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联储货币政策历史
这是一篇美联储货币政策历史的思维导图,整理的是不同时期美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本篇文章更容易记,也更有条理性。
编辑于2021-08-11 10:18:057个阶段
成立之初
货币政策目标单一
以贴现率为政策目标
最早美联储货币政策主要以调节贴现率来实现
在贴现过程中,美联储对抵押品有着严格的限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提供真实有效的商业票据,以此避免货币的超发而引起通货膨胀。
一战期间,美国政府大量融资,货币供应大升,通货压力上涨。但当时货币政策太单一,没法有效控制货币↑和通货↑。
美联储没有调整存款准备金的权利;有OMO,但是重要性不高
大萧条时期
货币政策目标:促发展、保国际收支平衡
调整准备金+重视OMO
“一战”结束后,美联储独立性得到增强,但依旧较为保守
优柔寡断的货币政策和错误的决定没能有效抵御1929—1933年的大萧条
1||| 本应该减低利率刺激经济,但是反而在1931年将利率从1.5%提高至3.5%(为了防止资本外逃)
2||| 听任银行倒闭,美联储未能及时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最终使得美国银行倒闭潮席卷全国
大萧条结束后,罗斯福上台, 对美联储系统进行了大量改革
赋予了美联储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权力
对会员银行的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废除了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的废除,使得美联储打破了货币投放的束缚,货币供给开始大量增加,经济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
20世纪70年代 经济发展
以联邦基金利率为中介目标
美联储十分重视准备金的变动
以货币市场上的短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而在操作上,美联储也开始进行国库券的买卖(公开市场操作)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口红利的作用开始发挥
人口从1945年的1.4亿上升到1960年1.8亿,年均增长率达到1.95%,相比战争时期有明显的提高
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使得美联储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保障就业上来,美联储开始用货币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
美联储开始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为随着美国经济的增长,通胀风险也在日益加剧)
随着欧洲、日本潜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美国高端制造业优势消失,使得美国潜在生产力开始下降,美国GDP不断回落
总供给的收缩使得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不再呈现反向关系,而是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作为应对措施,美联储尝试引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以调节货币市场利率为主要手段,但最终效果甚微,通胀有增无减。
20世纪50、60年代平均增速达到4.2%,但是到了1971年降低为3.3%
保罗·沃克尔时代
1979——1987年
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
凯恩斯主义在滞涨时期的失效使得货币主义开始抬头,沃克尔当选美联储主席之后便宣布不再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操作目标,开始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进行货币政策操作
当时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以M1为主
通过货币供应的减缩,通货膨胀逐渐回落
此后,随着美国金融创新和货币形式的变化,调控M1愈发难以满足美联储的调控目标,于是多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开始建立,调控目标也从M1逐渐转向M2
格林斯潘时代 20世纪90年代~
货币政策预期管理,预测性有所提高
1987—2006年
调节联邦基金利率再次作为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平衡通胀&经济增长
因为:格林斯潘认为随着美国金融创新和投资多样化的发展,M2与经济增长和通胀直接的相关性在不断下降
20世纪90年代初,美联储放弃了以货币供应量作为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再次将调节联邦基金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但与20世纪70年代的中介目标不同的是,格林斯潘提出“中性”货币政策
保持“中性”利率避免过去刺激或抑制经济发展,同时保证低通胀能够伴随经济的发展。
在此期间,美国CPI在1%—5%之间波动,平均值为3.1%
在CPI上行之前,美联储就通过加息的方式来平抑上升的通胀
这一阶段共进行了三轮加息
1987—1990年
1995—2000年
2005—2007年
在此期间美国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3.2%, 美联储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伯南克时代
2006—2014年
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
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利率走廊形成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减少失业、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非常规货币政策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
1||| 前瞻性指引
FOMC会议中对未来一段时间的联邦基金利率给予提示
引导公众相信美联储将长时间保持联邦基金利率的低水平
2||| 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
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债、联邦机构债券、MBS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过大时,美联储提供的额外支持
例: 由于美国在金融危机前大规模购买→大放水→银行超准金↑→危机前超准金过多→不得不通过OMO调节吸收→影响了联邦基金利率的货币政策框架 在金融危机初期,美国开始给超准金付利息,通过提高超准金利率,来达到拉升联邦基金利率(因为如果联邦基金利率<超准金利率,则银行就不会把钱借给市场了,因为存在美联储更赚)。
这样超准金利率(IOER)就成为了利率走廊的下限,美联储再贴现利率成立利率走廊的上限(当时)
这是设立下限时的本意。但是: 美联储大规模资产的购买不仅向银行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也向非银机构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但非银机构支付超准金,收不到美联储给的利息。So银行向非银机构借入资金(用低于超准金利率),再把这$存放于美联储,套利。 IOER作为利率走廊下限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危机,美联储又创设了隔夜逆回购(O/NRRP)利率,美联储逆回购的操作与国内是相反的,是美联储卖出高评级债券、向市场借入资金的行为(吸水)。
由于RRP适用的范围不仅限于银行,还包括主要交易商、货币基金和企业,在此背景下如果联邦基金利率<逆回购利率,那么非银机构就会选择将钱借给美联储,最终使得市场资金紧张,联邦基金利率上升。
因此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超准金利率(IOER)成为美国利率的上限,而(O/NRRP)成为利率下限,美联储利率走廊由此形成。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支持下,美国经济开始回暖,失业率开始降低。
美联储08年开始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付息,相对于数量型的调控工具,美联储发现这个价格工具更好用
耶伦时代
货币政策目标:就业最大化&物价稳定&金融体系稳定
2014—2018年
货币政策常规化
为了防止量化宽松引起的通货膨胀,美联储时隔7年重启加息
2014年美国经济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随后逐渐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鲍威尔时代
2014-2022?
欧债危机
在欧元区17国中,以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与西班牙等五个国家(以下简称“PIIGS五国”)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
原因
更本原因
并非仅是财政问题
也是欧元区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竞争力差距不断拉大的必然结果
南欧国家花得太多,而是挣得太少;竞争力下滑,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
欧元区制度缺陷,各国无法有效弥补赤字
1、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能统一,协调成本过高。 2,欧盟各国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各国不同的公司税税率导致资本的流入,从而造成经济的泡沫化。 3,欧元区设计上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
外部因素
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
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盈余来支撑过度的举债消费
金融危机推动私人企业去杠杆化、政府增加杠杆
希腊政府的财政原本处于一种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国际宏观经济的冲击,恶化了其国家集群产业的盈利能力,公共财政现金流呈现出趋于枯竭的恶性循环,债务负担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内部因素
PIIGS 五国属于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而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
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
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的希腊经济难以抵御危机的冲击
以出口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意大利在危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本身存在致命缺陷
工业基础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葡萄牙经济基础比较脆弱
人口结构不平衡:逐步进入老龄化
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
希腊等国高福利政策没有建立在可持续的财政政策之上,历届政府为讨好选民,盲目扩大赤字,造成公共债务激增,偿债能力遭到质疑
法国坚决支持救援,德国在救援问题上的左右摇摆使得欧债危机长期处于胶着状态
法国是坚决支持对危机国实施救援的
因为法国银行持有相当数量的欧元区债券,如果这些国家违约的话,法国的损失将会非常惨重(从三大评级机构下调法国两大银行评级可以看出)
德国艰难的选择
民众对救援心有不甘
德国是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强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严格的成本控制。
在欧元开始成为统一货币的12 年里,德国国内工资上涨速度缓慢(年均2%左右),导致国内消费不振,但是赤字控制的比较好。 而欧洲五国从加入欧元区之后,为了缩短与欧元区其他国家各方面的差距,工资一直在上涨,平均每年上涨10%以上。劳动力优势的存在使得南欧各国的人均GDP 水平也在不断的上涨,与法德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随着工资上涨,竞争力也不断减弱,后期各国只能靠旅游房地产等项目来拉动经济,这些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异常脆弱,在受到外部冲击时显得不堪一击。
德国这些年忍受着福利削减,工资长期不上涨的痛苦,却要让他们去拯救那些享受高福利高工资的国家,本国民众显然会心有不甘,为了获得更多的民众支持率,德国政府在做决定时必须考虑到民众的呼声。
本国银行业出现流动性危机
但是如果不救的话,又会面临本国银行业出现流动性危机,甚至导致大量银行倒闭,危急到本国经济
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
2009年10月
希腊新任首相乔治·帕潘德里欧宣布,其前任隐瞒了大量的财政赤字,随即引发市场恐慌。
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欧盟设定的3%上限
希腊因无法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规定的标准,即预算赤字占GDP3%、政府负债占GDP60%以内的标准,于是聘请高盛集团进行财务造假
2009年12月
三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了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
投资者在抛售希腊国债的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券收益率也大幅上升
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2011年6月
意大利政府债务问题使危机再度升级
2020年3月13日,为应对Covid-19疫情的不利冲击,支持实体经济的恢复发展,中国央行决定于2020年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的流动性供给上已堪比美联储的大规模QE货币政策了,无论是我国绝对货币供应量M2,还是以M2占比我国GDP来评估人民币币值的话,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都需要有所矜持些才真正合理。
美国5次加息
1983.3—1984.8 基准利率从8.5%上调至11.5%
当时,美国经济处于复苏初期,里根政府主张减税帮助了经济的复苏、制造了更多工作机会。使得,1981年美国的通胀率已达13.5%,接近超级通胀。1980-81年间经济处于极端的货币紧缩状态,试图积压通胀,而通胀率从1981年的超过13%降至1983年的4%以下。
里面好多逻辑不通,tbc
1988.3—1989.5, 基准利率从6.5%上调至9.8125%
当时,通胀抬头。1987年“股灾”导致美联储紧急降息救市。由于救市及时、股市下跌对经济影响不大,1988年起通胀继续上扬,美联储开始加息应对,利率在1989最终升至9.75%。此轮紧缩使经济增长放缓,随后的油价上涨和1990年8月份开始的第一次海湾战争相关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经济活动,使货币政策转向宽松。
1994.2—1995.2 基准利率从3.25%上调至6%
当时,市场出现通胀恐慌。1990-91年经济衰退之后,尽管经济增速回升,失业率依然高企。通胀下降令美联储继续削减利率直到3%。到1994年,经济复苏势头重燃,债券市场担心通胀卷土重来。十年期债券收益率从略高于5%升至8%,美联储将利率从3%提高至6%,使通胀得到控制,债券收益率大幅下降。此次加息也被认为是导致此后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1999.6—2000.5 基准利率从4.75%上调至6.5%
当时,互联网泡沫不断膨胀。1999年GDP强劲增长、失业率降至4%。美联储将利率下调75个基点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后,互联网热潮令IT投资增长,经济出现过热倾向,美联储再次收紧货币,将利率从4.75%经过6次上调至6.5%。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和纳斯达克指数崩溃后,经济再次陷入衰退,“911事件”更令经济和股市雪上加霜,美联储随即转向,由次年年初开始连续大幅降息。
2004.6—2006.7 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
当时房市泡沫涌现,此前的大幅降息激发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2003年下半年经济强劲复苏,需求快速上升拉动通胀和核心通胀抬头,2004年美联储开始收紧政策,连续17次分别加息25个基点,直至达到2006年6月的5.25%。直至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美联储再次开始降息至接近零的水平,直至今日。
美联储缩表
一
2013年年末`2014年 (Taper)缩减购债规模的阶段 (退出QE的阶段)
013年5月22日伯南克提到Taper后,10年期美债利率从1.92%左右开始迅速飙升,9月上行75bp至2.69%。2014年美联储持续推进Taper,但10年期利率回落至2.07%。美股市场:初期反应比较激烈,当美联储实际开始执行计划时,市场已充分price-in紧缩因素。总体来看,2013年标普涨26.04%,2014年标普涨11.39%。
二
2017年10月~2019年9月 量化紧缩(QT)
美联储总资产降到了3.7万亿,比开始时减少了0.8万亿,其中,持有国债规模从2.5万亿降到了2万亿,完成率为98%,持有的MBS规模从1.8万亿降到了1.5万亿,完成率100%。
美联储开始缩表,规模季度累进
即持有债券到期不续做,减少债券持有规模以达到缩小联储资产负债表目的的阶段
每月减持的国债规模的起点是60亿美元,每3个月增加60亿,直到300亿上限
减持的MBS的初始规模是40亿美元,每3个月增加40亿,上限为200亿。
按计划,从2018年10月开始,美联储将按照每月500亿美元的规模匀速缩表。计划基本得以执行。
美国3+1轮量化宽松
QE1~3:美联储净购买了约为4万亿美元资产,总资产规模也从9000亿增加的4.5万亿,占GDP的比重从5%提升到了25%。资产侧的国债余额从7800亿增长至2.47万亿美元,MBS余额从0增长至1.78万亿美元。国债的期限以长期为主,平均期限从QE之前的1.6年增加到6.9年。
QE1
在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倒闭后,美联储就赶忙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
2008年11月~2010年3月
背景
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的金融市场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并出现了信贷紧缩现象,美国想注资金融业以消除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就连续7次下调联邦市场利率,至2008年底利率已降至0%-0.25%的低位。但结果却并收受到明显效果。金融市场风险溢价仍居高不下,信贷市场紧缩严重。
目的
应对金融危机、挽救美国金融体系和帮助美国经济走出衰退
过程
2008年11月
美联储宣布实施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
计划购买资产规模达1.75万亿美元
有助于增加对私人部门的信贷供应,重振抵押贷款信用,稳定住房市场
①1.25万亿美元的MBS ②2000亿美元的GSE债券 ③3000亿美元国债。
GSE(政府支持企业)---房利美、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 美联储购买GSE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
由两房、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 (Ginnie Mae) 所担保的MBS
2009年3月
QE1正式启动
2009年11月4日,FOMC宣布
①1.25万亿美元的MBS ②17500亿美元的GSE债券 ③3000亿美元国债。
结果
GDP触底反弹,一路上扬;美股涨幅超48.7%
失业率不降反增;美元指数下跌(大幅贬值);核心CPI增速持续下行,降至1%以下;大宗商品(原油、黄金)价格攀升;
1.725万亿---流动性
QE2
2010年欧债危机的爆发,中断了美国经济复苏的进程
2010年11月4日~2011年6月
背景
虽然大宗商品和股市在持续攀升,但金融机构仍处于去杠杆化的过程中,而且经济走势仍有极大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的惜贷心理造成滞留在金融体系内部的流动性不能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信贷,从而难以促进投资。
进入2010年以来,美国失业率仍然维持在9.5%以上的高位,表明美国经济形势仍不明朗。2010年9月份美国的经济数据开始令人失望,美国的失业率过高(9.5%)和通货膨胀水平过低(2010年9月份CPI升0.1%;核心CPI持平)通缩风险加剧,相应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48.5,显示消费提振乏力,
目的
寻求培育最大程度上的就业和物价稳定性,促进美国经济的复苏、帮助确保长期内的通胀水平符合货币政策目标
联邦基金利率维持0~0.25%的目标区间不变
过程
2020年11月4日
决定提高其债券持有量
在2011年第二季度以前,每月购买750亿美元长期国债,总规模6000亿
其中,10-30年长期国债占比从第一轮的15%下降到了6%
购买的仅仅是美国国债,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解决美国政府的财政危机
同时,美联储再通过向其它国家"出售"国债,套现还原成美元现金,增加了储备的规模(准备金大幅度增加,为解决未来的财政危机准备了弹药。
结果
GDP延续前期增长趋势,持续助燃美国股市;失业率进入下行通道;核心CPI持续提升,至年底升值2.3%,通缩警报解除
美元指数大挫;非农就业数据惨淡;石油上涨
油价上涨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1||| 原油价格由美元标价,最近美元指数大幅下挫直接引发原油价格大幅上涨;
2||| 近期新兴国家经济数据良好,其复苏超预期也提高了对原油需求的预期
3||| 受就业数据再次低迷影响,美国可能将实施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这种预期提升再次刺激了原油价格上涨;
2011年9月,美联储宣布实施期限延长计划(Maturity Extension Program)
即:扭曲操作(OT),通过出售短期国债和购买长期政府债券,延长持有国债的平均期限,以此压抑长端利率,支持经济复苏。
2012年6月,OT操作被延期至年底,FOMC共置换了6670亿美元的国债,几乎所有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短期国债都被替换为长期国债。
QE3
OT改善就业的进度慢于政策预期,截至2012年2季度,整体失业率仍超过8%,远高于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水平
2012.9.14~2014年10月
自2010年6月底,美国的经济数据例如就业数据等已经接近崩溃,复苏无望,美联储为应对无法预期的危机而不得已展开的又一次的量化宽松
继续维持0~0.25%
目标
维持金融系统稳定,刺激经济增长
过程
2012年9月
美联储开始实施QE3,期初仅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机构MBS,现有OT操作等不变
即:在2012年6月底以前买入4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其剩余到期时间在6年到30年之间;同时出售等量的美国国债,其剩余到期时间为3年或以下,每月购债规模最高时达850亿美元
2012年12月
OT终止后又增加了450亿美元长期国债
合计每月850亿元
与此前不同的是,QE3并未设置明确的截止日期,而是以就业市场的“实质性”改善为导向。这种状态依赖的(state-contingent)规则提升了货币政策弹性
2013年12月
美联储将资产购买的规模从每月850亿缩减到750亿,引发了债券市场的“缩减恐慌”(taper tantrum)。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之后的几个月内上涨了近1个百分点。
2014年1月
开始缩减购债规模
2014年10月
美联储正式停止购买资产,宣告QE3结束
结果
三轮QE的结果
GDP初值年化季率增长3.5%,高于市场预期的3.0%,而这个数字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曾为负值。此外,美国失业率已经从10%的高位下滑到14年9月的5.9%,就业市场前景趋于良好。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近日也发表言论称,QE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因为它对实体经济贡献不大
1.6万亿元的国债和MBS
共购买资产约3.9万亿美元
newQE
2020年3月
新冠开始在美国蔓延,美股崩盘,多次触发熔断机制。
美联储连续两次迅速将联邦基金利率下限调至零
3月3日(-50bp)
3月15日(-100bp),
并使用前瞻指引,表示利率将保持在低位,直到:
(1)劳动力市场状况达到与FOMC对充分就业的评估相符的水平
(2)通胀已升至2%,并有望在一段时间内适度超过2%。
并同步实施QE,宣布表示在“未来几个月”购买至少5000亿美元的国债和2000亿美元的MBS。
3月23日
“未来几个月”变为无限期,还扩大了购买证券的范围。
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环境逐步改善,4月和5月购买规模逐步缩减。
6月10日
美联储表示将不再缩减QE规模,并将每月购买至少8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400亿美元的MBS,直至另行通知。
未来预测:
2021年全年维持每月1200亿美元资产购买规模
2022年初启动Taper,至2022年底停止扩表。
Taper具体指: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和缩小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动作。
美国的四轮量化宽松
根据IMF计算,目前美联储100个基点左右的紧缩会带来新兴市场国家47个基点左右的债券收益率上行。并且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对于金融条件不稳定的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加明显,如果一个国家具有很强的财政稳健性,那么该国受到的影响就会相对较小,这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一、 始于2008年9月
影响:对美国国内的国债收益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其出现了明显的下行。更是带动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债券价格的变动
最开始集中于国债购买,后期则开始购买政府支持的抵押债券。
共购买了1.725万亿的美元资产
二、 2010年
主要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
6000亿美元
三、 2012年10月份以后
这是全球量化宽松政策的一个转折点,从之前承诺购买固定数量变成一个开放期限的计划。这时候美国购买计划更依赖于美国经济状况适时进行购买,而不是事先约定购买总数量。
第三轮量化宽松直至2014年才真正结束,这一轮量化宽松是前三次中资产量最大的一次
3.8万亿的美元资产,相当于2014年美国GDP总量的22%。
四、 2020年Q2
美国就迅速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购买,并且这次资产购买的数量远远超过前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突出了规模大、速度快的特点
国债(U.S. Treasury Securities)
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家债券,属于政府债券
国库券Treasury Bills(期限≤1年)
占国债40%,美国债券市场信用最好、流动性最强、交易量最大的品种
国库票据Treasury Notes(期限1~10年)
美国资本市场的可流通证券中占比最大的
国库公债Treasury Bonds(期限>10年)
其他
通胀保值债券(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ed Securities,TIPS)
除了拥有一般国债的固定利率息票外,TIPS的面值会定期按照CPI指数加以调整,以确保投资者本金与利息的真实购买力
浮息票据(Floating Rate Note,FRN)
利息可以随时间变化
浮息票据通常为2年期
财政部发行浮息国库券的目的主要有三点
1||| 可以帮助财政部进行更好的负债久期管理
2||| 可以扩展国债的投资者群体
3||| 可以帮助政府随时都能在最低成本进行发债融资
储蓄国债(Saving Bonds)
小面额的长期债券。期限一般为10-20年。特点是安全性好,利率较高,该债券实行记名发行,不能转让,债券持有人在持有债券2个月(最多为6个月)之后,也可要求政府提前还本(由各地银行代为兑现)
机构债券(Agency Securities)
由于这些机构所开展的业务具有坚实的政策导向基础,以及其所具有的政府从属关系,机构债券被认为具有很高的信用评级
类似于我国的政策性金融债
美国政府代理机构和组织发行的债券,属于政府债券
按发行人分
联邦机构(Federal Agency)
参与的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参与较少
多数免税
发行主体:美国政府实体
政府支持机构债
发行主体:政府特许设立、归私人所有和经营的实体。 (称为:政府支持企业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 GSE)
GSE:也是政府执行机构。但不像其他政府机构一样,它不需要受的特定管理法律和约束限制。发债目的在于为公共政策所支持的活动提供融资,包括住房和涉农领域
包括
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siaction,房利美)
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房地美)
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HLB)
农业信贷银行
按期限分
<1年:短期
贴现票据
1~30年:中长期
市政债券(Municipal Bonds)
即:地方政府债券 州政府/地方政府/市政府发行的
用以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赤字或者投资于地方特定项目建设的债券
平均年限在15年以上
对个人投资者的市政债券利息所得免征税, 同时州和地方政府也有相应的免税政策。
分类
一般责任债券(general obligation bonds,或GOs
由市政当局发行的,类似与中国地方政府目前发行的一般债券
收益债券(revenue bond)
占市政债60%
发行人包括州和地方政府及它们的代理机构或授权机构,一般是与某一特定项目或部分特定税收相联系,与目前我国的专项债券、城投债有一定相似之处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对抵押贷款池(最常见于住宅物业)现金流的债权
从银行、抵押公司和其他发起人那里购买的, 然后由政府/准政府/私人实体合并为资产池
资产支持证券(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
由 非抵押贷款的 资产担保的证券
往往通过信用证、超额抵押或高级/次级结构,达到信用增级的目的
三种普通类型
信用卡应收支持证券
住宅权益贷款支持证券
汽车贷款支持证券
存款准备金率 美联储采取的是根据存款额分层法定准备金机制,和中国的不太一样。存款准备金率的平均值,大概是2%左右。 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目前是13%,在发展中国家算偏高。 但这其实这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存款准备金的历史发展路径,近几年也降低了很多。 一方面是保护存款客户,提高抗风险能力,维持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我国处于长期的贸易顺差之中,中国曾经以外汇占款做信用背书投放基础货币,在防止过度的被动投放货币带来的通胀方面,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贸易顺差带来的通货膨胀。
美国货币政策演变的启示:值得借鉴的③个方面 ①注重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②注重加强对公众预期的引导。 早期的美联储货币政策由于过于保守和秘密,经常被市场诟病,格林斯潘上台后开始注重与市场的沟通,但是公开场合晦涩的文字和语言还是难以形成有效沟通,伯南克和耶伦进一步使美联储透明公开化,危机之后,FOMC的声明就开始包括对未来政策的预期引导。到目前为止,每次FOMC会议分记录都会在会议结束三周后向公众发布。
联邦基金利率是美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最主要的为隔夜拆借利率。
联邦基金有效利率(Federal Funds Effective Rate)
隔夜拆借市场的日均加权利率
联邦基金目标利率(Federal Funds Target Rate)
由FOMC(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根据美国经济情况如就业和通胀水平等来投票决定,FOMC每隔1-2个月左右会召开一次会议,设定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
美联储会通过其交易席位在银行间市场买卖短期国债影响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水平,从而使得联邦基金实际利率接近目标利率
在中国:央行在一级市场认购国债是,法律明令禁止;在二级市场参与国债交易属于金融同业行为和货币政策操作的一种。