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口腔组织病理学完全版
与人卫第八版同步,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适用于复习考试,提高学习效率。
编辑于2024-10-01 19:58:57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一讲 颌面部发育和非牙源性囊肿
1、口腔颌面部发育
增殖期0-2周
胚胎期3-8周
胎儿期9周后
神经嵴细胞=神经嵴=外胚间充质
唯一形不成(牙釉质=成釉细胞)
成釉细胞唯一来源于上皮
2、鳃弓、鳃沟、咽囊
6对鳃弓
下颌弓----最大
舌弓
舌咽弓
5对鳃沟
外侧标志
咽囊
内侧标志
3、发育
发育过程
第一步:突起的生长
第二步:突起之间的联合或融合
畸形由于联合不全造成
颌面部发育
胚胎期3-8周
第一步:突起的生长
3周
额鼻突---切牙
下颌突
第一鳃弓:下颌弓---磨牙及尖牙
颌面部突起发育来源 分化时间:4周
4周
分化出
上颌突
下颌突诱导
中鼻突
1个
侧鼻突
2个
额鼻突诱导
4周形成口凹:额鼻突+上颌突+下颌突
4周或3周末口咽膜破裂
5周
2个球状突
中鼻突诱导
又叫内侧鼻突
第二步:突起的联合
6-7周----颌面部联合
6-7周联合不全造成面部畸形
8周面部发育完成
发育来源
上颌1-2
球状突或中鼻突
上颌3-8
上颌突或下颌突
下颌1-8
下颌突
前颌骨
中鼻突
裂
正中裂
两个球状突
上唇单侧唇裂
球状突+上颌突
斜面裂
上颌突+侧鼻突
鼻裂
中鼻突+侧鼻突
横面裂
大口畸形
小口畸形
上颌突+下颌突
下颌裂
2个下颌突
均发生于6-7周联合阶段
腭的发育
生长周期6-12周
突起的生长
6周
前腭突----上腭突+球状突
腭开始发育
7周
侧腭突----上颌突
代表突起长全
腭部水平生长
8周
融合
9-12周
两个侧腭突+鼻中隔
联合融合方向
两侧腭突
由前向后
前腭突
由后向前
腭裂
9-12周
两个侧腭突+鼻中隔
80%会伴有唇裂和颌裂
上颌裂
前腭突+上颌突
舌的发育
发育周期4-6周
鳃弓
1、2、3、4鳃弓
舌体
第1鳃弓
第4周下颌弓
2个侧舌隆突
奇结节
外胚层
舌根
第2、3、4鳃弓
联合突
腮下隆起
内胚层
裂
分叉舌----两个侧舌隆突未联合
菱形舌----两个侧舌隆突没有盖住奇结节,白念感染有关
4、非牙源性囊肿
鳃裂囊肿(颈部淋巴上皮囊)
好发于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
真性囊肿
纤维囊壁含大量淋巴样组织----淋巴滤泡
甲状舌管囊肿
腺体
奇结节下方移行为甲状舌管
甲状舌管至甲状软骨处形成甲状腺
7周形成正位甲状腺
未在甲状软骨处形成异位甲状腺
甲状舌管退化时间6周
甲状腺形成后,甲状舌管未消失,形成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囊壁上常含有甲状腺
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外渗囊肿
假性囊肿(无上皮衬里)
纤维囊液与囊液直接相连
属粘液囊肿
潴留囊肿
阻塞导管扩张
有上皮衬里
80%为外渗囊肿
第二讲 牙的发育和口腔颌面部囊肿
一、牙的发育
1、5周形成原发性上皮带
7周分化
唇侧→前庭板→前庭沟
舌侧→牙板
第7周开始牙的发育
牙板形成标志牙开始发育
serres上皮剩余形成马牙子
2、牙胚
构成
成釉器
形成牙釉质----上皮(牙板)
代表牙胚开始发育,不代表牙胚完整
乳牙牙胚开始于蕾状期,形成于帽状期
分期
蕾状期
胚胎8周
代表乳牙牙胚开始发育
立方状
无细胞分化
帽状期
胚胎9-12周
代表乳牙牙胚形成
成釉器、牙乳头、牙囊同时出现
分化出
外釉上皮层----立方状
星网状层----营养作用
内釉上皮层
簇状未分化的上皮细胞
釉结----牙尖形态、信号
钟状期
胚胎11-12周
晚期形成牙体硬组织
分化出
外釉上皮层----立方状
星网状层----营养作用
中间层----与釉质形成有关
内釉上皮层----形成牙釉质
serres上皮剩余
形成马牙子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牙龈囊肿
多生牙
牙乳头
形成牙本质和牙髓
帽状期出现
决定牙齿形状
牙囊
形成牙骨质、牙周膜、牙槽骨
包绕成釉器和牙乳头边缘的外胚间叶细胞
发生(完整)时间
乳牙牙胚
帽状期
发生(完整)在胚胎第10周或(9-10周)、2个月
恒牙牙胚
发生(完整)在胚胎第4个月一直到出生后4年
恒6----胚胎4个月
恒7----出生后1年
恒8----4岁
3、牙体组织形成
冠部
从生长中心开始形成硬组织
前牙生长中心----切缘和舌侧隆突
磨牙生长中心----牙尖处
交替生长
牙釉质、牙本质有规律性、节拍性
4μm为生长单位
最先形成牙本质
内釉上皮细胞诱导牙乳头
形成罩牙本质
球形矿化
继而形成牙釉质
内釉上皮细胞诱导分泌成釉细胞
两次矿化
一次达30%
完全成熟达96%
釉小皮
釉质形成后,成釉细胞分泌无结构的盖在釉质表面的薄膜
缩余釉上皮
釉质发育完成后
外釉上皮细胞
星网状层
中间层
成釉细胞
结合成缩余釉上皮
转归为结合上皮
囊肿
骨内:含牙囊肿
骨外:萌出囊肿
有结构,可见
牙发育过程中X线
最先出现的低密度阴影----牙胚
最先出现的牙体硬组织----牙本质
根部
根端复合体
牙乳头
上皮根鞘
牙囊
牙冠即将完成发育时,牙根开始发生
牙根开始发育不能作为牙冠发育完成的标志
牙骨质生长依附于牙本质
牙囊分泌成牙骨质细胞必须依附于牙本质
颈环
外釉上皮细胞
内釉上皮细胞
交界
形成颈环
上皮根鞘
颈环根方生成上皮根鞘
诱导牙乳头形成根部牙本质
牙本质形成后,上皮根鞘未断裂消失
根部牙本质形成后,上皮根鞘未断裂, 牙囊未诱导牙骨质形成,造成牙本质过敏
上皮根鞘在形成过程中连续断裂形成侧支根管
Malasses上皮剩余----上皮根鞘残留在牙周膜中
易引发根尖周囊肿
通常Malasses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是稳定、静止的
决定牙根的长度、粗细、形态
上皮隔
上皮根鞘继续生长,向根尖孔方向呈45度角弯曲, 形成上皮隔
上皮隔在舌侧未融合形成副根管
上皮隔决定牙根的数量
考点总结
牙的发育时间
第7周
乳牙牙胚开始发育的时间
第8周蕾状期
乳牙牙胚形成(发生)的时间
第9-10周/第10周/2个月
恒牙牙胚形成的时间
恒6----第4个月
恒7----出生后1年
恒8----4岁
牙的形态
牙乳头
牙尖的形态
釉结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来源
serress上皮剩余
上皮根鞘残留在牙周膜内称
Malassez上皮剩余
含牙囊肿来源
缩余釉上皮
牙根数目
上皮隔
牙根形态
上皮根鞘
二、口腔颌面部囊肿
结构
有上皮衬里
外纤维----结缔组织囊壁
上皮衬里
囊液
无上皮衬里
假性囊肿
颌骨
人类骨骼最好发囊肿的部位
分类
非牙源性囊肿
鳃裂囊肿(颈部淋巴上皮囊)
好发于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
真性囊肿
纤维囊壁含大量淋巴样组织----淋巴滤泡
甲状舌管囊肿
腺体
奇结节下方移行为甲状舌管
甲状舌管至甲状软骨处形成甲状腺
7周形成正位甲状腺
未在甲状软骨处形成异位甲状腺
甲状舌管退化时间6周
甲状腺形成后,甲状舌管未消失,形成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囊壁上常含有甲状腺
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外渗囊肿
假性囊肿(无上皮衬里)
纤维囊液与囊液直接相连
属粘液囊肿
潴留囊肿
阻塞导管扩张
有上皮衬里
80%为外渗囊肿
牙源性囊肿
衬里上皮来源于牙源性的上皮剩余
牙板上皮剩余(serres上皮剩余)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牙龈囊肿
缩余釉上皮
含牙囊肿
又称滤泡囊肿
好发于下8上3
囊壁位于颈部
上皮衬里有2-5层扁平细胞
骨内
无角化,无钉突
感染时有钉突
萌出囊肿
牙冠表面
上皮衬里有2-5层扁平细胞
骨外软组织
Malassez上皮剩余
根尖周囊肿
牙源性颌骨内囊肿中最常见
无角化,有钉突的复层鳞状上皮
含有
胆固醇晶体
含铁血黄素
透明小体
中性粒细胞为主
炎症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
根尖周肉芽肿没有为主
残余囊肿
炎症性
根尖周囊肿
发育性
含牙囊肿
萌出囊肿
考点总结
淋巴
鳃裂囊肿
透明小体
根尖周囊肿
胆固醇晶体、含铁血黄素
根尖周囊肿
腺体
甲状舌骨囊肿
最常见囊肿
根尖周囊肿
无上皮衬里
外渗囊肿
含2-5层cell软组织
萌出囊肿
含2-5层cell骨内
含牙囊肿
X线清楚主要中性粒细胞
根尖周囊肿
第三讲 牙体组织
组成
3种矿化硬组织
牙釉质
最硬的
唯一来源于上皮
唯一无胶原纤维的
牙本质
最早形成的牙体硬组织
牙骨质
按硬度排序: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
按生长排序:牙本质>牙釉质>牙骨质
1种软组织
牙髓
牙釉质
最硬的
洛氏硬度296(KHN),牙本质硬度的5倍
颜色:半透明
矿化好为半透明
矿化不好为略白色
特点:无神经、无血管、无细胞,来源于外胚层(上皮)
成分
无机物
碳磷灰→羟基磷灰石晶体(Ca10(Po4)6(OH)2)
有机物
蛋白质
釉原蛋白
非釉原蛋白
蛋白酶
脂类
无胶原纤维
水
游离水
结合水
为主
占比
组织学结构
磨片观察
1、釉柱
由4个成釉细胞参与
基本结构
外粗内细,直径4-6μm
排列
窝沟----汇聚
平滑面----放散
龋坏
窝沟----正三角形
平滑面----倒三角形
2、釉柱横断面
光镜----鱼鳞
电镜----球拍
3、釉牙本质界
贝壳状小弧线
增加接触面积
凸向牙本质
凹向牙釉质
托姆斯凸
4、釉质最初形成的相关结构
釉梭
纺锤状
釉丛
草丛状
釉板
垂直于牙面
薄层板状(片状)结构
釉原含量高
裂隙状
细菌扩展的主要途径
有较多的有机物
大部分无害(唾液再矿化)
5、釉柱排列方向有关
直釉
外1/3
铰釉
内2/3
无釉柱釉质
近釉牙本质界最先形成的釉质
多数乳牙及恒牙表面20-100μm厚的釉质
内层:成釉细胞托姆斯突尚未形成
外层:成釉细胞分泌停止,托姆斯突退缩
施雷格板
内4/5
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
釉质排列方向导致
6、周期性生长有关
釉柱横纹
每天平均间隔4μm
釉质生长线
芮氏线
5-10天一个沉积量
牙面平行线:生长线达到牙表面,也叫釉面横纹
新生线
明显加重的生长线
乳牙和第一恒磨牙上常见
牙釉质的临床意义
氟防龋原理
将OH-或HCO3-置换
使羟基磷灰石晶体结构更稳定
乳牙酸蚀延长时间
无釉柱釉质
釉质表面溶解与釉质和晶体排列方式有关
咬合面裂隙直径或宽度
15-75μm
漂白
漂白后的氧对某些树脂产生影响
漂白后2周-1个月再应用复合树脂修复
考点总结
釉质的有机物
釉质的基本结构
釉牙本质界形态
新生线见于
细菌通道
无釉柱釉质
牙本质
理化特性
主体结构,淡黄色
有机物为Ⅰ型胶原蛋白
组织学结构
牙本质小管
排列方向
从髓腔至釉牙本质界表面呈放射状
在牙颈部呈“∽”型弯曲,近牙髓端凸向根方
牙本质龋----倒三角
近髓端粗----2.5μm
近表面处----1μm
牙根部牙本质小管分支数目比牙冠部多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深入牙本质小管内1/3
成牙本质细胞突间隙
内含组织液和少量有机物
牙本质物质交换的主要通道
细胞间质
矿化
管周牙本质
矿化程度最高
涎蛋白主要分布
管间牙本质
纤维多----主要Ⅰ型胶原纤维
矿化程度低于管周牙本质
未矿化
球间牙本质
小球之间未钙化牙本质
前期牙本质
只有一层
未矿化的牙本质
矿化程度最低
托姆斯突颗粒
根部牙本质透明层内侧
一层未矿化的颗粒
不透光黑色区域
牙本质中间质为矿化的间质
主要为Ⅰ型胶原纤维
冠部
罩牙本质
15-20μm
与小管平行
根部
透明层
5-10μm
内侧为托姆斯突颗粒
内侧为髓周牙本质
髓周牙本质
Ⅰ型胶原纤维
与表面平行,小管垂直
前期牙本质属于髓周牙本质
托姆斯突颗粒属于髓周牙本质
周期性生长有关
生长线
5天
冯埃布纳线
欧文线
发育障碍
加重生长线
按形成时期不同
原发性牙本质
牙发育过程中
根尖孔未形成之前
牙本质的主体结构
继发性牙本质
根尖孔形成之后
随增龄性变化生长
生长线间隔1-1.5μm
速度慢
牙本质的反应性变化
成牙本质细胞反应
修复性牙本质
又称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
矿化低
骨样牙本质
快速形成
内含细胞
成牙本质细胞突反应
透明牙本质
又称硬化牙本质
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
矿盐沉积封闭牙本质小管
磨片上呈透明状
死区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分解
管内充满空气
常见狭窄髓角
牙骨质
无哈弗管、无神经和血管
牙颈部
薄----20-50μm
根尖和磨牙根分叉处
150-200μm
釉牙骨质界
60%
少量牙骨质覆盖牙釉质表面
30%
牙釉质与牙骨质端端相接
10%
牙釉质与牙骨质分离
无细胞牙骨质
分布于自牙颈部至近根尖1/3处
有细胞牙骨质
常位于无细胞牙骨质表面
在根尖部1/3全部为细胞牙骨质
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
矿化呈层板状结构
牙骨质只新生不吸收
有补偿和修复的功能
重建牙体和牙周的连接关系
牙髓
疏松结缔组织
细胞
成纤维细胞
牙髓的主细胞----牙髓细胞
形态----星型
功能----合成Ⅲ型胶原纤维
由外向内
成、乏(weil、无)、多、核
成牙本质细胞
位置----牙髓周边
仅一层
紧靠前期牙本质
高柱状
功能:形成牙本质及牙本质的胶原纤维
巨噬细胞
组织细胞
吞噬死亡细胞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受刺激可分化成牙髓中的任何一种细胞
树突细胞
抗原呈递
T淋巴细胞
主要免疫反应细胞
牙髓间质
胶原纤维
Ⅰ:Ⅲ=55:45
嗜银纤维(网状纤维)
主要是Ⅲ型
血管神经
多数是有髓神经
传导痛觉
神经壁层
Raschkow丛
髓室靠近多细胞层
主要功能
增龄性
髓室高度减小
细胞成分减少
纤维增多
炎症时
痛觉反应
不区分冷热
不能定位
牙本质桥
封闭穿髓孔
牙髓有修复再生能力
第四讲 牙周组织
牙龈
解剖结构
牙间乳头
龈乳头锥体状充填于牙间隙
龈谷
后牙牙龈乳头颊舌侧较高
两牙邻面接触点下方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
此处上皮薄,无角化
易发生炎症,易退缩
游离龈
围绕牙颈部,不与牙体相附着
龈沟
正常深度约0.5~3mm
牙周袋:龈沟深>3mm
龈沟底部:结合上皮冠方
内壁:牙釉质
外壁:龈沟上皮
附着龈
附着牙槽嵴表面有点彩
组织学结构
上皮层+固有层
无黏膜下层
属于咀嚼黏膜
上皮层
牙龈上皮
有角化有钉突
黑色素颗粒残留
龈沟上皮
龈谷上皮类似
无角化有钉突
炎症刺激去除可以有角化
结合上皮
无角化无钉突
半桥粒结合
牙齿和结合上皮
带状、衣领状
固有层
龈牙组
数目最多
颈部牙骨质----游、附的固有层
牙槽龈组
牙槽嵴----游、附的固有层
环形组
纤维最小
牙颈部周围游离龈
环形排列
牙骨膜组
唇舌侧
牙颈部牙骨质,越过牙槽突外侧皮质骨骨膜, 进入牙槽突表面
越隔组
只存在于邻牙
横跨牙槽中隔
防止牙分离
牙周膜
位于牙根与牙槽骨之间致密结缔组织
由纤维、细胞、神经组成
牙周膜主纤维
穿通纤维/沙比纤维
由胶原纤维(Ⅰ型胶原纤维)和不成熟的弹力纤维
Oxytalan纤维(耐酸水解性纤维)
Eluanin纤维
五组
牙槽嵴组
牙颈部牙骨质----牙槽嵴顶
邻面无牙槽嵴组
对抗侧方力
保持牙直立
水平组
主要直立
防止牙侧向移动
斜行组
数量最多,力量最强
悬吊牙槽窝内
限制牙转动
根尖组
保护根尖孔的血管神经
根间组
只存在于多根牙
防止牙根冠方移动
牙周膜细胞
成纤维细胞
牙周膜中最多
合成和分解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的能力
成牙骨质细胞
形成牙骨质
成骨细胞
形成牙槽骨
破骨细胞
嗜酸性
Howship凹陷
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干细胞
参与牙周组织再生
牙髓和牙周膜中共有的细胞
Malassez上皮剩余
上皮根鞘残余
受刺激可增殖为牙源性肿瘤或颌骨囊肿(根尖周囊肿)
相对静止
神经
对压力敏感,对方向敏感
正常厚度0.15~0.38mm
根中1/3最薄
牙周膜功能
支持功能
固定、缓冲外力
感觉功能
疼痛、压力
能定位
营养功能
供血和营养
形成功能
各种形成细胞
增龄性变化
纤维增多
直径变大
细胞减少
牙周膜变薄
结合上皮附着向根方移动
牙槽骨
高度可塑,受压吸收,牵引增生
近骨髓端有哈弗管
固有牙槽骨
筛状板
硬骨板----阻射
束状骨----与穿通纤维垂直
组织学上为密质骨
松质骨
由骨小梁和骨髓构成
红→黄
密质骨
上前牙唇薄舌厚
下颌前牙区唇侧薄,越靠近后牙区,舌侧薄
牙骨质
即是牙体组织也是牙周组织
层板结构
有细胞牙骨质
根尖1/3+无细胞外侧
有修复补偿作用
无细胞牙骨质
60%
牙骨质盖住牙釉质
30%
端端相接
10%
分离
第五讲 唾液腺
大唾液腺
腮腺
最大
易发肿瘤
下颌下腺
分泌最多
舌下腺
易发囊肿
小唾液腺
颊腺
唇腺
舌腺
腭腺
舌腭腺
磨牙后腺
组织学结构
实质
腺泡
功能:分泌
分类
浆液性腺泡
球形
浆液细胞
稀薄呈水样
嗜碱性
酶原颗粒
表达α-淀粉酶
纯浆液性腺体
腮腺
味腺
黏液性腺泡
管状
黏液细胞(锥形)组成
黏原颗粒
呈透明网状结构
微嗜碱性
纯黏液性腺体
舌腭腺
舌后腺
腭腺
混合性腺泡
黏液+浆液
黏液占大部分
浆液细胞
呈新月状位于细胞表面
半月板
导管
闰管
干细胞
腺泡细胞
纹管(分泌管)细胞
肌上皮细胞
又名篮细胞
在基底膜内
有收缩功能
肌动蛋白
肌球蛋白
小叶内
单层细胞
纹管
又称分泌管
无干细胞(无储备细胞)
钠泵功能
吸钠
排钾
转运水
小叶内
单层细胞
排泄管
干细胞
小叶间
复层细胞
间质
纤维结缔组织
形成被膜,将腺体分为腺小叶
大涎腺的结构特点
腮腺
最大
腺泡----纯浆液性腺泡----腮腺闰管长
腮腺内可见小的淋巴结、晶样体、大量脂肪
新生儿腮腺内有少量黏液性腺泡
下颌下腺
分泌量最大
60%~65%
以浆液为主的混合性腺体
闰管短,分泌管较腮腺长
腺泡
浆液性
黏液性
混合性
导管周围有弥散的淋巴组织
舌下腺
最小的一对
腺泡
黏液性
混合性
腺泡直接连与排泄管----舌下腺囊肿
按腺泡类别分类
纯浆液细胞
腮腺
味腺
纯黏液细胞
舌腭腺
舌后腺
腭腺
以浆液为主
下颌下腺
以黏液为主
其他
考点总结
闰管长的腺体
腮腺
分泌管长的腺体
下颌下腺
分泌嗜碱性酶原颗粒,α-淀粉酶的腺泡
浆液性腺泡
内含微嗜碱性,透明网状结构的腺泡
黏液性腺泡
半月板是哪个腺泡的结构
混合性腺泡
无干细胞(储备细胞)功能的是什么管
纹管(分泌管)
具有收缩能力的细胞是
肌上皮细胞(篮细胞)
腮腺、味腺属于什么腺体
纯浆液腺体
纯黏腺体是
舌腭腺、舌后腺、腭腺
下颌下腺属于什么腺体
以浆液细胞为主的混合腺体
唇腺属于什么腺体
SIgA
舌下腺属于什么腺体
以黏液性为主的混合腺体
腮腺有几种腺泡
1种----内含淋巴结、脂肪、晶样体
下颌下腺有几种腺泡
3种----内含淋巴组织
舌下腺有几种腺泡
2种----黏液性+混合性
第六讲 口腔黏膜
结构
基本结构 上皮+固有层
上皮
角化上皮
角质细胞
主要细胞
分层(由深至浅)
基底层
最深层
一层柱状或立方形的细胞
生发层
基底层与邻近棘层构成
棘层
层次最多
体积大的多边形细胞层
细胞间桥:相邻细胞连接的刺状突起,桥粒连接
构成生发层
颗粒层
2~3层扁平细胞
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
正角化时较明显,不全角化时不明显
角化层
最表层
正角化
核消失----硬腭
不全角化
残留细胞核----牙龈
非角质细胞
胞质不着色
又称透明细胞
分布:基底层和棘层
三种细胞
黑色素细胞
基底层
来自神经嵴,又称树枝状突起细胞
梅克尔细胞
基底层
来自神经嵴
一种压力或触觉感受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棘层
来自造血组织
与黏膜免疫有关
非角化上皮
角质细胞
主要细胞
分层(由深至浅)
无颗粒层和角化层
基底层
棘层
细胞间层不明显
角化上皮的角质细胞中棘层细胞间层明显
构成生发层
中间层
表层
非角质细胞
固有层
基底膜
上皮和固有层之间的一层膜状结构
结合方式:半桥粒
1~4μm
由致密的结缔组织组成
主要细胞: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纤维
对上皮细胞分化具有调控作用
黏膜下层
牙龈、舌背完全没有黏膜下层
硬腭大部分没有黏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主要分布在被覆黏膜
口腔黏膜分类
咀嚼黏膜
角化上皮
牙龈和硬腭
硬腭
牙龈区
中间区
无黏膜下层
脂肪区
腺区
有黏膜下层
固有层厚
上皮有角化
棘层细胞间桥明显
乳头多而长
固有层附着在骨膜上,形成黏骨膜
无黏膜下层
被覆黏膜
除咀嚼黏膜和特殊黏膜
除唇红外都无角化
有黏膜下层
乳头短细----上皮与固有层交接平坦
有活动度
唇红
上皮有角化,上皮薄
固有层乳头狭长,含毛细血管袢,呈朱红色
黏膜下层无皮脂腺或唾液腺,易干裂
特殊黏膜
舌背黏膜
角化上皮
舌背
丝状乳头
最小
轮廓乳头
最大
有角化
叶状乳头
菌状乳头
无角化
补充
有角化的口腔黏膜
牙龈、硬腭、舌背、唇红
黏膜下层不明显的是
舌腹黏膜
有弹力纤维分割的黏膜是
软腭黏膜
异位皮脂腺即福代斯斑出现在
颊粘膜
第七讲 口腔黏膜病
第一节 口腔黏膜基本病理变化
1、过度角化(角化亢进)
皮肤或黏膜的角化层过度增厚
乳白色或灰白色
过度正角化→核消失→粒层增厚(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
过度不全角化→残留的细胞核→粒层增厚不明显
2、角化不良(错角化)
异常角化,棘层或基底层个别或成群细胞角化
良性角化不良→高度增生钉突中出现,细胞分化好
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胞核、形态异型性→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3、上皮异常增生
层次
上皮1/2出现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相增加
棘层细胞角化
基底样细胞大于一层,极性消失
细胞
细胞出现多形性
核浓染
核仁增大
核浆比例增加
↑
其他
黏着力下降
钉突呈滴状
4、基底细胞空泡变性及液化
空泡
基底细胞内水肿----轻
液化
基底下疱----重
扁平苔藓
慢盘
共性基底层液化
5、疱
定义
黏膜或皮肤内贮存液体形成
大小
大疱>5mm
小疱1~3mm
疱疹:小水疱聚集成簇
位置
棘层内疱
天疱疮
棘层内或基底层之上
基层下疱
类天疱疮、多形渗出性红斑
基底层之下,基底细胞变性
上皮全层与固有层分离
6、斑
黏膜或皮肤颜色异常
局限、大小不等
不高起、不变厚、无硬度
红色斑
为黏膜固有层血管增生,扩张及充血
玻璃片压迫
血色消失→充血
血色不消失→出血
7、丘疹
黏膜或皮肤上凸出的小疹
直径1~5mm
较硬
色灰或发红,消失后不留瘢痕
镜下:上皮增厚,固有层内浆液渗出、炎症细胞浸润
8、糜烂
上皮浅层破坏
未侵犯上皮全层
愈后不留瘢痕
9、溃疡
上皮全层破坏
浅层溃疡
只破坏上皮层
愈后不留瘢痕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深层溃疡
累及黏膜下层
愈后有瘢痕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
溃疡癌变
边缘是否整齐
溃疡面有无假膜形成
底部有无颗粒结节
基底部有无硬结
是否向四周浸润
第二节 常见口腔黏膜病病理
一、白斑(OLK)
1、癌前病变
2、病理变化
上皮增生
上皮过度角化
上皮不全角化
上皮单纯增生为良性病变
上皮过度正角化
粒层明显和棘层增厚,无非典型细胞
个别细胞改变称非典型细胞
上皮钉突伸长变粗,排列整齐,基底膜清晰
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3、上皮异常增生
重度----原位癌
4、组织学
白斑癌变时,上皮多呈过度不全角化,上皮厚,非均质型
二、口腔扁平苔藓(OLP)
1、中年女性多见,双颊侧珠光白色网状条纹(红白相间)
2、病理变化
黏膜发红区上皮无角化、黏膜白色条纹处上皮不全角化
棘层增生多见,少数萎缩;上皮钉突呈锯齿状
基底层空泡液化变性----形成上皮下疱
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带
上皮棘层、基底层、固有层可见胶样小体
圆形或卵圆形
直径10μm,嗜酸性PAS染色玫瑰红
三、慢性盘状红斑狼疮(DLE)
1、临床表现
下唇可见白色放射状条纹
蝴蝶斑
2、病理变化
角质栓塞
粒层明显、棘层变薄
基底细胞空泡液化变性
管周淋巴细胞浸润
基底膜增厚,荧光显微镜观察可沿基底膜区免疫球蛋白,补体沉积形成翠绿色荧光带---狼疮带
第八讲 各种病
一、牙发育异常
牙萌出异常
牙数目异常
牙的形态异常
牙的结构异常
遗传性
累及乳牙和恒牙的牙釉质或牙本质
牙釉质发育不全症
成釉细胞变性坏死,进而导致牙釉质基质不能形成,或已形成的不能及时矿化,使基质塌陷,形成永久性牙釉质缺陷
釉质
成釉细胞
厚度薄→实质性缺损
矿化不良(小于30%/96%)
有机物增多
X线更清晰
釉牙本质界
釉丛
釉板
细菌通道
有机物多(釉原)
釉质发育正常时有机物亦多 釉质发育异常有机物增多
轻型
厚度正常
色泽白色
不透明
镜下
釉柱鞘增宽
横纹和生长线明显
釉丛、釉梭明显且数目增多
与釉板无关
重型
厚度明显变薄
镜下
除轻型症状外
釉质表面不规则
高低不平,甚至无釉质
非遗传性
乳牙或恒牙的牙釉质和牙本质同时受累
牙本质中球间牙本质增多
氟斑牙
Ca10(Po4)6(OH)2
又称斑釉
微观
釉柱间的异常
镜下
牙釉质矿化不良
釉柱间及有机物较多
釉柱鞘增宽
耐酸不耐磨,少发生龋坏
釉质表面
过度矿化,釉柱方向不规则
釉质深层
矿化不良
釉质生长线和横纹明显
二、龋病
釉质龋
窝沟龋
窝沟是龋病最好发的部位,呈环绕状围绕窝沟壁进展
正三角
顶朝向釉质表面
底在釉牙本质界
口小底大
平滑面龋
多发生于邻面接触点下方,颊舌面近牙颈部
倒三角
底在釉质表面
顶在釉牙本质界
口大底小
由深层及表层(4层)
透明层
病损前沿
孔容积1%
正常孔容积0.1%
磷灰石晶体25~30nm(正常35~40),出现率50%
暗层
暗黑色
脱矿再矿化交替
孔容积2%~4%
釉质的生长线和横纹不清楚
磷灰石晶体45~100,出现率85%~90%
病损体部
病变的主要部位
病损最严重
无机物丧失最多的一层
孔隙容积5%~25%
釉质的生长线和横纹清楚
磷灰石晶体10~30,出现率100%
100%会出现在所有釉质龋中
表层
X线阻射,脱矿再矿化交替
孔容积5%
出现率90%
本质龋
由牙釉质龋和牙骨质龋发展而来,防御反应为修复和硬化牙本质
比牙釉质龋发展快
倒三角形
底在釉牙本质界
尖在牙髓腔
由深层及表层(4层)
透明层
又称硬化层
成牙本质细胞突反应 透明牙本质
最早出现改变,最深层
光镜下呈云雾状,曾称为脂肪变性层
矿物盐沉积,封闭小管
脱矿层
酸导致脱矿
牙本质小管形态比较完整
无细菌侵入
备洞时需去除脱矿层
脱矿层能留下的原因
与再矿化并存
有死区和色素沉着存在
成牙本质细胞突分解
细菌侵入层
乳杆菌侵入(最多)
小管扩张成串珠状
可看到坏死灶(蛋白溶解,小管融合)和裂隙
坏死崩解层
最表层,完全破坏崩解
无牙本质正常结构
牙骨质龋
老年人好发,根龋好发于牙颈部(放线菌)
早期呈小而浅的凹陷,X线阻射
大量细菌及菌斑
表层脱矿和再矿化
主要沿穿通纤维进展,也可沿生长线和 层板状结构向牙骨质上、下进展
三、牙髓病
急性牙髓炎
临床表现疼痛特点
自发性,阵发性和放射痛,往往夜间疼痛发作
前期冷热刺激痛,后期热痛冷缓解
区域:患侧上下颌,面部,耳颞部。难以定位
浆液期
早期
血管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加
少量中性粒细胞渗出,纤维蛋白渗出
有成牙本质细胞坏死
化脓期
成牙本质细胞坏死
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牙髓组织溶解、液化坏死、形成脓肿
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渗出
慢性牙髓炎
最常见的一型牙髓炎
主要病理变化----肉芽组织形成
肉芽组织
炎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增生的毛细血管构成
类型
闭锁性
临床表现
有冷热刺激痛史
炎症波及牙髓组织和很根尖周牙周膜,有咬合痛和叩痛
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渗出不明显。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肉芽组织形成
牙髓充血,髓角有脓肿形成
常有肉芽组织包绕脓肿,其余牙髓组织正常
牙髓血管扩张充血,组织水肿
溃疡性
临床表现
冷热刺激痛,刺激去除持续
食物嵌塞剧烈痛
炎症波及根尖周--咬合痛
穿髓孔表面有溃疡
较大穿髓孔,髓腔开放
溃疡表面有炎性渗出物
其下方有炎性肉芽组织(淋浆巨)
溃疡牙髓表面可见不规则钙化物沉积
可保留部分活髓
增生性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常见乳磨牙或第一恒磨牙
大穿髓孔、根尖孔粗大
牙髓血运丰富,使炎性牙髓组织增生成息肉状经穿髓孔突出,称为牙髓息肉
分型
无上皮
溃疡型
暗红色、易出血
有上皮
上皮型(复层鳞状上皮)
粉红色、不易出血
四、根尖周炎
急性根尖周炎
临床表现
急性浆液性根尖炎
患牙有浮出感,早接触及咀嚼痛
咬合可缓解
急性化脓性根尖炎(加重)
自发性,持续性,搏动性痛。定位准确
患牙浮起,松动。局部粘膜红肿。
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白细胞增多,淋巴结肿大疼痛。
固有牙槽骨---骨膜下脓肿---黏膜下或皮下脓肿---瘘管排脓
病理变化
早期(浆液性):血管扩张充血,浆液渗出,组织水肿,少量中性粒细胞流出血管。
晚期(化脓期):根间孔附近牙周组织破坏,脓肿形成(急性牙槽脓肿)
唇颊侧排脓
龋洞排脓
牙周袋排脓
慢性根尖周炎
慢性根尖脓肿(增生)
X线不清楚
慢性根尖周肉芽肿
最常见,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咀嚼乏力不适,偶有疼痛
X线清楚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肉芽组织中可见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
可见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结晶→梭形裂隙,周围可见巨细胞
致密性骨炎
抵抗力增强,病源刺激减弱---病变缩小
牙槽脓肿
抵抗力减弱,病源刺激增强
可以相互转化 抵抗力强→脓肿转化成肉芽肿
慢性根尖囊肿
X线清楚
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
脓肿、肉芽肿可转化为囊肿
囊肿中可见脓肿、肉芽肿中所含细胞
原因
上皮或上皮条索
Malassez上皮
口腔或皮肤上皮
牙周袋上皮
呼吸道上皮
口诀:马肤口袋会呼吸
途径
1、增生上皮团中心液化坏死变性
2、增生上皮包裹脓腔
3、增生上皮包裹炎性肉芽组织
五、牙周组织病
牙龈病
菌斑性牙龈病
慢性龈炎
边缘性龈炎----龈乳头炎。牙龈边缘---边缘性龈炎
龈沟
黏性放线菌,牙龈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
炎症水肿型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纤维增生型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龈增生
增生性龈炎
原因:主要是全身因素
病理变化:纤维增生
非菌斑性牙龈病损
牙周炎
主要病理变化
结合上皮破坏
牙周袋形成
牙槽骨吸收
分期
始发期
大量中性粒细胞
炎症主要时期
胶原纤维开始破坏
持续2~4天
早期病变
牙龈炎后期
大量T淋巴细胞
胶原纤维破坏丧失60%~70%
结合上皮开始增生
可持续3周或更长
病损确立期
B淋巴细胞、浆细胞(成熟B)增生
较浅牙周袋
无牙槽骨吸收
治疗关键时期
进展期
深牙周袋
破骨细胞活跃
牙槽骨吸收、破坏
不可逆
活动期
牙面见不同程度的菌斑,软垢及牙石堆积
菌斑牙周袋内有渗出物
沟内呈条索状或网状
结合根方增生
形成深牙周袋
牙槽骨吸收、破坏
牙周膜间隙增宽
多种免疫球蛋白(抗体)和补体增多
静止期 修复期
炎症减少、有各种新生、吸收静止、无破骨细胞、类骨质形
临床表现
牙龈肿胀,出血。牙齿松动移位脱落
牙周袋溢胀,口臭
唾液腺疾病
唾液腺炎
急性唾液腺炎
病因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从导管进入腮腺,逆行感染
反射性腮腺分泌功能降低
临床表现
发生部位:腮腺,常单侧受累
全身发热,白细胞升高,唾液涂片中见中性粒细胞及细菌
早期腮腺区疼痛肿胀,腮腺导管口红肿,脓汁自导管口溢出
严重形成脓肿,唾液分泌量减少
炎症波及皮肤和外耳道
病理变化
腮腺导管扩张
导管管腔内,管周及腺实质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浸润
腺组织坏死,有多个化脓灶
急性炎症消退后形成纤维性愈合
慢性唾液腺炎
慢性化脓性唾液腺炎多见
病因
由结石,异物,瘢痕痉挛等堵塞
放射线损伤
急性转慢性
长期口腔内压力增高逆行感染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多发于下颌下腺及腮腺,常单侧发病
唾液腺局部肿大,酸胀感,进食时加重
挤压患侧涎腺,导管口流出黏稠而由咸味的液体
造影主导管呈腊肠状,末梢导管呈点球状扩张
病理变化
导管扩张,腺管内有炎症细胞
腺管周围及纤维间质有淋巴和浆细胞浸润,形成淋巴滤泡
腺泡萎缩,消失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取代
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有时可鳞状化生
坏死性唾液腺化生
自愈,良性,易误诊为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
病程6~8周,可自愈
无痛 偶有刺激痛
多发于腭部软硬腭交界处
黏膜表面形成火山口样溃疡,深达骨面,不破坏骨
溃疡中心坏死,周围黏膜充血。少数无溃疡,而为表面发红的肿块
病理变化
溃周表面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腺小叶坏死,有黏液池
腺导管有明显鳞状化生,形成上皮岛或上皮条索,无核异形性或间变
腺体内有弥散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舍格伦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淋巴上皮性唾液性炎
40~50,女多
口干症状:镜面舌
眼干症状:玫瑰红染色
唾液腺症状:腮腺多见,结节性舍格伦综合征
最终诊断:唇腺活检+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
第九讲 唾液腺肿瘤和牙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
唾液腺肿瘤
唾液腺上皮性良性肿瘤
多形性腺瘤(混合瘤)
临界瘤
组织学良性,生物学特征恶性
浸润生长,扩大切除
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
生长慢,不疼
有角化物
80%→腮腺,小唾液腺→腭腺
结构多形性,而非细胞多形性
腺上皮
变异的肌上皮
来自闰管储备细胞
双导管结构
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
来自于间叶组织(混合瘤)
组织学来源
闰管
闰管的储备细胞
肌上皮细胞
唾液腺上皮性恶性肿瘤
黏液表皮样癌
最常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
90%→腮腺,小唾液腺→腭部
实质
黏液细胞
表皮样细胞
此两种细胞为主时,黏液细胞占50%
高分化低恶度
中间细胞
此两种细胞为主时,黏液细胞占10%
低分化高恶度
组织学来源
排泄管的储备细胞
闰管的储备细胞
腺样囊性癌(圆柱瘤)
侵袭神经,不侵袭淋巴
大唾液腺好发于腮腺
小唾液腺好发于腭腺、舌下腺(发生肿瘤首先考虑)
实质
导管内衬上皮细胞
变异肌上皮细胞
只有上皮
两种细胞排列形成三种组织类型
腺性(筛状)型
藕断面
最典型最常见类型
管状型
小管状或条索状为主
内→导管细胞,外→肌上皮细胞
实性型
大小不等的上皮团
恶性程度最高
易复发和早期转移
愈后差
牙源性肿瘤
良性上皮样牙源性肿瘤
成釉细胞瘤
最常见的牙源性良性肿瘤
有星网状细胞
生长局部侵袭性---临界瘤
含成釉器样结构
但无釉质或其他牙体硬组织形成
4种变异型
实性/多囊型----上皮
好发后牙
6种组织类型
基底细胞型
密集成团,缺乏星网状层
棘皮瘤型
上皮岛内鳞状化生
角化珠
颗粒细胞型
角化成釉细胞瘤
广泛角化
滤泡型
孤立上皮岛
上皮病变
呈栅栏状→极性倒置
丛状型
间质囊性病变
不是上皮内病变
实性/多囊型的经典型
单囊型----上皮
1型
单纯囊性型
囊壁仅见上皮衬里
2型
囊腔内伴瘤结节增殖
结节呈丛状成釉细胞瘤
不复发
3型
纤维囊壁内有肿瘤浸润岛伴或不伴瘤结节增殖
囊壁上可见上皮下玻璃样变或透明带
促结缔组织增生型----主要是间质
以间质成分为主
好发前牙
治疗与实性多囊性成釉细胞瘤相通
骨内
骨外/外周型----上皮----骨外
发生于牙龈和牙槽黏膜----软组织
不复发
来源
成釉器
serres上皮剩余
缩余釉上皮以及牙源性囊肿的衬里上皮
口腔黏膜上皮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来源于serres上皮剩余
3薄1清晰
3薄
纤维囊壁
不全角化
衬里上皮
棘层
清晰
基底细胞
黄白色角化物
子囊
囊壁内一般无炎症,内含微小的子囊或上皮岛
指状突起
极易复发的原因
囊壁薄易破碎手术难以完整摘除
残留囊壁的上皮具有高度的增殖能力
子囊
指状生长
混合性牙源性肿瘤
牙瘤
不是真性肿瘤,又称错构瘤或发育畸形
肿瘤内含成熟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组织
混合型
好发于下颌前磨牙和磨牙区
X线:结节状钙化物,无典型牙结构
组合型
好发于上颌切牙至尖牙
X线:牙样物质堆积,牙体组织排列如同正常牙
口腔癌
口腔黏膜癌的鳞状细胞癌
舌黏膜最多
分成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