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无处安放的同情》思维导图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似乎也产生了道德责任;而卢梭认为人类的情感被距离拉伸时,必然会挥发、黯淡,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远处的灾难,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
人心一直被认为是复杂而难测的,心理学家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试图去找到人类思考、行事、决策的规律。在本书中,社会心理学泰斗丹尼尔·韦格纳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他融合社会心理学、道德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解释复杂人类人性和行为的极简思维工具——心智知觉地图。
麻醉科,是医院不可缺少的科室,在某种程度上,是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科室,是实现舒适化诊疗的主导科室。然而,由于麻醉科医生与病患和家属接触的时间较少,因此普通百姓感觉对麻醉的了解知之甚少,认为其很神秘,对麻醉工作有很多疑问、困惑和误解,甚至有时在临床实际中不能积极配合麻醉工作。本书以漫画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临床麻醉,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从麻醉与生命、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的奇妙之旅、术后的安全苏醒等方面展开,选取读者感兴趣的话题、知识点,是集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科普书籍,帮助读者拨开迷雾看麻醉。
每一天,我们都会带着情绪醒来,也会带着情绪入睡。我们会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甚至被情绪牢牢控制,做出积极的或是消极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行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功利主义》-约翰·穆勒
医学伦理学背诵框架
医学伦理与健康管理伦理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中国伦理思想传统
伦理学发展史思维导图
医学伦理学
管理伦理学
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
第一章行政伦理学概述
伦理学第一讲导论
《无处安放的同情》思维导图
人类的悲欢到底是否相通
性善论VS性恶论
孟子VS荀子
孟子(性善论):人有善良的本性,应该按照善良的本性做事
荀子(性恶论):人无法克制自私,只有接受儒家礼乐教育才能成为君子
卢梭VS狄德罗
卢梭:后天的教化和文明会摧毁人美好的原始状态
狄德罗:通过学习知识文化,人才能成为有知识、有道德的优秀公民
思想实验一:杀死满大人
什么是“杀死满大人”
满大人的含义
近代欧洲人对清朝官员的称呼
“杀死满大人”的思想实验内容
来源: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里的人物毕安训
毕安训:如果您仅仅能够凭借您的意念远距离地杀死一位中国的“满大人",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而发一笔横财,你愿不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致富呢?
感性与理性的较量
卢梭
产生同情要靠道德情感判断,而不是理性判断
道德地方主义:同情与地理距离、文化差异息息相关,人的情感分布有从近到远的特点
狄德罗
道德情感判断存在偶然性,应该建立普遍的道德原则
道德扩张主义:保持理性的精神,应当对一切人抱有仁慈的情感
思想实验二:里斯本大地震
里斯本大地震
1755年,里斯本发生了大地震,让欧洲人内心十分恐慌
哲学家对同情的讨论
莱布尼茨学派
将里斯本大地震合理化,认为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
莱布尼茨学派的理论可能会降低人们对遇难者的同情
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减少地震带上的居民聚居点
主张地理距离的远近会影响同情的深浅
伏尔泰
大多数灾难都是人为的,地震造成的灾难只是少数,如果世上只有里斯本大地震,人们恐怕会活得更好一些
伏尔泰的思想可能会消除人们对遇难者的同情
亚当·斯密
人都是自私的,但是理性的人会与他人联合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会展现利他主义的特点
理性的人对没有利益往来的远方的灾难不会产生同情
思想实验三:道德地理学
地理差异造成风俗不同
因地理差异,导致不同文明所遵循的道德原则、伦理风俗产生巨大差异
卢梭如何看待伦理习俗的多样性
主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不能把某一文明的道德规范普遍化
如果让某一思想成为人人应该遵循的道德法则,就会造成思想暴政
信息时代也无法化解文化差异
法国思想家柏格森:无论社会开放到何种程度,总有人被排除在开放之外
信息技术的进步可能反而促进人与人思想的分离
同情的范围不可能因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扩大
如何面对无法消除的文化冲突
通过了解对方的政治结构,进一步了解对方的风俗
思想实验四:塞住耳朵的哲学家
什么是“塞住耳朵的哲学家”
伦理哲学家为了把基本哲学问题阐释清楚,于是戴上耳塞,不理睬楼下发生的伦理惨剧
我们为什么会自私
卢梭:产生自私的重要原因是拥有了自尊心,而自尊心是理性精神带来的
过度理性可能导致冷漠
卢梭:要亲近自然,找回人的原始状态,而不要过于强调理性
如果理性成为裁判一切的标准,反而可能导致集体的蒙昧
理性主义哲学可能会合理化利己主义
关心身边的人,营造温暖的小环境
卢梭:同情是未经反思而获得的本能,,人天然拥有爱人的能力
少一点刷屏,多关注身边亲友的心理状态,营造温暖的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