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固有免疫2
《医学免疫学》固有免疫第2部分,超全知识点,重点精简。详尽探讨了固有免疫的组成成分、作用机制、防御策略及其在疾病抵抗中的关键作用。
编辑于2024-08-31 00:23:25固有免疫2
固有免疫细胞概述
髓系固有免疫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吞噬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体积增大
伪足增多
胞内囊泡更多
正常时,处于静息状态的单核-巨噬细胞有何作用?
吞噬衰老,损伤或凋亡细胞或细胞碎片
一旦病原体入侵,单核-巨噬细胞如何识别并吞噬病原体
通过多种表面受体识别病原体,介导吞噬效应
表面受体
甘露糖受体
微生物表面,甘露糖、盐藻糖残基末端
清道夫受体
G-细菌脂多糖,G+细菌磷壁酸
抗体Fc段受体
抗体调理的病原体
葡聚糖受体
病原体表面的葡聚糖
补体受体
补体片段调理的病原体
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如何杀灭之
杀伤过程
胞内杀伤
伪足包裹→吞噬体→吞噬溶酶体→杀伤、分解抗原呈递
胞外杀伤
激活后,释放胞内杀菌物质(水解酶,活性氧)
两个杀菌系统
氧非依赖性杀菌系统
酸化、酸性水解酶、溶菌酶、抗菌肽
氧依赖性杀菌系统
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羟自由基、NO
毛囊炎消退,皮肤恢复如初,怎么回事?
巨噬细胞功能极化--可塑性
功能
功能
清道夫:清除受损、衰老、凋亡细胞及一切异物(M0)
吞噬杀伤功能:抗感染、抗肿瘤、促炎作用(M1)
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参与抗炎、组织修复,创伤愈合(M2)
免疫调节(M1/M2)
中性粒细胞NE(Neutrophil)(小吞噬细胞)
特点
数量多,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50%~70%
生理状态下,循环的NE寿命短(10-18h)、更新快
分叶核,富含颗粒
具有趋化、黏附、变形能力
是最早(12h之内),从血液中迁移至感染部位的效应细胞
专职杀手,吞噬杀菌力强,可液化细胞和组织--脓液
如何准确定位作战地点
滚动黏附
紧密结合
细胞渗出
趋化迁移至炎症部位
中性粒细胞如何识别、吞噬病原体
受体
甘露糖受体
清道夫受体
抗体Fc段受体
葡聚糖受体
补体受体
中性粒细胞如何杀灭病原体
胞内杀伤
初级颗粒(少)→大颗粒,嗜天青颗粒
次级颗粒(多)→小颗粒
胞外杀伤
脱颗粒(双刃剑)
树突状细胞(DC)(dendritic cell)
唯一能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抗原呈递细胞)【是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之间的抗原呈递呈递细胞】
分类
经典树突状细胞(cDC)
抗原呈递功能最强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
分泌I型干扰素的能力最强
抗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系固有免疫细胞
固有淋巴(样)细胞
举例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ILC细胞(ILC1/2/3)
特征
不表达抗原识别受体(TCR/BCR)
活化不依赖对抗原的识别
参与固有免疫,免疫调节
固有样淋巴细胞
举例
NKT细胞
y德尔塔T细胞
B1细胞
特征
表达有限多样性的TCR、BCR
识别的抗原类型有限
在感染早期参与防御,免疫调节
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
补体系统如何识别病原体
MBL→识别病原体表面甘露糖、盐藻糖残基→激活MASP1/2→MBL途径
C反应蛋白(CRP)→识别细菌胞壁磷酰胆碱基团→激活C1q→经典途径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DC如何识别病原体
甘露糖受体→微生物表面甘露糖,盐藻糖残基末端
清道夫受体→细菌脂多糖、磷壁酸多阴离子聚合
葡聚糖受体→病原体表面的葡聚糖
抗体Fc段受体
补体受体
固有免疫如何区分自我和非我
模式识别理论
模式识别受体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
C反应蛋白(CRP)
甘露糖受体
清道夫受体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微生物表面的甘露糖,盐藻糖残基
细菌胞壁磷酸胆碱基团
格兰氏阴性菌脂多糖
格兰氏阳性菌脂多糖
定义
固有免疫细胞通过非常有限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不同病原体具有的共同保守结构即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从而辨别“自我”和“非我”,启动免疫应答。
(一)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特征
为微生物(及其产物)所共有的保守组分,而宿主细胞不具有
为微生物生存和致病性所必须
宿主固有免疫模式识别的对象
举例
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盐藻糖,葡聚糖
细菌或病毒的DNA、RNA
G+细菌:肽聚糖,磷壁酸
G-细菌:鞭毛蛋白,脂多糖(LPS,即内毒素)
(二)模式识别受体(PRR)
定义:固有免疫系统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受体
分类
分泌型PRR
分泌型PRR(急性期蛋白)
MBL
识别并结合微生物表面甘露糖。盐藻糖残基→激活补体MBL途径
C反应蛋白
识别胞壁磷酰胆碱基团→激活C1q,启动补体经典途径→调理吞噬作用
内吞型PRR
内吞型PRR(介导病原体的识别和内吞;介导抗原提呈)
甘露糖受体
识别病原体蛋白、糖脂中的甘露糖/盐藻糖残基
清道夫受体
识别病原体多种胞壁成分如磷壁酸、脂多糖(LPS),及凋亡细胞表面的磷脂酰丝氨酸
聚糖受体
识别酵母,真菌和一些细菌细胞壁葡聚糖成分
调理素受体
识别被补体、抗体调理的病原体
仅通过内吞型PRR介导的吞噬作用,能否激活炎症反应? 巨噬细胞为何能在吞噬病原体后,产生趋化因子和促炎因子?
PAMP(如LPS)→巨噬细胞表达的某些PRR如TLR→(信号传导)→趋化因子,促炎因子,抗原呈递能力增强
iDC为何能在摄取病原体后,开始迁移并逐渐分化为mDC?
PAMP(如LPS)→iDC表达的某些PRR如TLR→(信号传导)→DC趋化因子受体增多,抗原呈递能力增强,激活初始T细胞(适应性应答启动)
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为何能分泌IFN-α/β?
病毒核酸→病毒核酸感应器,如TLR,RIG-I→信号传导→IFN-α/β→抗病毒复制
信号传导型PRR
模式识别受体工作过程
识别并结合相应PAMP
传递信号,激活细胞
诱导细胞因子分泌,促进抗原呈递
启动炎症反应以及适应性免疫应答
模式识别受体类型
Toll样受体(TLR)
一类跨膜受体,其胞外段与果蝇蛋白Toll同源而得名
NOD样受体(NLR)
识别胞质中的病原体PAMP
RIG样受体(RIR)
识别胞内病毒双链RNA
DNA识别受体
识别胞浆内病毒DNA
危险信号理论
免疫系统不是区分“自我”和“非我”,而是感知危险
危险信号→免疫应答启动
固有免疫的作用时相及特点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与生俱来
维持时间短(固有细胞寿命短)
无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病原体
无记忆:应答模式和应答强度不因病原体反复接触而明显变化
小结
名词解释
Monocyte单核细胞
Marophage,M巨噬细胞
Neutrophil中性粒细胞
DC树突状细胞
NK自然杀伤细胞
PAMP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DAMP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PRR模式识别受体
TLR Toll样受体
思考题
innate immunity
固有免疫:乃物种长期进化形成的,机体抵御微生物侵袭的第一道防线,参与适应性免疫的启动和应答。物质基础是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屏障,固有免疫分子。识别机制是模式识别(模式识别受体--病原体保守结构)。特点是与生俱来,不具有特异性,反应迅速,无记忆性。
PAMP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为微生物及其产物共有的保守组分,而宿主细胞不具有。是微生物生存和致病所必须的。宿主细胞免疫模式的识别对象。
DAMP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指由机体组织缺氧,损伤,细胞坏死,细胞应激时释放出来的内源性危险信号,可被固有免疫细胞的PRR识别,并产生炎症反应,可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PRR
模式识别受体:固有免疫系统识别PAMP(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受体,分为分泌型PRR,内吞型PRR,信号传导型PRR。
固有免疫系统如何抵抗细菌感染
通过多种表面受体识别病原体,介导吞噬效应,吞噬后进行胞内杀伤,先用伪足包裹,形成吞噬体,再吞噬溶酶体,杀伤分解抗原提呈。后进行胞外杀伤,激活后,释放胞内杀菌物质。
固有免疫系统如何抗击病毒感染
NK细胞的固有免疫抗病毒机制:1.穿孔素/颗粒酶: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孔道,颗粒酶循孔道进入胞内,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触发靶细胞凋亡。2.死亡相关受体途径:活化的NK细胞表达的Fas配体与靶细胞表面Fas结合形成Fas三聚体,招募胞质内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后者激活胱天蛋白酶,触发细胞凋亡。3.TNF-α/TNFR-I途径:TNF与I型TNF受体结合形成TNF-R三聚体,招募胞质内TNF受体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激活胱天蛋白酶,触发细胞凋亡。
简述适应性免疫和固有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固有免疫是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适应性免疫的效应分子可大大促进固有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