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2025专升本艺术概论,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编辑于2024-08-08 22:55:41第二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从中国先秦时期和古希腊开始, 给艺术下定义有上百种,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和"模仿说"("再现说")。
(一)客观精神说
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1.古希腊 柏拉图
①古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②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艺术世界当然更不真实。 ③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念的模仿。(真实性:理念>现实>艺术) ④显然,柏拉图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是基于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
2.德国 黑格尔
①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②黑格尔美学思想核心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 ③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辩证法思想:"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④在艺术作品中,人们 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3.中国古代 刘勰、朱熹
①中国古代 “文以载道说"。 ②南北朝时期刘勰《文心雕龙》的首篇《原道》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③宋代朱熹看来:“ 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道" 是文艺的本质,是文艺的内容,"文" 是作为"道"的工具 。 ④"文以载道说" 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二)主观精神说
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1.德国 德康
①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 ②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③康德强调创作主体的重要性, 把自由活动看作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体现出康德思想的深刻之处。
2.德国 尼采
①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②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人生的意义。 ③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作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作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④日神阿波罗是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使人沉湎于梦幻中;酒神犹奥尼索斯是 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使人在极度的情绪放纵中来揭开人生的悲剧面目。
3.中国古代 妙悟说 性灵说
①南北朝时期是文学日益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 ②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三)模仿说或再现说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1.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② 他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 ③他强调,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④应当“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也就是说,还应当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来。
2.俄国 车尔尼雪夫斯基
①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②他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③对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应当做出如下解释:“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3.意大利 达•芬奇
①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更是坚持“模仿说”(或“镜子说”),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 ②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的模仿者。
4.古中国
①中国古代画论中“师造化”从唯物主义角度理解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认为现实是绘画的根源,强调画家要向自然学习,要真实地反映现实。 ②南北朝时期的姚在《续画品》中提倡“心师造化”。 ③唐朝的张璪主张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④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中主张“度物象而取其真”。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理论
(一)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
①人类社会生活总体上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②为了满足这两种生活所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就叫作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③物质生产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精神生产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艺术生产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 类的艺术文化宝库。 ④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 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⑤“艺术生产”理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
(二)“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的启示
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起源
①论题: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 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②解释: 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同生产劳动实践有直接联系,如劳动工具:石器、 骨器等;劳动成果:兽皮、兽牙、羽毛等。 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生产逐渐独立出来,这些劳 动产品也逐渐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变为 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④结论: 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性质
①论题: 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②解释: 艺术美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③结论: 艺术的审美价值必然是主客体的 有机 统一。
特点
①论题: 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会到艺术作品之中。 ②解释: 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创造性劳动,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更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艺术生产离不开客观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生产离不开主观创造,当艺术家调动他的想象来创作时,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③结论: 所以,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① 论题: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现象。 第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 不能脱离 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时代艺术的发展,最终原因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② 第一的论据: 19世纪的俄国,可以看到类似的两种生产不平衡的现象。当时俄国还残存农奴制,经济落后于西欧资本主义各国。但是,19世纪的俄国却在文学艺术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③ 论证: 两种生产不平衡的现象,与艺术生产最终必然受物质生产 制约 并不矛盾。第一是特殊的现象,第二是普遍的规律。
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论题: ①“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一艺术作品一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研究,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论据: ②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创作主体(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艺术作品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③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在和欣赏客体(艺术作品)的相互作用之中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④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生产作为起点,具有支配作用,消费作为需要,又直接规定着生产。 ⑤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 ⑥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 论证: ⑦“艺术生产”理论:全面地研究艺术活动的全部过程,把创作—作品—鉴赏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来进行综合的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出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本质 是 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 是 本质的外在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形象性
①艺术形象(具体的样子)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艺术 通过 形象来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是对形象性的理解。 ②形象性是艺术的最重要特征,它将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开来,通过形象、情感,以审美的方式反映生活,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艺术。 ③艺术 反映 生活的特性简称为形象性特征。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① 论题: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论据: 鲁迅说过: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表现 文艺复兴时期 摆脱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统治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人生和现实的赞美。 ② 论题: 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说,艺术形象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论据: 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往往是在再现生活的艺术形象中,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融在客观形象之中。 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融在主观因素之中。 以音乐为例,用有组织的乐音来构成艺术形象,音乐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情感。如: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表现作曲家观看这些图画后的种种体验和感受,达到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高度统一。
(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①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和形式,二者是有机统一的。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②中外美学史上,强调绘画不但要形似,更重要的是要神似。通过形象所表达的,不仅是视觉所直接看到的外貌或外形,而且有无法直接看到,却可以感觉到、领会到的内容和意蕴。 ③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使其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巴尔扎克像》,这座雕像的成功,就在于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
(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①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②事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艺术家在总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作成败的关键。 ③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身上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即明明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许多屈辱和不幸,却习惯于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奴性心态。 ④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艺术典型,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⑤艺术典型与艺术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根本上讲,二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但是,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练和升华。 ⑥典型必定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又能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一、主体性
①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②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③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
(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①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社会现实生活。 ②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艺术创作的这种主体性特点,是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在谈到动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区别时指出:动物的生产是出于本能,是不自由的,都是凭本能来重复进行。人的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在生产活动中,能够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也就是把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生产中、劳动产品中对象化,打上人的标记和烙印,并目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劳动产品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得作为生产主体的人能够从中直观自身。 ④比起物质生产劳动,艺术生产中的主体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 ⑤艺术创作更具有独创性的特点,艺术作品凝聚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带有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与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 ⑥唐代画家韩幹(gàn)《照夜白图》 ⑦元代画家赵孟頫(fǔ)《秋郊饮马图》
(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①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 ②中外艺术宝库中,之所以涌现出如此众多艺术作品,是因为它们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③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具有艺术的独创性。或许,这就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产品,这二者之间截然不同的特点之一。
(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①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在审美感受上就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打上 欣赏主体的烙印。 ②在艺术欣赏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审美主客体关系。 ③艺术欣赏要以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为前提,没有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或欣赏对象,就没有艺术欣赏活动。 艺术欣赏中,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并不是被动地反映或消极地静观。从心理上看,欣赏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有着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联想、想象等诸多心理因素的自我协调活动。它不仅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同时又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改造加工过程。 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欣赏主体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总而言之,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④艺术欣赏中这种主体性的特点,甚至可以使欣赏者实际获得的艺术感受与艺术家原来的创作意图之间,产生相当大的差距。 ⑤有些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不但十分接近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甚至比艺术家本人想得更丰富、更深远。 ⑥,主体性贯穿于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意味着创造性与创新性。
一、审美性
艺术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 事实上,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审美意识 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体现。 ②美学理论: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与艺术美,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艺术美直接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但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为艺术品。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 创造物,才能称为艺术品。 ③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 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 ④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现实生活中的美 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艺术又是人类 审美意识 物质 形态化 的表现。 ⑤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使得本来仅存于人们头脑中的审美意识,“物化”为可供 其他人 欣赏的艺术作品。这样,艺术就成为传达和交流人们审美意识的一种手段。 如:文学是运用语言文字,绘画是运用 线条 色彩,音乐是利用 音响,舞蹈是利用 肢体等。
(二)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①艺术美之所以高于 现实美,是由于通过 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 ②艺术中的“真”不等于生活真实,要通过 艺术家的 创造性 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通过 艺术形象体现出来。 艺术中的“善”,也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 渗透到 艺术作品之中,也就是化“善”为“美”,体现为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北宋著名画家 张择端 的巨型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鲜明地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 反映出北宋首都汴京各阶层人物的生活。以中下层市民的现实生活为题材,直接反映市民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③关于艺术的审美性和“丑”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生活中除了真、善、美,也有假、恶、丑。 在生活中我们既可以找到 美的现象 又可以找到 丑的现象,在艺术中却一概都以 审美性 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 变成了 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有了审美意义。 如:莫里哀的著名讽刺喜剧《吝啬鬼》,成功地塑造了阿巴贡这一极端自私而贪婪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露出资产阶级贪财如命的本质。 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中的女主人公麦克白夫人,是一个内心丑恶的女人,她唆使丈夫谋害国王最后自己也因罪行重负而发疯。 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雕刻了一个干瘪丑陋的老妓形象,,他用丑陋的肉体形象体现了对当代人类行为的反思,也是对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思。 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的审美性,使“丑”的人物形象 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三)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①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考:中外艺术史上,形式美的问题受到许多艺术家的重视。南齐 画家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是对我国古代绘画实践的系统总结,这就是: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谢赫的“绘画六法”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其中的“气韵生动”是对绘画作品总的要求,而其他几条都涉及艺术形式问题。 ②德国美学家莱辛认为:“在古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 结论: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 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强调:现实的美只在内容,而艺术则把它融化在优美的形式里,因此,绘画才优于现实。 ③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 变化和发展。 建筑艺术为例,自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开始,人们就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黄金分割”理论奉为建筑艺术形式美的法则,强调建筑物各个部分间的比例。 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建筑艺术的突飞猛进,建筑师们都扬弃了传统的形式美法则,坚决反对在艺术形式美上的整齐划一,提倡建筑艺术形式美的探索和创新。 ④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在于它生动鲜明地体现出内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形式应当服从于内容,真正的艺术美不在辞藻的华丽,而在于确切生动地表现内容。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 王维认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罗丹认为:“一幅素描或色彩的总体,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便一无美处。“ ⑤上面提到的建筑艺术中的例子,在它独特的造型美中也蕴含着时代的内容。帕提农神庙鲜明地体现出盛行于古希腊时代的”美就是和谐”的美学理想。 ⑥美学追求来看,悉尼歌剧院这一建筑作品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它的设计师丹麦建筑家约翰•伍重强调现代建筑应当从属于自然环境,崇尚“有机建筑”理论,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像自然生长一样,从这些例子侧面说明: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