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痉湿暍病脉症治第二
《金匮要略》中的“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篇,主要论述了痉、湿、暍三种疾病的病症、脉象及治疗方法。以下是对该篇内容的详细解析。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明确描述了黄汗的病症特点:“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这表明黄汗患者不仅汗出色黄,还常伴有身体肿胀、发热、口渴等症状,且汗液能够明显染黄衣物,颜色如同柏树的汁液。
《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详细论述了血痹和虚劳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及方药。
《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金匮要略》中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是张仲景对中风和历节病(类似于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脉象、证候及治疗方法进行系统论述的篇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痉湿暍病脉症治第二
一、痉病
(一)病因病机
误治伤津致痉
过汗
误下
感受风寒,津液不足,筋脉失养
(二)主要脉症
脉紧如弦
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等筋脉拘急不利等症状
(三)刚痉与柔痉的鉴别
刚痉:痉病症状伴发热、恶寒、无汗等太阳伤寒症状
柔痉:痉病症状伴发热、汗出、恶风等太阳中风症状
(四)证治
1.柔痉
栝楼桂枝汤
桂枝汤+栝楼根清热生津
解肌祛风,生津舒筋
温服,使患者微微汗出
2.欲作刚痉
无汗而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
伤寒表实,筋脉失养
葛根汤
麻黄、桂枝配伍,辛温发散,开泄表邪
芍药、甘草酸甘养阴
葛根解肌舒筋
解肌发表 滋养津液 舒缓筋脉
3.阳明痉病
热邪耗灼阴津,经脉失养
胸满,口噤齘齿,脚挛急,卧不着席
大承气汤
通腑泄热,急下存阴
(五)预后
脉沉细,正气亏虚,无力御邪,难治
长期腧穴不闭,溃疡流脓血,伤及人体气血阴阳,难治
腹胀为欲解,邪从腑出,若脉象伏弦,说明未解
二、湿病
(一)证候与治法
1.证候
一身尽疼
湿邪阻滞肌表,营卫之气郁而不通
发热
湿阻阳郁,日久化热
身色如熏黄
2.利小便
内外湿相合
脉沉主里,脉细为湿
湿邪内阻,影响膀胱则小便不利
当利小便去内湿
五苓散及甘草附子汤类可
3.发汗
风湿在表发汗
在表当汗出而解,但不可太过
微微发汗,使阳气周留全身
(二)证治
1.头中寒湿
其脉大,腹中和无病
湿痹,脉沉细,大便反快
头痛鼻塞
宣泄寒湿药物塞入鼻中治疗(瓜蒂散,辛夷散)
2.寒湿在表
身烦疼
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表实湿病
麻黄白术配伍,发汗不致太过,并行表里之湿
3.风湿在表
一身尽疼,发热,日晡剧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清化淡渗,解表祛湿
4.风湿兼气虚
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防己黄芪汤
黄芪与防己一补一泻,益气利水
喘加麻黄,胃中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加桂枝,下有陈寒加细辛
5.风湿兼表阳虚
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桂枝附子汤
助阳解表以散风湿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
去桂加白术汤
6.风湿表里阳虚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或身微肿
甘草附子汤
温阳补中,散风除湿
(三)误下变证及预后
外感寒湿,肌腠闭塞,误下则导致湿遏热伏
若湿病已损伤阳气,误用下法,里阳更伤
虚阳上浮,阴脱于下
汗出仅见于额上
三、暍病
(一)主症与治禁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脉弦细芤迟
不宜用发汗、温针、攻下
伤阴,反复攻下则阴伤热陷
变生“恶寒甚”“发热甚”“淋甚”
1.伤暑热盛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白虎加人参汤
清热存津,益气生津
2.伤暑湿盛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
瓜蒂散
除身面、四肢、周身的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