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适用于考试复习。
编辑于2024-10-01 23:31:35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脑干
脑髓的分部
大脑
端脑
间脑
小脑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
冠状切面,前面观
正中切面,侧面观
一、位置与毗邻
位置
位于颅后窝斜坡的后上方
毗邻
前上方
间脑
下续
脊髓
后接
小脑
二、外形
腹侧面(前面)
(一)中脑
界限
上界
间脑的视束
下界
桥脑上缘
结构
大脑脚
脚间窝
两个大脑脚之间的凹窝
后穿质
脚间窝的窝底的一些小孔
一些小动脉进入脑干所形成的结构
神经根
动眼神经根
连于脚间窝的下部,大脑脚的内侧
(二)脑桥
界限
上界
桥脑上缘/中脑的大脑脚
下界
延髓脑桥沟
结构
基底部
腹部膨大的部分
主要由大量纵行纤维与部分纵行纤维构成
基底沟
基底部正中一浅行的沟,内有基底动脉通过
小脑中脚(桥臂部)
脑桥基底部向后外逐渐变窄所移行的部分
神经根
展神经根
面神经根
前庭蜗神经根
在延髓脑桥沟,由内向外排列
三叉神经根
位于基底部与桥臂部结合处
包括粗大的感觉根和位于其前内侧细小的运动根
△脑桥小脑三角
脑桥、延髓和小脑交界的三角
脑神经的神经根都在此集中
临床
听神经根张纤维瘤时,逐渐便会波及邻近的神经根, 产生一系列临床反应
△第四脑室
脑桥、延髓和小脑之间围成的室腔
呈四棱锥形,内容脑积液
第四脑室正中孔
位于菱形窝下角尖正上方的脉络组织上
(三)延髓
界限
上界
延髓脑桥沟
下界
枕大孔(第1颈神经最上根丝)
结构
前正中裂
正中的一个裂隙,与脊髓一致
前外侧沟
椎体与橄榄之间的纵沟
舌下神经根丝从此处出脑
后外侧沟
橄榄背外侧的纵沟
脊髓表面的各条纵行沟、裂向上延续到延髓
椎体
前正中裂两侧纵行的隆起
由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椎体束(主要为皮质脊髓束)纤维构成
椎体交叉
椎体下1/3的发辫式的交叉
橄榄
上端椎体两侧有两个卵圆形的突起
内含下橄榄核
神经根
舌咽神经根
迷走神经根
副神经根
在橄榄背外侧内,由上向下排列
舌下神经根
橄榄体与椎体之间的前外侧沟出来的神经根
脑干腹侧面结构
脑干腹侧面神经根
背侧面(前面)
结构
四叠体
位于松果体下方两对突起
上丘
视反射中枢
下丘
听反射中枢
滑车神经根
在下丘下方出来,再绕到腹侧去的神经根
是唯一一对自脑干背面出脑的脑神经
上丘臂
上丘到内侧膝状体之间的隆起
下丘臂
下丘到内侧膝状体之间的隆起
菱形窝
脑桥与延髓共同构成的
以髓纹为分界线
以上是脑桥形成的
以下是延髓形成的
是第四脑室的底
内侧隆起
脑桥中部纵行的隆起
面神经丘
脑桥中部纵行隆起中部的一对丘状的结构,位于髓纹上方
内有展神经核
①②两对神经三角
髓纹下方的两对三角
上方
①舌下神经三角
内有舌下神经核
下方
②迷走神经三角
内有迷走神经核
分隔索最后区
迷走神经三角下方的结构
③前庭区
内有前庭神经核
④听结节
位于前庭区最外侧隆起部分
内有蜗神经核
楔束结节与薄束结节
延髓形成的菱形窝两侧的两对突起,靠上的一对为楔束结节,靠下的一对为薄束结节
脑干背侧面
三、脑干内部结构
灰质
脑神经核
运动核
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
位于中脑的上丘水平
支配眼的上、下、内直肌、下斜肌和上睑提肌
滑车神经核
位于中脑的下丘水平
支配眼的上斜肌
展神经核
位于脑桥内
支配眼的外直肌
管理眼外肌
舌下神经核
第四脑室底部内侧
支配舌肌
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E-W核)
位于中脑上丘高度,动眼神经和的背内侧
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的收缩,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和缩小瞳孔
上泌涎核
发出副交感神经加入面神经
与迷走神经背核属于同一功能核团
支配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口、鼻腔黏膜腺的分泌
下泌涎核
支配腮腺的分泌
位于脑桥与延髓交界处
迷走神经背核
最长的脑神经,约1m
支配颈部、胸部所有脏器和腹腔大部分脏器的平滑肌、心机的活动和腺体的分泌
特殊内脏运动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支配咀嚼肌
面神经核
发出的纤维绕过展神经核,然后从脑桥出来
支配表情肌
疑核
支配咽喉肌
与疑核有关的脑神经
副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副神经核
支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感觉核
一般躯体感觉
三叉神经感觉核
贯穿脑干的一较长的感觉核,管理头面部的浅部感觉
分部
三叉神经中脑核
支配咀嚼肌,传递本体感觉和触、压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
位于脑桥中部网状结构内,是三叉神经感觉核的膨大部
支配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发出纤维形成三叉丘系
其外侧为三叉神经脊束
支配颜面痛、温觉
特殊躯体感觉
前庭神经核
管理平衡觉
蜗神经核
管理听觉
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
分部
上半部
特殊内脏感觉
又称味觉核
下半部
一般内脏感觉
又称心-呼吸核
位于界沟外侧,内侧邻 迷走神经背核
与孤束核有关的脑神经
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非脑神经核
中继核
中脑的中继核
上丘核
下丘核
接受外侧丘系终止,听觉反射中枢
顶盖前区
红核
黑质
分部
腹侧
网状部
背侧
致密部
功能
致密部的细胞:合成多巴胺,调节纹状体的功能活动
临床
帕金森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致新纹状缘内多巴胺含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导致背侧丘脑向大脑运动皮质发放的兴奋性冲动减少,从而导致帕金森
患者表现
肌肉强直,运动受限和减少并出现震颤
脑桥的中继核
脑桥核
位于脑桥基底部
上橄榄核
外侧丘系核
蓝斑核
延髓的中继核
薄束核
位于薄束结节深面
楔束核
位于楔束结节深面
形成内侧丘系交叉
是向脑的高级部位传递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核精细触觉冲动的中继核团
网状核
白质(重要传导束)
上行束(感觉束)
内侧丘系
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经脑干中线的腹侧面交叉至对侧的一丘系 (纤维起自对侧的薄束核与楔束核)
经脑干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在延髓走行于椎体后方,与顶盖脊髓伴行
至脑桥后,略偏腹外侧,位于基底部和被盖部之间,纵穿斜方体
在中脑则移向被盖腹外侧边缘,红核的外侧
传递对侧躯干与四肢的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
楔束
传递躯干上部和上肢感觉
薄束
传递躯干下部和下肢感觉
外侧丘系
传导听觉
脊丘系
传导浅部感觉
三叉丘系
传导头面部浅部感觉
脊小脑前、后束
内侧纵束
下行束(运动束)
椎体束
皮质核束
通过大脑皮层然后到脑干的所有运动核
皮质脊髓束
通过皮质然后到脊髓前角细胞
红核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网状结构
位置
位于脑干的中央部广泛的区域
特点
灰白质相间的结构
白质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网眼中有很多灰质核团
功能
保持皮层的觉醒状态,调节内脏活动,调节躯体运动,调节肌张力,参与睡眠,抑制疼痛
小脑
一、位置与毗邻
位置
颅后窝内
毗邻
上方
大脑枕叶
前方
邻脑桥与延髓
二、外形
小脑半球
小脑两侧膨大
小脑蚓
小脑中间缩细的部位
结构
小脑扁桃
位于小脑下方两个橄榄状的突起
两个小脑扁桃中间的凹沟,正好卡在延髓的后外侧
临床
小脑扁桃疝
当颅腔压力增高,小脑扁桃会挤到枕骨大孔内,从而延髓受压,危及生命
桥臂
绒球
绒球脚
小结
位于绒球脚深面
子主题 6
前下方观
三、分叶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
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
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
四、小脑内的核团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水平切,上面观
五、小脑的功能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
管理平衡觉
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
管理肌张力
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
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与精细运动
间脑
一、位置
位于两个大脑半球中间,且连接了两个半球与中脑
中间被第三脑室分隔成左右两部分
二、分部
上丘脑
后丘脑
内、外侧膝状体
背侧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背侧丘脑与中脑移行部
三、背侧丘脑
卵圆形,左右对称的灰质团块
是特定感觉传导最后中继站(中转站,第三极神经元的胞体均在此处)
毗邻
内侧面
中间借丘脑间联合相连结
第三脑室
除处丘脑间联合外其他地方均游离,构成第三脑室
上面
也是游离面
分别对应一个侧脑室
外侧面
与内囊相连
下面
与底丘脑和中脑相连
前下方
与下丘脑相连
核团
前核
外侧核
腹侧核
前核
外侧核
后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背侧核
内侧核
四、下丘脑
位置
位于背侧丘脑前下方,以丘脑下沟为界
丘脑下沟
下丘脑与背侧丘脑之间的浅沟
组成
视交叉
视束
灰结节
漏斗
乳头体
核团
视上核
视上垂体束
主要分泌加压素
视旁核
视旁垂体束
主要分泌催产素
漏斗核
发出结节垂体束,达到垂体前叶
主要控制腺垂体的分泌(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下丘脑与垂体的纤维联系
垂体
分部
前叶(腺垂体)
后叶(神经垂体)
结构
垂体上动脉
垂体上动脉进入垂体后形成毛细血管,与颅腔内的静脉窦相连
垂体门脉
两端都是毛细血管
垂体下动脉
进入垂体也形成毛细血管
视上垂体束与视旁垂体束
由视上核与视旁核分别发出 视上垂体束与视旁垂体束 到后叶的毛细血管, 其产生的激素也由此达到垂体再到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