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学知识大纲
下图梳理了中医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考研中医基础大纲整理,有条理的背诵更加事半功倍!
编辑于2021-08-10 11:18:11中医基础学
第一章 绪论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辩证论治
第二章 中医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基本概念
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交感互藏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在中医学运用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概括人体生理功能
阐释人体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分析四诊资料
概括病证
用于疾病的防治
指导养生
确定治则(治谁谁亏,求谁谁亏)
治疗基本原则:调整阴阳
阴阳偏盛(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虚则补之)
直接补
间接补
阴阳互损
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
附:病理治则表
五行学说
概念及特性
生克五行
正常
相生
相克
制化
异常
相克
相乘(过克)
相侮(反克)
相生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第三章 藏象
藏象
五脏
心
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心藏神
生理特性
心主通明
心气下降
心为阳中之阳
心系联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时为夏。
肺
生理功能
肺主气
主呼吸之气
主一身之气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肺朝百脉
肺主治节
肺藏魄
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
肺为娇脏
肺喜润勿燥
肺气宣降(五版教材,主宣发肃降为生理功能;八版,十版等教材,气宣降为生理特性)
肺系联系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时为秋
脾
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运化食物(水谷)
运化水液(水饮)
脾主统血
脾主升清
脾藏意
生理特性
脾气上升
升清(精微)
升举内脏
脾喜燥恶湿
脾为孤脏,脾居中央而灌四傍
脾系联系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时为长夏或四时
肝
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调畅(全身)气机
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调畅精神意志
调节生殖(调节排精、排卵行经)
肝主藏血
贮藏血液
濡养肝及其形体官窍
为经血之源
化生和濡养肝气
化生和濡养魂
调节血量
防止出血
肝藏魂
生理特性
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为刚脏
肝主升发
肝体阴而用阳
肝系联系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时为春
肾
生理功能
肾主藏精(最基本机能)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为脏腑之本
主生髓化血
主抵御外邪
肾主水(肾者水脏,主津液)
津液代谢(促进脏腑组织气化)
主膀胱开阖,调节尿液生成与排泄
肾主纳气(封藏与摄纳作用)
肾主一身之阴阳
肾藏志
生理特性
肾主蛰守位/主封藏
肾气上升(肾水宜升)
肾系联系
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时为冬
六腑
胆
生理机能
胆贮藏与排泄胆汁
胆主决断
特性/其他
胆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
胃
生理机能
胃主受纳水谷(基础)
胃主腐熟水谷
特性/其他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喜润恶躁
小肠
生理机能
小肠主受盛化物
小肠主泌别清浊
小肠主液
大肠
大肠主传化糟粕
大肠主津
膀胱
主贮藏尿液(贮尿);排泄尿液(排尿)
汇聚水液
三焦
生理功能
主持诸气
运行津液
生理特性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奇恒之腑
脑
生理功能
脑主生命活动
脑主司精神活动
脑主感觉运动
脑贮藏精髓
与脏腑精气的关系:脑与肾的关系密切,脑髓的充盈不但与肾精密切相关,而且与五脏六腑之精有关
髓
骨
脉
胆
女子胞
生理机能
主持月经
孕育胎儿
与脏腑经脉的关系(最密切的脏腑经络是心肝脾肾冲任二脉)
与脏腑
肝藏血,主疏泄
心主血脉
脾统血,化生血气
肺朝百脉
肾藏精,关乎天癸
与经脉
冲任二脉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调节十二经气血
任脉(阴脉之海):主胞胎
督带二脉
督脉(阳脉之海):通于肾气
带脉:约束、统摄冲任督,又可固摄胞胎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
心肺
心主血与心主气(气血互用)
心主行血与肺主呼吸(呼吸吐纳)
心脾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心肝
血液运行
精神意志
心肾
水火既济
精神互用
君相安位
肺
肺脾
气的生成
津液代谢
肺肝
人体气机升降
肺肾
津液/水液代谢
呼吸运动
阴阳互资
肝
肝脾
饮食消化(疏泄与运化互用)
血液运行(藏血与统血协调,动力+约束)
肝肾
精血同源(乙癸同源)
藏泄互用(生殖)
阴阳互滋互制
脾
脾肾
先后天相互资生
津液/水液代谢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依据:经络属络,生理配合(结构相连、气化相通),病理相关,脏腑兼治,(经络循行路线阴阳相对)
心与小肠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
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 大肠传导
脾与胃
水谷纳运协调(纳运相得)
气机升降相因(升降相因)
阴阳燥湿相济(燥湿相济)
肝与胆
同司疏泄
共主勇怯
肾与膀胱(尿液生成,贮存,排泄)
肾气蒸化,司膀胱开合,固摄小便
膀胱开合有度,有利于肾主水之功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精
概念
生成
先天之精(父母)
后天之精(吸入的自然界清气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精华以及脏腑气化所生成的精微物质)
功能
繁衍生命
濡养
子主题
第五章 经络
第六章 体质
第七章 病因与发病
病因分类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共同治病特点:外感季节地域(相)兼转化。
风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寒热
五味
食类
劳逸损伤
过劳
过逸
病理产物性病因
痰饮
瘀血
结石
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虫兽咬伤
寄生虫
药邪
医过
内生毒邪
环境毒邪
胎传
发病
发病原理
内外环境与发病关系
发病的类型
感寒即发
徐发
伏而后发
继发
合病与并病
复发
第八章 病机
病机的概念
邪正盛衰
虚实分类
虚实变化
虚实错杂
虚实转化
虚实真假
邪盛正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邪去正虚
邪盛正衰
邪正相持
正虚邪恋
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实证——邪气盛则实)
阴阳偏衰(虚证——精气夺则虚)——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亡失
气血失常
气的失常
气虚
气机失调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血的失常
血虚
血瘀
血热
出血
气血关系的失常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
气血不荣经脉
津液代谢失常
概念
津液不足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与气血功能失调
津停气阻
气随液脱
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寒从中生
湿浊内生
津伤化燥
火热内生
经络病机
经络气血偏盛偏衰
经络气血逆乱
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经络气血衰竭
脏腑病机
五脏病机
心
心阳心气失调
心阳盛
心阳虚
心阴心阳失调
心阴虚
心血虚
心血瘀
肺
肺气失调
肺气宣发肃降失常
肺气虚损
肺阴失调
脾
脾气脾阳失调
脾气虚弱
脾阳不振
水湿中阻
脾阴失调
肝
肝气肝阳失调
肝气郁结
肝火上炎
肝血肝阴失调
肝血亏虚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肾
肾精气不足
肾精不足
肾气不固
肾阴阳失调
肾阴亏虚
肾阳不足
五脏病机特点表 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病机特点表 脏腑。。。。。
六腑病机
胆
胃
胃气虚
胃阴虚
胃寒
胃热/火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
奇恒之腑病机
脑
骨、髓
脉
女子胞
气血不和
心肝脾肾的功能障碍
冲任气血不足
第九章 防治原则
预防
未病先防
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顺应自然
养性调神
护肾保精
形体锻炼
调摄饮食
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其他:跳舞,舞蹈,绘画,书法,钓鱼,旅游
防止病邪侵害
避其邪气
药物预防
既病防变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防止传变
阻截病传途径
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则
概念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指导治法,治法从属治则
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理论体系最高层
指导思想:治病求本
治则(基本)
正治反治
治标治本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调理脏腑
调理气血
三因制宜
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