(2)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
地位:要素市场从一定意义上是为商品市场服务的
构成
(1)资金(金融):资本市场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
(2)劳动力
(3)房地产
(4)技术
(5)信息
市场体系的功能
调整效率,信息联系,目的是为了评价社会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
通过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经济联系功能
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主体之间提供经济联系的场所和载体
经济利益关系调整功能
通过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工资、利率、股票价格等)的波动,调节不同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
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
能够实现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传递,使各市场主体根据获得的市场信息调整自身的经济行为
社会评价功能
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
第六节 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
(1)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
(2)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会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配置方式
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社会资源配置
市场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反映的是市场经济
计划配置方式
依靠计划方式进行社会资源配置
计划方式
指令性计划:通过行政手段,集中配置
指导性计划:通过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间接配置
计划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反映的是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
定义:一定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
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内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
经济体制的影响因素
(1)经济制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依据
(3)历史文化传统
(4)现实国情
经济体制的基本功能:把有限的社会资源配置到不同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
其他
实行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
中国:90年代计划经济;21世纪,市场经济
实行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采取相同的经济体制
美国:市场经济;中国: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无论一国选择哪种经济体制,都离不开本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