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学笔记之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是指感染性强、致死率高,容易引起大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传染病主要包括两种疾病:鼠疫和霍乱。记录了甲类传染病中鼠疫和霍乱的疾病防控相关的知识。
编辑于2024-08-13 16:21:26甲类传染病
鼠疫
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流行于鼠类&其他啮齿性动物
人间传染媒介
带菌鼠蚤
经皮肤
腺鼠疫
经呼吸道
肺鼠疫
败血症、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目前逐年上升趋势
传染病学
传染源
鼠类及其他啮齿动物
主要储存宿主
黄属鼠&旱獭属
次要储存宿主
褐家鼠&黄胸鼠
人间鼠疫主要传染源
其他动物
肺鼠疫病人
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
带菌者
健康带菌
恢复期带菌
传播途径
动物和人间鼠疫传播
主要媒介:鼠蚤
传播方式:啮齿动物-蚤-人
主要传播途径:鼠蚤叮咬
经皮肤传播
少数
直接接触病人痰液、脓液/病兽的皮、血、肉
经破损皮肤/黏膜受染
呼吸道飞沫传播
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
人间大流行
腺鼠疫不威胁周围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差距
病后获持久免疫力
预防接种也可获得免疫力
隐性感染
咽拭培养
流行特征
流行情况
非洲、亚洲、美洲发病最多
我国主要发生在云南&青藏高原
发病最多:云南西部黄胸鼠疫源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
流行性
由疫区经交通工具向外传播
外源性鼠疫
流行、大流行
人间鼠疫&鼠间鼠疫的关系
动物间鼠疫在前,人间鼠疫在后
人间鼠疫:野鼠传染家鼠,家鼠传染人
季节性
与鼠类活动&鼠蚤繁殖情况有关
人间鼠疫6-9月
肺鼠疫10月后
隐性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
腺鼠疫:2-5天
原发性肺鼠疫:数小时-3天
曾接受预防接种者:9-12天
临床分型
腺型
最常见
好发部位
腹股沟淋巴结(约70%)
腋下淋巴结(约20%)
颈部及颌下淋巴结(约10%)
多为单侧
病初即有淋巴结肿大&发展迅速
淋巴结与其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黏连成块
剧烈触痛
患者处于强迫体位
4-5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
病情缓解
部分发展为
败血症
严重毒血症&心力衰竭
肺鼠疫
肺型
病死率极高
原发性
起病急骤
寒战高热
起病24-36H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咳大量泡沫血痰/鲜红色痰
呼吸急促,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发绀
肺部仅可闻及少量散在湿啰音/轻微的胸膜摩擦音,较少的肺部体征与严重的全身症状常不相称
X线胸片检查呈支气管肺炎改变
抢救不及时
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继发于腺鼠疫患者
败血症型
爆发型鼠疫
最凶险
继发于肺鼠疫/腺鼠疫
原发型鼠疫因
免疫功能差
菌量多
毒力强
发展迅速
主要表现
寒战高热/体温不升
神志不清
谵妄/昏迷
无淋巴结肿
皮肤黏膜出血
鼻出血
呕吐
便血/血尿
DIC(弥散性血管内出血)&心力衰竭
多在发病后24H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
病死率100%
皮肤广泛出血,瘀斑,发绀,坏死
死后尸体呈紫黑色
黑死病
轻型
除轻型外,各型初期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起病急骤
畏寒发热,体温迅速升至39-40℃
伴恶心呕吐,头痛,四肢痛
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
继可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步态蹒跚,腔道出血及衰竭&血压下降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起病前十天内到过鼠疫流行区
鼠疫动物/病人接触史
临床表现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
在未使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的情况下
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具有下列症状之一者
疑似病例
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张
3. 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咯血
4. 重症结膜炎/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5.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浑浊
实验室检查
标本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
痰液
血液
咽部及眼分泌物
尸体脏器/管状骨骨骺
两次间隔10天采集患者血清
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鉴别诊断
腺鼠疫
急性淋巴结炎
此病有明显的外伤,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症状轻
丝虫病的淋巴结肿
急性期,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同时发生
数天后自行消退,全身症状轻微,晚上血片检查可找到微丝蚴
兔热病
感染兔热病菌
全身症状轻,腺肿境界明显,可移动,皮色正常,无痛,无被迫体位,预后良好
肺鼠疫
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型炭疽鉴别
依据临床表现&痰的病原学检查鉴别
败血型鼠疫
需与其他原因所致的疾病鉴别
败血症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及时检测相应疾病的病原/抗体
流行病学&症状体征鉴别
皮肤鼠疫
皮肤炭疽
预后
病死率极高,鼠疫败血症&肺鼠疫几乎无幸存
腺鼠疫病死率50%
抗生素及时应用,病死率降至10%
治疗
确诊/疑似
迅速组织严密隔离
就地治疗
预防
管理传染源
灭鼠灭蚤
监测控制鼠间鼠疫
加强疫情报告
严格隔离病人
患者&疑似分开隔离
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大完全消散后+7天观察
肺鼠疫隔离至痰培养6次阴性
接触者医学观察9天
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12天
病人分泌物&排泄物彻底消毒/焚烧
尸体用尸袋包扎严密后焚烧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国际检疫&交通检疫+灭鼠灭蚤
可疑旅客隔离检疫
保护易感者
加强个人防护
预防性服药,均连续六天
口服磺胺嘧啶,每次1g,每日两次
口服四环素,每次0.5g,每日4次
预防接种
主要对象:疫区&周围人群,参加防疫工作人员&进入疫区的医务工作者
非流行区人员在鼠疫菌苗接种10天后方可进入疫区
使用鼠疫活菌苗皮下1次注射
6岁以下0.3ml
7-14岁0.5ml
15岁以上1ml
划痕法
6岁以下1滴菌苗
7-14岁2滴(菌液浓度与注射者不同)
每滴菌苗上各划#字痕
通常用于接种后10天产生抗体,1个月后达高峰,免疫期一年。需每年加强接种1次
霍乱
定义
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
发病急,传播快
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主要原因
国际检疫传染病
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呕吐
引起脱水,肌肉痉挛
严重者周围循环衰竭&急性肾衰竭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带菌者
轻型&隐形感染者不易确诊
不能及时隔离&治疗
传播途径
病人&带菌者的粪便&排泄物污染水源和食物
霍乱暴发流行
霍乱弧菌污染鱼、虾等水产品
日常生活接触
苍蝇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隐性感染较多
病后获得一定免疫力
产生抗菌抗体&抗肠毒素抗体
可再感染
流行季节&地区
夏秋季,7-10月
沿海一带
流行特征
无家庭聚集性
成人为主
男性>女性
经水&食物传播
O139是新流行株。人群普遍易感
现有的疫苗和人群免疫力对O139霍乱无保护作用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天
多为突然发病
古典生物型&O139型霍乱弧菌引起的疾病症状较重
埃尔托生物型症状轻,隐性感染多
典型病例病程3期
吐泻期
腹泻
发病的第一个症状
无发热
无里急后重感,多数不伴腹痛,排便后轻快
起初大便含粪质,后为黄色水样/“米泔水”样便
有肠道出血者排出洗肉水样便,无粪臭
大便量多次频,每日可达数十次,甚至排便失禁
O139血清型霍乱的特征
发热,腹痛较为常见(40-50%)
可并发菌血症等肠道外感染
呕吐
一般在腹泻后
多为喷射状
少有恶心
呕吐物初为胃内食物,后为水样
严重者可呕吐“米泔水”样液体
轻者可无呕吐
脱水期(数小时-2到3天)
频繁吐泻----病人迅速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
严重者循环衰竭
病程长短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正确与否
5种症状
脱水
轻度脱水
皮肤黏膜稍干燥
皮肤弹性略差
约失水1000ml,儿童70-80ml/kg
中度脱水
皮肤弹性差
眼窝凹陷
声音轻度嘶哑
血压下降
尿量减少
约失水3000-3500ml,儿童80-100ml/kg
重度脱水者
皮肤干皱,无弹性
声音嘶哑
可见眼眶下陷,两颊深凹
神志淡漠/不清的“霍乱面容”
病人极度无力
尿量明显减少
约失水4000ml,儿童100-120ml/kg
肌肉痉挛
吐泻----钠盐大量丢失
低钠
腓肠肌&腹直肌痉挛
痉挛部位的疼痛&肌肉呈强直状态
低血钾
腹泻----钾盐大量丢失
大量补液后及时补钾----血钾显著降低
临床表现
肌张力减弱
腱反射减弱/消失
鼓肠
心律失常
尿毒症、酸中毒
临床表现
呼吸增快
严重者除出现Kussmaul大呼吸外,可有神志意识障碍
嗜睡
感觉迟钝
昏迷
循环衰竭
严重失水----低血容量休克
四肢厥冷
脉搏细速,甚至不能触及
血压下降/不能测出
脑部供血不足,脑缺氧
意识障碍
开始为烦躁不安
继而呆滞、嗜睡,甚至昏迷
恢复期/反应期
腹泻停止,脱水纠正后
症状逐渐消失
体温、脉搏、血压恢复正常
少数病人可有反应性低热
可能是循环改善后肠毒素吸收增加导致
持续1-3天后自行消退
根据失水程度、血压&尿量情况
轻型
起病缓慢
腹泻每天不超过10次
稀便/稀水样便
一般不伴呕吐
持续腹泻3-5天后恢复
中型(典型)
有典型泻吐症状
腹泻每日达10-20次
水样/“米泔水”样便,量多
有明显失水体征
血压下降(收缩压70-90mmHg)
尿量减少(24h500ml以下)
重型
除有典型腹泻外(20次/天以上)&呕吐症状外
严重失水
循环衰竭
表现为脉搏细速/不能触及
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低于70mmHg/不能测出)
24h尿量50ml以下
罕见的爆发型/中毒型(干扰霍乱)
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尚未出现吐泻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并发症
急性肾衰竭
原因:发病初期剧烈吐泻-----脱水
出现肾前性少尿
及时补液可不发生肾衰竭
如无法及时纠正
肾脏供血不足
肾小管缺血性坏死
氮质血症
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
死亡
急性肺水肿
代谢性酸中毒
肺循环高压
因补充大量不含碱的盐水而加重
诊断
霍乱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任何有腹泻&呕吐的病人均为可能患者
均做排除霍乱的粪便细菌学检查
凡有典型症状者,应先按霍乱处理
确定诊断(有下列之一)
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在霍乱疫区、流行期间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呕吐症状,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肌肉痉挛者
虽粪便培养未发现霍乱弧菌,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有条件可做双份血清凝集素试验,滴度4倍/4倍以上者可诊断
疫源检索中发现的粪便培养阳性前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
诊断为轻型霍乱
疑似诊断(有以下之一)
典型的霍乱症状的首发病例,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霍乱流行期间与霍乱患者有明确接触史&发生吐泻症状&无其他原因可查
疑似病人隔离消毒+疑似霍乱的疫情报告+每日做粪便培养
连续两次粪便培养阴性
否定诊断+疫情订正报告
鉴别诊断
与其他弧菌(非O1、非O139)感染
急性细菌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
急性细菌性痢疾
预防
控制传染源
疫源检索
建立,健全肠道门诊
发现病人按甲类传染病严格隔离,直至症状消失后6天+隔日粪便培养1次,连续三次阳性
接触者严密检疫5天+留便培养+服药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水消毒&食品管理
良好的卫生设施
病人&带菌者排泄物彻底消毒
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提高人群免疫力
霍乱疫苗
保护地方性流行区高危人群
WHO推荐在霍乱高危地区口服B亚单位-全菌体疫苗BS-WC
O139疫苗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