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肝脏疾病
病理肝脏疾病是指发生在肝脏的各种疾病,这些疾病在病理学上表现为肝脏的结构、功能或代谢的异常。介绍了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内容。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包括病原体)在生物体内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它主要探讨药物如何影响机体,以及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消化系统疾病
病毒性肝炎
病因:肝炎病毒:HAV, HBV, HCV, HDV, HEV, HGV
基本病理变化
肝细胞变性
细胞肿胀:胞腺疏松化、气球样变→溶解坏死多见
嗜酸性变:嗜酸性小体,少见
脂肪变性
肝细胞坏死与凋亡
溶解性坏死
点状坏死:单个或数个肝细胞坏死,伴有炎细胞浸润
碎片状坏死:坏死的肝细胞呈带片状或灶状连结,常见于小叶周边肝细胞界板,伴炎细胞浸润
桥接坏死:位于中央V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V之间或两个汇管区之间的肝细胞带状融合性坏死
亚大块及大块坏死
凋亡:嗜酸性变发展而来,散在的单个或几个肝细胞坏死,最终形成深红色深染的圆形小体为嗜酸性小体
炎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于小叶内或汇管区
再生
肝细胞再生
间质反应性增生
小胆管增生
纤维化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点
甲型:急型肝炎为主,可发生胆汁淤积型肝炎和重型肝炎
乙型:毛玻璃样肝细胞:沙砾样细胞核
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胞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
丙型:慢性肝炎多见,脂肪变性,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和胆管损伤
丁型:肝嗜酸性变及脂肪变性,重叠感染加重乙肝损伤
戊型:门管区Kuffer细胞增多和的形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少见,胆汁淤积,坏死
庚型
临床病理类型
普通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普通型)肝炎
病理变化
肉眼观:肝脏肿大,质较软,表面光滑
镜下:广泛肝细胞变性;以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为普遍,坏死轻:在点状坏死、嗜酸小体;轻度炎细胞浸润;纤维支架完整;肝细胞可完全再生。
临床病理联系
肝细胞肿胀肝体积大,被膜紧张——肝区疼痛
肝细胞坏死——血清转氨酶增高
胆红素代谢障碍——黄疸
结局:恢复 半年以上: 慢性 极少数恶化:重型肝
慢性肝炎
临床病理联系:黄疸、肝区不适
结局:大部分可恢复
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或暴发型肝炎)
肉眼:肝体积明显缩小,左叶为甚;质软,被膜皱缩; 充血出血而呈红褐色;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外溢而呈褐色
镜下:①严重而广泛坏死(大块坏死);②无明显再生; ③肝窦明显扩张充血与出血;④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细胞浸润;
临床病理联系:大量肝细胞溶解坏死→重度黄疸 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明显出血倾向 肝功衰竭→肝性脑病(肝昏迷) 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循环障碍→肝肾综合征
结局:多数死亡
亚急性重型肝炎
肉眼:体积缩小,被膜皱缩,质地软硬不一; 部分区域呈大小不一的结节状; 切面红褐色或土黄色(坏死区)或黄绿色再生结节胆汁淤积
镜下:既有肝细胞的大片坏死,又有结节状肝细胞再生; 大量炎细胞浸润; 肝小叶周边有小胆管增生; 陈旧病变有明显结缔组织增生
结局:迁延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癌
病因
肝炎病毒:乙肝、丙肝
肝硬化
酒精
真菌及其毒素:黄曲霉素b1
小肝癌型
(多)结节型
弥漫型
巨块型
胆管细胞癌
病因:肝吸虫,肝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炎症性肠病,EB病毒感染,HBV和HCV感染等。
M:灰白色结节、实性、质韧,结节中常见坏死和瘢痕。 累及肝门者肝脏明显淤胆、胆汁性肝硬化和继发性胆道感染。有时胆管内可见结石或寄生虫。
m:腺癌(高、中、低分化);常有丰富的间质反应。
混合细胞型肝癌
病困
慢性酒精中毒
胆汁淤积
药物及化学毒物
代谢障碍
营养障碍
其他
原因不明
M:体积和质地:早期正常或略增大,质地稍硬 晚期体积↓,重量↓,硬度↑ 表面及切面:弥漫分布的结节,结节间为灰白色纤维间隔
m:
1.假小叶:肝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变性、坏死及再生; 再生的肝细胞团,排列紊乱、核大深染。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
2.纤维间隔:内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并可见新生小胆管。
门脉高压症
慢性淤血性脾大
腹水
1.门静脉高压→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升高→管壁通透性增强
2.门静脉高压→肝血窦压力高→淋巴液生成增多→淋巴液外溢入腹腔
3.蛋白合成减少→低蛋白血症→血浆渗透压降低
4.肝灭活激素降低→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升高→水钠潴留
侧支循环形成(海蛇头)
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
直肠静脉丛曲张
脐周浅静脉曲张
胄肠淤血
肝功能障碍
蛋白质合成障碍
出血倾向
胆色素代谢障碍
对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
肝性脑病(肝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