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读书】印象笔记
便于利用“印象笔记”记录、整理知识体系,更好发挥“大脑是用来思考、而不是记忆”的功能。
《底层逻辑》读书笔记,作者通过深入剖析各个领域的案例,展示了底层逻辑在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分享给需要的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读书】印象笔记
第一章 建立思维的秩序
1 记录的目的是为了遗忘
1 大脑擅长思考而不是记忆
2 大脑面临的三重考验
杂事
需要做的:不能忘记
想要做的:闪现
各种灵感和想法
需要组合、整合
海量的信息
3 收集箱:第二大脑
1st 建立收集箱,把头脑里的事赶出大脑
2nd 被动收集,记录零散的记忆
3rd 主动回忆,几下想做的、需要做的事
2 建立未完成事情清单
并不是制定计划,这仅仅是一个想法,还没机会变成现实,没有时间的点,把“它”从大脑中“搬出来
1. 关注当前任务
2. 责任和关注点
写着写着就没了思路,要用责任和关注来唤醒
自己的角色
如:社会、工作、家庭、社群、自我
自身关注点
对每个角色所关注的范围需要做的事
以个人为中心建立的关注点
短期、长期目标
3 捕捉大脑中的各类灵感
1.3.1 碎片化的胡思乱想
1. 使用便利贴
减少屏幕干扰
便于提炼,找出其中的关联性
2. 有序化+永久保存
便利贴拍照》绘制思维导图》印象笔记整理
1.3.2 主动探索式的创造性思维
1. 自我探索
内向型思考,找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时间,天马行空的思考,使用印象做记录
2. 群体学习
第二章 建立信息的秩序
2.1 建立信息秩序的前提
信息类型
存储地点
采取的行动
2.2 信息的类型
2.2.1 纸质资料
2.2.2 文字和图片
2.2.3 文件声音视频
2.2.4 HTML网页
2.3 信息的来源
电话、短信
即时通信工具
邮件
网页
APP
2.4 建立信息秩序
第三章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3.1 知识体系与自我学习
3.1.1 学校教育与自我学习
3.1.2 构建知识体系的意义
3.1.3 经典阅读与浅阅读
主题阅读
异领域阅读:是指信息的获取不从本领域的书籍获取,而是通过阅读其他领域的书籍来获得。
经典阅读
系统性
滞后性
微博、公众号等
浅阅读
碎片化
时效强
3.1.4 聚焦关注领域,有目的收集信息
3.2 根据个人目标建立关注点
当前任务
长期目标或短期目标
角色与责任
3.3 根据关注点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1st》建立收集箱
2nd》建立关注领域笔记本
3rd》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
加标签
4th》定期整理信息
定期“清理”回收箱
3.4 信息的存储与加工
3.4.1 存储的要求
应对多设备切换(信息化)、快速搜索(数字化)
3.4.2 存储≠掌握
3.4.3 不断积累
3.4.4 信息加工三要素
命名
日期
关键信息及地点
分类
通过数字分类
FSR分类
F-工作流flow
正在进行的
S-经验库stock
已完成的
R-知识体系reference
可能会用的
任务与关注点分类
长期进行的任务,单独分类
个人兴趣爱好,单独分类
标签
增加一个维度
需要用活,不怕一个笔记标签过多
第四章 建立个人信息库
4.1 纸质资料电子化
4.1.1 纸质资料的存储
纸质好,但难以存储
方式:相机、扫描仪、ocr、APP
可能用到=永远用不到
纸质的断舍离
4.1.2 各类纸质的电子化
笔记本、便笺、A4~扫描
读书
直接电脑录入
效果佳
OCR识别
居中
拍照
效率高
4.1.3 纸质资料的加工
4.2 建立个人信息库
4.2.1 人脉管理系统
可以用手机通讯录替代
4.2.2 个人图书库
把一本书读到极致
做书摘
书中精华部分
kindle直接生成
做读书笔记
自己的考虑,把书读成“自己的”
整理思维导图
4.2.3 多媒体管理
图片
对有触发的一些图片直接保留在笔记中,加标签、分类
云盘链接
4.2.4 家庭管理系统
个人医疗档案
体检报告
以往诊疗结果
说明书管理
各类证件电子备份
第五章 建立个人任务管理系统
第六章 记录你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