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
人格心理学的第一章内容 关于人格的定义,与分类,(1)人格心理学在人群中所受到的关注是不同的。关于人格,尚没有一个 公认的概念,在本书中,我们把,人格定义 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起源于 个体的内部过程。
编辑于2024-10-04 14:51:29人格心理学,关于梦的解析,梦为无意识冲突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安全、健康的出口。但是,在研究者能够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这个方面进行考察之前,不得不等待研究技术的成熟。
人格心理学的第三章内容,设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在健康的人格中,自我学控着本我冲动和超我的命令。为达到这个目的,自我通常使用防御机制。这包括压抑,即把创伤信息排除于意识之外,以及升华、替代、反向作用、阴抗、理智化和投射等。除升华外,自我在运用防御机制的时候都要付出代价。
人格心理学的第一章内容 关于人格的定义,与分类,(1)人格心理学在人群中所受到的关注是不同的。关于人格,尚没有一个 公认的概念,在本书中,我们把,人格定义 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起源于 个体的内部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人格心理学,关于梦的解析,梦为无意识冲突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安全、健康的出口。但是,在研究者能够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这个方面进行考察之前,不得不等待研究技术的成熟。
人格心理学的第三章内容,设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在健康的人格中,自我学控着本我冲动和超我的命令。为达到这个目的,自我通常使用防御机制。这包括压抑,即把创伤信息排除于意识之外,以及升华、替代、反向作用、阴抗、理智化和投射等。除升华外,自我在运用防御机制的时候都要付出代价。
人格心理学的第一章内容 关于人格的定义,与分类,(1)人格心理学在人群中所受到的关注是不同的。关于人格,尚没有一个 公认的概念,在本书中,我们把,人格定义 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起源于 个体的内部过程。
第一章
一、什么是人格
人的行为是由他所处的情境还是由人的类型决定的?在“9·11”悲剧中,人们的行为反应方式是由他们周围发生的事件决定的,还是由事件之前已形成的人的类型决定的?
这是心理学理论与研究中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今天被普遍接受的回答是,情境和个人这二者共同决定着行为。
可以肯定,我们不会对所有情境做出相同的反应。
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周围发生的事情,我们可能做出开朗、羞怯、攻击、友好、抑郁、恐惧、激动等不同反应。但同样明显的是,同处于一个晚会、 一个球场或一个购物中心,每个人的行为却不相同。
心理学者的讨论现在已经转到以下的问题上:情境怎样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又怎样反映出每个人的特色?
我们可以把回答这一问题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加以划分。
一些心理学者关心人们怎样对环境要求做出一般反应。他们发现,在同一个情境里,不是每个人的反应都相同,他们的研究目标是,查明可对大多数人将会怎样行动做出一般描述的行为模式。这样, 一位社会心理学者就可能创设若幹不同情境,参与这些情境的人会发现,有一個人正在需要帮助。这种研究的目的是查明,哪些情境可能使助人行为增多或减少。然而,人格心理学者在这种研究中的思维方式则截然不同。我们知道,人们对各种情境有各种一般反应类型,但是我们更感兴趣的是,面临相同的请求,为什么彼得比保罗更愿意帮助人。人常说,“人与人之间差别不多,但有差别的地方都很显著。”这句话可以代表人格心理学家的观点。他们希望了解,什么东西使你与坐在你身旁的人不同。为什么有人交朋友不费吹灰之力,有人却形單影只?为什么有人容易陷入抑郁之中?我们能否预测出,什么人会升至公司高位,什么人事业难成?为什么有人性格内向,有人活泼开朗?本书将探讨这些问题。书中讨论的话题还包括,你的人格与你对催眠的反应、你对压力的反应、你在学校成绩、甚至你的这并不等于说环境无足轻重,或者说人格心理学家对环境不感兴趣。本书第七章说到,人格研究者所考察的许多问题都涉及某种类型的人在某种特定情境中会怎样做。但本书的重点是,什么东西使你与你身旁的人不同,回答是:你的人格。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给“人格”下个定义。
二、 人格的定义
凡是在大学读过书的人,大概都能想起学期之初第一节课的话题是什么. 哲学教授问道:“什么是哲学?”传播学第一节课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是传播 学?”教地理、历史和微积分的教师都会提出类似问题。所以,出于传统和实 际的原因,心理学教授们也从这个基本问题开始:“什么是人格?”
虽然一个定义将会紧随其后,但是请记住,心理学家不同意对这个问题 做出一个简单回答。实际上,在如何描述人的人格以及哪些话题属于这个心 理学分支领域的问题上,人格心理学家还在讨论,而且最终结论恐怕遥遥无期 (Mayer,2005;McAdams&Pals,2 006)。在人格心理学应该研究什么这个问题上, 人格理论家有不同的观点。 一位理论家可能看重无意识机制,另一位可能关注学习过程,第三位则关注人怎样组织他的思维。这种缺乏一致性的状况可能使 一些学生感到灰心,但是请接受我的忠告,这些不同观点提供了探索人的复杂 性的丰富而令人振奋的框架。
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自身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这个简单定 义的几个要点需进一步说明。请注意,它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稳定的 行为方式。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在这里,重要的一点在 于,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审查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我 们预期,今天活泼开朗的人,明天也是活泼开朗的。在工作中喜欢竞争的人, 在体育运动中很可能也喜欢竞争。当我们说“这就像是她干的事情”、“他就是 他”的时候,就是在承认这种性格上的稳定性。当然,这不等于说, 一个外向 的人无论在什么时间、也无论是在庄重场合还是在晚会上都兴高采烈、情绪 高涨。它也不等于说人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只要人格是存在的,而且行为不 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 稳定性。
定义的第二部分关注的是内部过程。内部过程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人 际过程不同,它是在人的内心发生的、影响着人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所有情 绪、动机和认知过程。你们将会发现,颇多人格心理学家对诸如抑郁、信息加 工、愉快、拒绝等感兴趣。当然,在这些过程中,有些是所有人共有的。例如, 有的理论家认为,每个人体验焦虑时都有相似的感受或相似的应对恐惧事件的过程。但是,我们怎样利用这些过程,这些过程怎样与个体差异相互作用,这对我们的个人性格起着决定作用。
还有一点很重要,根据这个定义,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都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这不等于说外部环境对人格没有影响。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自然影响着孩子将来成为什么类型的成人。我们体验到的情绪通常也是对我们经历的事件的反应。关键是,某种行为的产生并不仅仅是情境的作用。看到恐怖影片时产生的恐惧感是影片引起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对恐惧的不同表达方式和应对方式是来自我们内部的。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
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是什么?这是人格理论家和研究者提出的基本问题。人格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这是我们确定本书内容的根据之一。为了帮助你理解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形形色色的人格理论,本书介绍了解释人格的六个流派。它们是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以及认知流派。任何一种主要的人格理论都来自这六个流派之一,尽管这种归类不一定完全恰当。
为什么人格理论如此之多?可以打个比方来回答这个问题。盲人摸象的故事大概人人皆知。五个盲人分别摸到了大象的不同部分,然后争着向别人说大象是什么样子。摸到象腿的说大象像个圆柱子;摸到象耳朵的说大象是个又薄又平的扁片;摸到象鼻子的说大象是个长长的东西;摸到象尾巴和身子的人,心目中也有关于大象的不同形象。这个故事说明,每个盲人所了解到的,只是大象的一部分。由于真正的大象比他们摸到的东西更多,所以每个盲人说得都对,但是都不完整。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格的六个流派和这几个盲人差不多。也就是说,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声称,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影响很大。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确信,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的。
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则用人 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有人建议,把六个流派综合起来,我们就能获得关于人们所作所为之原因 的更全面、更详细的图景。遗憾的是,盲人摸象的比喻只是部分地适用于人格 研究的不同流派。虽然对于人格的某一问题,不同流派之间往往只是在强调重 点上存在不同——每个流派都做出了一种合理的、彼此相容的解释——但是在 很多时候,两个或多个流派做出的解释却是完全不相容的。因此,在这一领域 从事研究的人们会根据他们接受哪种解释,而把自己划归到这一或那一流派。
再回到盲人摸象的故事,假如有人问大象怎样行走,摸到鼻子的人说, 大象像蛇一样在地上爬;摸到象耳朵的人不同意,说大象肯定是像鸟一样, 用大而软的翅膀在天上飞;摸到象腿的人又有不同的说法。尽管在有些情况 下,这些说法当中不是只有一种正确(例如,鸟既能走又能飞),但是显然有 些时候并不是每一种理论都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这种理论在 解释人格的某一部分时是恰当的,而另一种理论在解释人格的另一部分时更 恰当
你们会觉得,有些理论比另一些理论更有意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请 记住,每一个流派都是由众多值得尊敬的心理学家发展和推进的。虽然他们并 非在每个问题上都正确,但是,每个流派都在帮助我们理解“我是谁”这一问 题上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
两个实例:攻击和抑郁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格的六个流派怎样对人的稳定行为方式做出不同的、合 理的解释,让我们来看两个人们熟知的例子。攻击行为和被抑郁困扰是社会上 影响广泛的问题,所以,持不同观点的心理学者考察了攻击和抑郁的原因。
例 1 : 攻 击 性
人人都见过或者从书中见到过那种经常表现出攻击行为的人物。因为攻 击而被逮捕的成年人通常具有攻击行为史,它可以追溯到儿时在游戏中与别 人的打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比别人更富有攻击性?对此,人格的所有六个 流派都至少给出了一种答案。当你们看到这些答案的时候,你可以想想你见 过的爱攻击的一个人。对于这种行为,六个流派中哪个流派的解释最有说服 力呢?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攻击性的解释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也就是说,人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但是, 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不会伤害自己的,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会无意识地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解释说,当人要达到自己目标的行为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 一个处于巨大的挫折体验中的人,例如,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屡遭挫败的人,就可能出现比较持久的攻击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攻击行为的真正原因。
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家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 (Bettencourt,Talley,Benjamin &Valentine,2006)。例如,几位研究者曾经测量了8岁儿童的攻击特性 (Huesmann,Eron&Yarmel,1987) 。 当参加研究的小学生长成30岁的成人时,研究者又对他们进行了访谈。他们发现,在小学时被确定为攻击性强的人,后来变成了爱攻击的成人。那些喜欢推、撞同学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常出现虐待配偶和暴力犯罪行为。
生物学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也对攻击行为的稳定性感兴趣。他们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现在有证据证明, 一些人的攻击倾向比另一些人更强(Miles&Carey,1997)。也就是说,有些人在出生时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加之其教养环境影响,后来成了爱攻击的成人。另一些心理学家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攻击性 (Cairns,1986), 例如,男性比女性攻击性强可以这样解释,男性天生具有一种控制竞争对手的需要,以便保全自己并将他的基因传递下去。研究还考察了激素和神经递质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Berman,
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以另一种方式解释攻击行为。他们不承认有些人生来就具攻击性。他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所有人都能成为乐观、和善的成人。当某些因素妨碍了这种自然的成长过程时,就会出问题。爱打架的孩子往往来自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家庭。如果儿童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就可能在遇到挫折时对别人大打出手。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在很多地方与人本主义理论不同。行为主义者认为,人们是像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在游戏场所称王称霸的孩子发现,会打架很有好处,他们先诉诸武力,然后在操场上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因为别的孩子怕他们。解释行为的关键在于,得到好处的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因此,在游戏场所称王称霸的行为就会持续出现并扩展到其他场合。如果攻击行为不断地得到好处,而不是得到惩罚,爱打架的孩子就会变成爱打架 的成年人。人还会仿效别人。儿童看到伤害别人有好处,就从爱打架的同学那 里学会打架。本书第十四章将讲到,很多人认为,儿童平时从电视上看到的那 些打打杀杀的角色可能导致了社会上暴力行为的增多。
认知心理学家从另一个角度探索攻击行为问题。他们探索的焦点是富于 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环境中的一些特殊情节,如对枪支和打斗的想 象,往往会引发攻击性思维与情绪。当攻击性思维强烈地产生时,人们更可能 把情境解释为威胁情境,并对威胁者做出暴力反应。虽然人们大多会忽略非故 意的不礼貌行为和走廊上的意外碰撞,但是那些有强烈攻击性思维的人更可能 用暴力和愤怒的冲撞对此做出反应。
现在让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一些人显示出稳定的攻击行为方式? 六个人格流派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哪个是正确的?有一种可能性:只有一种解 释是正确的,今后的研究应该证实该理论。但是第二种可能是,六个流派都说 对了一部分,六种(或更多)不同的原因导致了攻击行为。还有第三种可能, 六种解释并不互相矛盾,只是它们强调的重点不同。譬如,攻击性可能是相对 稳定的,它反映了某种攻击性特质(特质理论)。但是人们也可能把模糊不清 的事件解释为威胁事件(认知解释),因为过去他们就这样被人打过(行为主 义/社会学习论的解释)。爱攻击的人可能生而具有以攻击方式对待威胁的倾 向(生物学流派),但是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不经常受挫的环境里(精神分析 流派),或者生活在一个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的家庭里(人本主义流派),他们 将会克服自己的攻击倾向。由此看来,每个流派对我们理解攻击行为都有一定 帮助。
例 2 : 抑 郁
我们都知道抑郁指的是什么。谁都有过感觉有点“蓝调的”或“忧郁的” 日子。许多大学生都经历过较长时间的悲伤,或者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也不 想做。大多数人都会有心境、兴趣和精力的变化,但是有些人似乎比别人更容 易忧郁。当今,抑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很多心理学家都对其原因做 出了解释。六个人格流派对抑郁也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抑郁是什么造成的?从不同的人格流派出发,你可以把抑郁解释为转向内心的愤怒, 一种稳定特质, 一种天生倾向,低自尊,缺乏强化物,或消极的思维方式。
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看来,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处于抑郁中的人存有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例如,他们可能想向家人大打出手。但是一个正常人就不会有这种感觉。精神分析学家还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阻止人表现出敌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因此,这些愤怒感就转向内心,人就“向自己出气”。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这是一种无意识水平的表现。
特质理论家重在查明哪些人容易抑郁。研究者发现, 一个人当前的一般情绪水平是预测他今后情绪的好指标。几位研究者测量了一群中年男性的抑郁水平,30年后进行重测(Leon,Gillum &Gouze,1979)。结果发现,这些男人在两次测量中的抑郁水平分数有高相关。还有一项研究发现,被研究者7岁时的行为可以预测他们18岁时的抑郁水平(Block,Gjerde &Block,1991)。
生物学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拿出这个抑郁稳定性的证据争辩说,有些人可能生而具有对抑郁的敏感素质(McGu,1997)。生来就具有这种脆弱性的人比一般人更可能在面临压力生活事件时做出抑郁反应。有这种遗传倾向的一些人在生活中会经常体验到忧郁心境。
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理论家用自尊来解释抑郁。就是说,经常抑郁的人, 是那些不能建立良好自我价值感的人。人的自尊心是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 的,它像人格的其他概念一样,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都是相当稳定的。人本主 义流派的行为治疗专家在为抑郁患者治疗时, 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他们接纳自 己,甚至接纳自己的错误和弱点。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考察的是导致抑郁的学习经验类型。行为主义者 认为,抑郁是由于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也就是说,你觉得没意思,不想做 事,是因为你没有看到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第十四章将介绍一个影 响广泛的抑郁行为模式,它假设,抑郁是由厌恶情境体验所致,在这样的情境 中,人们感觉失去了掌控力。这一理论认为,处于不可控制的事件中,人会产 生一种无助感,并且泛化到其他情境中,形成典型的抑郁综合征。
一些认知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进一步地采纳了这种解释。这些心理学家 认为,人们是否抑郁,取决于他们如何解释自己控制环境的这种无能。例如, 有人把缺乏控制力解释为暂时的经济困难,另一些人则认为缺乏控制是由于 个人能力不够;那么,前者就不像后者那样容易出现抑郁。另一些认知心理学 家认为,人们用一种好似抑郁过滤器的东西来理解和加工信息。容易抑郁的 人总是用最可能导致抑郁的方式来解释周围世界。因此,抑郁的人很容易回 忆起不愉快的体验。他们所遇到的人和环境也好像总在提醒他们想起那些悲 伤、不快的时刻。简言之,人之所以变得抑郁,是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抑郁的思 维方式。
对抑郁的这些解释,你感觉哪一种最确切呢?如果你曾经遭受抑郁困扰, 是由于低自尊,还是感到情境不可控,抑或是因为你总是透过一个抑郁的镜片 看世界?和攻击性的例子一样,这些流派中不止一种理论正确解释了抑郁。你 可能发现, 一种理论可能适合解释你去年遭受的抑郁情境,另一种用来解释你 最近出现的抑郁心境更合适。另外,各种理论有时候是可以互补的。例如, 一 些人因为低自尊,而倾向于用抑郁的方式来解释事件。
关于这两个例子还有一个问题,当你解释不同现象的时候,不必把自己划 归为同一个人格流派。例如,你可能觉得,认知流派对攻击性的解释对你最有 用,而人本主义流派对抑郁的解释最好。这正是本节的一个要点:六个流派中 的每一种都会引起学生对理解人格的兴趣。
四、 人格与文化
心理学者近来逐渐认识到,文化对理解人格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学生可能觉得,这种意见乍看上去和“人格不同于情境对行为的影响”的观点不一致。但是,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格心理学者发现,作为我们描述和研究人格方法之基础的那些观点,并不能应用于不同文化的人们(Benet—Martinez&Oishi,2008;Church,2001;Kitayam&Markus,1994)。这不仅因为,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经验影响着人格发展,更重要的是,心理学家已经逐渐认识到,人与人格是存在于文化背景中的。
研究者在个体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之间发现了最重要的差别(Triandis,1989,2001) 。包括多数西欧国家和美国在内的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需要和成就。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看作独立的、独特的人。
相反, 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一个较大的群体,如家庭、宗族或国家。这里的人们对合作的兴趣胜过对竞争的兴趣。他们从群体成就中获得的满足,胜过从个人成就中获得的满足。亚洲、非洲、中南美洲的很多国家的情况符合上述这种集体主义文化。因此,当把西方人格心理学者研究时用的一些通用概念拿来研究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的时候,就有了不同意义。例如,在第十二章中介绍的研究表明,西方的自尊概念是以个人目标和独特感为基础的,这一概念对另一些国家的人们就未必有意义(Markus &Kitayama,1991)。
人格研究中所考察的行为方式,也由于文化不同而具有不同意义。例如,多年来人格心理学家一直在探讨成就行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成就行为可以预测哪些人在学习和工作上更有作为。但是,关于成就的这一概念并不能广泛适用 (Salili,1994)。在一些集体主义文化中,成就意味着合作和群体的成功。在这些文化里,个人意见可能遭到众人的冷遇。又如,当我们要查明心理障碍的时候,必须考虑一个人来自哪个国家(Draguns,2008;Fischer,Jome,&Atkinson,1998;Lewis—Fermandez &Kleinman,1994;Pedersen,2008)。比如,在一种文化中被看作过度依赖或自我夸张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是适应良好的行为。
因此请不要忘记,本书中介绍的多数理论和研究是基于对个体主义文化的观察。实际上,大部分研究是在美国开展的。 一项考察了41个国家的研究发现,美国是个体主义倾向最强的国家(Suh,Diener,Oishi&Triandis,1998)。这不 等于说对这些理论和研究结果可以不予重视,我们应该记住, 一种特定的描述 是否可以应用于所有人,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研究者在不 同文化群体中发现了一致的结果,如第四章介绍的对梦的研究和第十章介绍的 对婚姻类型的研究。在另一些情况下,如前述的自尊和成就行为的例子,我们 就发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差异。查明文化局限性或各种现象的普遍性,可 以为理解所研究概念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
五、 人格:理论、应用、评价和研究
浏览本书目录,可以看出,全书分为几大块,每一大块介绍一种人格流 派。每一大块又可以分为四小块(每大块占两章篇幅)。这种划分反映出要完 整地理解人格必需的四个成分。在每大块开始的时候,先讲理论。本书所涉及 的每个人格理论家都以一种综合而全面的模式介绍了人格是怎样构成、怎样发 挥作用的。但是心理学家从来不满足于仅仅描述人格。长久以来,我们都在努 力应用着从理论和对那些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问题的研究中获得的信息。这些 应用包括心理治疗、教育和职业行为。在介绍每个流派的时候,我们都同时举 了一个如何把理论应用到这些领域的实例。由于每个流派的心理学家还必须找 到测量他们所研究和使用的人格建构的方法。因此,评价是人格心理学各流派 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人格评价方法的实例在本书中随处可见。如果你能花点时 间用这些调查表自测一下,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各流派的心理学家怎样测量人 格,而且还能知道你自己的人格是怎样的。另外,每一大部分里都有一章介绍 该流派的相关研究。读后你就会明白,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对每个流派, 我们深入考察几个问题之后,就会懂得,理论怎样引发出研究,研究结果又怎 样带来了新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
(一)理论
人格的每个流派都是从理论开始的。理论通常来自几位著名心理学家的著 作,他们在自己的著作里提供了对稳定的人格类型和个人内心过程的描述。他 们解释了人格的机制,以及这些机制怎样导致了某人特有的行为。在多数情况下,理论家都试图解释人格发展的差异。许多人还根据他们的理论描述了使人格发生改变的途径。
虽然每一种理论都倾向于强调人格的一个方面,但是每个理论家在描述人格本质的时候,都必然要深入探讨几个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六个流派的理论家都是按照图1.1 的方式来说明这些问题的。
1.遗传影响与环境影响
人在出生时就为他长大成人之后的人格播下种子了吗?或者,每个人来到
这个世界时都不带有任何遗传的人格倾向,每个健康婴儿都像别的孩子一样,可能变成一个伟大的慈善家、 一个罪犯、 一位领袖或一个无助的精神病患者?
每一种人格理论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人格有多少是遗传素质影响的结果,又有多少是人的成长环境影响的结果?生物学流派和特质流派的许多理论家认为,人们过于忽视遗传素质的重要性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家也在较小程度上强调与生俱来的需要和行为方式,尽管是无意识的。但是,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以及认知理论家很少强调遗传对人格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是实证性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至少发现了某些遗传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见第十章)。
2. 意 识 决 定 行 为 还 是 无 意 识 决 定 行 为
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明察他们行为的原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很多行为是受无意识力量控制的。B.F.斯金纳, 一位影响巨大的行为理论家,把这种无意识定义为人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他认为,人们往往以为自己知道自 己行为的原因,而实际上并没有意识到。与此相反,特质理论家和认知理论家 靠自我报告的资料来发展他们的理论和研究。他们假设,人们能够明了并报告 出他们的社会焦虑水平,以及他们怎样在心里对信息加以组织。但是,在这个 问题上所有流派都不采取绝对化态度。认知心理学家逐渐承认,很多信息加工 是在意识之下的水平上发生的。人本主义理论家在这一问题上通常采取折中主 义立场。他们承认,没有别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但他们也认为,许多人并不 清楚,他们为什么那样做。
3.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命运?人的行为有多少是由控制着我们的 外部力量决定的?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起源于哲学和神学的老问题。在一个极 端上,我们可以看到被称为激进行为主义者的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在这 个问题上话说得最坦率的恐怕要数斯金纳了,他认为,人的行为不是自由选择 的,而是环境影响与人所积累的经验的结果。斯金纳称自由不过是一个神话。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家在这个问题上一般不持极端立场,但他们仍然强调与生 俱来的需要和无意识机制,它们使人的很多行为处在人的掌控之外。处于另一 个极端的是人本主义理论家,他们更多地强调作为心理健康基础的个人的选择 与责任。人本主义流派的心理治疗专家经常鼓励患者认识到,他们对自己的生 活负有多大的责任。
虽然这一问题仍不明确,但是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和认知流派的理论 家大概处于其他几个流派之间的某个位置。特质论者和生物学流派理论家较 多地强调遗传素质,认为遗传素质把发展局限在一个特定范围内。但这些学 者中没有人认为人格完全听命于遗传素质。同样,认知心理治疗专家也经常 鼓励来访者想想自己怎样给自己造成了问题,并且教给他们避免未来遇到困 难的方法。
(二)应用
心理治疗是人格心理学家把人格理论和研究应用于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 的最常见途径。许多著名的人格理论家同时也是治疗专家,他们通过给病人治 病使他们关于人格的思想得到发展和完善。心理治疗有很多不同方式,每种方 式都反映了心理治疗专家对人格本质的看法。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治疗专家更关心导致问题行为的无意识的东西。
人本主义治疗师更多地以一种间接方式为患者提供一种恰当的气氛,让他们深入自己的情感世界。
认知治疗师试图让他们的患者改变加工信息的方式,行为主义者则创设环境,使人们期望的行为多出现,不期望的行为少出现。心理学家还把人格理论应用于教育、组织和咨询工作中。后面几章将会介绍人格理论家有关宗教、有效教学以及职业选择的看法。
(三)评价
心理学家如何测量人格,取决于他们倾向于六种心理学流派中的哪一个流派。许多人格研究者喜欢采用自陈式调查表,在施测过程中,接受测验者要回答一系列有关自己的问题。
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者对人们不能直接描述的东西更感兴趣。他们要求接受测验的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做出反应,从而了解某些无意识的想法,然后由训练有素的心理学者进行解释。
传统行为主义流派的心理学者在人格评价过程中经常采用另一种方法。他们对假定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结构和概念不感兴趣。这些心理学者通过观察行为来确定一个人的稳定的行为方式。譬如,行为主义心理学者要考察合作,可能会观察人们怎样完成一个必须集体完成的任务。如果一个人表现出大量的合作行为(如帮助集体中的其他人,称赞别人的工作,等等),他就被确定为具有合作精神的人。简言之, 一个心理学者如何测量人格,取决于他认为人格是什么。
(四)研究
虽然六个人格流派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每个流派都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你会发现,这种研究有时检验了处于本理论核心地位的原理和假设,有时则进一步考察了一种理论提出的某些概念。你会发现,在本书中,像健康、人际关系、抑郁、成就、焦虑、攻击性等话题,不止一次出现。因为,要充分理解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它们加以考察。好几种心理学杂志专门发表人格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已发表的文章与本书中讨论的主题有关。心理学家在致力于揭示有关人格的信息的工作中,运用了大量的研究方法(Craik,1986;Mallon,Kingsley,Affleck &Tennen,1998;Tracy,Robins &Sherman,2009)。在评价本书中提到的研究时,你不必完全理解这些研究方法。但是,如果你掌握了假设一检验技术和人格研究者通常采用的少数几种方法,将对你很 有帮助。这些问题将在下一章中阐述。
不参加一些人格测验就很难完成大学学业。从这里可以看出自陈式问卷经常被使用的一个 原因:研究者可以快速地从很多人那里收集到信息。
六、小结
(1)人格心理学在人群中所受到的关注是不同的。关于人格,尚没有一个 公认的概念,在本书中,我们把人格定义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起源于 个体的内部过程。
(2)为了方便,我们把大量的人格理论归为六个主要流派:精神分析流派、 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和认 知流派。在解释行为的个体差异时,每个流派所强调的重点不同。虽 然在描述行为时不同流派偶尔会有意见分歧,但可以把这六个流派看作一个互相补充的模型来理解人类的人格。
(3)人格心理学家逐渐意识到,必须考虑一个人所处的文化。本书中提到的大多数研究结果都来自美国这样的个体主义文化,因此,这些结论并不是都能推广到集体主义文化中去的。
(4)要更好地理解人类的人格,除了理论研究之外,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因此,我们将考察,每一个流派怎样被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各个流派
怎样进行人格评价,与上述问题及各派理论提出的课题相关的研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