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金匮要略》中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是张仲景对中风和历节病(类似于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脉象、证候及治疗方法进行系统论述的篇章。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明确描述了黄汗的病症特点:“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这表明黄汗患者不仅汗出色黄,还常伴有身体肿胀、发热、口渴等症状,且汗液能够明显染黄衣物,颜色如同柏树的汁液。
《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详细论述了血痹和虚劳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及方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中风病
(一)脉症与鉴别
半身不遂,若只有一侧手臂不能随意运动,则为痹症
脉微而数
(二)成因与辨证
寸口脉浮而紧,浮因正气虚,紧为表寒,内虚邪中
病邪侵犯人体,络脉气血瘀滞,筋脉肌肉失于儒养,驰缓
邪中于络,营卫不畅,肌肤麻木不仁
邪中于经脉,气血不能运行肢体,沉重
邪深入于腑,浊气蒙闭清窍,昏不识人
邪中于脏,心窍闭阻,不能言语,口吐涎
中风
正气不足,外邪入侵,病重为中风
瘾疹
侵犯经脉
心肺气血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则胸满短气
肝旺脾虚
面红,眩晕,昏迷,四肢烦重,心中恶寒
侯氏黑散功
菊花.牡蛎.黄芩清肝潜阳
桔梗化痰通络
矾石排除痰垢,以治眩晕昏迷
人参,茯苓,当归,川芎,白术,干姜温补脾胃,补气养血,活血通络
防风、桂枝、细辛散风寒之邪,温通阳气
清肝健脾,祛风化痰
阳热内盛,风邪内动
惊风癫痫、神志昏迷、抽搐
风引汤
大黄泻热于下
滑石.石膏.寒水石、紫石英、赤石脂、白石脂清热利湿,潜阳下行
龙骨,牡蛎镇惊安神,固敛肝肾
桂枝温通血脉
干姜甘草温暖脾胃,和中益气
清热降火,镇惊息风
血虚火盛
病如狂状,脉来浮大,精神昏乱,独语不休,身无寒热,不见表证
防己地黄汤
生地黄补阴血,益五脏,养血熄风,滋阴降火
桂枝、防风.防己透表散热,通络去滞
滋阴降火 养血息风 透表通络
头风外治法
偏头作痛,或兼口眼歪斜
头风摩散
二、历节病
(一)病因病机
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
周身历节疼痛,痛处肿大,溢出黄汗
常用熟地黄、牛膝、杜仲、川续断、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如独活寄生汤
2.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少阴脉弱,心肾阴血不足,风血相搏,疼痛如掣
养血祛风
3.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能屈伸
4.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偏嗜酸咸损伤肝肾
过咸伤肾,过酸伤肝
黄汗两胫发热,为湿热下注所致,历节两胫发冷,湿遏阳气
5.胃有蕴热,复感风湿
趺阳脉浮而滑,胃热盛而腠理开,内外相感
(二)证治
1.风湿历节
关节肿大,身体瘦弱,两脚肿大,麻木不仁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附子通阳宣痹,温经散寒
麻黄、防风、祛风而温散表湿
白术、附子助阳除湿
知母、芍药益阴清热
甘草和胃调中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滋阴清热
2.寒湿历节
关节疼痛剧烈,屈伸活动不利
乌头汤
乌头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麻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
芍药敛阴养血
黄芪益气固卫
白蜜甘缓,解乌头之毒
温经散寒 除湿止痛
3.脚气冲心外治法
矾石汤外洗
燥湿降浊,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