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适用于考试复习。
编辑于2024-10-01 23:35:46消化系统疾病
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
概念
胃液返流引起食管下段黏膜慢性炎
临床表现
胃灼热
病理变化
局部黏膜充血,炎细胞浸润,可出现浅表性溃疡,长期病变可导致纤维化而食管狭窄
Barrett食管
概念
食管下段出现柱状上皮化生
来源
反流性食管炎
病理变化
大体
灰白色正常黏膜上出现不规则桔红色,天鹅绒样外观的改变
镜下
食管黏膜由胃黏膜或小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和腺体构成
特点
Barrett食管腺癌
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早期病变,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
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表面有脓性渗出
各层均见大量炎性渗出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常伴有穿孔和阑尾周炎
慢性阑尾炎
阑尾不同程度纤维化,慢性炎细胞浸润(淋巴细胞)
胃炎
胃的组织学结构
上皮
黏膜层
黏膜上皮
固有层
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
肌层
胃底腺
主细胞
分泌胃蛋白酶
腺样结构,中空,细胞核于一侧
壁细胞
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胞浆非常红(嗜酸性强)
细胞核位于中间,圆形
幽门腺
含少量比细胞和较多G细胞
G细胞是管状粘液细胞(待确认)
慢性胃炎
性质
胃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
病因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长期慢性刺激
十二指肠液返流
自身免疫损伤
分类
非萎缩性(慢性浅表性)
好发部位
胃窦
镜下
黏膜浅层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固有层充血水肿,固有腺体完整(典型结构)
大体
黏膜充血水肿,局部糜烂,点状出血
萎缩性
病变特征
黏膜固有腺体萎缩
肠上皮化生(癌前病变的基础)
病因
HP感染(主要原因)
病理变化
胃镜检查
黏膜萎缩
黏膜变薄,皱壁变平至消失
黏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正常厚度不可见)
黏膜表面细颗粒状
萎缩与正常黏膜交替的结果
黏膜桔红色变为灰色,红白相间(白为主)
镜下
黏膜萎缩
固有腺体减少(特征病理变化、诊断依据)
数量减少,密度降低,囊性扩张(代偿)
腺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主要)
特点
小肠黏膜乳头状上皮(钟乳石样),有杯状细胞(肠特有)
分类
完全型化生1型
杯状细胞,吸收细胞,潘氏细胞皆有
不完全化生2型
只有杯状细胞
胃型2型a
结肠型2型b
与肠型胃癌有关
肠腺上皮
杯状细胞
几乎透明,淡染
吸收细胞
有纹状缘
潘氏细胞
橘红无比
假幽门腺化生
胃低胃体出现幽门腺(无杯状细胞)
胃黏膜丛林样,基底层较厚,无杯状细胞
炎细胞浸润
淋巴,浆,淋巴滤泡
慢性炎症增生
黏膜内纤维组织增生
分类
A型
自身免疫(抗体阳性)
胃底胃体
有(壁细胞消失,内因子无)
无
无(胃酸分泌减少)
B型
直接损伤
胃窦
无
有
有(胃酸分泌正常)
慢性肥厚性胃炎
黏膜皱壁肥厚
疣状胃炎
胃黏膜出现中心凹陷病灶
消化性溃疡病
特征
超过黏膜肌层
自我消化而引起
分类
十二指肠溃疡(球部)
胃溃疡(小弯胃窦部)
镜下
渗出层
坏死层
肉芽组织层
瘢痕组织层
增生性动脉内膜炎
位置
瘢痕底部
表现
中小A增厚,狭窄
血栓形成
影响
防止血管出血
局部循环障碍,溃疡不愈合
肝炎
病毒性肝炎
概述
性质
变质性炎
发病机制(乙肝)
细胞免疫性损伤为主
肝细胞表面有HBV抗原
病理变化
变性
细胞水肿(最常见)
胞质疏松化
肝细胞肿胀,胞质疏松至网状,半透明
气球样变
肝细胞进一步肿胀,多角形变为圆球形,胞质几乎透明
继发病变
肿胀破裂,释放出胞质(溶解性坏死)
嗜酸性变
累计几个肝细胞
最终变为嗜酸性小体(凋亡)
细胞核更蓝,胞质更红
脂肪变
肝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
液化性坏死
点状坏死SN(spotty)
概念
肝小叶内少数肝细胞坏死,伴有眼细胞浸润,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部位
肝小叶内(肝索上)
范围
几个肝细胞
形态
点状或灶状炎细胞浸润
碎片化坏死PN(piecemeal)
概念
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灶状坏死和崩解,见于慢性肝炎
导致
肝小叶周边纤维化
特点
慢性肝炎共同特征
桥接坏死BN(bridging)
概念
中央静脉与汇管区肝细胞互相连接的坏死带
见于
中重度慢性肝炎
导致
桥接纤维化,纤维间隔
大块坏死MN(massive)
概念
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肝细胞坏死(无结构碎片样物质),常见于重度肝炎
后果
急性肝功能衰竭
基本病变
炎细胞浸润
部位
小叶内,汇管区
成分
淋巴细胞(病毒),单核细胞
再生
完全再生
网状纤维支架完整
结节状再生
网状纤维支架破坏
再生肝细胞排列成结构紊乱的肝细胞团
间质反应性增生
Kupffer细胞增生
间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纤维化
来源
门管区和小叶周边成纤维细胞增生
肝星状细胞变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
网状纤维支架坍塌
后果
肝纤维化
可逆
早期肝硬化
弥漫性纤维化,肝小叶结构改建不充分
肝硬化
肝小叶结构多被改建为假小叶
纤维间隔包绕于假小叶周围
凋亡
嗜酸性小体:单个细胞的凋亡
各种肝炎
甲肝
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溶解性坏死
乙肝
毛玻璃样肝细胞
在HbsAg携带及慢性肝炎患者干细胞细胞质内的细颗粒状物质
本质位滑面内质网增生,含大量HbsAg
砂粒样细胞核
细胞核内HBcAg的合成
丙肝
肝细胞脂肪变
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可见淋巴滤泡
胆管损伤
戊肝
可垂直感染
临床病理类型
普通型(轻型)
急性(最常见)
气球样变
嗜酸性小体
点状坏死
慢性
轻度(G2)
SN、轻度PN
中重度(G3-4)
变质
PN和BN
渗出
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
增生(重度)
大量纤维间隔形成(假小叶)
肝小叶结构紊乱,晚期肝硬化
重型(预后极差)
急性
MN
基本不再生
亚急性
结节状肝细胞再生(继发肝硬化)
尚可再生
肝细胞在小叶周边
肝硬化(增生)
概述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病理特点:弥漫纤维化、假小叶形成
临床:肝功能不全和门静脉高压
概念
由于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肝星状细胞作用下
导致肝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分型
门脉性肝硬化(小结节性)
病毒性肝炎(乙丙)、慢性酒精中毒
表面和切面弥漫性分布大小相等,小于1cm的小结节(本质是假小叶)
假小叶:纤维分割导致小叶中央静脉缺失、偏位(BN);或中央静脉进入汇管区;肝细胞排列紊乱 慢性炎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门脉高压和肝功能不全、上消化道出血(死亡)
坏死后性肝硬化(大结节性)
亚急性重型肝炎
肝大小不等的结节
大小不一的假小叶(结节状再生引起)
肝功能不全
胆汁性肝硬化
自身免疫病、胆道梗阻
肝脏绿褐色
干细胞网状或与羽毛状坏死
肝功能不全
消化系统肿瘤
食管癌
好发部位
中段
组织学类型
鳞癌(90%)
腺癌(10%)
早期癌
病变局限,多为原位癌或粘膜内癌或黏膜下层,不侵犯肌层
肿块型或息肉型
中晚期癌
髓质型(最常见)(浸润型)
在食管壁内浸润性生长,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蕈伞型
突向食管腔
溃疡性
表面溃疡,深达肌层
最容易导致胸骨后疼痛
缩窄型
浸润生长局部环形狭窄
最早出现吞咽困难
转移
淋巴道
胃癌(多为腺癌)
病因
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疾病(萎缩性胃炎、溃疡、息肉、肠上皮化生)
十二指肠溃疡不发肿瘤
好发部位
胃窦部(小弯侧)
早期癌(不侵犯肌层;凹陷型最多见)
一点癌
活检见癌,手术未见
微小癌
直径小于0.5
小胃癌
直径在0.6~1.0
中晚期癌(进展期胃癌)
外生型
息肉或蕈伞型
溃疡型(最多见)
边缘隆起,火山口状
浸润型,缩窄型
弥漫浸润
革囊胃(印戒细胞癌——粘液癌的一种)
缩窄型
转移
淋巴道(最常见)
晚期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
种植性转移
Krukenberg瘤(双侧卵巢)
良恶性溃疡鉴别
外形
圆或椭圆
火山口状
大小
直径小于2
直径大于2
深度
深
浅
边缘
整齐
不整齐
底部
平坦
不平坦
周围
皱壁向溃疡集中
皱壁中断,结节状肥大
大肠癌
病因
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饮食
癌前病变
大肠腺瘤性息肉(APC基因突变)
溃疡性结肠炎
其它息肉病
上皮内瘤变
不超过黏膜肌层(不到黏膜下层),5年生存率100%
好发部位
直肠>结肠
病理变化
大体
溃疡性
最多见
胶样型(预后差)
外观
半透明胶冻状
镜下
粘液腺癌(有黏液湖)或印绒毛细胞癌
隆起型
浸润型
镜下
腺癌(最常见)
乳头状腺癌
管状腺癌
印戒细胞癌
粘液腺癌
转移
淋巴转移最常见
血道转移(多去肝)
原发性肝癌
病因
肝炎病毒
肝硬化
黄曲霉素B1
组织学分型(腺癌)
肝细胞癌(最常见)
胆管细胞癌
混合细胞型肝癌
早期癌(小肝癌)
单个癌结节或两个癌结节合并,最大直径小于3cm
晚期肝癌
多结节型(最常见)
通常与坏死后肝硬化合并
巨块型
右叶多见
不合并肝硬化
弥漫型
合并肝硬化
转移
血道转移(门静脉肝内转移最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